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分布论文_桂亚可,潘萍,欧阳勋志,臧颢,国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群,蚊虫,密度,双峰,石蒜,现状,结构。

种群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桂亚可,潘萍,欧阳勋志,臧颢,国瑞[1](2019)在《赣中闽楠天然种群数量特征及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有利于认识种群的更新、稳定性及演替,可为其经营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赣中闽楠(Phoebe bournei)天然种群为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对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进行分析,运用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动态数量特征,采用扩散系数及丛生指数进行种群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幼苗(D<2 cm)、幼树(2 cm≤D<5 cm)、小树(5 cm≤D<10 cm)、中树(10 cm≤D<20 cm)、大树(20 cm≤D<40 cm)和老树(D≥40 cm)占总株数的比例分别为57.93%、13.14%、12.91%、9.49%、4.96%和1.59%,其径级结构总体上呈倒"J"型;种群在D<2 cm且H>1 m、5 cm≤D<10 cm和60cm≤D<65 cm叁个阶段的死亡率均超过了50%,在25 cm≤D<30 cm阶段生命期望值最大(ex=4.50);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属于增长型且趋于稳定型的种群,对外界干扰敏感度较高;种群分布格局总体上为聚集分布,且随着尺度的增大聚集强度减小,从幼苗—幼树—小树—中树—大树—老树阶段由聚集度高向聚集度低、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冯雪莹,张毅波,黄玉翠,郭梦然,孟烨[2](2019)在《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烟粉虱的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烟粉虱的生物型及其种群发生为害动态,分别于2016和2017年对雄安新区及其周边5个县级辖区的烟粉虱的生物型(隐种)、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地区主要蔬菜作物上发生的烟粉虱均为Q型(MED隐种)烟粉虱;整个调查期间,均发现烟粉虱发生为害情况,不同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种群动态不同,每年9月中下旬,烟粉虱在茄子和棉花上的种群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绝大多数情况下,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属聚集分布。上述研究结果为烟粉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10期)

方忠艳,胡灿实,冉景丞,徐光华[3](2019)在《我国鸳鸯种群分布、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我国鸳鸯的种群分布及研究现状,也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计量与综述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检索并分析了1979年至2018年8月的文献共247篇。结果表明:鸳鸯种群分布和居留状况调查文献151篇(60.82%),鸳鸯生态学文献96篇(份)(39.18%),包括种群结构、生境选择、越冬及繁殖生态研究的32篇(33.34%)和一般习性观察的39篇(40.63%)。近40年来,有关鸳鸯调查研究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加,较多集中于种群区域性分布与居留情况调查方面的报道,而专注于鸳鸯生态学研究的并不多,且涉及的研究内容较为粗浅和分散,特别是对鸳鸯微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道鲜见。与国外相比,国内鸳鸯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还处于初步阶段。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当前或今后值得关注的重点:(1)国内鸳鸯研究的内容还有待深化与拓展;(2)鸳鸯种群与生境关系的长期监测与量化研究有待加强;(3)结合现代鸟类监测方法与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关注鸳鸯微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江蓝,何中声,刘金福,冯雪萍,刘艳会[4](2019)在《戴云山黄山松种群径级结构的海拔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是亚热带中高海拔地区重要造林和用材树种,具有较大生态和经济价值.为探讨黄山松种群径级结构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在戴云山海拔1 000~1 700 m的黄山松群落每间隔100 m布设3个固定样地(25 m×25 m),研究黄山松种群径级结构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山松种群平均胸径为11.54 cm.目前,黄山松种群主要为幼树和中树,种群处于增长型向稳定型过渡阶段.随着海拔的升高,黄山松大径级树逐渐减少,小径级树逐渐增多.黄山松幼树和中树比例变化与林分密度、群落平均胸径、群落平均树高、黄山松胸径、黄山松树高具有显着相关性,幼树与中树具有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种群存在自疏效应.(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杨钊,闫国增,周在豹,陈合志,魏东臣[5](2019)在《农林复合环境林带对瓢虫种群分布的影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瓢虫(Coccinellidae)是华北农区重要的天敌资源。基于此,围绕华北农区作物农田、林带所组成的农林复合环境,就其中的瓢虫种群多样性及其优势类群在"农田—林带"复合生境中的时空分布动态展开了多角度研究,同时就林带的生态调控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地区瓢虫的优势种为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次优势种为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常见种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2)农林复合生境中林带对瓢虫种群分布具有积极作用。瓢虫以林带为"依托",多选择在近林带范围内聚集,在背离林带1~40 m农田内,瓢虫密度显着下降(差异显着性比较:P龟纹瓢虫=0.001,P异色瓢虫=0.006,P七星瓢虫=0.008,α=0.01),与距林带距离呈明显负相关。(3)瓢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复合农林各生境斑块之间来回迁移,具有季节移动性与偏好选择性双重特点。夏秋两季作物生长期内瓢虫从林带迁飞往农田,偏好在玉米单作田与玉米—杨树苗间作田(LSD法:P龟纹瓢虫=0.004,α=0.01)以及冬小麦轮作田(LSD法:P异色瓢虫=0.003,P七星瓢虫=0.007,α=0.01)内栖息;作物秋收后及冬春两季瓢虫主要栖居于林带中,偏好在杨树萌条林(LSD法:P龟纹瓢虫=0.006,α=0.01)与杨树杂木林(LSD法:P异色瓢虫=0.006,P七星瓢虫=0.001,α=0.01)内栖息。(4)林带与农林间作田生境成为外界环境趋于不利时瓢虫的主要栖息聚集场所,其对于维系农田天敌群落的延续以及生态链的稳定所表现出的积极作用,展示了林业在绿色农业构建中的特殊地位。(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9年16期)

何亚明,涂涛田,沈田展鸿,肖汉森,冯绍全[6](2019)在《重庆市2018年蚊虫种群分布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重庆市蚊虫种群分布情况,为制定蚊虫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8-10月按地理方位在重庆市选取8个区(县)作为调查点,分别在城区和农村地区开展调查,采用诱蚊灯法捕捉蚊虫,收集整理蚊虫数据并采用Excel 2010和ArcGIS 10.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针对城区和农村地区不同蚊种密度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秩和检验分析。结果共采集蚊虫4属5种,密度为14.83只/(灯·h),城区蚊虫密度为0.67只/(灯·h),优势种为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农村地区蚊虫密度为18.69只/(灯·h),优势种为叁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荣昌地区总蚊密度最高,农村地区叁带喙库蚊密度高于城区(Z=-3.019,P=0.003)。结论重庆总体蚊密度较高,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蚊虫防制措施,防控蚊媒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苗学良,杨官学,陈旭,赵文祥,梅从立[7](2019)在《基于控制参数双峰分布的小种群差分进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差分进化(Differential Evolution, DE)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规种群上,对小种群DE算法的研究较少。针对小种群DE算法存在因种群规模小而导致的多样性降低过快的问题,本文该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参数双峰分布的小种群DE算法,简记为BiMDE。该算法对变异缩放因子和交叉概率因子采用基于柯西分布的双峰分布参数调节机制,并且对变异缩放因子进行了矢量化设定。BiMDE在CEC2014测试函数上进行了验证,与5种最新的小种群DE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BiMDE在求解精度、收敛速度以及多样性保持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来源于《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 2019)摘要集》期刊2019-07-31)

孙海荣,车昭碧,陈乙实,鲁为华,王树林[8](2019)在《荒漠植物囊果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荒漠植物囊果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意义,以北疆地区温性荒漠中的特有植物囊果草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种子传播方式及野外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囊果草具膀胱状膜质果囊和膨大的不规则块状根茎,每株平均具果囊8.29个,果囊底部和侧面具网状脉络,且底部脉络较粗,不易破裂,顶部无脉络但具蓝紫斑,成熟时易破裂,每个果囊内平均包含球形种子2.82个。囊果草的花具有暂时闭合特性。囊果草为风滚式传播植物,一方面,地上果囊随风滚动时释放内部种子完成远距离传播,随着果囊体积的增大,果囊在不同粗糙程度微地形条件下的移动距离呈线性递增趋势,随地面粗糙度的增加,果囊最短移动距离显着减小(P<0.05),散布的种子数量则显着增加(P<0.05),且果囊移动距离与散布种子数量之间显着负相关(r=0.30,P<0.05);另一方面,地下块状根茎以营养生殖的方式在原位萌发。囊果草种群的分布格局与其生殖方式密切相关。在小尺度范围内(0~50 m),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囊果草种群幼苗和成株的分布格局表现为从均匀分布到聚集分布再到随机分布的特点;在中等尺度范围内(3.0~17.5 m),幼苗和成株的空间关联性表现为正关联,随着空间尺度的递增,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减小且关联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朱奇峰,金学林[9](2019)在《陕西省野猪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查清陕西省野猪资源的基本状况,有效保护和管理野猪资源,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2018年12月开展了陕西省野猪种群状况及分布调查工作。(方法)全省划分为山区林区、丘陵沟壑区、平原沙漠区3个副总体,抽样强度为0.20%,在全省抽取了20个县(区、市),布设了200条调查样线,其中,山区林区141条,占抽取样线总条数200条的70.5%。沟壑丘陵区59条,占抽取样线总条数200条的29.5%,平原沙漠区未抽样。利用样线调查法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资料查阅法进行分布区调查。(结果)调查表明,陕西省有野猪分布的县(区、市)为69个,分布区面积117069km~2。全省共分布有野猪128707±16718只,其中山区林区分布有128453±16712只,丘陵沟壑区分布有264±10只,平原沙漠区几乎没有分布。主要分布于林区与农耕区交错的林缘地带,其中秦岭山区、黄龙林区以及关山地区分布尤为密集。(结论)个别地区野猪数量过多,已经对当地群众的农作物造成一定危害。建议适当开展狩猎以控制种群数量。(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张思宇,姜自红,冯国军,常波[10](2019)在《琅琊山石蒜属植物资源调查及种群分布与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草本样方法,对安徽省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石蒜属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琅琊山分布石蒜属植物种类有4种及2变种,共有石蒜属植物约57万株,占地约111 500㎡,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中国石蒜;针对琅琊山石蒜资源种类和数量日益减少的现象,提出了石蒜属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种群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了解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烟粉虱的生物型及其种群发生为害动态,分别于2016和2017年对雄安新区及其周边5个县级辖区的烟粉虱的生物型(隐种)、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地区主要蔬菜作物上发生的烟粉虱均为Q型(MED隐种)烟粉虱;整个调查期间,均发现烟粉虱发生为害情况,不同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种群动态不同,每年9月中下旬,烟粉虱在茄子和棉花上的种群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绝大多数情况下,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属聚集分布。上述研究结果为烟粉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桂亚可,潘萍,欧阳勋志,臧颢,国瑞.赣中闽楠天然种群数量特征及分布格局[J].生态学杂志.2019

[2].冯雪莹,张毅波,黄玉翠,郭梦然,孟烨.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烟粉虱的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格局[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

[3].方忠艳,胡灿实,冉景丞,徐光华.我国鸳鸯种群分布、研究现状及展望[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9

[4].江蓝,何中声,刘金福,冯雪萍,刘艳会.戴云山黄山松种群径级结构的海拔分布格局[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杨钊,闫国增,周在豹,陈合志,魏东臣.农林复合环境林带对瓢虫种群分布的影响规律[J].江西农业.2019

[6].何亚明,涂涛田,沈田展鸿,肖汉森,冯绍全.重庆市2018年蚊虫种群分布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

[7].苗学良,杨官学,陈旭,赵文祥,梅从立.基于控制参数双峰分布的小种群差分进化算法[C].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2019)摘要集.2019

[8].孙海荣,车昭碧,陈乙实,鲁为华,王树林.荒漠植物囊果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意义[J].草业学报.2019

[9].朱奇峰,金学林.陕西省野猪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研究[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10].张思宇,姜自红,冯国军,常波.琅琊山石蒜属植物资源调查及种群分布与变化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年夏季南黄海水体层化现象示意图...液压元件定位及定向设置油路连通关系...指数有效前沿比较图快速性与操纵性优化的进化趋势图菲菊头蝠9个种群39个个体的表观遗传变...桁架拓扑结构变化

标签:;  ;  ;  ;  ;  ;  ;  

种群分布论文_桂亚可,潘萍,欧阳勋志,臧颢,国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