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_双+V_双”的语义关系类型及其自动识别

“V_双+V_双”的语义关系类型及其自动识别

闫凡蕾[1]2004年在《“V_双+V_双”的语义关系类型及其自动识别》文中指出本文提出了现代汉语中两个双音节动词连用的语义关系问题,考察了具体的语义关系类型,尝试提出自动识别“V_双+V_双”的语义关系类型的算法。 语料库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用于知识获取的重要资源。本文建立了1200万字《人民日报》语料库,利用这个资源,借鉴《中文信息结构库》中动词连用模板,归纳出了合成、并列、对象、内容、结果事件、受事、递续、语气等8种语义关系。 本文的突出特点在于将《知网》语义关系体系的研究成果和具体语言应用相结合,对实际语言环境中两个双音节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有效的描述,利用《知网》知识库和《中文信息结构库》中的动词连用的模板做为语义计算基础,设计了自动识别算法。经过测试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运用到机器翻译等自然语言处理系统中。根据自动识别算法设计的系统用Delphi 6.0编程,用Paradox 7.0构建数据库,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李晋霞[2]2002年在《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定中“V双+N双”结构是现代汉语动词直接做定语的常见表现形式。定中“V双+N双”结构有叁个显着特点:第一,是一种非典型的句法结构;第二,是同形异构结构;第叁,是句法与词法的中间站。这叁个特点决定了定叫,“V双+N双”作为一种短语类型的特殊地位,同时也决定了对定中“V双+N双”作专门研究的价值。 定中“V双+N双”既是以结构主义为理论背景的词类与句法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又是以功能与认知语法为理论背景的词类与句法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关定中“V双+N双”的研究成果很丰富,同时争论分歧也较多。 本文在理论背景上立足于功能与认知语法,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于演绎考察,在研究平面上,立足于共时,兼顾历时,在研究的定位上,立足于本体,并尝试把本体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对自然语言处理有帮助的应用规则。 全文八分八章。第一章考察典型性对定中“V双+N双”结构的影响,认为:动词、名词典型性由高到低的渐变序列与“V双+N双”结构类型由动宾到定中的认知序列成正相关。第二章考察结构义对定中“V双+N双”结构的制约,认为:定中“V双+N双”的结构义是“从动作角度对事物进行下位分类”,即:动作分类标准+事物。在这种结构义的制约下,名词概念义的具体程度与其构成定中“V双+N双”的能力成反比;动词在概念义上应具备“具体性”、“客观性”、“分类性”二个条件。在动名语义的相互选择中,名词对动词的语义制约占据更加主导的地位。第叁章考察“V双+N双”的语义关系。就格关系“V双+N双”而言,名词的语义角色对“V双+N双”的结构类型有着较大的制约力量,具体表现为“施事>工具>方式>处所>原因>时间>目的>致使>结果>受事>对象”这一优先序列。该序列与“充当主语、宾语的语义角色优先序列”本质相通,同叫又有一定差异。第四章考察定中“V双+N双”结构的粘合式扩展。第五章考察制约“V双+N双”优先理解模式的因素及该结构的认知特征。认为:受语言本质的决定,语言内部因素是制约“V双+N双”优先理解模式的驱动因素,社会认知因素是制约“V双+N双”优先理解仪式的决定因素。第六章就共时与历时的有关现象进行了考察。第七章就与“V双+N双”有关的语法化现象进行了考察。第八章是面向计算机的“V双+N双”结构类型研究。 全文最后还有叁个附录。附录一:唯定中动词;附录二:定中动宾两可动词;附录叁:构成定中“V双+N双”的常见名词。

高苗红[3]2008年在《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V+N结构句法与语义关系研究》文中认为“V+N”结构序列的表层形式简洁,但其深层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却颇为复杂。这就给计算机识别、生成和理解这一结构带来了困难。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汉语本体研究所提出的要求,本文立足于面向计算机的语言本体研究,以“V+N”结构序列为研究对象,以“潜在歧义理论”和“句法语义双向选择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大量的标注语料中抽取4100多条“V+N”结构序列,分别从句法结构和语义类型两个方面来找寻V、N的搭配规则。句法结构方面,我们归纳总结了可构成偏正结构V+N的动词和名词的类,并找出了一些搭配规则;语义类型方面,我们总结出了偏正结构“V+N”所能表现的语义关系类型、结构模式,语义理解模式等,最后我们依据这些规则设计了识别流程,并进行了语料的验证。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这一类短语的构造规律提供了语言知识资源,对自然语言理解的理论研究和语言工程都有一定的帮助。

马婷婷[4]2016年在《现代汉语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语义语法”思想指导下,立足于汉语动结式的计算机解读,将传统结构主义方法同语料库统计方法结合起来,结合认知功能语法的原型理论对汉语动结式的语义指向对象(语义联项)、指向方向(指向)、指向数量(指量)和指向范围(指域)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同时运用语言象似性理论及焦点-背景理论等对相关的句法现象进行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的计算机识别流程。全文共7章,除去绪论和结语,本文主体部分共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结果补语谓词的计量统计研究。在已有结果补语谓词统计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动结式的语义特征,找出了谓词充当结果补语的核心语义特征:[+可变]和[+他控],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形式鉴别标准。指出谓词充当结果补语的能力是有层次的。谓词充当结果补语还受到音节、使用频率、词汇独立性程度、与动词的组配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中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形容词进行了分义项统计,并收集、整理了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第叁章:结果补语语义联项。以“语义双向选择论”为指导思想,运用原型理论对名词性结果补语语义联项的论元结构作了全方位解析;并分析动词性结果补语语义联项的类别特征。指出结果补语语义指向对象包括指向人或事物、指向动作行为两大类型,分别以指向述语动词的客体论元、单指动作行为为原型。结果补语的语义联项直接取决于结果补语谓词本身的语义特征。第四章:语义联项与动结式句式分布。以结果补语语义联项为线索全面描写不同指向动结式的句式分布、解释分布规律、并统计真实语料中动结式的句式分布以验证本部分的理论推理。所有的指物式致使义动结式都能进入“把”字句,“把”字句是判断指物式结果补语语义联项的试金石。动结式能否进入重动句受动结式的语用义、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之间的语义距离及述语动词的配价制约。而由二价有生谓词充当结果补语时,补语语义指向不需满足一般指向规律。指动式动结式在话题句和“被”字句的分布呈互补状态,其句法分布受述语动词配价的影响。第五章:结果补语语义指向、指域与指量。从语义指向的方向、数量、范围对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进行多方位考察,指出不同维度下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的一般性规律,并从认知的角度给予解释。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的不同层面受不同因素的制约,根据制约因素的作用力归纳出了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的判定准则。结果补语语义联项受制于结果补语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方向受“距离象似性"原则和“凸显原则”的影响。指物式动结式的语义指向在自然语序中优先后指名词性成分;特异语序的标记句“把”字句中,优先指向“把"的宾语;非标记句中,则指向主语名词。第六章:结果补语语义指向计算机识别策略与流程。在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的判定准则指导下,将语义规则与数据统计相结合,运用排除法制定了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的计算机识别流程。

柳成姬[5]2016年在《与现代汉语名词相关的选择性研究》文中认为名词的数量最多,句法地位也最重要。但是目前对名词语法学方面所进行的研究还较弱。早年对名词的研究主要是对名词本质的划分而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名词与名词性成分的研究,围绕名词的特点和名词与别的成分搭配来分析。本人主要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基础,从句法、语义、语用叁方面对该类词语进行描写,并对相关语法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力求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用形式来验证语义,用语义来解释形式。结构主义语言学以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说作为诞生标志。从语义角度对名词相关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寻找语义搭配规律和语用特点。本人对汉语并不是要面面俱到地讨论名词相关的所有问题,而是采用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框架,采用形式句法的方法论,并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论文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相关内容的研究。在研读了相关文献和着作的基础上,对名词和与名词相关的选择性研究方面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最后对本文的结构安排作出说明。本文讨论了名词与名词的组合、名词与介词的组合、名词与量词的组合、名词与动词的组合、名词与副词的组合、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等问题。第二章至七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考察名词的定义,次范畴的叁种分类——量化名词、非量化名词、无量名词,名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其内在时间性、空间性、程度性等。名词的选择性短语的概念及格式。最后论述名词的句法功能研究以及名词的指称性问题。第叁章考察名词与名词的组合,主要是现代汉语“N1+(的)+N2”结构研究,重点讨论“N1+(的)+N2”结构的句法结构类型、语义关系类型(同位结构、定中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量化名词、非量化名词、无量名词,名词的选择性短语。第四章考察名词与介词的组合,介绍介词的性质、特点、功能,并介绍了介词短语的句法分析,介词与名词性短语构成,还论述了其中不能进入此构成的名词性短语,考察“在X中”的构式。第五章考察名词与量词的组合,名词短语中最热门的就是名词与量词的组合,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名词与名量词的组合关系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和认知角度来分析并解释影响名词与量词互相选择的本质原因和各种制约因素,挖掘名词与量词组合的内在规律及阐述了名词与量词“NN”的双向选择。第六章考察名词和动词的组合。主要讨论名词与动词搭配相关的短语研究,并分析了动词和名词所构成的六种类型的短语:N+V、V+N、V的N、N1+(的)+N2、N+的+V、(V+N1)+N2的类型。它们的构成受到构成成分之间句法和语义上的制约、而这些短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便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七章考察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方位词有单音节的方位词和双音节的方位词的区别,本文还对方位词“上、下”作了集中的讨论。方位词是非常有特点的词类,方位词在语法功能上类似虚词,必须和名词组合才能充当句法成分。主要研究方位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在入句以后的特点,以及人体名词与“上、下”结合的特点。第八章考察名词与副词的组合。程度副词作为副词中的一类,副词修饰名词的问题本身就包含了程度副词修饰名词问题。“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作为一种后起的语言现象,由于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等因素的作用,使得该结构能够兴起和发展。第九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总结了全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今后还需继续研究的问题。

李铁范[6]2015年在《现代汉语方式词的认知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结构主义、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在句法语义语用分析的前提下,重点借鉴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基本上只能作状语修饰一部分动词的方式词进行多角度描写和解释,力求做到形式到意义,意义到形式的互相验证。首先,探讨了方式词的典型功能特征、范围和语义关系类型。认为方式词具有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特征,语序分布的粘着性和定位性特征,状语属性的[+描写性][+方式][+情态]特征,语义上的空间性时间性程度性近于零赋值特征。在词类地位上方式词和区别词处于一个层级上的,属于单功能的实加词。坚持语法功能标准,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廓清方式词和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等词类的关系,汇总形成一个703个方式词词表。“方式词+(地)+动词”显现出来的语义是高层语义。“方式词+(地)+动词”最基本的语义关系有[+方式][+状态][+情态]叁种类型,在它们的各自类别内又有不同的小类,初步勾勒出方式词的语义特征分类体系。其次,对现代汉语方式词的构成与组合功能进行研究。方式词内部关系类型存在不平衡性,偏正关系、动宾关系占大部分,其次是介宾关系、附加关系、并列关系,较少的是动补关系和主谓关系。“方式词+VP”动词结构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在谓语、定语、宾语位置上二者功能基本相同,在作主语、补语、状语位置上表现出和动词的差异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方式词+VP”动词结构整体功能的考察,进一步证明了方式词在句子中的句法行为很不活跃,具有典型的附谓性、定位性特点,和典型副词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方式词与动词音节搭配能力形成一个从强到弱等级序列(“>”表示优先于):双音节方式词>叁音节方式词>单音节方式词。“方式词+VP”结构在句类中都有分布,但各句类分布不平衡,差别较大。再次,重点对方式词与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及认知动因进行研究。以“逐个类”、“蜂拥类”方式词为代表,考察了和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通过考察可以得出:第一,动词情状和动词界限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把动词情状和动词界限结合起来,可以对动词的时间特性统一进行解释,是一种可以广泛适用于语法现象解释的研究方法。第二,方式词与动词的组合除了受制于音节节律、语义和谐、个性特征等方面的要求外,还与所在句子及其后动词的情状类型、界限特征有一定的关系,某些情况下动词情状类型可以影响到其与方式词的共现能力、组合能力的有无和强弱。然后,借鉴系统功能语法的评价理论和事件语义学相关理论分析考察了方式词的评价功能。评价理论是在对人际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系统,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功能的新扩展,评价理论的核心是“态度”系统。方式词作为事件层的修饰语,在事件图式Fact-event-0bject层级图中属于“FEO算式”的最低层“特定事件层”,它协商语篇中说话者/作者和潜在听话者/读者的态度,具有评价功能。方式词的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态度”和“级差”方面。对态度评价而言,方式词有情感态度评价和判断态度评价。方式词情感态度评价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式词具有肯定情感评价特性。第二,方式词具有否定情感评价特性。第叁,方式词在具体语境中蕴含情感评价。第四,方式词通过语义韵显示情感评价。方式词判断态度评价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式词具有确定性判断评价。第二,方式词具有可能性判断评价。方式词级差评价功能,表现在一部分方式词具有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范围的评价特性,是通过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等事件元对特定事件进行说明。这样就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加深对方式词本质特点的认识。最后,采用典型抽样方法,以“随X类”、“超X类”、“隐秘性”迭音式“悄悄”、“偷偷”、“暗暗”类以及“一溜烟”类为例考察了介宾式方式词、叁音节方式词、迭音方式词“一量名”短语作固化方式词的词汇化、语法化,进一步了解方式词的来源与形成过程,它们的语法化、词汇化是认知、句法、语义、语境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加深了对方式词语法化、词汇化演化规律认识。论文的创新点表现为:选题的创新性,我们认为方式词是专职的动词前加词,它与专职的名词前加词(区别词)都是单功能的粘附性实加词,处于同一层面;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对方式词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借鉴系统功能语法的评价理论,对方式词的态度评价、级差评价进行考察分析,在语篇语义学层面加深了对方式词特性的认识。

侯冬梅[7]2008年在《“V_双+N_双”偏正结构的考察与研究》文中认为“V_双+N_双”偏正结构是指双音节动词作定语直接修饰双音节名词的偏正结构形式。这一结构不仅在整体上表现出很强的体词性特征,而且它在内部组成成分和外部功能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显着的不同于一般偏正结构的特点,长期以来一直倍受语言学界的关注。本文首先回顾和总结了语言学界关于“V_双+N_双”偏正结构的研究成果,然后对“V_双+N_双”偏正结构进行了叁个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第一,考察了“V_双+N_双”偏正结构的组合规律,并对“V_双+N_双”歧义结构的类型和歧义的消除进行分析;其次,将“V_双+的+N_双”偏正结构与“V_双+N双”偏正结构作共时比较,并对这两个偏正结构的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对比;再次,通过对动词作名词定语的历时研究,来梳理“V_双+N_双”偏正结构的发展过程,并结合具体的语料,从语用学角度进一步说明“V_双+N_双”偏正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情况。本文力求在前人还没有涉及或还未深入涉及的领域做一些探讨,以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李晋霞[8]2002年在《面向计算机的“V_双+N_双”结构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于语言的本体研究 ,尝试从内部构成出发提出自动识别“V双 +N双”结构类型的规则。

藤井美娜(FUJII, Mina)[9]2014年在《现代汉语定中式“V双+N双”组合的释义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定中式“V双+N双”组合的语义关系和释义为研究对象。汉语形态特征的缺乏和双音节优势的特征使定中式“V双+N双”组合(e.g.研究资料,咳嗽药水,毕业仪式)的内部语义变得复杂,“V双+N双”组合中常常出现一些语义信息的省略或脱落现象。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为:(1)分析定中式动名组合的语义关系;(2)找出定中式动名组合中隐含的信息并补出恰当的词语;(3)为了实现动名组合的自动释义,根据所补出的隐含信息之后的完整语义做出释义模板。本文首先对收集的1049例定中式“V双+N双”组合进行初步的语义分类,共分出14类,分别为:“V+施事”类、“V+致事”类、“V+主事”类、“V+受事”类、“V+结果”类、“V+工具”类、“V+材料”类、“V+方式”类、“V+场所”类、“V+源点”类、“V+终点”类、“V+范围”类、“同位关系”类和“没有直接论元关系”类。其次,对各类的动名组合进行语义分析得出还原隐含信息之后的整体释义,根据《现代汉语语义词典》共找出508个语义类组合模式,在此基础上最终得到39个“V双+N双”组合的释义模板。我们发现除了“同位关系”类以外,其他类的“V双+N双”组合的语义释义和动词定语和名词中心语的语义距离有密切关系,定语动词和中心语名词的语义关系越紧密,释义时所激活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信息的可能性越高,定语动词和中心语名词的语义关系越松散,释义时所激活中心语名词的物性角色信息的可能性越高。在定中式“V双+N双”组合中,我们需要补出的信息是,根据动词与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判断的谓词、介词或是中心语位置的名词的物性角色的施成角色、处置角色和少数的功用角色。本文最后对“V双+N双”组合进行计算机模拟释义,给出汉语动名组合语义释义的流程图,检验该释义模板的有效性。

顾鸣镝[10]2013年在《汉语构式承继关系及其认知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Adele E.Goldberg为代表的认知构式语法学派关于承继问题的论述为理论依据,结合汉语学界相关研究的成果,以典型示例分析的方式,分别论述句法同构与多义解读、原型构式与隐喻派生、词类准入与构式赋义、语块整合与构式义提炼、语用心理与语境适切度,以及参数变量与语块变异等问题。第一章是绪论,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着重分析了基于认知语言学派的构式语法理论对于生成语法学派的反思与批判,及其脱颖而出的必然趋势,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略的综述。第二章介绍了当前构式语法理论的四个主要流派,从句法成分的范畴、类型、构式之间的关系和构式层级所蕴含的语法信息入手,对四种构式语法理论模型的异同进行分析,揭示以Goldberg为代表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的学术背景及其渊源。第叁章以Adele. E. Goldberg1995年出版的专着《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和2006年出版的专着《运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的本质》中关于承继和理据整合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基本观点,阐述构式是一个依靠承继链接组织起来的网络;证明论元结构的认知构式体现了话语主体基于情景的“识解”(construal)而作出的话语编码策略。第四章论述汉语构式研究中句法同构和子类多义现象的解读,具体考察了现代汉语“NP分裂前移话题化”构式、“递进性差比义”构式和强调义“连”字句构式。描写形式与功能的同一性建构;解析语义参项的承继性理据;论证因语块变异而导致的构式义凸显。从而得出子类构式延伸的理据性是某个语块基于隐喻映射机制衍生的多义范畴系列。第五章解释基于认知域转移的原型构式的语义扩展,重点分析认知层级的转换导致了子类构式在家族相似性上的差异。具体考察汉语连动句构式的认知层级、“把”字句构式的位移图式、事件称谓性NV构式的类推序列,探究构式的部分能产性机制对子类构式延伸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原型构式的隐喻扩展动因与事件在认知框架中的映射、概念在意象图式中的激活、构式的类推效应等密切相关。第六章讨论构式赋义机制和词类准入条件。以汉语双及物构式为例,论证构式赋义决定了动词准入及其语义凸显;以“V不到哪里去”构式为例,阐述形容词进入该构式的认知动因;以“很+NP”构式为例,分析名词进入“程度副词+形容词”构式时潜在语义被激活的条件。得到的结论是,虽然一个词项的语义与其形态句法环境不兼容,但构式可以强制性赋予这个词项与论元结构相关的潜在语义因子的激活条件。第七章侧重从语块整合的基本原则出发,探讨现代汉语特定构式体现的语法意义。比较“把”字句与一般动宾句的功能差异,揭示不同构式在句法、语义方面的内在关联和区别;以自致使义NP+VR构式为例,解读语义偏移对语块信息配置的特殊要求;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揭示“有”字领有句构式的积极义倾向,以及原型语义对构式义的影响。事实表明,语块是构式承载相对独立的一部分语义单元的语义块,是认知心理层面的“组块”在句法层面的表现,构式语义配置的每一个部分都以一个具体语块的形式来参与整合。第八章强调语言形式是语用驱动的根本动因。根据人类基于客观世界经验的归约性认知,提出“语境适切度”的概念,即说话人基于语境的识解而对特定构式的选择。比如NP(受)+VP(t)+QM构式的语序变换背后体现的是说话人凸显数量的主观性动因;组合述补和粘合述补的差别源自说话人基于心理预设而选择不同的编码形式;“看你A的”构式语用情景的现实性与话语主体的情绪诱因密切关联。研究表明,任何构式的特定意义都具有特定的话语功能,这是说话人基于对语境的识解,进而选择话语编码形式的依据。第九章考察作为变量参数的“语块”变异对构式变异的制约因素。描写了因语块句法分布位置的变化而导致“V起来”的虚化及其相关构式的变异;论证了同形异构体“V+N”因韵律形式的变异(2+2→2+1)而引发的结构关系的改变;探讨了递进性差比义构式因量级序列的缺失而凸显非递进性遍指义的理据。考察证明,特定构式的语块可能是一个变量,而语块变异直接导致构式义和话语功能的变异。第十章为结语和思考。在阐述本文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后续研究的思路,从语用、语义、句法叁个平面发现不同构式之间具有相同功能的承继性理据,进一步探究不同构式之间的多重承继关系,以展示现代汉语中基于最大理据原则而构建的承继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 “V_双+V_双”的语义关系类型及其自动识别[D]. 闫凡蕾. 广西大学. 2004

[2]. 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 李晋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3]. 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V+N结构句法与语义关系研究[D]. 高苗红. 河北大学. 2008

[4]. 现代汉语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 马婷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5]. 与现代汉语名词相关的选择性研究[D]. 柳成姬.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6]. 现代汉语方式词的认知功能研究[D]. 李铁范.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7]. “V_双+N_双”偏正结构的考察与研究[D]. 侯冬梅. 苏州大学. 2008

[8]. 面向计算机的“V_双+N_双”结构类型研究[J]. 李晋霞. 语言文字应用. 2002

[9]. 现代汉语定中式“V双+N双”组合的释义研究[D]. 藤井美娜(FUJII, Mina). 北京大学. 2014

[10]. 汉语构式承继关系及其认知功能研究[D]. 顾鸣镝.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V_双+V_双”的语义关系类型及其自动识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