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民主观

论毛泽东的民主观

白岩[1]2012年在《毛泽东的民主观探析》文中指出所谓“民主”,其实质就是大多数人掌握权力。所谓“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即马克思主义有关民主问题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法基础之上,是一个由多层面有关民主的观点构成的思想体系:从权力主体的层面来讲,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要而言之即由构成社会主体、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掌握权力;在国家形态层面上,马克思主义把民主理解为一种民主制度或民主政体;在人民权利层面上,马克思主义把民主理解为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思想观念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体现为民主精神;在社会历史观层面上,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在本文中所阐释的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中的马克思主义是取中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关于民主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所谓“毛泽东的民主观”,即毛泽东本人在中国民主革命和民主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民主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来讲,它包括人民民主的理论、党内民主的理论、与民主党派的关系的理论以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对于毛泽东的民主观的研究,尤其是在当今时代重新审视毛泽东的民主观,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用歌颂与赞美之词,而是应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理性地深入探析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贡献及其自身局限,对其给予客观、理性的评价。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审视毛泽东的民主观,并对其进行辩证的思考,一方面,我们应充分肯定毛泽东的民主观在中国的民主事业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做出的不容置疑的巨大贡献,包括创造性地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典范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受诸多条件的限制,毛泽东的民主观也难免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民主的实践过程中忽视了民主的目的性与手段性的辩证统一性、民主与法制的辩证统一性,这就使得毛泽东的民主观在中国的民主实践过程中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研究毛泽东的民主观应该看到这一点。只有客观地认识毛泽东的民主观的贡献与不足,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也才能客观地展现毛泽东的民主观。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中审视毛泽东的民主观,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事业,要用借鉴与反思的理性态度来促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走向越来越美好的未来。

成林萍[2]2011年在《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与实践为研究对象。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根本上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价值,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进行科学系统地梳理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毛泽东思想当代价值的深入阐发和理论拓展。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分析、辩证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的原则,吸收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依据时代、社会、政治背景,将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放到特定的历史进程中进行系统考察,分析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在每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内容、特色和目标。既充分阐述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理论来源、形成发展和理论价值,又深入剖析毛泽东晚年在民主政治探索方面的误区及经验教训,同时分析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启示意义。论文分引言、正文、结语叁部分。正文共分四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正文第一章概述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来源。本章指出,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思想合理成分吸收的结果。面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和外来文明,毛泽东有许多独到见解和新的阐释,在实践中制定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批判地汲取和辩证地融合了中外民主思想的精华。第二章对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全面阐述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必须涉及的基本研究。在本章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同他一生所从事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毛泽东都提出和阐述了诸多关于民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原则。第叁章对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本章总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人民民主进行的孜孜探索和不懈奋斗,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观点,诸如:“民主新路”的思考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以及叁大政治制度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思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腐败和特权阶层,防止执政党蜕化变质的思考,都为我们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财富。本章最后对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总结: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最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主体内容之一。毛泽东在民主政治方面的艰辛开拓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成就,仍对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四章探析毛泽东晚年民主政治思想。标题定为“复杂矛盾的晚年民主政治思想”,是要区分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前面各章特别是第叁章论述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时,是从“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角度分析的,包括了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中共其他领导人的思想成果。本章分析的民主政治思想及实践方面的误区,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必须注意与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本章研究的结论是:毛泽东晚年民主政治思想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错综复杂。需要采取分析的方法,将毛泽东晚年的正确与错误加以区别。结语部分探讨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现实启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人民民主进行了无私无畏的探索,其探索中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对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结语概括以下五点现实启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走人民民主之路;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认识党的历史方位;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坚持反腐败,防止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权变质;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

高红[3]2013年在《毛泽东政治哲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人性观是社会价值和政治策略的人性根基,社会价值为政治策略和政治实践提供规范并通过政治实践而实现自身,政治策略是勾连社会价值和政治实践的现实中介,政治实践是推进社会价值现实化的基础这一基本理论框架,对毛泽东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考察。本文认为,面对救亡与发展的历史主题,毛泽东为寻求救国济世的真理,经过世界观的转变和政治观的演进最终确立科学的共产主义信仰,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形成其政治哲学。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历史土壤,以普遍的人性和具体的人性为立论基点,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阶进式基本社会理想,以自由、平等、民主为具体的主要政治价值,以阶级斗争、国家政权、群众路线和政治教育为主导性政治策略,致力于改造内外部现实以实现价值与事实的统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表明,毛泽东政治哲学是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指导,具有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历史特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而其晚年的政治哲学思想,尽管包含着错误,但仍不失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参照。

陈达[4]2010年在《毛泽东民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追求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毛泽东一生的事业。毛泽东从“群众的政治”观念出发,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人民民主观。人民民主是毛泽东民主思想的核心和实质,民主集中制则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方法论。可以说,人民民主和民主集中制是毛泽东民主思想的两条主线。毛泽东的人民民主观有着深层的理论渊源,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思想来源于历史,思想也影响着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开始了人民民主思想的制度设计,奠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这些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判断,晚年毛泽东的民主实践出现重大失误,最终导致“大民主”实践的悲剧。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今天,反思毛泽东民主思想及其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就理论而言,毛泽东民主思想存在民主实质论倾向问题和民主方法论倾向问题。就现实而言,在国际政治背景下我们要坚定毛泽东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历史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的领导。

黄璐[5]2004年在《论毛泽东的人民观》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阐发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而形成的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元素,也是其最革命和最生动的部分。 《论毛泽东的人民观》阐述了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背景,分析了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发展过程,概括了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毛泽东人民观运用的得失,总结了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贡献。它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诸多创新之处。该论文与已有的研究成果共同丰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第一个部分:人民观的一般范畴。分析人民的涵义,人民的外延和内涵。 第二个部分:毛泽东人民观的思想渊源。分析产生毛泽东人民观的国际国内和历史时代背景。 第叁个部分: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和发展。论述毛泽东各个时期人民观的思考和实践。 第四个部分: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本文概括了集体价值观、历史动力观、自由幸福观、全面发展观等四个方面。 第五个部分: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贡献。分析毛泽东以人民观作为基础,派生出的符合实际的理论与政策。 第六个部分:毛泽东人民观运用的缺憾。分析毛泽东在晚年人民观实践中的不足。

李志松[6]2012年在《毛泽东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毛泽东是当代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的一生及其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和中国人民。直到今天,无论是在整个社会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还是在人民群众的伦理取向、价值观念、日常习俗、甚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都还深刻地存留有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那个时代的印痕。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及其思想,并进一步阐发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独特内涵,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社会伦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是否蕴含社会伦理诉求,换言之,毛泽东是否具有社会伦理思想,有着怎样的社会伦理思想,不仅关系到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原则方法问题,而且在当今吁求公平正义的社会背景下,还关系到毛泽东思想的解释力与指导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政策操作。毛泽东社会伦理思想是内涵于毛泽东思想中有关社会伦理秩序的诉求与价值关怀。它体现的是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的年代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认识,是他对近代中国社会将向何处去的积极探索与回答,也是他对自己心目中理想社会的追求在观念中的反映。毛泽东按照唯物史观,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伦理的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毛泽东追求建立一种和谐、公正、民主的社会伦理秩序,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可以说,贯穿于毛泽东各个领域的思想的一个主旨就是社会伦理的思想,就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毛泽东的社会伦理思想有其独到的思想内容体系,它在理论实质上主要表现为对公平正义、民主与自由等的独到理解,体现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他的社会伦理思想具体表现为: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他形成了以平等为核心的社会正义观;在民主方面,在吸收继承西方启蒙思想家民主理念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理论;在自由方面,他在揭示自由实质的基础上,追求意志自由和政治自由,并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最合乎人性的社会,才是对公平正义、民主与自由问题的终极解决。毛泽东在其一生追求公平正义、民主与自由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伦理思想,为我们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其对现代国民性改造的重视,对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的培养,对以人民利益为依归的新秩序的重构,都是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在21世纪的今天,对毛泽东社会伦理思想的价值,我们应该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而不能予以错误的解读。

梁志明[7]1993年在《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文中认为毛泽东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关于"民主",毛泽东虽未给后人留下一本系统论述民主间题的大部头着作,但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却始终贯穿在他的实践和言论中。毛泽东的民主思想以群众路线为核心,以反对官僚主义为重要内容,以促进生产力为根本目标。它以其内容的深刻性、独创性和实践性,早已经成为也必将继续成为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指导思想。一、以群众路线为核心毛泽东的民主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群众路线为核心。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厉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因此,"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路线则是唯物史观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现和推进民主的保证。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对此马克思和列宁早有论述。而毛泽东则进一步指出,民主也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它涉及到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刘雄旺[8]2007年在《“民主新路”:毛泽东对打破“历史周期率”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一兴一亡的周期循环往复,曾是中国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顽疾。为了使自己的党和人民政府跳出这“历史周期率”,毛泽东选定用“民主新路”这一办法来打破它。毛泽东民主的基本理念是人民民主思想。人民民主思想是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观、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的继承和超越。其主要内容是“民众大联合”思想、人民当家作主的“主权在民”思想、人民本位的民主权利观、重视人民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和无条件相信群众运动的力量等思想。人民民主思想的制度设计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这一政治制度主要由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根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创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人民民主积极探索和主动尝试的逻辑结果。毛泽东的一生是追求并实践民主的一生。晚年的他对“民主新路”继续进行了不懈的探求。主要表现在确立我国民主的性质、把民主作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以及对民主集中制的不同论述等方面。但是,他晚年未能处理好民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并在推行“大民主”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当然,对毛泽东在民主建设探索中的失误,要做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毛泽东在“民主新路”上所取得的探索经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今天,我们应当正确理解“人民主权”的精神实质、逐步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高度重视并推进党的民主建设以及树立群众起来负责的监督思想。

张静[9]2014年在《西方学者对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误读》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及其思想一直是西方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许多西方学者诸如斯图尔特·施拉姆、莫里斯·迈斯纳、罗斯·特里尔等致力于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并形成了一系列专着,其中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尤其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方法、版本考证方法以及思想史研究方法等一系列不同于我们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用不同于我们研究问题的一些新视角,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新观点或新评价,这对于我国国内的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但是,必须看到,由于种种原因,诸如研究立场和出发点的偏差,世界观、方法论上的偏颇,掌握资料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以及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本身的复杂性,西方学者对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存在着种种误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第一,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西方学者认为毛泽东违背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无产阶级并不寄予厚望;第二,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力量,西方学者认为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建立在纯粹的农民群众基础之上;第叁,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西方学者认为毛泽东崇尚专政而忽视民主。这几种误读也是西方学者对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误读的焦点所在,这是需要予以澄清的。总之,西方学者对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缺乏总体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持论常有偏颇之嫌,从他们的论述中未能客观正确的反映出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全貌和实质。对此,如果不加以澄清,不仅会造成思想混乱,而且十分不利于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因此,本文力图在对这些误读予以澄清的基础上探讨西方学者误读背后的深层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使他们的观点失去市场,从而使我们真正从西方学者的误读中走出来;并且,我们还要着力对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本真”面目进行深入探讨,以还其本来面目,并深化对这个理论的继续研究,从而彰显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魅力和生命力。

郭东敏[10]2011年在《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文中指出毛泽东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先驱。虽然他并没有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命题,但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他基于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这些都是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做的先行探索。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成了摆在毛泽东和全党面前的首要的历史课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后,特别是当建国后我们一直照搬和借鉴的苏联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后,面对复杂的形势,毛泽东果断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6年至1976年毛泽东逝世,这20年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整个历史时期,大体经历了取得积极成果、成功与失误并存及误入歧途叁个阶段。虽然这一探索过程充满了矛盾,发生了严重失误,但毛泽东仍然不失为一位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他在这一时期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等重要着作都显示了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慧的光芒。他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党的建设等诸多问题都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毛泽东的探索过程是伟大而艰难的,留给我们的既有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有沉痛的历史教训。新时期,我们遇到的许多现实问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都是毛泽东当年所遇到和解答的问题。对于毛泽东为解答这些问题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吸收、发扬并发展之。而对于他失误的教训我们则要引以为戒。因此,毛泽东的先行探索,对于解答今天建设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具有巨大的借鉴作用,也为我们党重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的民主观探析[D]. 白岩. 浙江财经学院. 2012

[2]. 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及实践研究[D]. 成林萍. 中共中央党校. 2011

[3]. 毛泽东政治哲学研究[D]. 高红. 南开大学. 2013

[4]. 毛泽东民主思想研究[D]. 陈达. 湘潭大学. 2010

[5]. 论毛泽东的人民观[D]. 黄璐.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6]. 毛泽东社会伦理思想研究[D]. 李志松. 西北大学. 2012

[7]. 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J]. 梁志明. 理论与改革. 1993

[8]. “民主新路”:毛泽东对打破“历史周期率”的探索[D]. 刘雄旺. 兰州大学. 2007

[9]. 西方学者对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误读[D]. 张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10]. 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D]. 郭东敏. 西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论毛泽东的民主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