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黄维媚[1]2009年在《靳叁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中风(stroke)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本病具有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及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据统计,约有80%的脑卒中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偏瘫(hemiplegia)发生率最高,是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靳叁针”疗法(Jin's three-needle therapy)为岭南针灸新学派,因其稳定、可靠的临床疗效而被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对靳叁针疗法和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的评价和验证;观察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运动功能的改变;探讨靳叁针治疗该病的临床价值及推广意义,提出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优化方案和临床指南。方法:收集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发病2周-3个月的遗留偏瘫的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靳叁针治疗组和康复对照组,每组30例。靳叁针治疗组和康复对照组均根据Brunnstrom分期具体制定弛缓期和痉挛期的治疗方案。两组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运动功能(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情况,靳叁针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13.33%),显效19例(63.33%),有效6例(20%),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为96.67%。康复组基本痊愈1例(3.33%),显效5例(16.67%),有效22例(73.33%),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2)按运动功能(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情况,靳叁针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5例(50%),显效2例(6.67%),有效11例(36.67%),无效2例(6.67%)。康复组基本痊愈5例(16.67%),显效1例(3.33%),有效22例(73.33%),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3)治疗28天后,无论靳叁针治疗组还是康复对照组,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和运动功能(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都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4)靳叁针组与康复组组间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和运动功能(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无差别,治疗28天后均出现统计学差异。结论:靳叁针治疗和康复治疗均可改善脑梗塞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运动功能(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即对偏瘫具有临床疗效,但靳叁针疗法疗效优于康复疗法。

谢卫娜[2]2014年在《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恢复期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医药(补气脉通方)联合针灸、推拿、肢体康复功能训练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等障碍的改善及疗效方面观察。方法:选用14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依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70)和对照组(n=70)。对照组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加用肢体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气脉通方、针灸、推拿等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评价量表选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中风病-气虚血瘀型)、NIHSS卒中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MMSE量表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中风病-气虚血瘀型)、NIHSS卒中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MMSE量表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下具有明显改善。结论:量化研究结果表明,补气脉通方联合针灸、推拿、肢体综合康复功能训练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运动功能障碍等方面的改善有着显着的效果。

赵丽娜[3]2016年在《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将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60例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将两组进行对比治疗,每组30例。对照组有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疗程均为4周。此后分析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中医症候评分、Ashworth评分的改变,据此评定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提高,经比较后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间MBI评分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提高,经比较后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改善中医症候疗效及评分方面比治疗前均有所提高,经比较后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后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发现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在Ashworth量表评定方面均比治疗前有所提高,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肌张力水平。治疗后对两组间Ashworth量表评定改善情况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肌张力水平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结论:1.针刺可以提高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针刺可以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平衡能力。3.针刺可以提高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疗效。4.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患者肌张力水平方面都有一定作用,但两组没有明显差异。5.针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手段,值得推广。

许昱玲[4]2016年在《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题采取简单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以温针灸组作为治疗组,以电针组作为对照组,通过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临床观察,探讨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有效性。方法:文献研究方面,整理了近十年为主的文献,主要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的沿革,重点综述了头针和体针对于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近况。临床研究方面,本题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病人按1:1的比例,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疗法,除去主穴外曲池、臂臑、梁丘、足叁里四个穴位行温针灸)和对照组(采用电针疗法,除去主穴外曲池、臂臑、梁丘、足叁里四个穴位行电针),每组各30例,两组在相同的环境下,分别进行治疗。每天治疗一次,一周总共治疗五次,叁个星期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之后均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颁发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以及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进行评价、评估,据此判断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辨证分型经成组t检验和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期间每组各脱落一例患者。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治疗前后得分情况分析,治疗后,治疗组,基本恢复5例,显着进步8例,进步8例,稍微进步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基本恢复1例,显着进步4例,进步9例,稍微进步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2.41%。经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评价运动功能的简化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提高(P<0.01),两组组间比较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值经成组t检验(P<0.05),就此可以认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方法对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更优。而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方面,两组治疗后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改善(P<0.01),两组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值经成组亡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更优。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温针灸、电针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均具有确切的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以及总有效率皆相较于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比较方面,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以及总体有效率经t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认为,采用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临床疗效优于电针疗法。

王超凡[5]2014年在《中西医结合干预存在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中西医联合干预存在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试验对象: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平行对照试验,采用拜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用氯吡格雷为西医基础治疗,针对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患者;2.分组方法:通过受试者招募、病例通过各项标准、理化检查、试卷完成能力筛选,其中试验组40例,对照组43例;3.干预措施:对照组治疗包括西医内科基础治疗(阿司匹林0.1Qd,或氯吡格雷75mgQd)、现代康复治疗、常规护理,疗程4周,试验组治疗包括口服中成药治疗(华佗再造丸8tid、仲景六味地黄丸8tid)、中药注射液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西医内科基础治疗(阿司匹林0.1Qd,或氯吡格雷75mgQd)、现代康复治疗、常规护理;4.评价工具:选取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入选期、2周、4周、90天、180天为信息采集时间点;5.观察指标:不同时间点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疗效评价量表、NIHSS总评分差异;6.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成组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组病例试验组40例、对照组43例,合计83例。试验组中2例病例超时间窗;对照组2例超时间窗。最终符合方案试验组38例,对照组41例,纳入PPS数据集,合计79例。1.试验组(A)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计分表总计分在2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既往有高血压患者(A1)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计分表总计分在2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既往无高血压患者(A2)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计分表总计分在0-2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0-4周、0-90天、0-180天经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B)患者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计分表总计分在2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既往有高血压患者(B1)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计分表总计分在2周、4周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0-90天、0-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既往无高血压患者(B2)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计分表总计分在2周、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A)患者NIHSS总计分在2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既往有高血压患者(A1)NIHSS总计分在2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既往无高血压患者(A2)NIHSS总计分在2周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B)患者NIHSS总计分在2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既往有高血压患者(B1)NIHSS总计分在2周、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9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既往无高血压患者(B2)NIHSS总计分在2周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A)与对照组(B)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总计分在第2周较治疗前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第90天、第180天较治疗前有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SS总计分在2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有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既往无高血压较有高血压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总计分、NIHSS总计分在第2周、第4周、第90天、第180天较治疗前有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对照组既往无高血压较有高血压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总计分、NIHSS总计分在第2周、第4周、第90天、第180天较治疗前有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西医综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疗效。2.单纯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时,通过对比既往有高血压患者恢复情况与既往无高血压患者的恢复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血压对缺血性中风病恢复的不良影响。3.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时,通过对比既往有高血压患者恢复情况与既往无高血压患者的恢复情况,可以体现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的恢复,在整体疗效上有一定的优势。

田亮[6]2017年在《头穴捻转手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头穴捻转手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为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治疗组)和试验组(西药治疗+头穴捻转手法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100mg,po,Qd)、神经营养(神经节苷脂100mg,ivgtt,Qd)、改善微循环(疏血通6ml,ivgtt,Qd)和自由基清除(依达拉奉30mg,ivgtt,Bid)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1次/日,连续治疗14天;试验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选取双侧顶颞前斜线,于上1/5、中2/5、下2/5接力式各刺入1针,行捻转手法,频率200次/分,角度180°,每9min捻转1次,每次捻转1min,共捻转3次,留针30min,1次/日,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共治疗14天。在治疗前和治疗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评分(FMA)、Barthel指数(BI)和神经科肌张力分级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在试验第1天针刺前和针刺后即刻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评估试验组偏瘫患者肢体近端肌力的改善情况,以观察头针的即刻效应。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NIHS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FMA运动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运动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FMA运动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BI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BI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2%,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肌张力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上、下肢的肌张力有由低下向增高的发展趋势,试验组患者上、下肢的肌张力有由低下或增高向正常的发展趋势,两组患者上、下肢的肌张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患者针刺前和针刺后即刻肌力比较首次针刺后即刻试验组患者上、下肢近端肌力均比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上肢即刻效应的出现率为65.5%,下肢即刻效应的出现率为69.0%。结论:(1)头穴捻转手法针刺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其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头穴捻转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有良性双向性调节作用,并且能够阻止患肢从迟缓性瘫痪向痉挛性瘫痪发展的趋势。(3)头穴捻转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肌力能够产生明显的即刻效应。

程为平, 周海纯, 万征[7]2015年在《头部“卜”字针法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头部"卜"字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6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按照就诊顺序纳入患者。3组均给予相同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等西医基础治疗及体针治疗。治疗组予头部"卜"字针法,对照组予焦氏头针,常规组只予西医基础治疗和体针治疗,不予头针治疗。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Fug1-Meyer运动功能量表等指标进行观察,4周后统计3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疗前3组各评分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疗后3组比较,与治疗前均有好转(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各组评分指标好转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各种治疗方法对于中风恢复期偏瘫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头部"卜"字针法疗效最佳。

周飞雄[8]2007年在《靳叁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从文献及临床研究方面对靳叁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归纳和总结。本病的发生多由脏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其病机为正气不足,风邪入中;内伤积损,阴阳失调;痰湿内盛,蒙窍阻经;情志郁怒,五志化火等。现代医学对脑梗塞从定义、流行病学、病因、病理、临床分型、症状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中风多见于40~6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以其发病、死亡、致残率高而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对该病的防治是重要的医学及社会课题。现代康复疗法是脑梗塞治疗的主流,如各种功能锻炼、药物、物理治疗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从特点来看,针刺属被动康复,患者被动接受医师的针刺治疗;西医属主动康复,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肢体的锻炼、运动模式的重新学习。从临床实践来看,针刺能促进肢体肌力尽早恢复,但单纯的针刺却忽略了现代西医康复,患者肢体失去主动运动、运动模式重新学习的机会,临床常见肢体的挛缩。因此,针刺与现代康复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取长补短的意义,靳叁针是着名针灸专家靳瑞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对中风的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因此本课题为靳叁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靳叁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为本病提供疗效显着的方法。方法:本研究根据1995年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缺血性脑中风诊断标准及中医分型标准,选取2006年3月-2007年4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病房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在临床观察中,于针灸康复科随机选取30例符合诊断标准者纳入治疗组,30例符合诊断标准者纳入对照组。两组均予必要的西药治疗及中药辨证治疗,治疗组同时运用靳叁针和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靳叁针治疗。1次/日,6次/周,2个月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根据中医证候疗效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odif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观察,并统计治疗后各组疗效,进行评定。统计分析,采用SPA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两组间构成比较用t检验,两组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基本痊愈1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比较,治疗组基本痊愈3例,显着进步15例,进步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基本痊愈1例,显着进步12例,进步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比较,治疗组提高30.02±4.21分,对照组提高19.56±2.35分。Barthel指数评分评分表比较,治疗组提高23.73±4.21分,对照组提高5.51±3.36分。以上数据均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本研究提示,靳叁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提高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对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的改善,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吕蕊[9]2012年在《眼针结合体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彭氏眼针和传统体针相结合的针刺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对象与方法:将78例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的基础治疗,对照组仅使用传统体针,治疗组采用眼体针相结合的治疗方案。两组疗程均30天。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FMA)、Barthel指数评分(Bl)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及神经功能的改变,借此评定疗效。结果: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及BI评分基线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眼体针结合治疗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肢功能活动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与对照组单纯体针治疗的比较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眼针疗法结合体针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体针治疗,能够较快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加快患肢的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眼针疗法操作尤为方便,可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经济负担,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眼针疗法是值得提倡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罗晓舟[10]2015年在《颞叁针配合辨证取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题采取简单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以颞叁针配合辨证取穴组作为治疗组,以标准化头针配合辨证取穴针刺的方法作为对照组,通过颞叁针配合辨证取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临床观察,探讨颞叁针配合辨证取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有效性。方法:文献研究方面,整理了近十年为主的文献,主要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的沿革,重点综述了头针和体针对于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近况。临床研究方面,本题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病人按1:1的比例,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采用颞叁针,即颞Ⅰ针:耳尖直上入发际二寸处。颞Ⅱ、Ⅲ针:以耳尖直上入发际二寸处为中点,向其同水平线向前及向后旁开一寸为本二穴,并配合辨证选取体针针刺穴位;对照组,采用标准化头针主要针刺顶颞前斜线、下肢失用加选顶旁1线、上肢失用加选顶旁2线配合辨证选取体针针刺穴位),每组各30例病人,两组在相同、相似的环境下,分别进行不同治疗。各为每天治疗一次,一周治疗五次,治疗叁周为一疗程,六个礼拜后评价疗效。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均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颁发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简化Fugl-Meyer运动能力评分法、MAS卒中患者运动情况评估(Motor Assessment Scale)量表以及ADL日常活动能力量表进行评价、评估,据此判断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优劣,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辨证分型经相应检验,无统计学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期间每组各脱落一例患者。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治疗前后得分情况分析,治疗后,治疗组,基本恢复2例,显着进步8例,进步7例,稍微进步6例,无变化4例,恶化或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79.3%;对照组,基本恢复3例,显着进步7例,进步9例,稍微进步5例,无变化4例,恶化或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82.8%。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相当。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提高(P<0.01),两组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值经t检验(P>0.05)因此可以认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方法对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相当。MAS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方面,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提高(P<0.01),两组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差值经t检验(P<0.05)因此可以认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M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方面,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改善(P<0.01)两组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值经t检验(P>0.05)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结果提示:颞叁针配合辨证取穴、标准化头针配合辨证取穴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均具有确切的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MAS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以及总有效率皆相较于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比较方面,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以及总体有效率经t检验和卡方检验,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治疗效果相当。而MAS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的统计学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将在后文予以讨论。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认为,运用颞叁针配合辨证取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与标准化头针配合辨证取穴治疗本病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靳叁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D]. 黄维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2]. 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恢复期的疗效观察[D]. 谢卫娜. 新疆医科大学. 2014

[3].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赵丽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

[4]. 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临床疗效观察[D]. 许昱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5]. 中西医结合干预存在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D]. 王超凡.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

[6]. 头穴捻转手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 田亮.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

[7]. 头部“卜”字针法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随机单盲对照研究[J]. 程为平, 周海纯, 万征. 针灸临床杂志. 2015

[8]. 靳叁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周飞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9]. 眼针结合体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D]. 吕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

[10]. 颞叁针配合辨证取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疗效观察[D]. 罗晓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