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上电离论文_李木子

导读:本文包含了阈上电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离,分子物理学,长程,近似,序列,原子,激光。

阈上电离论文文献综述

李木子[1](2019)在《基于高次谐波与阈上电离的超快分子动态成像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激光场(~1013 W/cm2及以上)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时会产生一系列非微扰效应,例如高次谐波、阈上电离、非次序性双电离等。这些新现象进一步推动了阿秒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例如利用高次谐波合成超短孤立阿秒脉冲,利用阈上电离谱特征探测电离解离动力学过程,以及通过非次序性双电离研究电子间相互关联作用等。强激光场与分子相互作用时,由于核在电子电离、复合及散射等多个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也需要考虑非玻恩近似下核的动力学信息。虽然核运动时间尺度远大于电子,但是随着电子的电离和核内部束缚的弱化,在某些关键核间距时,电荷共振增强电离效应会使得电离速率大大增加。高次谐波的产生过程中,电子电离与复合时刻之间,核波包的演化也会影响跃迁偶极因子。另外还有阈上解离、振动束缚、束缚弱化等一系列核解离通道会影响谱的结构。本文建立了核动力学信息与高次谐波谱和电子-核关联能谱之间的部分联系,并通过能谱特征提取核信息,提出探测核动力学过程的新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提出了基于高次谐波频率调制与展宽来探测分子准直角、振动态及解离速度的理论方案。本文理论研究了非玻恩-奥本海默近似情况下,强场驱动H2+时,高次谐波产生中的频率红移现象以及其对分子准直角的依赖。相比于原子体系,红移是分子谐波谱中的独特现象,在隧穿及多光子电离情况下都存在,这一现象已被实验验证。由于核运动影响电离速率,导致脉冲上升沿以及下降沿中谐波的产量不对称进而红移。本文通过提取这一不对称参数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观点。另外研究了不同初始核振动态对谐波红移的影响,以及谐波峰的宽度受准直角的影响。提出了通过红移探测分子准直角,振动态等信息的方案。(2)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核关联能谱的超快分子钟动态成像方案,可用于探测亚周期时间分辨的库仑爆炸通道。本文理论计算了 H2+在线偏振强激光场下隧穿电离过程,发现光电子产量在沿激光偏振的两个相反方向上不同,且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函数随着核动能的增大呈现峰谷交替的特征。本文基于库仑爆炸通道解释了这一现象,并利用此关联不对称函数探测核运动,时间分辨率可达激光亚周期量级(~1飞秒)。理论计算发现,这种探测方法在多种激光条件下均能适用,而且考虑光场的体积效应时依然有效。不同于传统pump-probe方法,这一方法很简洁,核运动可以通过单次(single shot)实验探测到。(3)提出了利用分子准直角控制高次谐波椭偏特性的理论方案。本文研究了在反向旋转的双色圆偏振激光场驱动下分子高次谐波谱的特征。优化了对椭圆偏振谐波的椭圆率以及旋转角参数的定义。使用具有四重旋转对称性的ω/3ω反向旋转的双色圆偏振组合场驱动H2+时,发现椭偏谐波的主轴基本都垂直于分子轴方向并有一个小的倾斜角。谐波的椭圆率随着分子取向变化而剧烈变化,甚至在45°附近某些准直角下,大部分高阶谐波椭圆率相同。通过上述特征,可以从谐波椭偏特性的变化中获得分子取向的信息,同时也为控制阿秒脉冲的椭偏特性提供了可行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李孝开[2](2019)在《椭圆偏振强激光场中的原子分子:阈上电离和双电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激光技术的进步极大推动了超快强激光场原子分子物理的发展。原子分子与超快强光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了很多新奇有趣的现象。对这些现象的研究不仅促进了人们对强激光场与原子分子作用机制的理解,还发展出了许多实用的新技术。其中,原子分子在超快强激光场中的电离不仅是强场物理中的基本现象之一,更是后续很多强场诱导过程的第一步,因此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点关注。研究激光场和原子分子性质对强场电离结果的影响,并揭示其作用于电离动力学过程的内在机制,对强场物理相关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包括隧穿电子初始分布研究、分子轨道及结构成像、阿秒及极紫外光源产生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中主要利用符合测量方法研究了椭圆或圆偏振光场中的原子分子电离行为。首先我们完成了符合测量所需实验装置COLTRIMS的搭建和测试。COLTRIMS装置具有叁维动量成像及多粒子反应通道的符合测量等优点,是实验探测强场原子分子电离和解离产物的有力工具。此装置保证了我们后续实验研究的进行。而在椭圆偏振光场中,一方面可以利用旋转电场及椭偏率依赖行为研究强场电离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分子坐标系的重构,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实验现象。以强场电离及双电离为研究主题,本论文具体对Xe原子椭圆偏振光场阈上电离、CO分子圆偏场解离性双电离以及Kr原子强场双电离等进行了符合测量研究。首先我们对Xe原子在椭圆偏振近红外光场中的阈上电离进行了测量。实验中观测到明显受椭偏率调制的电子干涉结构。通过提取电子垂直偏振面方向动量宽度的微分分布得到不同结构对应的电子轨迹,并观察这些结构对椭偏率变化的响应,可以分析其产生的物理来源。当椭偏率较小时观察到由库仑聚焦作用产生的低能电子结构,其角度指向偏振椭圆长轴且不随椭偏率改变而变化,这一结构在椭偏率大于0.6时开始消失。而前向散射与直接电离电子的干涉结构则强烈地依赖于椭偏率的大小。从线偏振到较小椭偏率时,不仅不同动量区域的前向散射干涉结构产率出现增强和减弱,在整个电子动量范围内还会产生倾斜的现象。此外,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旋向相反的双椭圆偏振光来提取近圆偏振激光脉冲精确椭偏率的原位测量方法。结合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证实了随两束椭圆偏振光脉冲时间延迟周期性变化的ATI电子能谱和离子产率都可精确得到脉冲椭圆偏振光的椭偏率。然后我们通过四体符合测量对CO分子圆偏振强场解离性序列双电离进行了研究。对高动能释放通道的测量结果表明了低占据分子轨道的电离以及电离后场致激发的重要贡献。这项工作也表明,利用圆偏振光获得双电离两个电子分别的分子坐标系分布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分子解离性双电离中复杂的电离、激发和解离动力学过程的分析确认。而在低动能释放通道的测量中观测到了不寻常的低能电子存在。我们认为此通道可能来自强场中产生的CO~+自电离态,并且自电离态产生后在圆偏振近红外场中先电离,再沿CO~(2+)势能线发生解离。进一步分析分子坐标系中的低能电子角分布,观察到随着动能减小,角分布出现从双峰到单峰的连续变化。这不同于自电离电子弱的各向异性角分布,说明了低能电子主要来自激光场电离而非自电离。而角分布的变化反映了CO~+自电离态在圆偏振光场中依赖于核间距的电离动力学过程。另外,通过改变激光脉冲的群延迟色散,研究发现正啁啾脉冲能显着增强与自电离态相关的解离通道产率。最后,结合全微分测量和半经典模拟综合研究了氪原子强场双电离中的电子关联。首先对光强依赖的离子产率和离子动量测量确认了从非序列到序列双电离机制的演变。一系列典型光强下测量的电子动量关联谱与基于类氦模型及考虑内层电子屏蔽效应的GSZ势模型的半经典计算结果对比,说明了非序列双电离时动态屏蔽效应的重要作用。而在序列双电离区域,动量关联谱和两电子动能和分布都显示出电子关联的痕迹。GSZ模型半经典计算揭示了库仑聚焦和库仑奇点对此现象产生的关键作用。总而言之,利用符合测量并结合一定的理论计算,我们研究了椭圆偏振激光电场、库仑聚焦、分子多轨道效应和内层电子屏蔽效应等多种因素对原子分子电离结果的影响,以及电离过程中或电离后发生的电子干涉、场致激发和自电离态布居等重要现象。(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郭志坚,孙乾[3](2019)在《氢原子在少周期强激光场中阈上电离的干涉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强场近似结合时间窗函数的方法,计算了氢原子在少周期强激光场中阈上电离的二维动量谱,并与利用Coulomb-Volkov近似结合时间窗函数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在长程库仑势作用下,周期内干涉及周期间干涉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二维动量谱中的扇形结构条纹。通过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方法,计算了氢原子在不同脉宽下的二维动量谱,发现二维动量谱中除了周期内干涉和周期间干涉条纹,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条纹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是由再散射电子波包形成的。(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12期)

郭志坚,孙乾[4](2019)在《强场阈上电离中的电子波包干涉图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进的强场近似方法,结合时间窗函数,分析了氢原子在强场阈上电离过程中的电子波包(EWP)干涉对光电子能谱及二维(2D)动量谱的影响,发现光电子能谱及2D动量谱的一般特征是由周期内干涉和周期间干涉的共同作用引起的,2D动量谱中的扇形结构是由长程库仑势与周期内干涉作用引起的。利用含时薛定谔方程(TDSE)的数值解分析了多周期脉冲电离过程中周期内干涉被抑制的原因,发现当Keldysh参数接近1时,2D动量谱中出现了特殊的条纹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长程库仑势对该条纹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王继玲[5](2018)在《高阶阈上电离中的弹性与非弹性散射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超短超强激光脉冲与原子分子等的相互作用,是当前原子分子物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前沿研究方向。这样的超短脉冲的强激光作用到形态不同的物质上时,非线性非微扰效应起主要作用,实验中观测一系列新奇的物理现象。其中阈上电离过程是最基本的物理过程之一,同时也是理解其他强场物理过程的基础。本文利用半经典再散射方法对阈上电离中的弹性散射及非弹性散射过程进行了研究。对于弹性散射过程,我们系统研究了不同激光参数下多次返回碰撞轨道对高阶阈上电离的贡献,探讨了库仑势对多次返回轨道的的影响。此外我们研究了非弹性散射阈上电离过程,得到了不同激光波长和光强下的光电子能谱。具体的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强激光场中原子分子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了多光子电离、阈上电离以及高阶阈上电离过程以及描述上述物理过程所用的理论方法包括Keldysh理论和再散射理论。第二章,我们利用半经典再散射方法,考虑电子隧穿后离子库仑势对电子的作用,计算了氢原子在波长为800nm下线偏振强激光的阈上电离过程中不同返回次数碰撞轨道对应的能谱、碰撞时刻分布及隧穿时刻-能量分布。通过分析发现多次返回碰撞轨道具有与第一次返回轨道明显不同的特征,并且对高阶阈上电离具有重要贡献。我们对不同激光参数下的多次返回轨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随着脉冲宽度的增加,对高能平台结构起主要贡献的轨道从一次返回轨道向叁次返回轨道转变。我们还发现不同返回次数轨道受到库仑势的影响不同。考虑库仑势后一次返回和叁次返回的碰撞能量会增加,而二次返回和四次返回的能量则减小。并且随着光强的增加不同返回次数轨道的截止能量越来越趋近于simple-man理论所给出的能量。而且随着波长的增加,不同返回次数的截止能量也更趋近于simple-man的结果。第叁章,我们对不同波长和不同光强下非弹性散射的高阶阈上电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非弹性散射阈上电离光电子能谱,发现能谱上会出现一个小于10Up的平台结构,而且随着光强的增加,平台逐渐向高能量区域延伸截止位置逐渐趋近于10Up。这就导致同时考虑弹性和非弹性散射过程时,低光强的能谱高能平台部分会出现一个鼓包。第四章,对全文进行工作总结以及对未来展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郭静[6](2018)在《基于阈上电离光电子能谱的分子结构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阈上电离(ATI)是原子分子与强激光场相互作用的基本现象之一。对ATI过程的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认识,同时其本身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光电子携带了原子分子的结构及动力学信息,因此分子的阈上电离(ATI)可以用来进行分子结构成像。本文采用量子散射矩阵的理论方法研究了分子结构对ATI光电子谱低能平台结构以及高能部分类共振增强结构的影响,同时提出利用上述两种结构进行分子结构成像的方案。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强场物理的基本概念,介绍了重要的再散射机制来理解强场物理现象,同时简单介绍了利用强场现象对分子进行成像的方法。第二章中我们对量子散射矩阵理论以及鞍点近似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叁章中,首先我们对乙烯分子(C_2H_4)和乙烷分子(C_2H_6)的ATI光电子谱低能部分进行研究。理论计算得到了与实验一致的光电子能谱结构特征:C_2H_6光电子能谱上出现低能平台结构而C_2H_4则没有看到。通过分析不同分子占据轨道以及分子轨道中不同波函数组分的贡献,我们明确了C_2H_6的低能平台结构来源于分子最高占据轨道中不同氢原子对之间的干涉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可以利用上述低能平台结构去得到分子的轨道信息。其次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类共振增强现象(RLE)提取分子结构信息的方法,基本思路是:首先得到类共振增强对应光强下,固定取向的分子以及对应的伴随原子的光电子能谱;其次将分子与原子能谱进行对比从而得到类共振增强区域的干涉结构,进而提取出分子的结构信息。我们利用S矩阵方法对上述方案进行了理论验证。通过计算不同分子取向下N_2以及其伴随原子Ar的高阶阈上电离能谱,分子与其伴随原子间的电离率比值在类共振增强区域会出现周期性的干涉结构,从而能够提取到分子的结构信息。最后在第四章中我们总结了本文的工作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作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郭志坚[7](2018)在《长程库仑势在原子阈上电离能谱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进的强场近似方法分析了长程势以及短程势在阈上电离能谱中的贡献,确定了能谱中低能结构的起因。同时,为了确定在计算电子与分子离子散射截面时用纯分子代替分子离子是否合理,计算了不同入射电子能量条件下,电子和原子离子弹性散射的微分散射截面。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在入射电子能量较大时,长程势在激光诱导的电子离子大角度背向散射时的影响可以忽略,证明了在大角度散射时,用纯分子来代替分子离子是合理的。(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8年09期)

王继玲,李婵,郝小雷,李卫东[8](2018)在《多次返回碰撞轨道对原子高阶阈上电离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超短强激光场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过程中,阈上电离光电子能谱的高能平台结构(高阶阈上电离)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基于绝热近似理论,人们发现这一现象是电离电子与离子核的背向散射导致的,不考虑离子与电子之间库仑势的情况下主要来源于第一次返回轨道的贡献。本文在半经典再散射模型下,在整个电离过程中都考虑了离子核对电子的库仑吸引作用,对氢原子的阈上电离进行研究,发现多次返回碰撞轨道也对电子的高能平台结构有很重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孙长平,崔宝凤,路宝凤[9](2017)在《长脉冲激光场中H原子的阈上电离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下的窗算符技术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方法计算了H原子在长脉冲强激光场中能量谱,并与文献[8]中的动量空间的投影技术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文献[8]给出的最大光电子能量范围内,我们的计算结果与文献[8]中的计算结果符合得很好,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能够给出比文献[8]中能量更高的光电子能谱,光电子能量谱的变化趋势也与实际的物理过程相符.同时我们也给出了最大光电子能量与激光强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利用我们的经验公式计算的最大光电子能量与经典计算预测的最大光电子能量符合得很好,这表明们的计算方法可靠,能够给出高精度的计算结果 .因此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下的窗算符方法能很好地用来研究H原子在长脉冲强激光场中的阈上电离的性质.(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郭丽,韩申生,陈京[10](2016)在《利用“类维格纳分布函数”方法研究阈上电离》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类维格纳分布函数并用该分布函数计算了氢原子在少周期、不同偏振方向和不同激光频率的激光脉冲中电离后光电子的各种分布:线偏振下的时间-能量分布、时间电离率分布和椭圆偏振下的时间-出射角分布、角度分布和时间电离率分布.结果显示:随着激光频率降低,所有分布清楚直观地展现出电子从多光子区域到隧穿区域的转变过程.对线偏振情况,伴随着这种转变,电离时间与最终动量之间的半经典关系与时间-能量分布越来越一致.同时,时间-能量分布清楚地展现了隧穿区域中的干涉结构,并给出了干涉原因是由不同时刻电离出的具有相同能量的电子干涉形成的.对椭圆偏振,通过量子计算与半经典结果的比较,分别得到了角度分布的角度偏移和时间分布的时间偏移.计算发现时间偏移远小于角度偏移,两者之间并不对应.因此,基于两种偏移相对应原理的"阿秒测量技术"是不准确的.而且计算表明时间偏移的数值有正有负,因此该偏移也不能解释为隧穿时间.(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22期)

阈上电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几十年来激光技术的进步极大推动了超快强激光场原子分子物理的发展。原子分子与超快强光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了很多新奇有趣的现象。对这些现象的研究不仅促进了人们对强激光场与原子分子作用机制的理解,还发展出了许多实用的新技术。其中,原子分子在超快强激光场中的电离不仅是强场物理中的基本现象之一,更是后续很多强场诱导过程的第一步,因此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点关注。研究激光场和原子分子性质对强场电离结果的影响,并揭示其作用于电离动力学过程的内在机制,对强场物理相关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包括隧穿电子初始分布研究、分子轨道及结构成像、阿秒及极紫外光源产生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中主要利用符合测量方法研究了椭圆或圆偏振光场中的原子分子电离行为。首先我们完成了符合测量所需实验装置COLTRIMS的搭建和测试。COLTRIMS装置具有叁维动量成像及多粒子反应通道的符合测量等优点,是实验探测强场原子分子电离和解离产物的有力工具。此装置保证了我们后续实验研究的进行。而在椭圆偏振光场中,一方面可以利用旋转电场及椭偏率依赖行为研究强场电离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分子坐标系的重构,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实验现象。以强场电离及双电离为研究主题,本论文具体对Xe原子椭圆偏振光场阈上电离、CO分子圆偏场解离性双电离以及Kr原子强场双电离等进行了符合测量研究。首先我们对Xe原子在椭圆偏振近红外光场中的阈上电离进行了测量。实验中观测到明显受椭偏率调制的电子干涉结构。通过提取电子垂直偏振面方向动量宽度的微分分布得到不同结构对应的电子轨迹,并观察这些结构对椭偏率变化的响应,可以分析其产生的物理来源。当椭偏率较小时观察到由库仑聚焦作用产生的低能电子结构,其角度指向偏振椭圆长轴且不随椭偏率改变而变化,这一结构在椭偏率大于0.6时开始消失。而前向散射与直接电离电子的干涉结构则强烈地依赖于椭偏率的大小。从线偏振到较小椭偏率时,不仅不同动量区域的前向散射干涉结构产率出现增强和减弱,在整个电子动量范围内还会产生倾斜的现象。此外,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旋向相反的双椭圆偏振光来提取近圆偏振激光脉冲精确椭偏率的原位测量方法。结合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证实了随两束椭圆偏振光脉冲时间延迟周期性变化的ATI电子能谱和离子产率都可精确得到脉冲椭圆偏振光的椭偏率。然后我们通过四体符合测量对CO分子圆偏振强场解离性序列双电离进行了研究。对高动能释放通道的测量结果表明了低占据分子轨道的电离以及电离后场致激发的重要贡献。这项工作也表明,利用圆偏振光获得双电离两个电子分别的分子坐标系分布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分子解离性双电离中复杂的电离、激发和解离动力学过程的分析确认。而在低动能释放通道的测量中观测到了不寻常的低能电子存在。我们认为此通道可能来自强场中产生的CO~+自电离态,并且自电离态产生后在圆偏振近红外场中先电离,再沿CO~(2+)势能线发生解离。进一步分析分子坐标系中的低能电子角分布,观察到随着动能减小,角分布出现从双峰到单峰的连续变化。这不同于自电离电子弱的各向异性角分布,说明了低能电子主要来自激光场电离而非自电离。而角分布的变化反映了CO~+自电离态在圆偏振光场中依赖于核间距的电离动力学过程。另外,通过改变激光脉冲的群延迟色散,研究发现正啁啾脉冲能显着增强与自电离态相关的解离通道产率。最后,结合全微分测量和半经典模拟综合研究了氪原子强场双电离中的电子关联。首先对光强依赖的离子产率和离子动量测量确认了从非序列到序列双电离机制的演变。一系列典型光强下测量的电子动量关联谱与基于类氦模型及考虑内层电子屏蔽效应的GSZ势模型的半经典计算结果对比,说明了非序列双电离时动态屏蔽效应的重要作用。而在序列双电离区域,动量关联谱和两电子动能和分布都显示出电子关联的痕迹。GSZ模型半经典计算揭示了库仑聚焦和库仑奇点对此现象产生的关键作用。总而言之,利用符合测量并结合一定的理论计算,我们研究了椭圆偏振激光电场、库仑聚焦、分子多轨道效应和内层电子屏蔽效应等多种因素对原子分子电离结果的影响,以及电离过程中或电离后发生的电子干涉、场致激发和自电离态布居等重要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阈上电离论文参考文献

[1].李木子.基于高次谐波与阈上电离的超快分子动态成像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9

[2].李孝开.椭圆偏振强激光场中的原子分子:阈上电离和双电离[D].吉林大学.2019

[3].郭志坚,孙乾.氢原子在少周期强激光场中阈上电离的干涉效应[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4].郭志坚,孙乾.强场阈上电离中的电子波包干涉图像[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5].王继玲.高阶阈上电离中的弹性与非弹性散射过程研究[D].山西大学.2018

[6].郭静.基于阈上电离光电子能谱的分子结构成像[D].山西大学.2018

[7].郭志坚.长程库仑势在原子阈上电离能谱中的影响[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

[8].王继玲,李婵,郝小雷,李卫东.多次返回碰撞轨道对原子高阶阈上电离的贡献[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孙长平,崔宝凤,路宝凤.长脉冲激光场中H原子的阈上电离的理论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

[10].郭丽,韩申生,陈京.利用“类维格纳分布函数”方法研究阈上电离[J].物理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阈上电离机制示意图电离的叁种机制:(A)多光子电离;(...对于不同的脉冲能量的阈上电离...1-5氦原子一价离子与二价离子随光强的...1-9气原子不同光强下的ATI能谱【i...氩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阈上电离电...

标签:;  ;  ;  ;  ;  ;  ;  

阈上电离论文_李木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