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质压燃着火论文_汤琛,陈凡,苏万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均质压燃着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燃机,柴油,异丁烯,时刻,甲烷,加速度,数值。

均质压燃着火论文文献综述

汤琛,陈凡,苏万华[1](2018)在《均质压燃燃烧着火时刻的循环变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台改装单缸机上,研究了进气温度、进气压力、外部废气再循环率等运行参数对汽油均质压燃(HCCI)燃烧着火时刻循环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着火时刻对应的曲轴转角对HCCI燃烧循环变动有重大影响.着火时刻提前,HCCI燃烧循环变动较小.不同运行参数对燃烧循环变动的影响不同.进气温度和冷却水温度升高、进气压力增大有助于减小着火时刻循环变动,过量空气系数和EGR率增大会增大着火时刻循环变动.(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郑朝蕾,张庆峰,何祖威,王迎[2](2012)在《二异丁烯均质压燃着火与燃烧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数值方法对均质压燃条件下二异丁烯(Diisobutylene,DIB)的着火与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数值计算结果与相应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数值计算合理可靠。分析了初始压力、当量比、燃料组分对二异丁烯着火特性的影响,以及二异丁烯在HCCI发动机条件下的燃烧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压力、当量比的增加,二异丁烯着火延迟期缩短;燃烧达到的最高温度随着当量比增加而提高,但不受初始压力变化的影响。在均质压燃条件下,二异丁烯同分异构体DIB-1着火先于DIB-2,二异丁烯混合物燃料着火延迟时间依赖于二异丁烯同分异构体组分的比例关系。二异丁烯是单阶段着火燃料,DIB-2最大放热率低于DIB-1,但仍能提供良好的动力性能。(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程勇,唐娟,黄敏莉[3](2011)在《振动信号在均质压燃发动机着火时刻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着火时刻是燃烧控制的基本反馈参数,对拓展均质压燃(HCCI)燃烧工况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基于发动机机体、缸盖有限元模型,提出采用测量缸盖振动速度或加速度判断着火始点的方法,建立了振动传递系统模型。在一台295HCCI发动机上进行了试验验证,利用实测振动速度和加速度信号对着火时刻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利用缸盖表面振动速度和加速度信号所得的着火时刻滞后于根据压力升高率和压力二次导数得到的着火时刻;本文所提出的着火时刻的测量与判断方法是合理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曾文,解茂昭[4](2006)在《催化燃烧中表面反应-气相反应间相互作用及其对均质压燃发动机着火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微元管中甲烷在铂表面的催化燃烧过程的数值计算,分析了当混合气入口压力很高时气相反应对整个催化燃烧过程的影响;通过敏感度分析,找出了对异相着火及气相着火起主要作用的基元反应步.结果表明,在异相着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基元反应步为甲烷与氧气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反应及氧气的解吸反应,在气相着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基元反应步为OH·及水的吸附与解吸反应.对活塞顶涂有铂催化剂的均质压燃(HCCI)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催化效应及关键表面反应基元步对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以及燃烧过程中中间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反应能促进混合气的着火,缩短着火延迟时间,对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起主要影响的表面反应为OH·及水的吸附与解吸反应.(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贾明[5](2006)在《均质压燃(HCCI)发动机着火与燃烧过程的理论与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汽车作为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得到了全世界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其中均质压燃(HCCI)发动机以其高经济性、低NO_x和微粒排放的突出优越性成为目前发动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HCCI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从概念变为现实,数值模拟是一个主要的推动因素。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HCCI发动机着火与燃烧过程,主要目的是通过模拟工具更好地理解HCCI燃烧过程,并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首先,通过修改并整合目前国际流行的HCCI燃烧模型,建立一套由单区、多区、多维模型和解析解构成的完整的HCCI发动机的模拟系统,对HCCI发动机着火点的预测、运行工况范围的拓展和排放物的控制提供准确迅捷的信息。 1、应用单区模型对多种工况参数下的HCCI燃烧和NO_x排放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别讨论了进气温度、进气压力、压缩比、过量空气系数和转速等参数变化对HCCI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2、通过比较多区模型中区间划分、缸壁传热模型、区间热量交换模型、区间质量交换模型和边界层模型对HCCI发动机燃烧和排放模拟结果的影响,发现在区间划分时对温度较低的区域细化可以提高排放的计算精度,而对高温区域的细化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改进的Woschni传热模型更准确地模拟了缸壁的传热过程;区间的质量和热量交换对计算结果影响显着,特别是质量交换模型的加入使CO排放的预测与实验值更为接近;而边界层厚度模型对整个结果影响不大。通过应用一个有质量交换的6区模型模拟了正庚烷在HCCI发动机中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该多区模型合理地模拟了HCCI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并可满意地预测出HC、CO和NO的排放。利用此多区模型分别讨论了缝隙容积、边界层厚度和壁面温度对HCCI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的影响。进一步利用多区模型预测了HCCI发动机的运行范围,其边界由敲缸(由声响强度计算)、部分燃烧(由燃烧效率计算)和循环变动(由平均有效压力对进气温度的敏感度计算)确定。通过模拟一台以异辛烷为燃料的HCCI发动机发现在不同当量比和进气温度下计算得到的敲缸极限、循环变动极限均与实验相当吻合,从而很好地再现了HCCI发动机的运行范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运行范围随转速的变化,讨论了通过调节进气温度和当量比,在不同转速下最大可运行范围。并考察了通过使用变压缩比、增压两种策略扩展HCCI发动机运行范围的潜力。 3、通过结合多维CFD程序KIVA和反应动力学程序CHENKIN实现了化学反应与流动的耦合运算。计算结果表明网格密度和时间步长对HCCI的燃烧过程影响不大,而(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6-04-01)

姚春德,姚广涛,宋金瓯,段峰[6](2005)在《柴油引燃预混合天然气实现准均质压燃着火燃烧方式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重新构建引燃油着火模型和双燃料燃烧模型,对在不同当量比情况下,引燃油雾化、蒸发与着火的特点及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柴油引燃预混合天然气实现准均质压燃着火的引燃油喷油特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05年02期)

姚春德,刘增勇,高昌卿[7](2003)在《柴油引燃预混天然气准均质压燃着火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柴油引燃预混天然气发动机的着火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混合气浓度、喷油提前角以及环境温度等参数对双燃料发动机着火滞燃期、着火点位置分布和着火点数量的影响,指出柴油引燃预混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着火过程是一种准均质压燃着火过程。(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均质压燃着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数值方法对均质压燃条件下二异丁烯(Diisobutylene,DIB)的着火与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数值计算结果与相应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数值计算合理可靠。分析了初始压力、当量比、燃料组分对二异丁烯着火特性的影响,以及二异丁烯在HCCI发动机条件下的燃烧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压力、当量比的增加,二异丁烯着火延迟期缩短;燃烧达到的最高温度随着当量比增加而提高,但不受初始压力变化的影响。在均质压燃条件下,二异丁烯同分异构体DIB-1着火先于DIB-2,二异丁烯混合物燃料着火延迟时间依赖于二异丁烯同分异构体组分的比例关系。二异丁烯是单阶段着火燃料,DIB-2最大放热率低于DIB-1,但仍能提供良好的动力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均质压燃着火论文参考文献

[1].汤琛,陈凡,苏万华.均质压燃燃烧着火时刻的循环变动[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8

[2].郑朝蕾,张庆峰,何祖威,王迎.二异丁烯均质压燃着火与燃烧特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2

[3].程勇,唐娟,黄敏莉.振动信号在均质压燃发动机着火时刻识别中的应用[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1

[4].曾文,解茂昭.催化燃烧中表面反应-气相反应间相互作用及其对均质压燃发动机着火特性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6

[5].贾明.均质压燃(HCCI)发动机着火与燃烧过程的理论与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6].姚春德,姚广涛,宋金瓯,段峰.柴油引燃预混合天然气实现准均质压燃着火燃烧方式的理论研究[J].汽车工程.2005

[7].姚春德,刘增勇,高昌卿.柴油引燃预混天然气准均质压燃着火过程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4.16不同进气压力下NO摩尔分数变化...DME/CNG均质压燃着火稀燃和爆震...4.2不同压缩比下缸内温度变化曲线图...3.7不同掺氢比下C02摩尔分数变化曲...4.13不同进气压力下缸内压力变化曲线...不同进气压力下缸内温度变化曲线图

标签:;  ;  ;  ;  ;  ;  ;  

均质压燃着火论文_汤琛,陈凡,苏万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