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清县实验小学(350800)池雪清
充满活力的课堂必定是生成的课堂,它不仅拥有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还提供生成的土壤与氧气,从而使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凸显。
一、激活读的生成点——触及情感
(一)问中读的生成
读懂文本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是促进课堂生成的催化剂。读通顺是读懂的前提。真正要达成读的目标与效果,除了要有读的层次、读的技巧等技术性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读的兴趣和充分的情感体验。读书只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会发挥其最有效的作用。
教学《矛与盾》时,在借助注释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提醒学生除了注意停顿、突出重音以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随后,教师不急于马上安排汇报读,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读,通过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生成,促发学生生成读的可用性资源。当学生的“吹嘘”、“嘲讽”、“无话可说”的语气是真实而触及情感的时候,这样的读才是真读,才是有效的读。
(二)演中读的生成
课堂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是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课程资源,是师生心智活动的产物,生动鲜活而又充满灵性。
仍以教学《矛与盾》为例,前后桌共同演绎《矛与盾》,旁白部分不用说,直接进入对话,先用现代文来演,而后再用文言文演,可以加些动作、表情,然后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上台来演一演。为了让表演更准确、到位、富有创意,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字斟句酌地读书。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若学生远离文本,缺少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必将导致漫无边际的随意生成,使课堂陷入“放羊式”的局面。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咀嚼语言文字的精理妙义,体会课文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把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外化为表演时的动作、神态、语言,但不是为表演而表演,而是落到实处、真情流露的表演,体现了对阅读生成点的有效激活。
二、激活思的生成点——深入精髓
(一)教学过程回放
进行《矛与盾》一文的教学时,到了“明寓理”环节,为了让学生的生成有思维含量,教师层层剥笋,安排了如下几重铺垫:
第一重: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儿?
第二重:韩非子借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填空训练:《矛与盾》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不要()。
第三重:《矛与盾》这则寓言就是用“蠢人蠢事”从反面给人以启迪,耐人寻味。你们还学过、看过或听过哪些讲蠢人蠢事的寓言?
第四重: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情吗?举个例子说说。
第五重: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相关材料,请用你们的火眼金睛识破材料中的自相矛盾之处。
例1:各位观众,这里是“法制纵横”节目。近期,××警方成功地破获了一起重大地下赌球案件。警方提醒大家,任何形式的赌球都是违法的,非法赌博者最终都将为之付出代价……
(半个小时后)
各位观众,“我爱世界杯”节目又跟您见面了,欢迎拨打我们的声讯热线电话或发送短信参与我们的有奖竞猜活动,这里有万元大奖等你拿!
……
(二)实施策略解读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而且小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独立性,有时会提出一些超越教师预料的独特想法,使课堂有意外的生成。教师要及时利用这一课堂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去引导学生有价值的生成。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不是看预设的目标是否达成,而是看是否即时生成了目标。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种建构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这种建构是自觉而能动的,是联系而发展的;这种建构是有效生成和发展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所为”,该引导的适时引导,该深化的及时深化,该训练的有效训练。如此一来,优化与控制了学生价值取向的生成,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