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扭振减振器论文_胡鸿飞,郭一鸣,肖祖玉,甘新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橡胶扭振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橡胶,减振器,特性,硅油,有限元,测试,正交。

橡胶扭振减振器论文文献综述

胡鸿飞,郭一鸣,肖祖玉,甘新刚[1](2017)在《基于Abaqus的橡胶扭振减振器胶圈失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Abaqus对不同厚度的橡胶圈在不同鼓形结构的减振器下的压入力、压脱力和滑移扭矩进行了仿真试算,并做实验得到实测值,确定了摩擦系数。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鼓形长度、鼓形高度及橡胶圈压缩比对压入力、压脱力、滑移扭矩大小的影响程度,对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橡胶圈失效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胡鸿飞[2](2017)在《橡胶扭振减振器关键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曲轴系统的振动是引发发动机振动的重要因素。发动机曲轴一般采用全支承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弯曲刚度大的特点,在发动机工作转速范围内不会发生弯曲振动;但是曲轴较长、扭转刚度较小,这导致了发动机在其工作转速范围内容易产生扭转振动,即扭振。为减小发动机曲轴系统的扭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发动机前端加装扭振减振器。本文以某4缸轻型柴油机橡胶扭振减振器为研究对象,包含了单级和双级并联两种结构形式。以橡胶扭振减振器的主要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关键技术叁个方面为主线展开研究。首先,对不同结构的橡胶扭振减振器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减振器的工作原理;然后对发动机轴系的扭振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确定了影响轴系的主要谐次扭振。对单级扭振减振器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带某单级扭振减振器轴系的扭振特性分析和胶圈失效分析。对于扭振特性分析,首先建立了带单级减振器轴系的集总参数模型,然后列出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了扭振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单级减振器对轴系的减振作用不明显。对于胶圈失效分析,对某减振器胶圈各项性能指标作了仿真计算并作了对比实验,确定了实际摩擦系数,最后基于正交实验设计法对不同参数胶圈的性能指标作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压缩比是影响减振器胶圈物理性能的主要因素;当压缩比一定时,增大鼓形长度可以增加胶圈的滑移扭矩;增大鼓形高度可以增加胶圈的压脱力。对双级并联扭振减振器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扭振减振器相关参数的优化及优化前后带该型号减振器发动机曲轴系统的扭振特性分析。首先对带减振器轴系进行了扭振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双级并联扭振减振器对轴系的减振效果要比单级扭振减振器明显;双级并联扭振减振器的减振效果比单级扭振减振器更加稳定。然后,建立了减振器参数优化模型,并计算出减振器的最优参数。最后,对优化前后的减振器系统进行扭振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减振器比优化前的减振效果更显着。本文研究成果对发动机曲轴橡胶扭振减振器的研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期刊2017-11-15)

田中旭,祁平,邓康耀,崔毅[3](2014)在《橡胶扭振减振器刚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极坐标形式的弹性力学基本方程,推导了橡胶扭振减振器的扭转刚度计算公式,可方便地应用于减振器设计和试验的验证。同时给出了扭转刚度的有限元分析方案和步骤,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对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证明了所推导的刚度计算公式的精确性。(本文来源于《柴油机》期刊2014年02期)

肖明,谭琳琳,朱天宇,陈东[4](2013)在《硅油-橡胶并联减振器对轴系扭振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单级扭转减振器改造成惯量总和不变的硅油-橡胶二级并联减振器,并分析该复合减振器的参数对扭转振幅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发动机轴系安装该种复合减振器后的简化模型及扭转振幅计算公式,以曲轴扭转振幅放大系数最优为目标,提出了开发设计复合减振器的优化算法,并分别讨论了橡胶减振器及硅油减振器的阻尼比、橡胶减振器的定调比以及二者的惯量比对扭转振幅放大系数曲线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期刊2013年04期)

丁丹,申焱华,李朝辉[5](2006)在《某矿用车橡胶式扭振减振器的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矿用车的传动轴断裂问题,通过对其发动机轴系扭振状况的研究,利用传统双扭摆模型求取了橡胶式扭振减振器基本参数,据此设计的减振器在理论上达到了减小轴系扭转振动的目的,可用于解决由发动机激励引起的传动轴扭振过大问题。(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06年03期)

刘兴华,仇滔,刘福水,李建纯[6](2004)在《内燃机橡胶扭振减振器特性参数检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橡胶扭振减振器在中小型内燃机上应用比较普遍 ,其特性对所匹配发动机的扭振影响很大 ,目前其特性参数测试技术不能适应匹配的需求。本文介绍了一套自行研制的内燃机橡胶扭振减振器特性参数计算机自动检测分析系统 ,它基于正弦扫描法 ,实现了检测过程—数据分析—检测报告全过程的自动化。用该系统和 (B&K)测试系统对同一样件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 ,该系统能准确测定出减振器的特性参数 ,从而为减振器的质量监控和配套产品的检验提供了批量检测工具(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柳志远,王书茂,汪倩华[7](1995)在《橡胶式扭振减振器温度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橡胶随着温度的改变其剪切弹性模量、动态柔度、阻尼等参数的变化对橡胶式扭振减振器的固有频率定调比、阻尼比等重要特性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按定温或常温确定的橡胶式扭振减振器的设计参数,对变温状态下工作的橡胶式扭振减振器必将产生较大偏差。通过试验研究,本文论述了橡胶式扭振减振器固有特性随工作温度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其精确地设计和测试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期刊1995年06期)

柳志远,刘鹏郎,易理,汪倩华[8](1995)在《橡胶式扭振减振器固有频率与阻尼比的测试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目前用于测试车用内燃机橡胶式扭振减振器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衰减振动法、传递函数判别法和共振相位法作了比较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共振相位法测试结果稳定可靠,应予推广。(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郑芬,魏全文[9](1991)在《防止曲轴扭振的橡胶减振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曲轴低频振动频率,将曲轴置换成具有几个集中质量和线性弹性的等价轴,利用振动模型进行计算;减振器橡胶的动特性主要有动弹性率G_1和损耗系数tgδ与振幅、频率及温度的关系,叁个条件的变化范围相当大,故必须准确掌握其对减振器橡胶的动态扭转刚度K_d、衰减系数C_d的影响;橡胶的发热温度和动弹性率、tgδ、橡胶扭振振幅大体成比例变化,其中扭振振幅几乎与能量成平方关系;橡胶发热温度与橡胶材质和橡胶的各种动态特性无关。(本文来源于《国外汽车》期刊1991年06期)

李亦东[10](1989)在《BJ/213橡胶扭振减振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大洼县拖拉机配件厂开发成功的BJ/213橡胶扭振减振器,是AMC高速四缸四冲程汽油机上的一个重要部件,它是由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从美国引进、中美合资生产的。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并符合美国克(本文来源于《特种橡胶制品》期刊1989年05期)

橡胶扭振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曲轴系统的振动是引发发动机振动的重要因素。发动机曲轴一般采用全支承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弯曲刚度大的特点,在发动机工作转速范围内不会发生弯曲振动;但是曲轴较长、扭转刚度较小,这导致了发动机在其工作转速范围内容易产生扭转振动,即扭振。为减小发动机曲轴系统的扭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发动机前端加装扭振减振器。本文以某4缸轻型柴油机橡胶扭振减振器为研究对象,包含了单级和双级并联两种结构形式。以橡胶扭振减振器的主要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关键技术叁个方面为主线展开研究。首先,对不同结构的橡胶扭振减振器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减振器的工作原理;然后对发动机轴系的扭振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确定了影响轴系的主要谐次扭振。对单级扭振减振器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带某单级扭振减振器轴系的扭振特性分析和胶圈失效分析。对于扭振特性分析,首先建立了带单级减振器轴系的集总参数模型,然后列出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了扭振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单级减振器对轴系的减振作用不明显。对于胶圈失效分析,对某减振器胶圈各项性能指标作了仿真计算并作了对比实验,确定了实际摩擦系数,最后基于正交实验设计法对不同参数胶圈的性能指标作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压缩比是影响减振器胶圈物理性能的主要因素;当压缩比一定时,增大鼓形长度可以增加胶圈的滑移扭矩;增大鼓形高度可以增加胶圈的压脱力。对双级并联扭振减振器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扭振减振器相关参数的优化及优化前后带该型号减振器发动机曲轴系统的扭振特性分析。首先对带减振器轴系进行了扭振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双级并联扭振减振器对轴系的减振效果要比单级扭振减振器明显;双级并联扭振减振器的减振效果比单级扭振减振器更加稳定。然后,建立了减振器参数优化模型,并计算出减振器的最优参数。最后,对优化前后的减振器系统进行扭振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减振器比优化前的减振效果更显着。本文研究成果对发动机曲轴橡胶扭振减振器的研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橡胶扭振减振器论文参考文献

[1].胡鸿飞,郭一鸣,肖祖玉,甘新刚.基于Abaqus的橡胶扭振减振器胶圈失效分析[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7

[2].胡鸿飞.橡胶扭振减振器关键技术的研究[D].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7

[3].田中旭,祁平,邓康耀,崔毅.橡胶扭振减振器刚度模型研究[J].柴油机.2014

[4].肖明,谭琳琳,朱天宇,陈东.硅油-橡胶并联减振器对轴系扭振性能的影响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3

[5].丁丹,申焱华,李朝辉.某矿用车橡胶式扭振减振器的优化设计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6

[6].刘兴华,仇滔,刘福水,李建纯.内燃机橡胶扭振减振器特性参数检测系统[J].兵工学报.2004

[7].柳志远,王书茂,汪倩华.橡胶式扭振减振器温度特性的试验研究[J].小型内燃机.1995

[8].柳志远,刘鹏郎,易理,汪倩华.橡胶式扭振减振器固有频率与阻尼比的测试方法比较[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5

[9].郑芬,魏全文.防止曲轴扭振的橡胶减振器[J].国外汽车.1991

[10].李亦东.BJ/213橡胶扭振减振器[J].特种橡胶制品.1989

论文知识图

单级橡胶扭振减振器结构Ⅱ型橡胶扭振减振器幅频特...扭振角幅值的测量双扭摆系统任意轮毂形状橡胶阻尼式扭振减振器为...等效单扭摆系

标签:;  ;  ;  ;  ;  ;  ;  

橡胶扭振减振器论文_胡鸿飞,郭一鸣,肖祖玉,甘新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