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双层地基论文_杨鹏,李照东,胡永涛,丁锴,章定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双层地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基,应力,散体,承载力,柔性,效应,极限。

复合双层地基论文文献综述

杨鹏,李照东,胡永涛,丁锴,章定文[1](2018)在《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加固双层软弱地基现场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路堤荷载下刚柔性桩对深厚双层软弱地基的加固效果及其桩土荷载传递规律,结合连云港港某铁路软基处理工程,采用带帽预制方桩和带扩大头的双向搅拌粉喷桩联合加固,对路堤填筑过程及预压期内地表沉降、桩土差异沉降、深层水平位移、超静孔隙水压力、桩土应力比以及桩土荷载分担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载荷试验中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随外荷载增加而增加;地基变形发生在填土期,预压期内沉降变形继续并逐渐趋于稳定;填土荷载向刚性桩及搅拌桩桩顶集中,刚性桩桩顶应力增长较快;面积置换率为22.2%的预制方桩(含桩帽)承担了56.2%的荷载,但其承载力只发挥了不到18%;面积置换率和土质条件是桩土荷载分担比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赵明华,吴岳武,郑玥[2](2016)在《变荷载下双层不排水桩复合地基一维固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假定弱排水桩复合地基中的桩体不排水,同时考虑地基土的成层性与荷载随时间任意变化两个条件,导出了变荷载下双层不排水桩复合地基的一维固结控制方程,得到了此类地基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一般解析解,并给出了瞬时加载和单级等速加载两种常见情况下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固结度的解答;然后,通过将本文解退化为经典解和与算例分析两种途径验证了本文解析解的合理性;最后,利用编程计算分析了双层不排水桩复合地基的固结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桩径比的减小、桩体刚度的增大和加荷速率的增大,固结速率会增大;k_(v2)/k_(v1)越大,E_2/E_1越大,h_2/h_1越小,则固结越快;分别按平均孔压和按沉降定义的双层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度会有差别,差别大小与各层土体的压缩模量有关。(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6年11期)

蒋耀光,王国辉,梁学鹏,高飞[3](2010)在《碎石水泥土双层桩复合地基在高地下水位地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地下水位软土层施工中,介绍工程地质条件、地基处理设计和碎石水泥土双层桩的施工工艺,保证了工期和施工质量。(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0年S2期)

张其一,栾茂田[4](2009)在《复合加载情况下双层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复合加载情况下精确求解层状非均质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与理论参考价值。基于土体极限平衡理论与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针对复合加载情况下上硬下软的双层不排水饱和软黏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大量的数值计算,得出了上层土临界深度Hcr的计算公式、竖向极限承载力Pv的计算公式以及复合加载情况下地基破坏时的破坏包络面方程。研究结果表明:上层土临界深度Hcr取决于土层间强度比Su1/Su2;竖向极限承载力Pv与破坏包络面取决于土层间强度比Su1/Su2、上层土深度H1与基础型式。(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9年04期)

孙举,谢新宇,谢康和[5](2008)在《双层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考虑涂抹效应和应力集中效应的双层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解及其工程应用,分不同情况讨论了特征根的可能变化规律,也讨论了解析解转化为双层竖井地基以及双层天然地基的普遍适用性。研究发现,固结速率随井径比的减小、水平向渗透系数比的增大和桩体刚度的增大而增加;底面排水条件对双层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固结影响,在井径比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影响不大;是否考虑应力集中效应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8年02期)

孙举,谢新宇,谢康和[6](2007)在《半透水边界双层复合地基固结解析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考虑双面半透水、涂抹效应和应力集中效应的双层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解及其工程应用.依据应力条件下的平衡方程和连续条件下的固结方程,由假定的无穷级数解推导出特征方程,并基于特征方程讨论了特征根取值的各种情形,进而得到了双面半透水双层复合地基的固结解析解.研究了给出的计算模型转化为求解单、双面透水双层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以及双层天然地基固结理论的可行性,进而证明求得解具有普遍适用性.研究发现,半透水边界对固结的影响不明显;固结速率随桩径比的减小和桩体刚度的增大而增大;桩径比的作用大于桩体刚度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7年09期)

杨浩淼[7](2007)在《双层地基中柔性桩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叁维有限元程序分析,对双层地基中柔性桩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考虑了荷载水平、桩身模量、垫层模量、垫层厚度等因素,得到了影响复合地基沉降的一些规律,以供设计时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7年23期)

周德泉,刘宏利,张可能[8](2004)在《双层土工网复合地基受压性状试验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路堤下的桩体复合地基顶部常铺设一层或多层土工网,以增加桩体所承受的荷载及桩土应力比,形成桩 网复合地基或桩承堤,其设计从整体上仍处于经验阶段。采用在承压板内外侧设置百分表、在土工网下埋设土压力盒的方法,测试了土工网复合地基应力的平面分布、竖向扩散规律及随时间和沉降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强度变化与破坏模式,并对承载力特征值的取值标准提出了建议。本文结果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了有益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04年12期)

徐洋,谢康和,刘干斌,庄迎春[9](2004)在《复合双层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极限平衡理论 ,假定了复合双层地基滑移线形状 ,并由此推导了其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通过和太沙基承载力公式进行的对比计算发现 :当内摩擦角较小时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近 ,但随着内摩擦角的增大 ,作为半经验公式的太沙基理论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粘聚力、容重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远小于内摩擦角的影响。文中最后分别用复合双层地基和双层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了实例计算 ,结果显示忽略下卧层土体的内摩擦角会使得计算结果过于保守。(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王瑞春,谢康和[10](2002)在《双层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普遍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理论 ,既考虑了桩体刚度和渗透性 ,又考虑了地基的成层性和涂抹作用。根据所得到的解析解 ,通过计算和绘图 ,分析了双层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固结基本性状。研究表明 ,桩体渗透性、桩体刚度、桩径比、长径比和排水条件对地基的固结速率有较大影响 ;分别按孔压和沉降定义的平均固结度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沿用竖井固结理论进行计算得到的总平均固结度较本文理论的计算结果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复合双层地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假定弱排水桩复合地基中的桩体不排水,同时考虑地基土的成层性与荷载随时间任意变化两个条件,导出了变荷载下双层不排水桩复合地基的一维固结控制方程,得到了此类地基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一般解析解,并给出了瞬时加载和单级等速加载两种常见情况下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固结度的解答;然后,通过将本文解退化为经典解和与算例分析两种途径验证了本文解析解的合理性;最后,利用编程计算分析了双层不排水桩复合地基的固结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桩径比的减小、桩体刚度的增大和加荷速率的增大,固结速率会增大;k_(v2)/k_(v1)越大,E_2/E_1越大,h_2/h_1越小,则固结越快;分别按平均孔压和按沉降定义的双层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度会有差别,差别大小与各层土体的压缩模量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双层地基论文参考文献

[1].杨鹏,李照东,胡永涛,丁锴,章定文.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加固双层软弱地基现场试验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8

[2].赵明华,吴岳武,郑玥.变荷载下双层不排水桩复合地基一维固结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6

[3].蒋耀光,王国辉,梁学鹏,高飞.碎石水泥土双层桩复合地基在高地下水位地区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0

[4].张其一,栾茂田.复合加载情况下双层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J].岩土力学.2009

[5].孙举,谢新宇,谢康和.双层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J].岩土力学.2008

[6].孙举,谢新宇,谢康和.半透水边界双层复合地基固结解析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

[7].杨浩淼.双层地基中柔性桩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研究[J].山西建筑.2007

[8].周德泉,刘宏利,张可能.双层土工网复合地基受压性状试验研究与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4

[9].徐洋,谢康和,刘干斌,庄迎春.复合双层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计算[J].土木工程学报.2004

[10].王瑞春,谢康和.双层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普遍解析解[J].中国公路学报.2002

论文知识图

复合双层地基滑移线简图复合加载情况下双层地基破坏模式计算模型示意图上软下硬双层地基破坏区分布复合地基竖向变形与加固深度关系曲线KE段土条单元平衡分析

标签:;  ;  ;  ;  ;  ;  ;  

复合双层地基论文_杨鹏,李照东,胡永涛,丁锴,章定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