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大陆架论文_王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海大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陆架,东海,原则,自然,中间线,公平,冲绳。

东海大陆架论文文献综述

王林[1](2018)在《东海大陆架高度混合水中颗粒有机物的来源及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之前在2013年夏季东海区域叶绿素最大值层中的颗粒有机物研究分析表明颗粒有机物主要受到浮游植物生产力的支配,但是,在秋季,由于受到强烈冬季风的影响,东海大陆架水体高度混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颗粒有机物的动力学研究,对颗粒有机物中碳氮稳定同位素的研究,以及对它们的控制机制研究都知之甚少。东海大陆架宽广且比较浅,这些颗粒有机物由不同的来源组成,包括陆源有机物以及海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有机物,要区分这些来源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对于要详细了解边缘海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两方面:(一)秋季颗粒有机物的组成成分特征,(二)在东海区域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动力学特征。为了了解颗粒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在整个水域环境中的变化过程,2013年秋季,在东海大陆架上30米深水层总共采集了 27个悬浮颗粒物样品。所有的这些悬浮颗粒物样品都被用来分析颗粒有机碳,颗粒有机氮以及它们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同时,我们也参照了东海在秋季的水文参数特征,主要包括,温度,盐度,浊度以及叶绿素值。这四个水文参数清楚地表明在秋季的东海水域内水体高度混合。颗粒有机碳与叶绿素的比值(几乎全部小于200 gg-1)以及碳氮元素比值(2.4-6.5)共同证明在东海大陆架30米深水层,浮游植物在颗粒有机物的来源中占支配地位。分析结果显示碳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范围为-24.3到-21.3‰,氮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范围由2.3到7.4‰。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碳同位素值更多的受到了当地的微生物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同时这也表明有机碳是陆源有机碳和海源有机碳混合的产物。氮稳定同位素主要受到不同无机氮源的影响(包括陆源河流输入以及上升流氮稳定同位素值)以及再矿化作用的影响。通过利用一个简单的两端元模型,计算出在秋季40%的有机碳来源于陆源,其它的来源于海洋。(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徐丛[2](2018)在《黄、东海大陆架沉积物趋磁细菌的分布与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MTB)是一类能够沿磁力线运动的特殊细菌,在海洋与淡水生境的有氧-无氧过渡区(oxic-anoxic transition zone,OATZ)中广泛存在。趋磁细菌具有一类特殊的细胞器——磁小体,使之能够感知磁场。趋磁细菌在遗传发育学上分属变形菌门下的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η-变形菌纲,以及硝化螺旋菌门等。自1975年美国学者Blakemore在Science上报道了趋磁细菌之后,科学家陆续在海洋、湖泊以及土壤等不同生境中发现了形态多样的趋磁细菌,其中对海洋趋磁细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潮间带,对海底沉积物中趋磁细菌的报道较少,尚未有对大陆架趋磁细菌的系统调查研究。本论文结合生态调查、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与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对黄、东海大陆架沉积物趋磁细菌进行了系统的生态调查研究,分别研究了趋磁细菌的多样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无论近岸站位还是远岸站位,趋磁细菌在黄海大陆架沉积物中广泛存在。其中黄海夏冬春叁个航次发现趋磁细菌的站位比例分别为27.27%、30.43%、60.00%,平均丰度分别为260 ind./dm3、130 ind./dm3、470 ind./dm3,最高丰度分别为2400 ind./dm3、820 ind./dm3、5000 ind./dm3,均出现在H17(H19)站位(121.33oE,35.00oN)。在大多数站位趋磁球菌占优势,在H17(H19)站位趋磁杆菌为优势。趋磁细菌垂直分布不均,最大丰度位于上层,分别是表层0-2 cm丰度为22 ind./dm3,次表层2-4 cm丰度为19 ind./dm3。随深度增加,趋磁细菌丰度下降,4-6 cm丰度为13 ind./dm3,6-8 cm与8-10 cm的丰度皆为12 ind./dm3,丰度与氧化还原电位相关。研究发现,黄海大陆架沉积物趋磁细菌在水平方向上的丰度主要受沉积物粒度影响,趋磁细菌丰度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各元素含量或浓度都有随沉积物中值粒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MTB最高丰度的站位中值粒径远高于其他站位,粒径谱曲线显着异于其他站位,粒径高于190μm的比例至少是其他站位的2倍,其TC、TN、TS、TOC、Fe等含量或浓度也近乎全部是各站位最低。运动对趋磁细菌的生理代谢至关重要,沉积物粒度会影响趋磁细菌的运动空间,进而影响趋磁细菌生存。此外,趋磁细菌更适合寡营养的环境,Cu、Co、Zn等元素会抑制趋磁细菌运动能力,可能也是造成趋磁细菌丰度与沉积物中值粒径正相关的原因。使用通用引物338F与806R以PCR技术扩增细菌16S r RNA基因的可变区V3–V5区并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夏冬季黄海趋磁细菌分为72个OTU,其中26个属于α-变形菌纲、7个属于δ-变形菌纲、38个属于硝化螺旋菌门。每个站位有19-46个OTU。夏季与冬季分别发现趋磁细菌序列数为2447、3271,各站位分别有序列71-439条。属于硝化螺旋菌门的趋磁细菌序列比例约75%。硝化螺旋菌门趋磁细菌在黄海大陆架趋磁细菌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在东海大陆架,趋磁细菌在近岸站位与远岸站位都有分布。2014、2016两年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290 ind./dm3、590 ind./dm3。2014年丰度最大值在6-5站位,为11000 ind./dm3,2016年丰度最大值在DH4-4站位,为6500 ind./dm3,两站位位置接近。近岸站位以趋磁球菌为优势菌,而在远岸站位是趋磁球菌和趋磁杆菌同为优势菌。东海沉积物近岸多为黏土质、颗粒小,远岸多为砂质、颗粒大,趋磁细菌受沉积物类型及粒度的影响,在丰度上呈现远岸丰度高、近岸丰度低的趋势。黄、东海大陆架沉积物趋磁细菌的丰度均主要受沉积物粒度影响。本研究首次对大陆架沉积物趋磁细菌进行了较系统生态学调查,研究了解其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首次发现并解释了陆架沉积物粒度对趋磁细菌丰度的影响显着,为寻找海底沉积物趋磁细菌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单光帅[3](2018)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法律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争端的背后涉及到中日两国对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的争夺以及双方对东海战略利益的考量。近年来,随着东海油气田等油气资源的开发进入实质运作状态,钓鱼岛主权的争端呈现出新一轮升温。尤其是2012年,日本推动所谓“钓鱼岛国有化”,并于9月签订了所谓购岛合同,这一做法正式打破了两国在此问题上“搁置争议”的政治默契,此后,中日关系迅速恶化。随着资源的勘探发现和能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凸显,特别是围绕蕴藏着巨大油气资源的海洋导致的领土争端愈演愈烈,妥善解决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不仅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更有利于中日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相关中日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中日有关东海大陆架划界的主张存在较大分歧,从国际法院做出的有关大陆架划界的判决来看,国际法院将公平原则作为大陆架划界的基本原则,而“等距离”规则是一种不能普遍适用于所有大陆架划界实践的划界方法。鉴于我国与日本通过谈判解决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存在的困难,法律方法、合作开发、两岸合作等多元化方式都可以用来解决上述划界争端,从而使得该划界争端得到控制和最终解决。(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8-04-01)

陈川[4](2017)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法律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2004年中国在东海对"春晓"等5外油气田的开发取得初步的进展,日本对中日东海争议区域的自然资源的主张也逐渐显露,使得中日两国政府在东海大陆架划界的这一问题上所产生的争端也愈来愈激烈。本文试图从国际法角度对东海大陆架进行理论上的解构与分析,阐述我国对于东海大陆架合法权益的有力依据,对于日本的主张提出质疑。因此,为了使我国在对中日双方的东海大陆架划界所产生的问题上寻求国际法的相关法律和相关原则的基本依据,运用国际法理论论证中国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的合法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7年33期)

张晓娟[5](2016)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法律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划分大陆架是中日两国在东中国海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点。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这一争议,中国主张在公平原则的框架下,以自然延伸原则为基础,与日本方面协商解决东中国海大陆架的争端;日本方面则坚持对其有利的所谓的"中间线"划界方法,但其并非习惯法规则,且不符合东中国海的实际情况,因此不应成为划分两国大陆架的界线。针对中日东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多数主张采取共同开发、提交国际司法机构审判、仲裁等政治、法律方面的措施解决。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争议,应综合运用政治法律的方法,在其海底和上覆水域进行不同的划界,然后提交国际法院进行裁决。(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6年21期)

李洪涛,陈少宜[6](2016)在《论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海大陆架包含了中日两国大陆架主张的重迭区域。对相邻或相向国家大陆架的划界方法,国际法仅作了原则性规定。日本主张以等距离中间线划分东海大陆架,而中国则主张东海大陆架的划分应考虑自然延伸原则以实现公平原则。依国际法,自然延伸原则是大陆架概念的基础,若等距离中间线原则与自然延伸原则相冲突,应依自然延伸原则,因而中方的立场应得到支持。中日双方应以和平方式解决东海大陆架争端。(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郭德文[7](2016)在《东海大陆架导管架平台强度及可靠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东海海域的导管架平台来说,波浪和海流载荷是平台设计的重要控制载荷,剧烈的波浪及海流直接威胁着平台的安全。研究发现,导管架平台受到海洋载荷同时作用会发生共振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平台的动力特性及可靠性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理论指导、数值模拟、工程实例分析及优化软件开发等手段,对东海大陆架导管架平台的自振特性、海洋载荷作用下的平台强度、可靠性及优化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东海环境监测信息,确定了导管架平台所处海域的海洋环境载荷参数;针对导管架平台,采用CAE技术建立了东海大陆架导管架平台有限元模型。(2)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等效桩与考虑桩-土耦合方法导管架平台最大应力随波浪和海流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得到平台最大等效应力,经强度校核满足平台强度要求;同时,对导管架平台进行模态分析和动力响应分析,得到了导管架平台的主要振型及关键部位处应力及位移的动力响应规律;(3)基于可靠性理论,建立导管架平台可靠性分析模型;通过Monte Carlo分析方法并采用Latin Hypercube Sampling技术对波浪及海流参数、设计参数等进行随机抽样,在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平台失效概率及影响平台可靠性的关键参数,完成对导管架平台的可靠性分析。(4)在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导管架平台进行动力优化分析,优化构件尺寸、壁厚分布等,确定导管架主要设计参数,得到安全经济的导管架结构;基于Visual Studio平台,借助Visual Basic语言完成导管架平台结构优化设计软件的开发。(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5-01)

王玫黎,林曦[8](2016)在《论冲绳海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意义——以自然地理特征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海大陆架与中国东部大陆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在水下的延伸,连续延伸至冲绳海槽。冲绳海槽位于亚欧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交界处,地质运动活跃,已经逐渐脱离大陆的性质具备洋壳或准洋壳的性质,成为中日大陆架的天然分界线。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上日本主张"等距离中间线原则",但是"等距离中间线原则"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也不能达到公平的结果。而应当适用"公平原则",考虑多种因素。"自然延伸原则"是大陆架制度的权利依据,而且我国是大陆架自然延伸超过200海里的国家,所以应将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作为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主要考虑因素。(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邓妮雅[9](2016)在《日韩共同开发东海大陆架案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韩国共同开发东海大陆架案是继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后,在争议地区进行共同开发的第一案。日韩东海大陆架油气争端产生于两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初,东海具有广阔石油前景的预测推动了两国在重迭区域勘探和开采石油的活动。日韩共同开发从谈判到协定生效这个过程中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日韩共同开发协定是一份全面而务实的法律文件,规定了共同开发区域、联合委员会、特许权人确定方式、法律适用、争端解决等内容。虽然经过两轮开发,并未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资源,但是该案也对中国与邻国进行共同开发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王新雨[10](2015)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引起了各国广泛的注意,中日双方也在此问题上产生过不少争议,且各执一词。所以对此问题进行法律上的分析具有实际意义。该海域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成为相关国家争夺的焦点,冲绳海槽在划界中的效力问题以及确定中日双方权利主张正当性的核心问题。中方的主张是以自然延伸原则来划分,日方的主张是用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划分。本文主要介绍双方的不同主张以及理由,探讨冲绳海槽的法律地位,并通过借鉴类似先例来对此问题从国际法角度进行法律分析,以探求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5年37期)

东海大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MTB)是一类能够沿磁力线运动的特殊细菌,在海洋与淡水生境的有氧-无氧过渡区(oxic-anoxic transition zone,OATZ)中广泛存在。趋磁细菌具有一类特殊的细胞器——磁小体,使之能够感知磁场。趋磁细菌在遗传发育学上分属变形菌门下的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η-变形菌纲,以及硝化螺旋菌门等。自1975年美国学者Blakemore在Science上报道了趋磁细菌之后,科学家陆续在海洋、湖泊以及土壤等不同生境中发现了形态多样的趋磁细菌,其中对海洋趋磁细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潮间带,对海底沉积物中趋磁细菌的报道较少,尚未有对大陆架趋磁细菌的系统调查研究。本论文结合生态调查、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与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对黄、东海大陆架沉积物趋磁细菌进行了系统的生态调查研究,分别研究了趋磁细菌的多样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无论近岸站位还是远岸站位,趋磁细菌在黄海大陆架沉积物中广泛存在。其中黄海夏冬春叁个航次发现趋磁细菌的站位比例分别为27.27%、30.43%、60.00%,平均丰度分别为260 ind./dm3、130 ind./dm3、470 ind./dm3,最高丰度分别为2400 ind./dm3、820 ind./dm3、5000 ind./dm3,均出现在H17(H19)站位(121.33oE,35.00oN)。在大多数站位趋磁球菌占优势,在H17(H19)站位趋磁杆菌为优势。趋磁细菌垂直分布不均,最大丰度位于上层,分别是表层0-2 cm丰度为22 ind./dm3,次表层2-4 cm丰度为19 ind./dm3。随深度增加,趋磁细菌丰度下降,4-6 cm丰度为13 ind./dm3,6-8 cm与8-10 cm的丰度皆为12 ind./dm3,丰度与氧化还原电位相关。研究发现,黄海大陆架沉积物趋磁细菌在水平方向上的丰度主要受沉积物粒度影响,趋磁细菌丰度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各元素含量或浓度都有随沉积物中值粒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MTB最高丰度的站位中值粒径远高于其他站位,粒径谱曲线显着异于其他站位,粒径高于190μm的比例至少是其他站位的2倍,其TC、TN、TS、TOC、Fe等含量或浓度也近乎全部是各站位最低。运动对趋磁细菌的生理代谢至关重要,沉积物粒度会影响趋磁细菌的运动空间,进而影响趋磁细菌生存。此外,趋磁细菌更适合寡营养的环境,Cu、Co、Zn等元素会抑制趋磁细菌运动能力,可能也是造成趋磁细菌丰度与沉积物中值粒径正相关的原因。使用通用引物338F与806R以PCR技术扩增细菌16S r RNA基因的可变区V3–V5区并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夏冬季黄海趋磁细菌分为72个OTU,其中26个属于α-变形菌纲、7个属于δ-变形菌纲、38个属于硝化螺旋菌门。每个站位有19-46个OTU。夏季与冬季分别发现趋磁细菌序列数为2447、3271,各站位分别有序列71-439条。属于硝化螺旋菌门的趋磁细菌序列比例约75%。硝化螺旋菌门趋磁细菌在黄海大陆架趋磁细菌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在东海大陆架,趋磁细菌在近岸站位与远岸站位都有分布。2014、2016两年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290 ind./dm3、590 ind./dm3。2014年丰度最大值在6-5站位,为11000 ind./dm3,2016年丰度最大值在DH4-4站位,为6500 ind./dm3,两站位位置接近。近岸站位以趋磁球菌为优势菌,而在远岸站位是趋磁球菌和趋磁杆菌同为优势菌。东海沉积物近岸多为黏土质、颗粒小,远岸多为砂质、颗粒大,趋磁细菌受沉积物类型及粒度的影响,在丰度上呈现远岸丰度高、近岸丰度低的趋势。黄、东海大陆架沉积物趋磁细菌的丰度均主要受沉积物粒度影响。本研究首次对大陆架沉积物趋磁细菌进行了较系统生态学调查,研究了解其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首次发现并解释了陆架沉积物粒度对趋磁细菌丰度的影响显着,为寻找海底沉积物趋磁细菌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海大陆架论文参考文献

[1].王林.东海大陆架高度混合水中颗粒有机物的来源及动力学分析[D].厦门大学.2018

[2].徐丛.黄、东海大陆架沉积物趋磁细菌的分布与多样性[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3].单光帅.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法律问题研究[D].烟台大学.2018

[4].陈川.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法律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7

[5].张晓娟.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法律问题研究[J].青春岁月.2016

[6].李洪涛,陈少宜.论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7].郭德文.东海大陆架导管架平台强度及可靠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8].王玫黎,林曦.论冲绳海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意义——以自然地理特征为视角[J].世界地理研究.2016

[9].邓妮雅.日韩共同开发东海大陆架案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王新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J].商.2015

论文知识图

东中国海主要河流中国近海叶绿素浓度(CHL)多年气候态...底栖种和浮游种硅藻比例及分布中国油气资源分布图左图:穿过台湾中、南部的震源分布剖面...一51探测区域卫星图片图5一61/激流0示意...

标签:;  ;  ;  ;  ;  ;  ;  

东海大陆架论文_王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