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CT诊断及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肝癌CT诊断及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浏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410300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CT诊断及介入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肝癌患者共41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并结合疾病所需选择合理治疗方式,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图像均可明显显示肿瘤部位及周围器官情况,清晰显现不同病理特征,患者于确诊后结合疾病不同发展期选取手术及介入方法治疗,治疗效果均显著,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癌患者于临床诊断时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清晰,诊断效果良好,于治疗采用介入疗法治疗效果良好,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癌;CT诊断;介入治疗;疗效

肝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类型之一,有原发性及继发性之分,前者多起源于肝脏上皮或间叶组织,后者指患者全身多器官起源性恶性肿瘤侵犯至肝脏引起肝脏病变,病发率及死亡率较高,威胁患者生命。故本文选取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肝癌患者共4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肝癌CT诊断及介入治疗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肝癌患者共4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41-77岁,均龄(56.2±2.1)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及手术等确诊,符合肝癌诊断标准,临床多以腹部疼痛为主,部分患者伴有消化道出血史。

1.2方法

CT诊断方法:多层螺旋CT诊断(Activion-16层螺旋CT扫描仪,日本东芝)。造影剂选用注射用典比乐370,其中29例患者先期已行CT平扫,故于扫描时可于造影剂注射后30-35s内直接行动脉期期增强扫描,12例患者直接行多期增强扫描,50-55s行静脉期扫描,300s行延期扫描,扫描时间约6s。层厚5mm,间距0.33mm,电压120kV,电流250mAs,后直接行三维成像处理,阅片。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结合疾病类型及病情程度选择不同治疗方案。19例行外科手术治疗:不规则肝部分切除10例,肝叶切除术6例,肝段切除术3例;21例行介入治疗:12例肝动脉栓塞化疗术,9例局部消融介入治疗。

治疗后,41例患者均行24个月随访,记录治疗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

41例患者均于多层螺旋CT扫描后,巨块型肝癌患者共20例,直径约6.2-13.1cm;结节型肝癌17例,患者现1-4个大小不等结节灶,大小为1.3-4.5cm;弥漫型肝癌4例,多为小结节灶,大小相似。患者于增强扫描后,于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现不同表现,其中动脉期表现分高、中、轻度强化,高度强化12例,中度强化25例,轻度强化4例。门脉期33例患者表现为病变强化值小于相邻正常肝组织,轮廓清晰;6例患者病变密度接近邻近肝组织,轮廓不清晰;2例病变密度高于邻近肝组织密度。延迟期38例患者病变密度均低于邻近肝组织密度,3例患者小肝癌,与邻近肝组织密度相等。在CT诊断中,所有患者均现不同类别及特征伴随特征,其中41例患者中共39例患者伴有肝硬化及脾大症状,20例患者现假包膜,2例现腹腔后淋巴结转移。

2.2患者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疗效对比分析

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后成功率均较高,生存率随时间推迟而逐渐降低,两组治疗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肝癌是我国病发率及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患者于疾病早期均无明显疾病症状及机体不适反应,缺乏特异性,发病时临床多现肝区胀痛、急腹痛等症状[1]。临床检查时除需行临床诊断外还应结合肝功能试验、特殊酶学检验及CT检查予以确诊,因肝癌缺乏特异性且病情发展迅速,恶性度高,故多数患者于疾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错过最佳手术治疗期[2],故治疗难度较大且疗效较差,生存率较低。

多层螺旋CT技术是临床常用CT扫描技术之一,具有多排宽探测器结构,球管可一次曝光,获得多层面图像数据,于特殊情况下可多方位图形重建,空间分辨率高,扫描范围广,三维图像清晰[3],故在发现微小病灶上具良好临床检查优势。本次研究中,41例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清晰准确,扫描后可对巨块型、结节型及弥漫型肝癌予以分类,对不同病理特征均予以显现,故可为医护人员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准确良好的检查依据,使医生可针对患者疾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一般而言,大多患者于疾病发现时已无外科手术指征,故于疾病治疗时难以采用手术方式行疾病治疗。介入治疗法是近年来临床医学所兴起的治疗方案,该方法是指在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机、CT及超声等影像设备引导基础上,采用穿刺针等介入医疗器材,利用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创口导入特定治疗器械予以微创治疗[4],具创口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介入治疗技术具多样性,临床于肝癌手术治疗时多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及局部消融介入疗法。肝动脉栓塞化疗术于应用中可阻断肝动脉血供,抑制恶性肿瘤生长[5],控制抗肿瘤药物发挥时间,局部消融则主要采用物理及化学等方法直接作用于病灶,杀灭肿瘤。本次研究中,19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余21例患者因均为肝癌中晚期无法行手术治疗而均行介入治疗,其中12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9例行局部消融。所有患者于治疗后治疗成功率均较高,其中1例局部消融患者因终末期肝病继发肝衰竭死亡,随时间推迟生存率逐渐降低,治疗后及3月内生存率最高。

综上所述,肝癌患者于临床诊断时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清晰,诊断效果良好[6],于治疗采用介入疗法治疗效果良好,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侯波.肝癌CT诊断及介入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8):906-908.

[2]董景辉,王华明,张军华,等.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CT诊断及介入治疗[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1):103-105.

[3]陈耀庭,许林锋,孙宏亮.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肝癌残留和复发病灶的早期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5):948-952.

[4]王炳良,乔乃春,陈来荣,等.螺旋CT诊断肝癌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5):540-542.

[5]李舜.CT、MRI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评估其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9):79-80.

[6]王君东,杜伟.CT、MRI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评估其介入治疗术后疗效的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3):2896-2898.

标签:;  ;  ;  

肝癌CT诊断及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