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瘢痕论文-王滔

胆管瘢痕论文-王滔

导读:本文包含了胆管瘢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杉醇,壳聚糖,良性胆管狭窄,缓释膜

胆管瘢痕论文文献综述

王滔[1](2018)在《紫杉醇-改性壳聚糖缓释膜制备、性质及抑制兔胆管瘢痕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良性胆管狭窄是指由胆管损伤后组织过度修复所致的胆管腔瘢痕性狭窄,其具体形成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临床上对良性胆管狭窄的治疗方法众多,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金标准,但胆道修复术后仍可继发狭窄,引发梗阻性黄疸、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及难以矫治的并发症,最终将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发现,紫杉醇不仅可用于临床多种肿瘤的治疗,还在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硬皮病及预防青光眼术后疤痕形成等方面疗效肯定。但因紫杉醇水溶性差及助溶剂毒副作用等缺点,限制了紫杉醇的临床推广和应用。因此开发新的药物输送系统和改进给药方式,以提高效率、避免不良反应,已成为药物缓释领域的研究热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无毒性、其代谢产物对人体无害及成膜性等生物学性质,已在化工、材料及医药等领域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论文以改性壳聚糖衍生物共价连接药物紫杉醇,制备紫杉醇-N-琥珀酰羟乙基壳聚糖缓释膜片,研究其理化及生物学性质,评价其作为手术植入物的可行性。进一步研究缓释膜对动物胆管狭窄形成的影响,以求为良性胆管狭窄的防治提供理想的缓释材料和新的措施。方法:1、将壳聚糖原料进行改性修饰,制备和纯化出羟乙基壳聚糖,对其脱乙酰度、分子量、元素组成和羟乙基结合率等结构参数进行检测,同时应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检测其水分、灰分、pH、粘度、电导率、蛋白含量、重金属含量等理化性质。2、进行N-琥珀酰羟乙基壳聚糖的制备和纯化,对其结构参数(琥珀酰化度)进行检测,同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3、制备不同交联比例的紫杉醇-N-琥珀酰羟乙基壳聚糖缓释膜,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其结构,计算理论载药量、并进行缓释膜及载体的吸水率和溶胀比检测,通过细胞毒性、皮肤刺激性、生物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实验系统评价缓释膜及载体的安全性。4、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不同交联比例缓释膜的体外药物缓释性能。5、制作兔良性胆管狭窄的动物模型,用药物缓释膜干预该模型,检测肝功能、行大体观察、胆管组织HE、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检测α-SMA、Ⅰ、Ⅲ型胶原等表达情况并评分,综合评价其对兔良性胆管狭窄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1、所制备的羟乙基壳聚糖分子结构及理化质量指标均达到要求。2、成功将紫杉醇共价接枝到N-琥珀酰羟乙基壳聚糖上,并制作出不同交联比例的药物缓释膜片,其理论载药量为80μg/cm2。3、药物缓释膜及载体无明显细胞毒性、无皮肤刺激性、具有良好的体内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该膜片具备医用级生物材料植入体内的安全性。4、药物缓释膜在体外PBS溶液中,具有一定的释放性能,且随着交联程度的增加、药物释放速率减慢。5、成功制作兔良性胆管狭窄模型,药物缓释膜植入干预后,不引起肝功能变化及胆管扩张,组织病理较对照组变化明显,α-SMA、胶原等指标均降低,具有抑制良性胆管狭窄形成的作用。结论:成功制备化学结合的紫杉醇-N-琥珀酰羟乙基壳聚糖载药膜片,其化学结构通过了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表征。载药膜片及载体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优良,说明将其体内植入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不同交联度的药物缓释膜,体外释放性能存在差异。药物缓释膜具有一定抑制兔良性胆管狭窄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克跃,石承先,汤可立,刘振华,黎涛[2](2017)在《地塞米松抑制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对体外培养的兔胆管瘢痕模型成纤维细胞(MF)中Ⅰ型胶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第10号染色体丢失的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家兔采用切开再吻合方法复制胆管瘢痕模型并获取MF,经细胞鉴定后对MF给予不同浓度的DEX(0.00、0.01、0.05和0.25 mg/ml)干预48 h,活细胞计数法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水平;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细胞Ⅰ型胶原、CTGF和PTEN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Ⅰ型胶原和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DEX干预48 h后,MF增殖受抑制,细胞Ⅰ型胶原、CTGF m 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TEN m 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5),呈浓度依耐性。结论 DEX可能具有抑制胆管瘢痕及良性胆道狭窄形成的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与MF中Ⅰ型胶原、CTGF及PTEN的调控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17期)

黄松泉,朱红,张小文,吴涛,王琨[3](2017)在《良性胆管瘢痕中CD90、α-SMA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良性胆管瘢痕CD90、α-SMA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例良性胆管瘢痕组织和1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CD90、α-SMA、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取由良性胆管瘢痕组织培养成纤维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检测CD90的表达.结果 CD90、α-SMA在良性胆管瘢痕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且两者表达正相关(r=0.681,P=0.000);Ⅰ型和Ⅲ型胶原在良性胆管瘢痕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且两者表达负相关(r=-0.413,P=0.011).取由良性胆管瘢痕组织培养成纤维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CD90高表达.在良性胆管瘢痕组织中,CD90、α-SMA、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表达较正常组为高;CD90与α-SMA表达正相关;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表达负相关.结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CD90高表达;CD90可能是良性胆管瘢痕异常增生的特异表型之一.(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鲁加煜,张勇[4](2016)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注射用丝裂霉素与卡托普利注射液抑制胆管瘢痕增生的临床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注射用丝裂霉素与卡托普利注射液抑制胆管瘢痕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6月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A、B、C、对照组,各16例。4组患者均予以胆管修复术,A组患者予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B组患者予以注射用丝裂霉素治疗,C组患者予以卡托普利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未予以药物治疗。结果 A、B、C组患者中重度瘢痕增生、胆漏、胆管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重度瘢痕增生、胆漏、胆管狭窄发生率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中重度瘢痕增生、胆漏、胆管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C、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注射用丝裂霉素与卡托普利注射液均可抑制胆管瘢痕增生的发生,临床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少。(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贺伟,张小文,邹浩,高瑞刚,李奎[5](2016)在《5-FU对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5-FU对体外培养的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根据半数抑制浓度(IC50)确定5-FU作用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最适干预浓度,流式细胞仪(AnnexinⅤ-PI)测定其诱导该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测定其作用该细胞后TGF-β1、a-SMA、Ⅰ型、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5-FU作用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72 h后,其抑制率为50%的浓度为6.25g/L;干预后,该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并出现凋亡明显增加(P<0.05);免疫荧光化学法测定成纤维细胞TGF-β1、a-SMA、Ⅰ型、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5-FU可抑制人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并促进其凋亡;下调该细胞中TGF-β1、a-SMA、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而控制胆管组织纤维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期刊2016年02期)

纳钊,张小文,董克刚,邹浩,方辉[6](2015)在《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电灼损伤胆管致胆管瘢痕狭窄动物模型,观察大网膜脂肪组织对胆管瘢痕狭窄的作用.方法25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A、B、C 3组,胆管电灼损伤处未用大网膜包裹A组、大网膜包裹B组及假手术C组,术后30 d通过观察胆管瘢痕大体形态和HE染色光镜下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的作用.结果 A B 2组胆管在大体形态上均可见损伤处形成狭窄,狭窄以上胆管扩张,而C组胆管无改变;A B 2组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均见胆管壁增厚,胶原纤维明显增生,纤维排列紊乱,其中B组还可见数个脂肪细胞进入致密的胆管瘢痕胶原纤维组织中并被其包绕,且脂肪组织和胆管瘢痕组织能很好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结论大网膜脂肪组织对胆管瘢痕狭窄有融合、封堵的作用,为大网膜脂肪组织防治胆管瘢痕狭窄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邓世康[7](2015)在《胆管瘢痕差异蛋白研究及Activin B在UDCA治疗瘢痕中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从蛋白质转录水平研究良性胆管增生性瘫痕形成的分子机理,同时为胆管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为临床研究和治疗胆管增生性瘢痕提供实验室依据。[研究方法]1.原代培养人肝内胆管正常成纤维细胞和瘢痕成纤维细胞,MTT检测正常及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情况;2.蛋白芯片检测胆管正常成纤维细胞和瘢痕成纤维细胞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Pathway分析和GO功能注释,从中选取Act B、 TGF-β1、ET-1、Tsp-1和OSM作为后续实验目标蛋白;3. ELISA验证胆管瘢痕组织差异蛋白;4. siRNA-Act B转染瘢痕成纤维细胞,RT-PCR检测Act B 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差异蛋白表达;5.重组人Act B蛋白干预正常成纤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blot检测差异蛋白表达;6.MTT检测12种胆汁酸对瘢痕成纤维细胞活力的影响;7.流式细胞仪检测胆酸、脱氧胆酸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8.细胞计数、MTT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胆酸和脱氧胆酸联合对瘢痕成纤维细胞活力的影响;9.流式细胞仪检测熊脱氧胆酸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10.Western-blot检测熊脱氧胆酸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差异蛋白的影响;11.用熊脱氧胆酸喂食胆总管瘢痕狭窄模型的家兔,连续观察30天、90天和180天;12.检测熊脱氧胆酸对血清肝功能的影响;13.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熊脱氧胆酸对瘢痕增生指数和胶原纤维面密度的影响;14.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熊脱氧胆酸对瘢痕组织Act B和Smad2/3表达的影响;15.Western-blot检测熊脱氧胆酸对瘢痕组织差异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1.原代培养的正常成纤维细胞和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形态不同,vimentin免疫荧光检测二者细胞都为阳性表达,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正常成纤维细胞;2.蛋白芯片检测507个蛋白,共发现有37个差异蛋白,与正常成纤维细胞相比,在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上调的蛋白有27个,表达下调的蛋白有10个(P<0.05),其功能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细胞因子的生成和激活、炎症免疫反应、组织损伤反应、细胞周期、细胞迁移、细胞凋亡、细胞分泌和结合激活素等有关;3.ELISA验证Act B、TGF-β1、ET-1、Tsp-1和OSM蛋白表达情况符合蛋白芯片的结果;4. siRNA-Act B干扰组Act B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干扰组早期凋亡、晚期凋亡及坏死百分比升高(P<0.01)。干扰组Act B、Smad2/3和TGF-β1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其中TGF-β1 (P<0.01),而干扰组Tsp-1和OSM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其中OSM (P<0.01);5.重组人Act B蛋白过表达组细胞周期G0/G1期百分比降低,S期百分比上升(P>0.05)。过表达组Act B、Smad2/3和TGF-β1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而过表达组Tsp-1和OSM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6.胆汁酸浓度在0.5-5μmol/L之间时,仅胆酸和脱氧胆酸促进瘢痕成纤维细胞活力(P<0.05),其他胆汁酸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活力无明显影响(P>0.05),浓度在20-500μmol/L,绝大多数胆汁酸都抑制了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活力(P<0.05);7.胆酸、脱氧胆酸使瘢痕成纤维细胞G0/G1期百分比降低,S期百分比上升(P<0.05);8.胆酸和脱氧胆酸联合干预瘢痕成纤维细胞,联合组细胞计数和细胞活力增加,划痕愈合距离缩小(P<0.05);9.熊脱氧胆酸促进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10.熊脱氧胆酸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Act B、Smad2/3和TGF-β1蛋白表达量(P<0.05),升高Tsp-1和OSM蛋白表达(P<0.05);11.胆总管瘢痕狭窄模型制备成功;12.熊脱氧胆酸能适度改善血清肝功能指标;13.熊脱氧胆酸能轻度减少瘢痕增生指数和胶原纤维面密度;14.180d观察发现UDCA组与瘢痕组Act B和Samd2/3总体评分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服药与总体评分有相关性。30d、90d和180天连续观察发现Act B和Samd2/3总体评分随时间推移而减少(P<0.05),时间长短与总体评分有相关性;15.熊脱氧胆酸抑制瘢痕组织Act B、Smad2/3、TGF-β1和ET-1蛋白表达(P<0.05),升高Tsp-1蛋白表达(P<0.05)。[研究结论]1.人肝内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成纤维细胞存在蛋白表达差异,其中Activin B、TGF-β1、ET-1、Tsp-1和OSM与瘢痕形成有关。2. Activin B信号在胆管正常成纤维细胞向瘢痕成纤维细胞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TGF-β1、Smad2/3、Tsp-1和OSM是重要的参与者。3.低浓度的胆酸和脱氧胆酸可促进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4. UDCA可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促进其凋亡。其机制是通过ActivinB信号调控TGF-β1、Smad2/3、Tsp-1和OSM蛋白的表达。5. UDCA可适度改善良性胆总管瘢痕狭窄动物肝功能、瘢痕增生指数、胶原纤维面密度指标,且改善程度与时间长短相关。其机制是通过Activin B信号调控TGF-β1、Smad2/3、ET-1和Tsp-1蛋白的表达。(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邓世康,袁珺,王滔,邹浩,张小文[8](2015)在《熊去氧胆酸对人肝内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对人肝内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肝内胆管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和划痕实验检测UDCA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1成功原代培养人肝内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2MTT显示:CA和DCA浓度在0.5~10.0μmol/L之间促进细胞活力,而UDCA浓度大于5μmol/L时,则明显抑制细胞的活力(P<0.05)。随着UDCA浓度升高,CA组和DCA组细胞活力逐渐下降;3划痕实验结果显示:随着UDCA浓度升高,CA组和DCA组细胞愈合距离逐渐增加。结论 UDCA可能抑制CA和DCA的促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王曙亮,王少江,李永刚[9](2015)在《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抵抗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紫杉醇-壳寡糖缓释膜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对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产生抵抗作用的机制及其最佳作用因素。方法:提取新西兰大耳白兔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紫杉醇溶液,通过MTT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活性,IFCC测定α-SMA(即肌成纤维数量)荧光表达情况,P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信号通路情况,来测定紫杉醇对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化的抵抗作用及其最佳抑制浓度和最佳抑制时间。并在以上基础上分析紫杉醇缓释膜的疗效。结果:紫杉醇可通过阻滞TGFβ/Smad信号通路进而抑制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转化,其最佳浓度为0.06 g/m L,最佳时间为48 h;紫杉醇给药时,使用缓释膜释放比直接药物操作更加简便,效果更理想,更能减轻患者的痛苦(P<0.05);紫杉醇-壳寡糖缓释膜抗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的最佳载药量为9mg。结论:紫杉醇-壳寡糖能够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对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起到抵抗作用,为临床防治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期刊2015年01期)

宋飞[10](2014)在《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抑制胆管瘢痕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胆管瘢痕是指由于腹部胆道手术、胆管细菌、病毒感染、胆道结石、炎症、肿瘤等原因导致的胆管管道纤维化及瘢痕形成,而病理性瘢痕可引起胆管狭窄。如何进行有效预防病理性瘢痕形成一直是胆道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也常常是患者需要进行胆管二次手术的重要原因。目前胆管瘢痕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 TGF-β1)被公认为是目前最重要的促纤维化细胞因子之一。一方面其促进器官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的发生;另一方面其促进胆管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并促使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向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转化;此外,TGF-β1还能调节其他细胞共同参与瘢痕愈合过程。有研究报道,TGF-β1诱导的EMT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主要为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目前在胆管瘢痕的研究中,TGF-81是否同样也能引起胆管上皮细胞发生EMT以及调控胆管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的研究较少,对其发生的机制研究更加少见。本实验拟观察TGF-β1对胆管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证实TGF-β1诱导胆管上皮细胞EMT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紫杉醇(paclitaxel, PTX),从太平洋红豆杉树树皮中提取出,作为有效的抗肿瘤药之一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研究已经证实了紫杉醇在抗多种实体肿瘤,包括乳腺癌、晚期卵巢癌、肺癌、脑部和颈部肿瘤以及急性白血病方面,都有重要而显着的作用。近年来也有研究报道,紫杉醇对于非癌症的临床疾病表现也有良好的疗效。尽管有很多优点,但是由于紫杉醇在水中以及许多药用溶剂中的低溶解性,目前市售紫杉醇注射剂均是以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hor EL)为溶剂,该溶剂副作用大,易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这会造成注射时间的延长。聚氧乙烯蓖麻油可以改变紫杉醇的药物动力学。同时,研究表明一次性给药紫杉醇的细胞常常会产生耐药性。有少量研究报道,紫杉醇可以有效抑制TGF-β1诱导的EMT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为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目前临床上对局部的肿瘤,希望采取局部性化疗,它具有局部浓度高,避免全身多器官损伤,针对性强等优点。而胆管位于腹腔的深面,且有胆汁的冲刷作用,使化疗药物很难达到病变组织或达到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很低,如何能制作一种缓释材料放置于胆管局部使药物能均匀释放,每天均能达到有效的治疗剂量?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许多研究者将紫杉醇制备成不同缓释剂型,如脂质体、微乳、微球、纳米粒等。这些剂型不但可以有效避免Cremophor EL的毒性,降低紫杉醇的自身毒性,还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我们的实验中采用壳聚糖缓释系统,因为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可降解的生物材料,无毒性,无抗原性,无致畸性及致敏性,组织相容性好,兼有抗菌消炎及抗纤维增生作用。我们参考已经发表过的壳聚糖载药系统设计拟制备新的两种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对该输药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使之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具有良好生物学效应,满足实验要求,并对比两种膜的理化性质,选择其中一种膜用作后续实验。目前,对比缓释形式给药和一次性给药的效果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对紫杉醇及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在体内外抑制胆管瘢痕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证实紫杉醇在胆管上皮细胞EMT及成纤维细胞增殖中的抑制作用;合理地评价紫杉醇缓释膜在临床治疗胆道瘢痕中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目的]本论文制备成两种紫杉醇的壳聚糖缓释膜载体。研究两种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制作的处方和制备工艺、体外释药的评价、体外释药的比较;研究紫杉醇抑制胆管瘢痕的可能机制;对比研究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与单纯紫杉醇在体外对胆管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对比研究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与单纯紫杉醇在体外对胆管上皮细胞EMT的抑制效果;研究紫杉醇缓释膜在动物体内抗胆管瘢痕的药效。[方法]1.采用改良的壳聚糖溶剂蒸发法及包埋法制备了两种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首先制备PTX-Suc-HECTS膜片,制备并纯化羟乙基壳聚糖(HECTS),然后通过琥珀酸酐与HECTS的开环反应制备出N-琥珀酰化羟乙基壳聚糖(Suc-HECTS),在通过EDC-HC1催化脱水缩合反应制备出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PTX-Suc-HECTS),其中利用BDDGE进行了分子间交联反应,避光制备不同交联度的紫杉醇-N-琥珀酰化羟乙基壳聚糖载药缓释膜(PTX-Suc-HECTS); 以 PTX-Suc-HECTS缓释膜的红外图谱、溶胀比、载药量、体外释药动力学等研究其理化性质,作为缓释膜的质量评价指标;制备P-PTX-SRM,首先将200mg壳聚糖溶于醋酸溶液中,按不同交联比例加入BDDGE,制备成壳聚糖溶液。随后将一定量紫杉醇和10mg poloxamer407分别溶解于lml无水乙醇中,然后等体积混合,最后一同加入之前制备的壳聚糖溶液中,搅拌均匀。随后将该悬浊液浇铸于Φ90mm (面积63.6cm2)玻璃板上,真空干燥60℃12h。对P-PTX-SRM膜进行了缓释膜平衡溶胀性、缓释膜载药量、缓释膜体外药物缓释率、缓释膜体外药物缓释率与交联程度的关系的研究;比较了两种膜的载药量及体外药物释放率。2.我们随后在体外成功培养了兔胆管成纤维细胞,以MTT、细胞迁移、·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实验评价了紫杉醇及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对胆管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3.我们在体外成功培养了兔胆管上皮细胞,并利用TGF-β1诱导胆管上皮细胞的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EMT),用单纯紫杉醇注射液和制备的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进行处理,观察紫杉醇及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在体外对胆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EMT)的影响。4.为了检验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在体内是否能够减缓胆管瘢痕的形成,我们选用新西兰白兔,建立胆总管损伤模型,行胆总管部分离断吻合术。用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包裹吻合口,在设计好的时间点取胆管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间叶标志物Vimentin和α-SMA的表达情况;用masson染色观察胆管纤维化程度。[结果]1.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的处方设计和工艺研究所制备的两种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在体外有药物缓释能力,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生物降解性,且随着交联程度的降低,药物释放速度逐渐增大。两种药物缓释膜均能满足实验要求。2.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在体外外能够更好地抑制胆管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单纯紫杉醇和低、中、高载药量紫杉醇缓释膜处理后胆管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增加,并且随着缓释膜载药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未载药壳聚糖缓释膜本身同样具有抑制胆管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在加入TGF-β1的胆管成纤维细胞中使用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和单纯紫杉醇预处理后,二者均能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胆管成纤维细胞增殖。紫杉醇缓释膜对胆管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时间长于单纯紫杉醇注射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胆管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情况显示,紫杉醇缓释膜较单纯紫杉醇注射液引起更多的成纤维细胞凋亡,对细胞周期进行检测发现其机制是低、中浓度PTX-SRM引起细胞G0/G1期阻滞,高浓度PTX-SRM引起细胞G2/M期阻滞。3.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在体外能够抑制胆管上皮和肌成纤维细胞间的转化不同浓度载药量的紫杉醇缓释膜均能够抑制胆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并且随着载药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也增加,但是未载药缓释膜对上皮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TGF-β1刺激胆管上皮细胞后可测得明显的TGF-β1的表达升高。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上皮标志物E-cadherin、间叶标志物Vimentin和α-SM MA发现TGF-β1刺激后,E-cadher in表达明显下调,Vimentin口α-SMA明显上调。提示TGF-β1能诱导胆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EMT)。在加入TGF-β1的细胞中使用紫杉醇缓释膜和单纯紫杉醇预处理后,胆管上皮细胞间叶标志物Vimentin和α-SMA表达明显下降,而E-cadherin表达明显上升,这说明紫杉醇和紫杉醇缓释膜可以有效抑制TGF-β1引起的胆管上皮细胞EMT。其中单纯紫杉醇在48h抑制作用最为明显,72h后单纯紫杉醇处理的胆管上皮细胞中间叶标志物Vimentin和α-SMA表达略上升,E-cadherin表达下降,逆转EMT的作用减弱;而紫杉醇缓释膜72h内仍能发挥持续性抑制胆管上皮细胞EMT作用,说明了紫杉醇缓释膜具有更长时间的胆管上皮细胞EMT抑制药效。此外,我们检测了可能涉及的TGF-β1/Smads信号通路,检测TGF-β1、Smad2、Smad3及其磷酸化水平的结果发现,单纯紫杉醇和紫杉醇缓释膜均能下调TGF-β1、磷酸化Smad2/3的表达,但同时间点二者对信号通路抑制水平的差异不显着。这提示我们紫杉醇缓释膜可能还涉及到细胞环境中的其他作用机制。4.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在动物体内能够更好地抑制胆管瘢痕手术损伤新西兰白兔胆管后,胆管上皮组织中间叶标志物(Vimentin 和 α-SMA)蛋白异常阳性表达,而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减弱。采用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包裹损伤的胆总管后,间叶标志物(Vimentin 和 α-SMA)蛋白表达减弱,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胆管损伤后胆管中纤维组织增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纤维组织增加更加明显;PTX-SRM能减轻胆管纤维化。提示:胆管损伤后胆管上皮细胞发生EMT及胆管纤维化,而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可以抑制胆管上皮细胞EMT及胆管纤维化。[结论]1.本实验制备的PTX-Suc-HECTS载药缓释膜及P-PTX-SRM缓释膜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符合生物体植入材料的要求。2.胆管瘢痕可能是EMT和胆管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共同作用的结果。3.在TGF-β1处理的情况下,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较单纯紫杉醇更为有效地抑制胆管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机理是低、中浓度紫杉醇缓释药膜引起细胞G0/G1期阻滞,高浓度紫杉醇缓释药膜引起细胞G2/M期阻滞;紫杉醇缓释药膜较单独紫杉醇促进细胞凋亡的时效性更长。4.TGF-β1可以诱导胆管上皮细胞发生EMT,并且通过TGF-β1/Smad2/3信号传导。紫杉醇可以抑制EMT,并且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抑制EMT的药效时间长于单纯紫杉醇溶液。紫杉醇缓释膜在这一过程中除了TGF-β1/Smad2/3信号途径外,还可能涉及其他信号通路。5.在动物活体内,胆管手术后可以诱发胆管上皮细胞发生EMT及胆管纤维化,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可以抑制胆管上皮细胞EMT及胆管纤维化。(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4-11-01)

胆管瘢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对体外培养的兔胆管瘢痕模型成纤维细胞(MF)中Ⅰ型胶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第10号染色体丢失的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家兔采用切开再吻合方法复制胆管瘢痕模型并获取MF,经细胞鉴定后对MF给予不同浓度的DEX(0.00、0.01、0.05和0.25 mg/ml)干预48 h,活细胞计数法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水平;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细胞Ⅰ型胶原、CTGF和PTEN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Ⅰ型胶原和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DEX干预48 h后,MF增殖受抑制,细胞Ⅰ型胶原、CTGF m 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TEN m 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5),呈浓度依耐性。结论 DEX可能具有抑制胆管瘢痕及良性胆道狭窄形成的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与MF中Ⅰ型胶原、CTGF及PTEN的调控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胆管瘢痕论文参考文献

[1].王滔.紫杉醇-改性壳聚糖缓释膜制备、性质及抑制兔胆管瘢痕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

[2].李克跃,石承先,汤可立,刘振华,黎涛.地塞米松抑制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体外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

[3].黄松泉,朱红,张小文,吴涛,王琨.良性胆管瘢痕中CD90、α-SMA的表达[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7

[4].鲁加煜,张勇.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注射用丝裂霉素与卡托普利注射液抑制胆管瘢痕增生的临床疗效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

[5].贺伟,张小文,邹浩,高瑞刚,李奎.5-FU对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6

[6].纳钊,张小文,董克刚,邹浩,方辉.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

[7].邓世康.胆管瘢痕差异蛋白研究及ActivinB在UDCA治疗瘢痕中作用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

[8].邓世康,袁珺,王滔,邹浩,张小文.熊去氧胆酸对人肝内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

[9].王曙亮,王少江,李永刚.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抵抗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5

[10].宋飞.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抑制胆管瘢痕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

标签:;  ;  ;  ;  

胆管瘢痕论文-王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