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有机质论文_周萌,肖扬,刘晓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性有机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有机质,活性,土壤,组分,盐渍,物种,滨海。

活性有机质论文文献综述

周萌,肖扬,刘晓冰[1](2019)在《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分类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活性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且快速,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成为土壤生态学及环境土壤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归纳了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物理组分(轻组有机质、颗粒有机质、大团聚体有机质、酸碱提取有机质和溶解有机质),化学组分(酸水解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质),生物学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潜在可矿化碳和氮)和联合分组组分(游离态团聚体有机质、物理保护有机质和游离活性有机质)的分类方法,分析了不同组分的来源、典型数量(占土壤总有机质的比例)、性质和意义,评述了相关组分的研究进程、作用和影响因素,探讨了土壤活性有机质分组方法的整合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提出了补充和验证土壤活性有机质数量测定的不确定性和难比较性的可能技术途径,以期为科学解析土壤活性有机质在土壤质量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4期)

殷陶刚,窦向丽,刘晶婧,李玉泽[2](2019)在《兰州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兰州新区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土壤,测定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及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农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城市绿地分别低14.7%、12.2%和13.0%,未利用地分别低57.7%、46.3%和26.2%,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皆呈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趋势;而城市绿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农耕地分别低14.2%和18.4%,未利用地分别低84.7%和30.7%,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皆呈城市绿地>农耕地>未利用地的趋势。土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脲酶活性为农耕地(1.15 mg·g-1)>城市绿地(0.82 mg·g-1)>未利用地(0.35mg·g-1);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农耕地(1.90 mL·g-1)>城市绿地(1.62 mL·g-1)>未利用地(0.79 mL·g-1);蔗糖酶活性为农耕地(13.02 mg·g-1)>城市绿地(11.64 mg·g-1)>未利用地(8.61 mg·g-1)。同一土壤深度垂直剖面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活性皆呈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趋势;上述3种土壤酶活性皆呈随土壤垂直剖面加深而降低的趋势,且0~20 cm层显着高于40~60 cm层。在兰州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有显着影响,并且影响基本上是有利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6期)

刘砚弘,李威,韩建刚[3](2019)在《Fe(Ⅲ)对不同来源溶解性有机质的光化学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Fe(Ⅲ)对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化学活性的影响,分别以糠醇(FFA)、对氯苯甲酸(pCBA)和2,4,6-叁甲基苯酚(TMP)作为1O2、·OH和3DOM*的分子探针,研究了不同光源和pH条件下,Fe(Ⅲ)对不同DOM产生1O2、·OH的稳态浓度和TMP降解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汞灯照射下DOM产生活性物种的能力显着高于氙灯照射条件下,说明光强越大,DOM产生的活性物种越多;不同光源和pH条件下,不同DOM产生活性物种的能力是不同的,总体上表现为Suwannee河腐植酸(SRHA)和Suwannee河天然有机物(SRNOM)具有更高的1O2和·OH生成效能,而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有机物(EfOM)具有更高的3DOM*生成效能。低浓度的Fe(Ⅲ)(10μmol·L~(-1))对DOM产生活性物种的能力无显着影响,高浓度的Fe(Ⅲ)(25~50μmol·L~(-1))则会抑制DOM产生活性物种的能力,且随Fe(Ⅲ)浓度的增加,抑制效应增强。DOM/Fe溶液的E2/E3值随Fe(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与单一DOM/Fe体系产生的1O2、·OH的稳态浓度以及TMP的光降解反应速率常数具有正相关关系。在实际水体中,Fe(Ⅲ)的存在可能会抑制DOM的光化学活性,进而抑制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转化,导致有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提高。(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石宗琳[4](2019)在《植被更替及植果年限对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及酶活性是反映植被更替对土壤质量作用与影响较为敏感的指标,对分析制约地区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彬县果区土壤及地形条件与管理水平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以农田土壤(对照)与8年(幼龄)、21年(老龄)果园为研究对象,研究其0~40 cm土层深度内的有机质、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0~40 cm土层范围内,农田演替为果园,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土壤脲酶活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出现累积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少,而碱性磷酸酶和脲酶在剖面上呈现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因此,在0~40 cm土层植被更替及植果年限对土壤生物质量影响明显,可能会对果树生长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陈一民,徐欣,侯萌,张锦源,周珂[5](2019)在《两种气候条件下梯度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纤维素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空间移位的方法将5种有机质含量的农田黑土置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MAT4. 5)和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MAT1. 5)条件下,探究了气候-有机质-施肥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和β-葡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AT4. 5条件下农田黑土中纤维素酶活性要高于MAT1. 5;随有机质含量升高,纤维素酶活性在MAT4. 5条件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施肥能明显提高纤维素酶活性,且在MAT4. 5条件下增加幅度较大,而在MAT1. 5条件下却呈现出"U"型变化趋势。MAT4. 5条件下β-葡糖苷酶活性略高于MAT1. 5条件下的活性,其活性均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增强;施肥能提高各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中β-葡糖苷酶活性,在MAT1. 5条件下提升幅度较大。方差分析表明气候-有机质-施肥的主效应对土壤纤维素酶与β-葡糖苷酶活性均有显着影响,但是交互作用只对纤维素酶整体活性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3期)

石宗琳[6](2019)在《衡水市周边桃园土壤有机质及酶活性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衡水市侯刘马村不同种植年限的桃园作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了1年龄、 3年龄、 5年龄、 7年龄桃园0~10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质含量及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有逐渐降低趋势,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脲酶、磷酸酶以及蔗糖酶活性明显高于20~10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蔗糖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受种植年限影响不大。7年龄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多数酶活性出现下降趋势,应予以重视。(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魏贤勇,宗志敏,赵炜,曹景沛,樊星[7](2019)在《催化剂和活性氢对煤中有机质定向加氢转化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煤转化产业化的技术均依赖热转化,特别是苛刻条件(高温和/或高压)下的热转化,存在投资和运行成本高、产生废水等污染物和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在温和条件下定向转化煤中有机质大分子为高值化学品、高性能炭材料和高密度液体燃料是煤转化的科学发展方向。煤中有机质的主体是富含芳环,特别是缩合芳环的大分子。无烟煤和变质程度很高的烟以外的煤有机质中的芳环主要被桥链连接,诸多芳环上还带有烷基侧链和含杂原子基团。催化加氢转化包括煤中有机质大分子的催化加氢裂解(桥键和或侧链的加氢断裂)和所得可溶物的催化加氢精制(即以芳环为主的不饱和部分的加氢饱和与脱杂原子),所涉及的活性氢是H·、H~+、H~-和双原子活性氢。其中,H·可以使缩合芳环部分加氢并能使Ar-XAr’(X表示CH_2、O、S或NH)型的桥键断裂;H~+和H~-分别进攻煤有机质大分子中连接芳环的桥链上的富电子和缺电子原子,导致桥链断裂;双原子活性氢对于转化可溶物中的不饱和成分为饱和成分十分有效,但对应的金属催化剂易与杂原子作用而失活。载镍超强酸可以同时转化分子氢为H~+和双原子活性氢,其中H~+与杂原子作用可以保护镍免中毒,有利于双原子活性氢使不饱和成分加氢饱和及后续的由质子脱除杂原子的反应。(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9)

张玉军,黄绍敏,李斌,龙潜,姜桂英[8](2019)在《长期施肥对潮土不同层次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长期不同施肥下潮土不同土层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选取不施肥对照(CK)、单施氮磷钾肥(NPK)、NPK配施有机肥(NPKM)和NPK配施秸秆还田(NPKS)4个典型施肥处理,测定并分析土壤高、中、低活性有机质含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MI)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处理间差异随土层深度缩小。施肥处理相对不施肥对照(CK)均明显提升了不同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以NPKM处理最高,达到13.91~33.55 g/kg。各处理以非活性和低活性有机质为主,且其比例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其中CK处理比例最高,分别为35.6%~56.6%和17.7%~50.7%。施肥处理对土壤CMI均有提高,在0—40 cm土层,NPKS的高活性CMI最高,分别为149.54,147.01,237.65;而在40—60 cm土层,以NPKM处理的高、中活性CMI最高,达到237.65,537.67。综上所述,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处理间差异随土层深度缩小;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提升总有机质及活性有机质处理效果最佳。在上层土层(0—40 cm)氮磷钾配施秸秆有助于提升高、中活性有机质的碳库管理指数;而在下层土层(40—60 cm)则以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最优。整体来看,NPK配施有机肥(NPKM)对土壤的肥力提升效果最好,NPK配施秸秆还田(NPKS)次之。(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杜超,程德义,代静玉,杜琪雯,邵爱云[9](2019)在《不同来源溶解性有机质在光辐射下产生活性氧基团能力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解性有机质(DOM)在光辐射下可以吸收光能产生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如单线态氧(~1O_2),羟基自由基(HO·)及激发叁线态DOM(~3DOM~*)等,这些ROS对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在254 nm紫外光辐射下,利用特征ROS探针化合物,探究4种不同来源土壤DOM光致产生ROS能力的差异.通过XAD-8树脂分组将2种不同来源DOM分成5个组分,进一步探究DOM结构对ROS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来源于黄褐土、潮土的DOM分别产生~1O_2、HO·的能力较强,而来源于黄褐土的富里酸及潮土的胡敏酸产生~3DOM~*的能力较强,说明不同来源DOM在光辐射下产生ROS的能力不同.紫外光谱分析表明,分子量较大、腐殖化程度较高的腐殖酸产生ROS的能力较强,且富里酸与胡敏酸对ROS生成的影响存在差异.整体来看,2种腐殖酸的不同分组组分对ROS生成的影响趋势相似,水与乙醇组分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小,低pH值组分对ROS生成的影响比高pH值大.结合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发现,低pH值组分的腐殖酸羧基含量较高,脂肪族官能团含量低,含氧量高,可能具有较高的光化学活性,有利于ROS的生成.此外,2种腐殖酸不同组分对ROS生成的影响存在差异,说明DOM结构中官能团的可解离程度对ROS生成具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关连珠,姜雪楠,张广才,潘林林,张婷[10](2019)在《添加稻草生物质炭对滨海水稻土有机质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腐熟稻草、直还稻草与稻草生物质炭3种不同的稻草还田方式对滨海盐渍型水稻土中碳组分的影响,采用为期270d的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施用等碳量的腐熟稻草、直还稻草(指稻草直接还田)与稻草生物质炭对水稻土有机碳累积及其氧化稳定性、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稻草生物质炭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累积量及其氧化稳定性,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但对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并无影响。腐熟稻草与直还稻草处理皆可在短时间内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但对土壤碳累积影响较小,腐熟稻草处理甚至会降低土壤抗氧化能力。稻草生物质炭的施用会增加土壤碳的积累,但若长期施用会降低土壤碳库活性,其可与腐熟稻草或直还稻草配施来减少这一问题。(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1期)

活性有机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兰州新区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土壤,测定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及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农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城市绿地分别低14.7%、12.2%和13.0%,未利用地分别低57.7%、46.3%和26.2%,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皆呈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趋势;而城市绿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农耕地分别低14.2%和18.4%,未利用地分别低84.7%和30.7%,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皆呈城市绿地>农耕地>未利用地的趋势。土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脲酶活性为农耕地(1.15 mg·g-1)>城市绿地(0.82 mg·g-1)>未利用地(0.35mg·g-1);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农耕地(1.90 mL·g-1)>城市绿地(1.62 mL·g-1)>未利用地(0.79 mL·g-1);蔗糖酶活性为农耕地(13.02 mg·g-1)>城市绿地(11.64 mg·g-1)>未利用地(8.61 mg·g-1)。同一土壤深度垂直剖面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活性皆呈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趋势;上述3种土壤酶活性皆呈随土壤垂直剖面加深而降低的趋势,且0~20 cm层显着高于40~60 cm层。在兰州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有显着影响,并且影响基本上是有利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性有机质论文参考文献

[1].周萌,肖扬,刘晓冰.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分类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9

[2].殷陶刚,窦向丽,刘晶婧,李玉泽.兰州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3].刘砚弘,李威,韩建刚.Fe(Ⅲ)对不同来源溶解性有机质的光化学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4].石宗琳.植被更替及植果年限对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

[5].陈一民,徐欣,侯萌,张锦源,周珂.两种气候条件下梯度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纤维素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研究[J].土壤与作物.2019

[6].石宗琳.衡水市周边桃园土壤有机质及酶活性变化特征[J].现代农村科技.2019

[7].魏贤勇,宗志敏,赵炜,曹景沛,樊星.催化剂和活性氢对煤中有机质定向加氢转化的作用[C].第十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2019

[8].张玉军,黄绍敏,李斌,龙潜,姜桂英.长期施肥对潮土不同层次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9].杜超,程德义,代静玉,杜琪雯,邵爱云.不同来源溶解性有机质在光辐射下产生活性氧基团能力的差异[J].环境科学学报.2019

[10].关连珠,姜雪楠,张广才,潘林林,张婷.添加稻草生物质炭对滨海水稻土有机质活性的影响[J].土壤.2019

论文知识图

模型中CERES-based土壤有机质(...一7活性有机质各采样点微宇宙比较...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动态变化施肥对A,B层土壤各活性有机质含...1不同耕作方式5年、6年后土壤活性不同植被恢复土壤活性有机质、...

标签:;  ;  ;  ;  ;  ;  ;  

活性有机质论文_周萌,肖扬,刘晓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