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论文_李长泰

导读:本文包含了王廷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思想,荀子,儒家,重构,道统,民本,价值论。

王廷相论文文献综述

李长泰[1](2019)在《论王廷相德性论的转型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廷相的德性论是对朱子理学、阳明心学的转型和重构。王廷相的德性根源论从德性纯善转向德性善恶,德性实现论从内圣主静转向内外交养,美德标准论从德性唯一转向德才兼备,政治伦理观从为政以德转向德法并用,政治评价观从守法不变转向政治通变。王廷相德性论的转型对明清哲学伦理思想的重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谭明双[2](2019)在《王廷相社会控制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代中国,国家治理是儒家知识分子和思想家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理学占据思想界的重要地位,理学“修、齐、治、平”思想成为大多数儒家士人积极、主动的追求。同时,如何进一步强化封建国家的社会稳定,加强与改进社会控制方法,就成为他们的理想社会目标。自宋明以后,在理学影响下,许多儒家士人强调对人的心性的能动性改造,认为通过人性的改造,就能使人为善。在他们看来,人性本善,但是被“人欲”蒙蔽。如果能够返璞归真,恢复人的善良本性,就会使人自觉的遵守封建社会的各项伦理道德,社会就会安稳,封建统治就能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大治。王廷相正是这种具有“修、齐、治、平”思想的知识分子。他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和大多数儒家知识分子一样,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抱负,时刻反思着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国家与天下的关系。加之他长时间代朝廷巡视地方,深刻了解社会利弊与民间疾苦,深知社会在哪些方面失序,所以在他的政治主张中,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和控制思想,是其政治、社会思想的重要内容。王廷相内在社会控制思想首先肯定的是人性本善,主张通过道德修养,主动的追求封建伦理道德,用“澄思寡欲”的修养方法,以此达到“圣人”的境地。在王廷相社会控制思想中,他认为如果人人都通过自我修养,诚意正心,坚守中庸,那社会就能稳定有序的发展,国家就能长治久安。王廷相外在社会控制思想最为看重的是民心,主张以民为本,“治国其事简”,希望君主通过礼和刑法并重的手段来教化和统治百姓。王廷相整顿吏治的肃贪思想和社会救济思想更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统治阶层的内部腐化,同时也缓解了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矛盾。总的说来,王廷相的社会控制思想是他根据自己为官期间了解到的社会利弊和民间疾苦提出来的,虽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挽救明王朝的衰败,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起到了缓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环境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邓国宏,鹿博[3](2018)在《王廷相与荀子的思想交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天与人"、"人性与礼乐"、"养心"叁个方面全面地分析挖掘王廷相思想之中的荀子学理路,并结合其对荀子思想地位的评述和反思,较为完整地呈现王廷相与荀子思想交涉的面貌,亦以管窥荀子学在中晚明时期的新遭遇与新发展。(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程天宇,翟理红[4](2017)在《“人道之知”与“习行之法”——王廷相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着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廷相的儿童教育思想丰富而深邃,他提出的"理在气中""离气无性"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与人性论构成了其儿童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早期、正面、传统教育思想构成了其儿童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人道之知"与"习行之法"构成了其儿童实践教育的思想;以身作则与重视儿童的学习特点构成了其幼儿教习方式的思想。王廷相独树一帜的儿童教育思想同样具有当代价值:家庭教育应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与道德行为习惯;应适应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促进儿童社会化,培育其社会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郑州师范教育》期刊2017年05期)

胡栋材[5](2017)在《王廷相的“道真”观念与儒家道论传统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廷相的"道真"观念富有道家思想意味,这一观念集中体现了他对儒家之道的理解及其学说品格,且蕴含"求道"与"求真"的思想张力。道真说显现出王廷相对儒家之道的理解具有独立、明辨和求真的现代性价值诉求,体现出道的开放性、批判性和经世致用性等思想特质。这些思想特质对宋儒特别是朱熹所确立的道统说构成一定程度的批判,理论上成为明清之际的反理学思潮以及清代中期"新道论"的思想前缘,在儒家道论传统由"求道"向"求真"的转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刘洋[6](2017)在《王廷相文学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廷相是明代中叶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前七子”成员之一。他在诗歌、散文、词、辞赋等文体创作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关于王廷相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迄今为止没有系统研究其文学创作的文章或着作。笔者以《王廷相集》为基本文献,系统深入地阅读了他的文学作品,结合相关资料,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试图对王廷相的文学创作做出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且简略涉及到与“前七子”的相关内容。本文旨在对王廷相的生平思想与交游、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进行研究,在充分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作家人格及其人生经历的前提下,对其文学成就作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全文共分为六章。引论部分概述了王廷相文学创作的研究现状和意义,指出关于他的文学研究比较凌乱,不够系统全面,且对散文、辞赋、词方面的研究极为不足。第一章探讨了王廷相的生平思想与交游活动,从而把握他的家世、人生经历,同“前七子”其他成员及杨慎、郭维藩、顾璘、薛蕙等文人的交游活动。第二章讨论了王廷相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关系,在了解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基础上探讨他在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中的作用与影响。第叁章论述了王廷相的文学思想。他与“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固然有一致的地方,即推崇秦汉文盛唐诗。但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不盲目效古,明确提出“意象说”。第四章具体分析了王廷相诗歌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其诗歌题材可分为六类,即赠答诗、送别诗、怀人诗、写景诗、咏怀诗和纪实诗。关于其诗歌的艺术特色,本文从汲取民歌民谣之精华,注重写实,善于运用意象,体裁多样,飘逸洒脱,模拟古作六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五章论述了王廷相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数量颇为丰富,本章概括为缅怀故者,关心政治现实、提出施政策略,抨击昏君佞臣、揭露腐败的官场,表达赞誉之情和感恩皇帝的赏赐五个方面的内容。他的散文注重写实,且手法富于变化,抒情意味浓郁,同时散发着理学气息。第六章对王廷相的词与辞赋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其词与辞赋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王廷相的词作有谈玄论道、评艺论文,离愁别绪、魂牵梦绕,仕途坎坷、人生苦闷叁个方面的内容,艺术上表现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和色彩感强的特色。他的辞赋既表达政治愿望又抒发个人情感,句式采用的是离骚体,且加入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显得文采斐然。结语部分对王廷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作了概括和总结。(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春雷[7](2017)在《王廷相的“元气本体论”的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的概念在先秦就已被提出,其发展经历了先秦、汉唐和宋明3个高峰。(1)到北宋时期,张载建立了以“气”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出了“太虚即气”的观点,该观点由“太虚”和“气化”两个部分阐释了宇宙构成,认为世界是由“气”聚散构成的,被称之为“气学”。到明朝中叶,程朱理学仍为官方正统,这个时候阳明心学初见峥嵘,而气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罗钦顺虽然修正了朱熹的理气论,但仍尊崇朱子。在此背景下,王廷相作为气学代表人物之一,受张载气本论哲学的影响,同时对程朱的理气观进行了批判。他说:“元气化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即认为气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王廷相的着作被后人均辑入《王氏家藏集》,其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慎言》《雅述》《内台集·答何伯斋造化论》《太极辩》《五行辩》等作品中。在《道体篇》中他引出“有无”“太极”“太虚”“道体”“阴阳”“五行”等名词,进而系统的介绍了“元气本体论”的概念。王廷相在《慎言·道体篇》中说:“气者,造化之本。”他从“元气”为“世间万物产生根本”的观点出发,那么,“太极”就不是朱熹所讲的“理之极至”,而是“气之极至;“太虚”就不是朱熹所讲的离气而独存的“净洁空阔底理世界”,而是“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的物质存在形式;“有”和“无”就不是用来区别现象界的有限性和本体界的无限性的一组范畴,而是用来说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往复循环、运动不已的一组范畴;“理”就不是“有此理后方有此气”的精神绝对体,而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性(气之具);“器”就不是在“理”的统摄下居于第二位的“形而下之器”,而是物质实体存在的具体形式(“气之成”);“阴阳”就不是如朱熹所讲的精神绝对体的负荷者(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而是物质世界本身所以“往来”“屈伸”运动不息的内在动力。总之,“太极”“太虚”“有无”“理器”“阴阳”等范畴,过去曾是道学家们用来概括精神本体的“万善至好的表德”,现在成为唯物主义者王廷相用来从各方面形容“气化”多样性的“万善至好的表德”,成为发展气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本体论的有利武器。而王廷相的唯物主义根据则是“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即充满世界的是气,不是理。这是被王廷相彻底发展了的气一元论,是对张载“知虚空即气则无无”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2)王廷相的“元气本体论”思想受张载的“太虚即气”的影响很大,但他超越张载的其中一点就是将“气本”与“气化”统一起来。他在《道体篇》中讲,不论是“元气”(浑浑者)还是“生气”(生生者)都是道之体,其中无形的“元气”是道的根本,有形的“生气”是道的显现。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寓意,其一是将“元气”与“生气”统一起来,认为二者皆道,进而将“气本”和“气化”统一起来;其二则将“道”与“气”统一起来,二者是一种体用关系,即气为体道为用。前者是对张载学说的一种突破,而后者是针对朱熹道体气用思想的批判。所以,王廷相认为“世儒止知气化,而不知气本,皆于道远”,他一方面肯定了朱熹的气化学说,一方面却否定了朱熹的理本论。在气的统一性和世界的多样性矛盾上,王廷相提出了“气种说”,即认为气之所以能创生万物,是因为在气具有先天而存在的种子。为了将“气本”和“气化”统一起来,确保气化过程中的根本性、同一性,王廷相进而提出了“气种之有定”。总之,身为一名哲学家,王廷相在大明王朝逐渐由强盛转向衰落、程朱理学仍居正统地位、阳明心学方兴未艾之际,继承了张载的气本论,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就是元气,“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在批判程朱理学思想的过程中,发展了唯物主义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独放异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之一。王廷相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崭新见解,超越了王阳明,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卓越的唯物论者。(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7-03-30)

于洪涛[8](2017)在《王廷相仕宦经历与其诗文风格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廷相作为明代前七子之一,在早年积极贯彻复古派的主张,诗文创作内容写实,风格刚健凌厉。然而到晚年,风格开始转向台阁体,与他早年反对台阁体柔靡文风的主张背道而驰。这由多种原因造成,仕宦经历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年轻时供职科道,中年督导学政,晚年身居台阁,不同的仕宦经历密切地影响着王廷相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此外,其文风转变与明代中后期社会思潮的转型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胡栋材[9](2016)在《明儒王廷相师友、门生及后学考论——兼论王廷相气论思想的形成与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廷相气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与学友之间的论辩,特别是与中原地区的同道如何景明、许诰以及何瑭、吕楠等的思想交往,对其思想性格和学问风貌的塑造有较大影响。而王廷相的门生及后学,一定程度上也参与到其思想的演变当中。对正统化程朱理学的反思和批判,是吕楠、王廷相等儒者共同面对的思想主题,这一思想主题集中表现为气论学说在中原一带的复兴和扩移。(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李长泰[10](2016)在《论王船山民本政治价值论的重构——兼考王廷相的民本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政治价值论转型和重构的重大时期,王船山和王廷相是重要代表。他们民本政治价值论的建立是从解构朱子理学中天理架构入手的,从理学走向气学,气本论的建立则使民本价值的提升找到哲学依据,民众合理欲求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人本价值具有合法性,他们的人学思想确立了人权是人确立为人的根本原则,人心、道心皆天赋,人本价值是基本的人权。民众人本价值的提升则是通过政治权变来实现的,权变而养民。他们主张和合的政治治理,刑以辅礼,以德化民,法以辅政,抬高了"刑"与"法"的地位。明清民本政治价值观从民众生存为本向民众合理欲望为本转变,民本政治价值论的重构是以人本价值提升为中心的理论重构。(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王廷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古代中国,国家治理是儒家知识分子和思想家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理学占据思想界的重要地位,理学“修、齐、治、平”思想成为大多数儒家士人积极、主动的追求。同时,如何进一步强化封建国家的社会稳定,加强与改进社会控制方法,就成为他们的理想社会目标。自宋明以后,在理学影响下,许多儒家士人强调对人的心性的能动性改造,认为通过人性的改造,就能使人为善。在他们看来,人性本善,但是被“人欲”蒙蔽。如果能够返璞归真,恢复人的善良本性,就会使人自觉的遵守封建社会的各项伦理道德,社会就会安稳,封建统治就能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大治。王廷相正是这种具有“修、齐、治、平”思想的知识分子。他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和大多数儒家知识分子一样,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抱负,时刻反思着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国家与天下的关系。加之他长时间代朝廷巡视地方,深刻了解社会利弊与民间疾苦,深知社会在哪些方面失序,所以在他的政治主张中,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和控制思想,是其政治、社会思想的重要内容。王廷相内在社会控制思想首先肯定的是人性本善,主张通过道德修养,主动的追求封建伦理道德,用“澄思寡欲”的修养方法,以此达到“圣人”的境地。在王廷相社会控制思想中,他认为如果人人都通过自我修养,诚意正心,坚守中庸,那社会就能稳定有序的发展,国家就能长治久安。王廷相外在社会控制思想最为看重的是民心,主张以民为本,“治国其事简”,希望君主通过礼和刑法并重的手段来教化和统治百姓。王廷相整顿吏治的肃贪思想和社会救济思想更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统治阶层的内部腐化,同时也缓解了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矛盾。总的说来,王廷相的社会控制思想是他根据自己为官期间了解到的社会利弊和民间疾苦提出来的,虽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挽救明王朝的衰败,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起到了缓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王廷相论文参考文献

[1].李长泰.论王廷相德性论的转型与重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谭明双.王廷相社会控制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3].邓国宏,鹿博.王廷相与荀子的思想交涉[J].浙江学刊.2018

[4].程天宇,翟理红.“人道之知”与“习行之法”——王廷相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郑州师范教育.2017

[5].胡栋材.王廷相的“道真”观念与儒家道论传统的转型[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刘洋.王廷相文学创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7].李春雷.王廷相的“元气本体论”的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8].于洪涛.王廷相仕宦经历与其诗文风格的变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7

[9].胡栋材.明儒王廷相师友、门生及后学考论——兼论王廷相气论思想的形成与特点[J].唐都学刊.2016

[10].李长泰.论王船山民本政治价值论的重构——兼考王廷相的民本思想[J].船山学刊.2016

论文知识图

坚守正道切忌妄行人物2006年度获高中职资格人员名单辛寿墓志盖拓片前后七子时空观-泰山孔子登临处关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王廷相

标签:;  ;  ;  ;  ;  ;  ;  

王廷相论文_李长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