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叁道德形上学研究

牟宗叁道德形上学研究

胡骄键[1]2019年在《儒学现代转型的情理进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传统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儒家哲学也必然发生现代转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新儒家的哲学。现代新儒学最典型的两条转型进路是熊十力所开创的道德心性进路和冯友兰所开创的情理进路。冯友兰所开创的其实并非“理性”的进路,而是情感—理性的进路。从“新理学”经“情感儒学”到“生活儒学”,其中一以贯之的致思中心乃是“情理”,由此形成了儒学现代转型的情理进路。

曾海龙[2]2019年在《大同是理想还是现实运动?——基于熊十力与康有为的立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康有为描写的关于大同世界的图景展现了人类的终极目标,中国近一百年来的主流政治思潮亦可从其中找到自身的影子。但康有为思想中有现实主张与理想寄托两个层面。康有为认为,现代中国建构的核心问题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大同只能作为一个乌托邦理想为人所向往。对于中国来说,在现代民族国家成功建构之前,任何大同的主张都不可行之于世,否则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康有为之后,熊十力是第一个以公羊叁世学说论证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家。与康有为不同,对熊十力来说,大同理想即是现实的运动。民族国家自立与世界大同至少是同一场运动的不同阶段,甚或,二者就是同一个运动。比较熊十力与康有为有关大同思想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追求大同理想与保有自身文明之间存在的张力颇有可借鉴之处。

刘晓民[3]2019年在《王阳明“良知说”对儒佛道叁教思想的会通》文中认为王阳明在提出“良知”概念后,开始关注“万物一体之仁”,他基于儒家一贯的存有论传统建构“天人合一”的良知说。王阳明认为天地以仁心生物,人与万物一体。良知即天理,是得之于天而在于人的生生之仁德。须存天理而灭“人欲”,致吾心之良知,顺应良知之自然面目而不自私用智,挺立良知的绝对性。王阳明以儒家为本位,以良知为载体,借鉴佛道的心性论和自然工夫论为理论框架,构建了儒佛道叁教合一的心学体系。儒家生生不息的仁爱精神成为良知理念的核心价值,禅宗心性理合一的心性论、禅宗和道家顺任自然天性的工夫论,帮助王阳明凸显了良知的绝对性。

陈寒鸣[4]2019年在《“科玄论战”与张君劢的现代新儒家风貌》文中指出一生游走于学术与政治的张君劢,是在1923年“科玄论战”中以“一造”之主角的身份跃登现代中国哲坛的。他一出场,便向世人呈露出一位现代新儒家的风貌。他当时所提出的“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观念,与此前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提主张完全一致,并都成为其后现代新儒家的共同立场,因而他与梁漱溟共同开启了现代新儒学形成发展的历史序幕。

张新民[5]2013年在《让良知教重返校园和社会》文中研究说明一、良知为人生社会的天则明师至少一个多世纪以来,良知教不仅在学校教育中缺位,而且也在社会生活中隐遁,已是大家长期习焉不察的普遍现象了。我们知道有这样那样的分科分目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拜在名师门下求学,还希望通过道德模范的宣传来影响和转移社会风气,但我们却遗忘了人人都天然拥有的且内在于心性之中的一位最好的老师——“天则明师”——良知,遗忘了依据我们的“天则明师”的绝对律命做出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遗忘了“天则明师”的存在才是人之所

王煜[6]2013年在《理学书评叁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议邓克铭《理气与心性:明儒罗钦顺研究》我国台湾学者邓克铭将已发表的五篇论文编成佳作《理气与心性:明儒罗钦顺研究》(台北:里仁书局,2010)虽仅227页,但能澄清张岱年对明儒唯理、唯心、唯气叁分法的偏颇。国内盛行以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代表明代唯气派,启导清代反理学的大儒戴震。邓氏深思熟虑,参考海峡两岸及日本大批哲人着述,恪尊美国教授陈荣捷和余英时,可惜忽略了吴廷翰及纽约女学

刘元青[7]2013年在《方以智自由观探析——兼论如何实现儒家政治自由》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方以智自由观的分析,拟说明叁个问题,第一,“自由”一词并非晚清以来在与“freedom(liberty)”对译中生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明清之际就已经对类似西方的“自由”概念进行过独立的阐发。第二,方以智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大纲维下,提出以“不自由即非礼”为核心的自由观是对孔孟以来“从心”、“率性”之道德自律的创造性阐释。对他来说,“仁心”是融合性与天道的价值之源,是自由的超越根据,这是由孔子开启并奠定的此后儒家人

王金凤[8]2013年在《宗教性人文主义——以朱熹的鬼神思想的两个向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今日绝大多数学者而言,称儒家为一种“人文主义”已很少存在异议,更有学者指出人文儒学应是儒学的本体形态。~①虽然指称儒家为一种“人文主义”确无可疑,但这种说法毕竟是以西方人文主义的内涵为参照。由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与启蒙心态(Enlightenment mentality)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又

高小强[9]2013年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中指出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话揭示出德行的叁重境界,“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若“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1)我孔子及儒家正是这样真切地体会德性与践履德行,以致最终达成道德极善与至善的境界的。反观德国大哲康德,据说他在西方道德哲学上,可谓前无古人而后无来者,那么我们通过对其道德哲学的主要观念,像义务、

麻尧宾[10]2010年在《从叶适到朱熹:“过不及”辨略》文中指出《论语》、《中庸》开启的“过不及”论题,系儒家中庸哲学之一重要部分。其在宋儒得以反响与接应,确有两系之分路:主理的朱子一路,主物的水心一路。有关叶水心之中庸之德诸论的表述,大抵集中在《水心文集》卷十一、卷二十七,《水心别集》卷七,《习学记言序目》卷八诸文献中。其间尤以《水心文集》卷二十七之《答少詹书》、《习学记言序目》卷八之

参考文献:

[1]. 儒学现代转型的情理进路[J]. 胡骄键. 学习与实践. 2019

[2]. 大同是理想还是现实运动?——基于熊十力与康有为的立场[J]. 曾海龙.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 王阳明“良知说”对儒佛道叁教思想的会通[J]. 刘晓民.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9

[4]. “科玄论战”与张君劢的现代新儒家风貌[J]. 陈寒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 让良知教重返校园和社会[J]. 张新民. 王学研究. 2013

[6]. 理学书评叁则[J]. 王煜. 王学研究. 2013

[7]. 方以智自由观探析——兼论如何实现儒家政治自由[J]. 刘元青. 王学研究. 2013

[8]. 宗教性人文主义——以朱熹的鬼神思想的两个向度为例[J]. 王金凤. 王学研究. 2013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J]. 高小强. 切磋集系列. 2013

[10]. 从叶适到朱熹:“过不及”辨略[J]. 麻尧宾. 切磋集系列. 2010

标签:;  ;  ;  ;  ;  ;  ;  

牟宗叁道德形上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