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价铬沉积机理论文_闫慧,黄帅帅,杨防祖,田中群,周绍民

叁价铬沉积机理论文_闫慧,黄帅帅,杨防祖,田中群,周绍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叁价铬沉积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硫酸盐,电化学,尿素,胴体,粒径,羧酸。

叁价铬沉积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闫慧,黄帅帅,杨防祖,田中群,周绍民[1](2018)在《硫酸盐体系叁价铬沉积机理及镀层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研发的硫酸盐叁价铬镀厚铬的镀液体系中,运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循环伏安法(CV)对叁价铬在铜电极表面的电沉积过程进行研究,并运用X射线荧光测厚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和Tafel曲线表征铬镀层厚度、形貌、组成、结构、显微硬度及在3.5wt%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叁价铬的沉积过程分两步进行(Cr~(3+)+e→Cr~(2+),Cr~(2+)+2e→Cr),第一步得到1个电子,受电化学过程和扩散过程共同控制;第二步得到2个电子,为扩散控制下的不可逆过程.该镀层为瘤状纳米晶结构,镀层中含有少量的铁元素(1.10wt%),显微硬度达到789.2 Hv,镀层在3.5wt%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E_(corr)为-0.29 V,腐蚀电流密度j_(corr)为9.26×10~(-5)A·dm~(-2).(本文来源于《电化学》期刊2018年01期)

闫慧[2](2017)在《硫酸盐体系电沉积功能性叁价铬工艺、性能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铬镀层因具有较高的硬度、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蚀性,以及白色泛蓝装饰性外观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电子、日常五金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传统的六价铬电镀因其剧毒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均产生威胁,已日益不能满足绿色发展的需求。叁价铬电镀工艺具有相较于六价铬的低毒性,不受电流中断影响,废水处理简单且不腐蚀设备等优势,是最佳的代六价铬电镀工艺之一。目前,叁价铬常用于装饰性镀铬,而功能性厚铬镀层的电沉积工艺仍不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在课题组已研发的硫酸盐叁价铬装饰性镀铬的工艺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成功开发出硫酸盐叁价铬电沉积厚铬工艺。采用X射线荧光测厚仪(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和Tafel曲线等实验技术对厚铬镀层性能进行表征,并探究热处理和镀液中Fe2+浓度对镀层性能的影响。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循环伏安法(CV)等研究方法对Cr3+的电沉积机理进行研究,并初步探究Cr3+镀液体系中Fe2+和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硫酸盐叁价铬电沉积厚铬工艺与镀层性能通过大量试验,成功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硫酸盐叁价铬电沉积厚铬工艺,最佳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Cr2(SO4)3·6H20 25 g·L-1,H2C2O4·2H2O 10 g·L-1,H3BO3 70 g·L-1,Na2S04 100 g·L-1,含硫有机化合物 200 mg·L-1,pH 为3.0~4.0,温度为35~55 ℃,阳极为Ti-IrO2阳极(DSA),电流密度为3~6 A·dm-2,磁力搅拌。镀液分散能力为95%;覆盖能力为100%;电流密度为3~6 A.dm-2时,叁价铬电沉积电流效率均大于20%;在3 A·dm-2电流密度下和60 min内,铬沉积速率保持为0.12 μm·min-1。在3 A·dm-2电流密度下电沉积120 min,得到铬镀层厚度为10.6 μm,表面呈瘤状形貌,为纳米晶结构,与光亮镍层间的结合力良好,显微硬度为789.2 Hv,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Ecorr)为-0.29 v,腐蚀电流密度(jcorr)为 9.26×10-5 A·dm-2。2、热处理和Fe2+对厚铬镀层性能的影响叁价铬镀层经过热处理后,镀层形貌和结构发生变化。100℃热处理后,镀层形貌从未经热处理的瘤状结构转变为平整致密、但产生微裂纹结构;随着热处理温度进一步升高,镀层表面更加平整致密,裂纹结构逐渐加深,出现微孔;热处理温度升高至600。C,镀层表面仍较为平整致密,但开始逐渐有其他晶体析出;热处理温度为70℃时,镀层表面已经布满杂晶,且镀层表面被氧化。热处理温度为100~300 ℃时,镀层中的铬纳米晶粒开始团聚;热处理温度为400~500 ℃时,镀层转变为晶态结构,且铬晶粒开始粗化;热处理温度升高至600~700 ℃时,铬晶粒进一步粗化,且伴随Cr3C2、Fe3C和Cr203新相的生成或析出。热处理后,铬镀层的性能更为优良。镀层显微硬度在400 ℃热处理后达到最大值1158.4 Hv;500 ℃热处理后,镀层的腐蚀电位为-0.16 V,腐蚀电流密度为1.78×10-5A·dm-2,耐蚀性最好;镀层综合性能最佳的热处理温度为400。℃。Fe2+可以与Cr3+形成共沉积,影响镀层的结构与性能。镀液中的Fe2+含量为100mg.L-1时,镀层中的Fe元素重量百分含量为3.62wt.%,镀层呈微裂纹形貌,表现为纳米晶结构特征;随着镀液中Fe2+含量增加,镀层中的Fe含量随之增大;当镀液中的Fe2+含量为300mg·L-1时,镀层中的Fe含量达到21.86wt.%,镀层由微裂纹形貌转变为瘤状形貌,表现为非晶态结构特征;镀液中Fe2+含量进一步增加,镀层中Fe含量也进一步增大,镀层表面形貌和晶态结构不再变化。镀层铁含量增加,其显微硬度增大;铁含量为23.78 wt%时,显微硬度达到928.9 Hv。镀层中铁含量为21.86wt%时,镀层的耐蚀性达到最佳,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为Ecorr=-0.25 v,腐蚀电流密度为jcorr=7.45×10-5 A·dm-2。3、硫酸盐叁价铬电沉积机理研究叁价铬的还原过程分两步进行:Cr3+ + e → Cr2+和Cr2++ 2e → Cr,第一步得到1个电子,受电化学过程和扩散过程共同控制,第二步得到2个电子,为扩散控制下的不可逆过程。温度和叁价铬浓度的升高均降低了Cr3+的还原极化,使还原电位正移,同一还原电位下的阴极电流密度增大。Fe2+对Cr3+的电沉积过程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促进Cr2+还原为Cr单质,而与Cr3+还原为Cr2+的过程无关。添加剂对Cr3+的阴极还原起去极化作用,提高Cr3+的沉积速率,促进Cr3+的沉积。(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陈棽,朱莎莎,李巧云,黄承远,林秋惠[3](2016)在《叁价铬离子阴极电沉积机理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叁价铬离子阴极还原机理研究的进展,并根据水溶液中叁价铬离子配位特性,提出了含配位剂叁价铬镀铬液中,叁价铬离子可能存在的四种阴极还原机理,有助于加深对叁价铬阴极还原机理的认识.(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李烨,高云芳,徐新,姚秋实[4](2013)在《尿素对甲酸盐体系叁价铬电沉积的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和电化学分析法研究了尿素对Cr(III)–甲酸盐镀液体系电沉积过程的作用机理。UV–vis谱图表明,尿素可参与Cr(III)–甲酸盐镀液体系的配位取代反应。线性扫描伏安曲线和恒电位电沉积试验表明,尿素可提高Cr(III)–甲酸盐体系中铬的沉积过电位,并抑制析氢反应。不同配位体系所得镀层的表面形貌表明,尿素可细化Cr(III)–甲酸盐镀液体系电沉积铬的晶核。(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3年09期)

崔焱,华一新[5](2011)在《叁价铬在ChCl/CrCl_3·6H_2O体系中的电沉积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循环伏安法、恒电流阶跃电位-时间暂态曲线研究Cr(Ⅲ)在ChCl/CrCl3.6H2O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计时电位法计算得到333K下的扩散系数4.504×10-10cm2/s。循环伏安法得到电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约为40kJ/mol。研究表明,在ChCl/CrCl.36H2O体系中Cr(Ⅲ)还原为金属Cr是单步骤受扩散控制的完全不可逆过程。Cr(Ⅲ)在还原过程中无前置化学反应存在。(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期刊2011年01期)

舒绪刚,廖列文,何湘柱,黄慧民[6](2010)在《氯化物水溶液体系叁价铬电沉积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循环伏安、恒电流阶跃和稳态极化等电化学研究方法和紫外分光度法,研究了Cr3+电沉积机理,结果表明其沉积过程分2步进行。计算得出Cr3+2步放电的表观活化能为34.9 kJ/mol和19.77 kJ/mol,表明Cr3+还原过程受电化学反应控制;初步拟定了甘氨酸作配体氯化物水溶液体系叁价铬还原机理。(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0年02期)

马立文,陈白珍,何新快[7](2007)在《羧酸盐尿素体系中叁价铬电沉积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法及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羧酸盐尿素体系Cr3+电沉积机理.结果表明,该体系中Cr3+电沉积有前置反应存在,Cr3+放电分两步进行,分别得1个电子和2个电子,均不可逆;且第一步放电步骤是速率控制步骤.由机理推导的电极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了电化学反应级数、Tafel斜率、表观传递系数的理论值,其与实验值相吻合.(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邓姝皓,龚竹青,易丹青,苏玉长[8](2005)在《叁价铬还原电沉积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恒电流阶跃、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Cr 在氯化物/N,N 二甲基甲酰胺(DMF)体系中的阴极还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r3+阴极还原分两步进行,其中第1步为不可逆过程,第2 步为准可逆过程;反应无前置转化过程;Cr3+ 还原的极化曲线符合Tafel方程;Cr3+ 还原受电化学控制;Cr3+ 在还原过程中,电活性中间产物在电极表面吸附,随溶液浓度增大,Cr3+ 的扩散系数减小,但电活性中间产物在电极表面的饱和吸附量却随之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许梓荣,王敏奇[9](2004)在《纳米粒径化处理叁价铬对杜长大肥育猪胴体组成、肉质和组织铬沉积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以自行研制的纳米叁价铬为材料,研究了纳米粒径化对铬在猪肠道pH环境下溶解性的影响,并以“杜长大”叁元杂交猪为试验动物,研究了纳米铬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影响,通过测定有关生理生化指标探讨了其作用机理。将氯化铬、纳米铬、吡啶羧酸铬和烟酸铬分别配制成5个浓度梯度:100、200、400、800、1000ppb,调节溶液pH值到8.5后,测定溶液中铬浓度。饲养试验中,150头体重60公斤左右的“杜长大”肥育猪,按饲养试验要求分成五组,每组设叁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五组试验猪分别饲以含0、(本文来源于《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4-08-01)

王敏奇[10](2004)在《纳米粒径化处理叁价铬对杜长大肥育猪胴体组成、肉质和组织铬沉积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以自行研制的叁价铬为材料,研究了纳米粒径化对铬在猪肠道pH环境下溶解性的影响,并以“杜长大”叁元杂交猪为试验动物,研究了纳米铬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影响,通过测定有关生理生化指标探讨了其作用机理。 将氯化铬、纳米铬、吡啶羧酸铬和烟酸铬分别配制成5个浓度梯度:100、200、400、800、1000ppb,调节溶液Ph值到8.5后,测定溶液中铬浓度。饲养试验中,150头体重60公斤左右的“杜长大”肥育猪,按饲养试验要求分成五组,每组设叁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五组试验猪分别饲以含0、100、200、400μg/kg铬(纳米铬形式添加)和200μg/kg铬(氯化铬形式添加)的饲粮。试验预试7天,正试35天。在饲养期间,试验猪自由采食、饮水。饲养试验结束后,从200μg/kg氯化铬和纳米铬组各选出体重相近的12头试验猪(公母各半),按常规方法进行屠宰,测定胴体组成、评定肉质。按解剖位置分离骨骼肌,测定不同骨骼肌对纳米铬的反应。取背最长肌样品,测肌肉中肌内脂肪、肌苷酸、肌红蛋白、核酸和铬含量。取肝脏、心脏、肾脏和胰脏样品,测定铬含量。取第10肋处背脂样品,测定脂肪酸合成酶、苹果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力以及激素敏感脂酶的活力。收集血样制作血清,测定血清中钙、磷、尿素氮、总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叁酯、游离脂肪酸、葡萄糖的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脂肪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力;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生长激素、胰岛素、皮质醇、游离叁碘甲腺原氨酸(FT_3)、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T_4)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水平。 溶解性试验表明,不同化学形式下的铬在肠道pH环境下(pH=8.5)的溶解性均较好。纳米粒径化没有改善铬的溶解性,在100、200、400、800、1600ppb铬配制溶液下,纳米铬溶解量比同水平氯化铬分别低28.98%、23.56%、46.71%、20.82%、18.13%。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纳米粒径化处理叁价铬对杜长大肥育猪胭体组成、肉质和组织格沉积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饲养试验表明:饲粮中添加200协g/kg纳米铬使日增重提高了4.34%(P>0 .05),料重比降低了2.99%(P<0.05),采食量无明显影响。纳米铬组的日增重较非纳米化的同剂量氯化铬组提高了5.59%(P>0.05),料重比下降了3 .56%(P<0.05)。 屠宰试验显示,饲粮中添加200拼g/kg纳米铬大幅度改善了肥育猪的胭体组成。与氯化铬组相比,添加纳米铬组瘦肉率提高了7.10个百分点 (P<0.05),脂肪率和背膘厚则分别降低了26.57%(P<0.05)、15.93%(P<0.05),背最长肌面积提高了20.22%(P<0.05)。而且,纳米铬对肥育猪胭体组成的影响还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小母猪的效果要优于阉公猪。此外,添加纳米铬还使背最长肌和半膜肌重量分别提高了16.33%(p<0.05)、14.87%(p<0.05)。 肉质分析显示,饲粮中添加200林g/kg纳米铬使24小时滴水损失较氯化铬组降低了 21.48%(P<0.05),肌肉中肌红蛋白含量提高了72.69%(P<0 .05)。 铬沉积量分析首次发现,纳米粒径化处理叁价铬使背最长肌铬含量提高了184.00%(P<0 .05)。与氯化铬组相比,血液、肝脏、胰脏、肾脏、心脏中铬含量分别提高了144.99%(p<0.05)、140.50%(P<0.05)、88.13%(P<0.05)和52.60%(P<0 .05)。 研究发现添加纳米铬可显着降低背脂中脂肪酸合成酶和NADPH生成酶活力,提高背脂中激素敏感脂酶活力。与氯化铬组相比,200拼g/kg纳米铬组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肪酸合成酶(FAS)酶活性降低了40.74%(P<0 .05);苹果酸脱氢酶的总活力和比活力分别降低了67.26%(P(0.05)、50.76%(P<0.05),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总活力和比活力分别降低了72、56%(P<O、05)、80.45%(P<0 .05):激素敏感脂酶活性提高了130.96%(P<0.05)。 核酸含量测定表明,饲粮中添加200。叭g纳米铬显着提高了猪背最长肌中的RNA含量和RN刀DNA比率,与对照组相比,两者分别提高了28 .47% (P<0 .05)和24.39%(P<0.05)。 血清分析首次发现,纳米粒径化处理叁价铬使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促甲状腺素、游离叁碘甲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的水平分别提高T 105.04(P(0.05)、136.28%(P<0.05)、103.22%(P(0.05)和35.37%(P(0.05)。胰岛素和水平皮质醇水平显着下降,分别较氯化铬组降低了25.50%(P<0 .05)、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纳米粒径化处理叁价格对杜长大肥育猪胭体组成、肉质和组织格沉积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46.87%(P<0.05)。此外,添加200林s/kg纳米铬使血清总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游离脂肪酸水平和脂肪酶活力分别叫氯化铬组提高了13.57%(P<0.05)、63.07%(p(0.05)、111.23%(P(0,05)和98.14%(P<0.05),血清葡糖糖和尿素氮水平较氯化组降低了21.850k(P<0 .05)、23.43%(P<0 .05),胆固醇和甘油叁酷水平较氯化组分别降低了13.26%(P<0.05)、 26.53%(P(0.05),血清IgM和IgG和补体3水平分别较氯化组提高了13.15%(P<0.05)、20.58%(P<0.05)、40.35%(P<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1)纳米铬可大幅度改善肥育猪的胭体组成,提高铬在血液、肌肉和内脏组织中铬沉积量,提示纳米粒径化处理可显着促进铬(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5-01)

叁价铬沉积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铬镀层因具有较高的硬度、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蚀性,以及白色泛蓝装饰性外观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电子、日常五金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传统的六价铬电镀因其剧毒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均产生威胁,已日益不能满足绿色发展的需求。叁价铬电镀工艺具有相较于六价铬的低毒性,不受电流中断影响,废水处理简单且不腐蚀设备等优势,是最佳的代六价铬电镀工艺之一。目前,叁价铬常用于装饰性镀铬,而功能性厚铬镀层的电沉积工艺仍不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在课题组已研发的硫酸盐叁价铬装饰性镀铬的工艺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成功开发出硫酸盐叁价铬电沉积厚铬工艺。采用X射线荧光测厚仪(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和Tafel曲线等实验技术对厚铬镀层性能进行表征,并探究热处理和镀液中Fe2+浓度对镀层性能的影响。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循环伏安法(CV)等研究方法对Cr3+的电沉积机理进行研究,并初步探究Cr3+镀液体系中Fe2+和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硫酸盐叁价铬电沉积厚铬工艺与镀层性能通过大量试验,成功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硫酸盐叁价铬电沉积厚铬工艺,最佳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Cr2(SO4)3·6H20 25 g·L-1,H2C2O4·2H2O 10 g·L-1,H3BO3 70 g·L-1,Na2S04 100 g·L-1,含硫有机化合物 200 mg·L-1,pH 为3.0~4.0,温度为35~55 ℃,阳极为Ti-IrO2阳极(DSA),电流密度为3~6 A·dm-2,磁力搅拌。镀液分散能力为95%;覆盖能力为100%;电流密度为3~6 A.dm-2时,叁价铬电沉积电流效率均大于20%;在3 A·dm-2电流密度下和60 min内,铬沉积速率保持为0.12 μm·min-1。在3 A·dm-2电流密度下电沉积120 min,得到铬镀层厚度为10.6 μm,表面呈瘤状形貌,为纳米晶结构,与光亮镍层间的结合力良好,显微硬度为789.2 Hv,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Ecorr)为-0.29 v,腐蚀电流密度(jcorr)为 9.26×10-5 A·dm-2。2、热处理和Fe2+对厚铬镀层性能的影响叁价铬镀层经过热处理后,镀层形貌和结构发生变化。100℃热处理后,镀层形貌从未经热处理的瘤状结构转变为平整致密、但产生微裂纹结构;随着热处理温度进一步升高,镀层表面更加平整致密,裂纹结构逐渐加深,出现微孔;热处理温度升高至600。C,镀层表面仍较为平整致密,但开始逐渐有其他晶体析出;热处理温度为70℃时,镀层表面已经布满杂晶,且镀层表面被氧化。热处理温度为100~300 ℃时,镀层中的铬纳米晶粒开始团聚;热处理温度为400~500 ℃时,镀层转变为晶态结构,且铬晶粒开始粗化;热处理温度升高至600~700 ℃时,铬晶粒进一步粗化,且伴随Cr3C2、Fe3C和Cr203新相的生成或析出。热处理后,铬镀层的性能更为优良。镀层显微硬度在400 ℃热处理后达到最大值1158.4 Hv;500 ℃热处理后,镀层的腐蚀电位为-0.16 V,腐蚀电流密度为1.78×10-5A·dm-2,耐蚀性最好;镀层综合性能最佳的热处理温度为400。℃。Fe2+可以与Cr3+形成共沉积,影响镀层的结构与性能。镀液中的Fe2+含量为100mg.L-1时,镀层中的Fe元素重量百分含量为3.62wt.%,镀层呈微裂纹形貌,表现为纳米晶结构特征;随着镀液中Fe2+含量增加,镀层中的Fe含量随之增大;当镀液中的Fe2+含量为300mg·L-1时,镀层中的Fe含量达到21.86wt.%,镀层由微裂纹形貌转变为瘤状形貌,表现为非晶态结构特征;镀液中Fe2+含量进一步增加,镀层中Fe含量也进一步增大,镀层表面形貌和晶态结构不再变化。镀层铁含量增加,其显微硬度增大;铁含量为23.78 wt%时,显微硬度达到928.9 Hv。镀层中铁含量为21.86wt%时,镀层的耐蚀性达到最佳,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为Ecorr=-0.25 v,腐蚀电流密度为jcorr=7.45×10-5 A·dm-2。3、硫酸盐叁价铬电沉积机理研究叁价铬的还原过程分两步进行:Cr3+ + e → Cr2+和Cr2++ 2e → Cr,第一步得到1个电子,受电化学过程和扩散过程共同控制,第二步得到2个电子,为扩散控制下的不可逆过程。温度和叁价铬浓度的升高均降低了Cr3+的还原极化,使还原电位正移,同一还原电位下的阴极电流密度增大。Fe2+对Cr3+的电沉积过程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促进Cr2+还原为Cr单质,而与Cr3+还原为Cr2+的过程无关。添加剂对Cr3+的阴极还原起去极化作用,提高Cr3+的沉积速率,促进Cr3+的沉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叁价铬沉积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闫慧,黄帅帅,杨防祖,田中群,周绍民.硫酸盐体系叁价铬沉积机理及镀层表征[J].电化学.2018

[2].闫慧.硫酸盐体系电沉积功能性叁价铬工艺、性能与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17

[3].陈棽,朱莎莎,李巧云,黄承远,林秋惠.叁价铬离子阴极电沉积机理的探讨[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李烨,高云芳,徐新,姚秋实.尿素对甲酸盐体系叁价铬电沉积的作用机理[J].电镀与涂饰.2013

[5].崔焱,华一新.叁价铬在ChCl/CrCl_3·6H_2O体系中的电沉积机理[J].有色金属.2011

[6].舒绪刚,廖列文,何湘柱,黄慧民.氯化物水溶液体系叁价铬电沉积机理研究[J].表面技术.2010

[7].马立文,陈白珍,何新快.羧酸盐尿素体系中叁价铬电沉积机理[J].物理化学学报.2007

[8].邓姝皓,龚竹青,易丹青,苏玉长.叁价铬还原电沉积机理[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9].许梓荣,王敏奇.纳米粒径化处理叁价铬对杜长大肥育猪胴体组成、肉质和组织铬沉积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C].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

[10].王敏奇.纳米粒径化处理叁价铬对杜长大肥育猪胴体组成、肉质和组织铬沉积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叁价铬沉积机理论文_闫慧,黄帅帅,杨防祖,田中群,周绍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