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创新动力论初探

江泽民创新动力论初探

原国栋[1]2004年在《江泽民创新动力论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交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合力”。毛泽东同志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提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邓小平同志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生产力动力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动力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神动力论。江泽民同志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毛泽东的社会发展动力论特别是邓小平的社会发展动力论,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动力论。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动力体系。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是对生产力动力论的深化,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党建创新、政府创新和政策创新是对改革动力论的丰富,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文化创新是对精神动力论的升华。运用江泽民创新动力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要发扬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注重创新实践,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启示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创新作为我们党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必须把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力量凝聚为“总的合力”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最新成果,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和伟大贡献,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高丽萍[2]2012年在《从马克思社会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演变轨迹》文中研究指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是贯穿在从马克思社会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鲜明主题。共产主义是马克思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途径与目标。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问题的批判,在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发展观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不仅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社会发展观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而且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具体构想。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整体发展论、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论、社会发展辩证决定论和社会发展价值论。从而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发展、什么促使社会发展、怎样实现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为了谁”等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是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决定马克思没有用固定模式规范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途径。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具体体现在马克思“历史环境”思想中。马克思“历史环境”思想说明社会主义如何发展要根据具体的历史环境。但是,在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本文认为马克思社会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经历了由科学到空想再到科学的两个大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第一个否定之否定阶段就是列宁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实践初探。这一否定之否定阶段是由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再到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叁个阶段两次否定构成的。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历史方向的改变,从而使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由理论形态转变为现实形态。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却超越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实际,使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陷入空想,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经验教训的反思,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重新找到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观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正确途径。列宁晚年在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全面地思考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基础上究竟应该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这不仅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发展观念的彻底扬弃,也是对列宁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基础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观念升华;第二个大的否定之否定阶段是由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叁个阶段两次否定构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并没有按照列宁的思路将马克思社会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相反,在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陷入了空想。毛泽东虽然试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最终还是没有走出苏联模式的发展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彻底走出了苏联模式的发展误区,其具体路径就是在坚持马克思社会整体进步的发展要求、依靠人民群众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发展实质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这“一脉”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历史环境面临的发展问题,实现有重点的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分布发展,通过邓小平时期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观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叁代领导集体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观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越:其一、科学发展观昭示着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其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社会整体发展的最优化原则。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实践证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无法解决当代世界的发展难题,科学发展观超越了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进一步展示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当代价值。本文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要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国作为在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审视马克思社会发展观与实践结合的内在规律。

王小红[3]2011年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力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发展作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日益成为关系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战略问题。发展靠什么?是什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涉及到历史观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发展动力观问题。社会发展动力观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推进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没有正确的发展动力观,就不可能找到发展的真正动力,找不到发展的动力,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中国,“现代化”一词出现的比较早,近代洋务运动以来的工业化运动,包括民国时代的工业化建设总体上都属于“中国的现代化”的范畴,本文的中国是指“新中国”,因此本文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动力的研究。用动力问题研究现代化,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是寻求打开中国现代化大门的金钥匙,是为了在制定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针政策中,不平均使用力量,抓主要矛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是硬道理,人(类)必须在发展中生存。怎样发展,靠什么发展,是发展观中的核心问题。追寻、整合、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发展动力机制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当代中国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经典作家及其西方学者在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从理论上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为了寻求对这一理论的突破,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生产力状况,不断对社会发展动力观进行发展和创新。本文纵向分析了几代领导集体的现代化发展动力观,分析他们的现代化发展动力观的内容及其演进轨迹,有助于深刻理解这几代领导集体的现代化发展动力观的实质;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现代化发展的能力,妥善应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同时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和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其次对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从两条主线进行分析,即客体主线和主体主线。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发展动力的艰辛探索的过程及其对此历程的分析。对中国共产党人现代化发展动力观的转型进行分析,对中国共产党人现代化发展动力探索历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很直观了解到现代化发展动力理论经历了初创阶段——起步阶段——腾飞阶段,同时深刻理解到中国现代化发展所实现的质的飞跃。第叁部分,论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力观历史演进的当代启示。主要是从群众史观、制度文明和中国共产党叁个方面论述如何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第四部分,从战略决策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主要体现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发展的能力。

李梦媛, 罗昌宏[4]2000年在《江泽民创新思想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江泽民的创新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迈向 2 1世纪的一面旗帜。他的创新新论从理论上可以概括为 :持续发展动力论、民族进步灵魂论、发展至关重要论。

宋艳萍[5]2002年在《“叁个代表”:我国新世纪发展的行动指南——江泽民的发展观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叁个代表”完整体现了江泽民的发展观。发展的根本动力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根本动力;发展的精神动力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的根本目的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张光华[6]2004年在《江泽民创新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始终。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创新史。人类的每一进步,都是积极创新的结果。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勇于和善于创新的民族,必将繁荣昌盛;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国家,必将兴旺发达;勇于和善于创新的政党,必将永葆生机。 江泽民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国内外形势,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创新思想。江泽民的元创新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灵魂论”、“创新动力论”和“创新源泉论”,很好地概括了创新的伟大价值。 江泽民创新内容主要由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教育创新四部分组成,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重点;而文化教育创新则是基础。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二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叁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发扬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 江泽民的制度创新思想主要涉及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文化教育体制四个方面。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体制。通过制度创新,解除妨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束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科技创新是江泽民创新的重点。科技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推动力量。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江泽民还特别强调,要创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文化方面,江泽民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文化的定位上。在江泽民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教育创新方面,江泽民分别对教育创新的前提、关键、根本目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条件等进行了论述。武汉理_!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江泽民创新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发展是江泽民创新思想的主题,所有的创新都指向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江泽民创新思想的理论基础;江泽民的元创新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和创新实现途径等构成江泽民思想体系的基本理论。 江泽民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它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等方面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叁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纲领,而江泽民从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建党思想则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江泽民创新思想能有力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王骁[7]2016年在《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发展动力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据、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发展动力划分为根本动力、基本动力、直接动力等多个层次;列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矛盾的解决过程就是社会的发展过程;毛泽东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矛盾动力论、群众动力论、科学技术动力论、精神动力论等观点,这些理论成果成为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重要来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辩证吸收了毛泽东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成果,提出了反映新时代客观要求的群众动力论、科学技术动力论、精神动力论等,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动力论、对外开放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动力论等,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体系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起到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透过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折射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之间的关联性。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它的主要内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机制基本框架;邓小平提出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机制的一条红线;而在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助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体系不断创新发展;而从理论意义上讲,则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动力学说。

陈然然[8]2008年在《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实践观的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的当代形态。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髓,而且又有所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旨趣主要不在于思想政治的斗争和理论认识上的论战,也不局限于革命实践的总结,而是面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解决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首先体现出求真务实的实践思维,强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实效;其次包含了“以人为本”的实践动力论和目的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原则。此外,还表现和谐性、目的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时代主题与国情特色的辩证结合,既富有新的时代气息,又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哲学的视角研究科学发展观,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对于提高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的意义。

刘永君[9]2004年在《邓小平经济发展观及新世纪中国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庞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许多人已经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作者则对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一方面是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内容广泛,博大精深,其经济发展观哲学视野宽阔,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另一方面是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地位突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本人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就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进行尝试性研究,并把这种解读界定为邓小平经济发展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充分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一致、述说与剖析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对邓小平经济发展观进行系统探讨,同时围绕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对新世纪中国的科学发展问题作初步的分析论证,论文研究内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对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框架性的展示和述说。包括经济发展观的立论基础——初级阶段国情论、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论、经济发展动力论、经济发展规划与部署的战略观、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五大部分。这一部分集中展示了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内容框架,为后边的分析与研究起奠基性的作用。其次,围绕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框架内容,从哲理性的高度剖析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哲学底蕴。目的在于揭示邓小平经济发展观深厚的哲学内涵与意蕴。把对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解引向深入。再次,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发展进程,阐述新时期科学发展观,并对两种发展观之关系作初步探讨。主要揭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确立依据、实质、核心。进一步就邓小平经济发展观和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辨证统一关系作尝试性的比较研究。一方面阐明邓小平经济发展观并未过时,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表明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所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并未淡化与抛弃邓小平经济发展观。邓小平经济发展观与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对邓小平经济发展观的创新性理论成果,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我们要把两种发展观统一起来,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用这两种发展观共同指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最后,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发展进程,提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慎重对待影响与制约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关系问题。进一步明确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是实现新时期战略目标的核心与关键。

于陆燕[10]2017年在《朱镕基行政管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朱镕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内外最有威望、最有影响力的国务院总理。邓小平说他是“最懂经济的领导人”。朱镕基行政管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研究朱镕基行政管理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中国化,全面深化行政管理改革,促进行政管理创新,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朱镕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行政管理思想、列宁行政管理思想、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是朱镕基行政管理思想的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西方现代公共管理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朱镕基行政管理思想的有益借鉴。朱镕基行政管理思想是由行政管理本质论、行政管理目标论、行政管理动力论等叁个部分构成的理论体系。其中,行政管理本质论是基础,行政管理目标论是核心,行政管理动力论是关键。在朱镕基看来,行政管理的本质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实质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中国行政管理的总目标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的具体目标是行政管理的人本化、法治化、科学化、高效化、廉洁化;行政管理的根本动力是行政管理改革,行政管理的原动力是行政管理创新。朱镕基行政管理思想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人民性、务实性等基本特点。朱镕基行政管理思想具有意义非凡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朱镕基讲话实录为文本依据,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配合的研究方法,试图对朱镕基行政管理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同学术界其他相关论着相比较,本文具有探索性、系统性、创新性、实用性等特点。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初步构建了由行政管理本质论、行政管理目标论、行政管理目标论等叁个部分组成的朱镕基行政管理思想的解读体系,旨在为新时期深化行政管理改革,推动行政管理创新,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供学理支撑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创新动力论初探[D]. 原国栋.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2]. 从马克思社会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演变轨迹[D]. 高丽萍. 南开大学. 2012

[3]. 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力研究[D]. 王小红.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4]. 江泽民创新思想初探[J]. 李梦媛, 罗昌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

[5]. “叁个代表”:我国新世纪发展的行动指南——江泽民的发展观初探[J]. 宋艳萍. 理论导刊. 2002

[6]. 江泽民创新思想研究[D]. 张光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7]. 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D]. 王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

[8]. 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初探[D]. 陈然然. 燕山大学. 2008

[9]. 邓小平经济发展观及新世纪中国发展问题研究[D]. 刘永君. 西安科技大学. 2004

[10]. 朱镕基行政管理思想研究[D]. 于陆燕. 南华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  

江泽民创新动力论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