口语策略教学中的教师话语优化

口语策略教学中的教师话语优化

杜晓冰[1]2004年在《口语策略教学中的教师话语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非目标语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过程。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学外语教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把外语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得学习者在应用语言方面遇到了很多问题。由于忽视了对外语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因而出现了英语“聋哑人”,交际“残疾人”的现象。口语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得到英语学习者的关注。令人振奋的是,口语策略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语言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对学生进行口语策略教学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习者自主地、乐观地面对实际交际中的问题;激励他们积极主动、独立自觉地学习和使用外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发展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在语言教学中,语言输入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话语是语言输入的一个关键因素, 无论是对学习者的语言学得还是对教学的组织都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口语策略教学和教师话语看似无直接相关性,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师话语与口语策略教学的结合会促进外语教学的优化。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口语策略教学是“授人渔”的过程,优化教师话语是“捕到鱼”的途径。本文就教师话语优化和策略教学对口语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主要采取了定性研究,从观察,问卷,自陈等多个角度收集材料(即叁角验证),以保证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我们的研究是以社会建构主义,维果茨基和克拉申的“可理解输入”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提出了个性化,任务型的口语教学模式,同时强调教师自己加强在语音水平方面的提高以实现教师话语的优化,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而走向学习外语的成功之旅。

金琳[2]2016年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研究者成长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学习和学习共同体是近年来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师学习和学习共同体对教师职业发展的作用,然而呈现出教师个体学习与群体互动相分离的局限性,尤其是将教师个体学习心理过程与其在群体中的社会学习过程相结合的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以社会认知主义理论取向为指导,采用叙事案例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对特定情境下参与一个有行政支持及研究者指导并以课堂教学研究项目为核心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简称为PART)的10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跟踪调查。本研究以教师个人与学习共同体环境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探究该组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在PART学习共同体中学习并成长为教师研究者的过程。具体研究问题为:1)参与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体验了怎样的心理和社会学习过程?2)参与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经历了哪些变化和发展?3)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了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与成长?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概念导图和案例素材等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 9.0的辅助下,对这些多元的质性数据进行编码和聚类,并从多角度进行个案内与跨案例分析。最后基于编码结果,通过教师在共同体中学习和成长的故事呈现和讨论主要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参与教师在共同体中经历了以叁维对话为中介的内外调节学习过程,包括心理和社会两个层面以及计划、控制和评估叁个阶段。在心理层面,共同体教师的科研学习通过六种学习调节策略而实现。首先是计划阶段的“群体效能策略”、“代入策略”,其次是控制阶段的“挪用策略”和“协同策略”,最后是评估阶段呈现的“参照性评价策略”和“适应性反应策略”。在社会互动层面,共同体教师在上述叁个学习阶段中,通过在与项目、与同伴或导师、以及与自我这叁个维度上进行的知识性对话、沟通性对话和反思性对话,从而实现科研学习的社会互动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建构了包括心理调节和社会互动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PART学习共同体教师内外调节学习模型。第二,参与教师的教师研究者成长体现在其学习动机、科研素质和教师研究者身份认同这叁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在学习动机方面,不同教师的学习动机呈现出持续较强、由强转弱、持续较弱叁种不同类型的变化,而教师学习动机的强弱持续性变化是教师个人内在需求和共同体环境互动的结果。在科研素质方面,教师科研心态、科研知识与能力、科研实践等科研素质均有正向的变化,其中以科研心态的改善最为显着。在更深层次的身份认同方面,教师表现出对自己和对教师职业的观念变化,然而由于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教师与共同体的互动程度和结果存在差异,最终他们的教师研究者身份认同发展呈现出四种不同的轨迹:边缘参与、初步成长、走向成熟和临时偏离。正是教师作为全人在上述叁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体现了其教师研究者的成长过程与结果。第叁,参与教师在共同体中成长为教师研究者的专业学习过程与结果主要受四类因素影响:个人特质因素(科研基础、职业阶段、兴趣需求、家庭环境、个性志向)、学习共同体特有人际关系、学校行政政策(考核制度、晋升制度)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求同文化、圈子效应)。其中,个人特质的影响最为显着。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影响教师在共同体中的学习过程和成长程度。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在理论方面,本研究突破了已有研究将教师学习心理与社会学习过程相分离的局限,基于数据分析建构了一个社会认知主义理论取向下的PART学习共同体教师内外调节学习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教师个人学习心理与社会互动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深化教师学习和学习共同体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有两项重要探索和创新,一是开发了如概念导图、故事线等工具,拓宽了数据收集手段;二是采用叙事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教师研究者成长过程,其研究过程和成果有助于研究者与教师的共同成长。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中的PART学习共同体在互动方式上有所创新。该项共同体突破了以往聚焦课程改革或行动研究的实践形式,而强调共同体中教师叁维对话沟通过程。这对促进教师合作文化形成,以及提高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1]. 口语策略教学中的教师话语优化[D]. 杜晓冰.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2]. 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研究者成长案例研究[D]. 金琳. 苏州大学. 2016

标签:;  ;  ;  

口语策略教学中的教师话语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