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鱼体组成论文_许艳,罗伟,王春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草鱼鱼体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草鱼,生长,丙氨酸,甘氨酸,罗非鱼,性能,形态学。

草鱼鱼体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许艳,罗伟,王春芳[1](2016)在《投饲率对草鱼生长、体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精准投喂模型管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投喂水平下草鱼的能量收支。实验在水温(27.5±2.0)℃条件下,选用初始体重(71.03±1.13)g的草鱼,共设5个不同投饲水平(饥饿、1%鱼体重(1%BW)、2%BW、4%BW和饱食),研究摄食水平对草鱼生长、鱼体组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草鱼鱼体水分减少,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能量增加,灰分含量先减少后增加。特定生长率和热积温生长系数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再降低,在5%鱼体重时达到最大,且高于饱食投喂组。饵料转化率(FE)在投喂水平为体重2%组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干物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着增加,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投喂水平为体重2%组显着高于其他组。生长能比例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着增加,而在体重2%组到饱食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代谢能与生长能相反。在最大投喂水平下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 C=21.72 F+4.25 U+45.85R+28.18 G或100 A=61.94R+38.06G。结果表明,5%鱼体重的投喂量为草鱼此阶段的最佳投喂水平。(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6年05期)

蒋阳阳,何吉祥,李海洋,吴明林,任君[2](2016)在《不同饵料蛋糖比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蛋糖比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为草鱼营养需求研究及饵料配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设计,以饵料蛋糖比为影响因素,共配制6组等脂等能饵料,对应的蛋糖比值分别为2.00、1.50、1.14、0.88、0.67和0.50。草鱼幼鱼饲养于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日投饵3次,试验周期8周。【结果】蛋糖比对草鱼幼鱼存活率无显着影响(P>0.05,下同);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受饵料蛋糖比影响显着(P<0.05,下同),均随蛋糖比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蛋糖比为0.88时达最高值;饵料系数同样受蛋糖比影响显着,且在蛋糖比为0.88时最低(1.72)。随着饵料蛋糖比的降低,草鱼幼鱼蛋白效率比、氮保留率、脏体比、肝体比和腹脂率均显着升高,但对全鱼、胴体的蛋白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全鱼水分含量随饵料蛋糖比的降低显着降低,而脂肪含量显着升高;胴体水分和脂肪含量及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全鱼一致。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随着饵料蛋糖比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脂肪酶活性则显着升高。【结论】草鱼幼鱼饵料中添加适量糖可节约蛋白质,且适宜蛋白质和糖水平分别为30.61%和29.54%,最适蛋糖比为1.04;过高的饵料糖水平能显着增加草鱼幼鱼内脏器官的相对重量,促进体脂过度沉积和糖原合成。(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陈拥军,邹滔,林仕梅,罗莉,李云[3](2016)在《草鱼体组成的数学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草鱼体组成进行定量描述,本研究从中外文数据库收集并采纳了51个草鱼营养生理相关研究的数据,数据点约3700个,草鱼体质量为1.52~694.80 g。通过数据整理、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草鱼蛋白质含量和内脏重(y,g)与体质量(x,g)间的线性关系分别为y=0.1604x–0.3645,R2=0.994;y=0.1059x–0.3097,R2=0.9875。随着草鱼体质量增加,草鱼脂肪和灰分含量(尤其是脂肪含量)受饲料组成的影响逐渐增加。草鱼全鱼每沉积1 g蛋白质伴随着4.57 g水分保留,而每沉积1 g脂肪会导致水分含量减少0.95 g。草鱼肝脏每沉积1 g脂肪会导致其水分含量减少0.66 g,说明草鱼不同组织沉积脂肪导致的水分损失率不尽相同。本研究亦表明,肠系膜是草鱼脂肪沉积的重要部位,肠系膜、肝脏和肌肉脂肪的积累是全鱼脂肪含量上升的重要原因,全鱼脂肪累积伴随着内脏重的增加。本研究的执行有利于定量描述草鱼体组成规律,为草鱼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邵仙萍,叶金云,张易祥,刘沛,李莉[4](2015)在《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对草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体格健康、规格一致的草鱼幼鱼(2.02±0.04 g)4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20尾鱼。采用西兰花浓缩叶蛋白(CP,52%)分别以0%(对照组)、25%、50%、75%、100%比例替代鱼粉蛋白,配成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投喂试验鱼。经过62 d养殖试验后,对草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消化酶等相关指标分别作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替代比例为25%时,草鱼的增重率略有下降,但是差异不显着(P>0.05),随着替代比例继续升高,草鱼的增重率显着下降(P<0.05)。当替代比例为100%时,草鱼全鱼粗蛋白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当替代比例为25%、75%、100%时,全鱼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当替代比例为25%时,草鱼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50%试验组(P<0.05),但是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蛋白比例为25%时,草鱼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并没有受到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1-05)

金素雅,叶元土,蔡春芳,肖顺应,王永玲[5](2014)在《膨化饲料中四种菜籽饼粕对草鱼鱼体氨基酸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国产菜粕、印度菜粕、加拿大菜粕、冷生榨菜饼对草鱼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将4种饼粕在等氮、等能条件下分别设计为23.0%、34.5%2个添加水平(同种饼粕等氮、等油脂)配制成8种实用性试验饲料,在室内水泥池网箱中养殖均重为(39.4±2.9)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62 d。试验结果表明:①各试验饲料与其相对应的试验组的全鱼、肌肉、肝胰脏相关系数均在0.87~0.95之间,并无显着差异。②各试验组草鱼的血清、全鱼、肌肉游离氨基酸组成与对应饲料的氨基酸组成的相关性不强。③依据血清、全鱼、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计算各试验组之间的血清、全鱼、肌肉的游离氨基酸整体的相关系数,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以上结果表明:4种菜籽饼粕在草鱼膨化饲料中的使用不会显着影响草鱼全鱼、肌肉、肝胰脏的氨基酸组成;各试验组之间的草鱼同一器官组织的游离氨基酸组成模式基本一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4年08期)

严全根,朱晓鸣,杨云霞,韩冬,金俊琰[6](2014)在《饲料中棉粕替代鱼粉蛋白对草鱼的生长、血液生理指标和鱼体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初始体重(100.0±0.29)g的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棉粕替代鱼粉蛋白对草鱼的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理指标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设置7种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C)以鱼粉为唯一蛋白源,其余6组分别以棉粕替代饲料中鱼粉蛋白的20%(R20)、40%(R40)、60%(R60)、80%(R80)、90%(R90)、100%(R100)。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的升高,草鱼特定生长率呈下降的趋势,当替代比例达到60%,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效率、蛋白质贮积率和能量贮积率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通过折线法分析,在实验条件下,棉粕可以替代鱼粉蛋白的43.3%而不影响草鱼的生长。各组草鱼之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甘油叁酯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总胆固醇、高密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胆固醇呈现下降趋势,当替代水平达到40%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棉粕替代鱼粉蛋白显着影响鱼体的水分含量(P<0.05),当替代比例达到80%,鱼体的水分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鱼体的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R2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R10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和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刘志强,朱晓鸣,韩冬,杨云霞,金俊琰[7](2013)在《投喂频率和密度对网箱养殖草鱼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和养殖密度对草鱼(860.1±14.8 g)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及应激反应的影响。实验共设3个不同密度(20尾/箱,40尾/箱和60尾/箱)和3组不同投喂频率(2次/天,4次/天和6次/天),每个处理3个重复,投喂量按照本实验室建立的"草鱼投喂量模型"(FImax=0.09W0.25*T2.32*W/100),每天记录温度算出当天的投喂量,实验周期56天。结果表明:40尾/箱的实验组,当投喂频率从2次/天增加到4次/天,可以显着降低饲料系数,提高特定增长率,而投喂频率从4次/天增加到6次/天时,饲料系数和特定增长率变化不显着;20尾/箱和60尾/箱的实验组,以及相同投喂频率,不同密度的各实验组之间饲料系数和特定增长率差异不显着;本实验中投喂频率对血糖的影响不大,远远小于密度对血糖的影响,当投喂频率相同时,60尾/箱的实验组血糖水平显着低于20尾/箱,在投喂频率为2次/天时,40尾/箱的实验组血糖水平也显着低于20尾/箱的实验组,而其他各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12)

金艳,田丽霞,谢诗玮,梁桂英,刘永坚[8](2013)在《饲料中添加甘氨酸和丙氨酸对草鱼幼鱼生长、体组成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通过42天的养殖实验评估在饲料中添加甘氨酸和丙氨酸对草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鱼粉添加组作为正对照组,豆粕替代组作为负对照组,豆粕组饲料中添加甘氨酸和丙氨酸达到鱼粉组此两种氨基酸的水平。结果表明非必须氨基酸添加组相比于豆粕组饲料系数降低10%,终重提高13.4%,蛋白表观消化率提高2.6%;蛋白保留率提高14.0%。鱼粉组与非必须氨基酸添加组的全鱼蛋白含量显着高于豆粕组(P<0.05)。草鱼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甘氨酸和丙氨酸可提高草鱼幼鱼生长表现,但是仍达不到鱼粉添加效果。(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12)

李云峰,覃宗华,彭险峰,丁丽,唐娇[9](2013)在《谷氨酸铜对罗非鱼和草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体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谷氨酸铜制剂对罗非鱼、草鱼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鱼体组成的影响,选用180尾罗非鱼、135尾草鱼,分别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或15尾。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五水硫酸铜作为对照组(10 mg/kg),试验组添加谷氨酸铜(高、低剂量组分别为10、5 mg/kg,按铜离子计),饲养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谷氨酸铜高、低剂量组罗非鱼的增重率分别提高3.9%和5.8%,草鱼的增重率分别提高4.0%和5.9%;罗非鱼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1.9%和3.3%,草鱼分别提高2.5%和3.5%;罗非鱼和草鱼的平均饵料系数分别降低7.6%和3.7%。两种鱼的血清生化指标及体组成各试验组间均无显着差别(P>0.05)。由此可见,日粮中添加适量谷氨酸铜可提高鱼体的生长性能,且效果优于五水硫酸铜。(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3年18期)

黄庆达,张玉蓉,王文,王倩倩,罗毅平[10](2013)在《不同体长草鱼幼鱼鱼体化学组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11月于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采集草鱼幼鱼40尾,体质量范围16.2~277.7g,体长范围9.4~25.1cm,分为4个体长组,分别测定鱼体化学组成,估算其能量密度,用于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幼鱼鱼体化学组成随生长过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草鱼幼鱼水分质量分数、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灰分质量分数占鱼体鲜质量的百分比范围分别为73.31%~77.21%,13.42%~16.81%,2.21~6.13%,3.27%~4.30%,能量密度范围为4.22~6.10kJ/g.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能量密度随体长增加呈增加趋势,而灰分质量分数变化无明显规律.统计分析表明体长与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能量密度呈显着的正线性关系,水分质量分数与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能量密度均呈显着的负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草鱼幼鱼的体长和水分质量分数估算其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能量密度是可行的;草鱼幼鱼身体脂肪质量分数及其随生长增加的速率较低,可能与其草食性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草鱼鱼体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不同蛋糖比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为草鱼营养需求研究及饵料配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设计,以饵料蛋糖比为影响因素,共配制6组等脂等能饵料,对应的蛋糖比值分别为2.00、1.50、1.14、0.88、0.67和0.50。草鱼幼鱼饲养于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日投饵3次,试验周期8周。【结果】蛋糖比对草鱼幼鱼存活率无显着影响(P>0.05,下同);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受饵料蛋糖比影响显着(P<0.05,下同),均随蛋糖比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蛋糖比为0.88时达最高值;饵料系数同样受蛋糖比影响显着,且在蛋糖比为0.88时最低(1.72)。随着饵料蛋糖比的降低,草鱼幼鱼蛋白效率比、氮保留率、脏体比、肝体比和腹脂率均显着升高,但对全鱼、胴体的蛋白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全鱼水分含量随饵料蛋糖比的降低显着降低,而脂肪含量显着升高;胴体水分和脂肪含量及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全鱼一致。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随着饵料蛋糖比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脂肪酶活性则显着升高。【结论】草鱼幼鱼饵料中添加适量糖可节约蛋白质,且适宜蛋白质和糖水平分别为30.61%和29.54%,最适蛋糖比为1.04;过高的饵料糖水平能显着增加草鱼幼鱼内脏器官的相对重量,促进体脂过度沉积和糖原合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鱼鱼体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1].许艳,罗伟,王春芳.投饲率对草鱼生长、体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J].淡水渔业.2016

[2].蒋阳阳,何吉祥,李海洋,吴明林,任君.不同饵料蛋糖比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6

[3].陈拥军,邹滔,林仕梅,罗莉,李云.草鱼体组成的数学描述[J].水产学报.2016

[4].邵仙萍,叶金云,张易祥,刘沛,李莉.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对草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C].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5].金素雅,叶元土,蔡春芳,肖顺应,王永玲.膨化饲料中四种菜籽饼粕对草鱼鱼体氨基酸组成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4

[6].严全根,朱晓鸣,杨云霞,韩冬,金俊琰.饲料中棉粕替代鱼粉蛋白对草鱼的生长、血液生理指标和鱼体组成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4

[7].刘志强,朱晓鸣,韩冬,杨云霞,金俊琰.投喂频率和密度对网箱养殖草鱼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及应激反应的影响[C].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8].金艳,田丽霞,谢诗玮,梁桂英,刘永坚.饲料中添加甘氨酸和丙氨酸对草鱼幼鱼生长、体组成表观消化率的影响[C].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9].李云峰,覃宗华,彭险峰,丁丽,唐娇.谷氨酸铜对罗非鱼和草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体组成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3

[10].黄庆达,张玉蓉,王文,王倩倩,罗毅平.不同体长草鱼幼鱼鱼体化学组成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论文知识图

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体重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体长比较

标签:;  ;  ;  ;  ;  ;  ;  

草鱼鱼体组成论文_许艳,罗伟,王春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