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保肝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保肝,肝纤维化,乙型肝炎,药疗法,细胞,作用,草鱼。
保肝宁论文文献综述
莫婵,闫卫新,谢淑雯,高磊,吕志平[1](2019)在《保肝宁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保肝宁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保肝宁低、中、高浓度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予以腹腔注射CCL4诱导建立小鼠肝纤维化病理模型。保肝宁高、中、低叁个剂量组分别给予含生药量各为3.517g/ml、1.759g/ml、0.879g/ml灌胃,秋水仙碱组予以秋水仙碱片混悬液0.01mg/ml灌胃,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持续6周后处死小鼠。取小鼠血清检测AST、ALT及GGT和SOD、GSH-Px、MDA及Hyp水平。ELISA法测定肝组织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含量。另取肝组织做HE、天狼星红染色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IDO-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保肝宁能有效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AST、ALT及GGT水平;上调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SOD活力,下调MDA、Hyp水平;抑制肝组织中TNF-α、TGF-β1及IDO-1表达,增强IFN-γ的表达;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减少肝纤维组织的形成及α-SMA和IDO-1的沉淀。结论保肝宁对CCL4所致小鼠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显着改善肝纤维化小鼠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的病理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纤维组织的形成、降低肝纤维化小鼠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减少IDO-1的表达等相关。(本文来源于《第15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莫婵,高磊,吕志平[2](2019)在《保肝宁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保肝宁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保肝宁低、中、高浓度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予以腹腔注射CCL4诱导建立小鼠肝纤维化病理模型。保肝宁高、中、低叁个剂量组分别给予含生药量各为3.517g/ml、1.759g/ml、0.879g/ml灌胃,秋水仙碱组予以秋水仙碱片混悬液0.01mg/ml灌胃,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持续6周后处死小鼠。取小鼠血清检测AST、ALT及GGT和SOD、GSH-Px、MDA及Hyp水平。ELISA法测定肝组织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含量。另取肝组织做HE、天狼星红染色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IDO-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保肝宁能有效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AST、ALT及GGT水平;上调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SOD活力,下调MDA、Hyp水平;抑制肝组织中TNF-α、TGF-β1及IDO-1表达,增强IFN-γ的表达;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减少肝纤维组织的形成及α-SMA和IDO-1的沉淀。结论:保肝宁对CCL4所致小鼠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显着改善肝纤维化小鼠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的病理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纤维组织的形成、降低肝纤维化小鼠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减少IDO-1的表达等相关。(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暨201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9-09-20)
吕小燕,苏娟萍,刘强,吕志平[3](2017)在《保肝宁抗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药复方保肝宁对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酒精致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保肝宁对模型动物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透明质酸梅(HA)、层粘连蛋白(LN)、叁型前胶原(PCⅢ)、四型胶原(CIV)的影响。结果保肝宁能显着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的TGFβ1、TIMP-1、HA、LN、PCⅢ、CIV的表达水平,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纤维增生程度。结论保肝宁有拮抗酒精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纤维化形成中两个重要因子TGFβ1和TIMP-1的异常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7年04期)
贺松其,吕志平[4](2011)在《保肝宁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瘦素及其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保肝宁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瘦素(Leptin)水平。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保肝宁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瘦素、瘦素受体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0B-Rb、JAK2、STAT3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各药物组血清Leptin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保肝宁药物组血清Leptin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保肝宁明显抑制模型大鼠肝组织Leptin、0B-Rb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正常组蛋白表达量最少,各药物处理组蛋白条带颜色均较浅,模型组条带颜色最深。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药物组OB-R、JAK2、、STAT3蛋白表达程度均增高;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的OB-R、JAK2、STAT3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保肝宁大、中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相比,OB-R、JAK2、STAT3蛋白显着降低。结论:保肝宁可有效防治大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抑制模型大鼠肝组织Leptin、OB-Rb的表达密切相关。同时,保肝宁能够抑制OB-R细胞因子受体家族中主要的功能受体OB-Rb的蛋白表达,减少Leptin配体和OB-Rb受体结合后的复合物的产生,进而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达到直接抑制Leptin促HSC活化的作用,最终达到抗肝纤维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08-01)
白富丽,王娟,马晋东,宋艳红,柴桂珍[5](201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新制剂保肝宁中丹酚酸B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保肝宁系由蚂蚁、丹参等五味药材组成。具有清热化湿,理气活血。用于乙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属湿热郁阻证者。现代药理学研究[1,2]表明丹参具有保肝功能,它可以防止肝脏的免疫损伤,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因(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唐俊,张家新[6](2009)在《保肝宁防治草鱼肝胆综合性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胆综合性疾病也叫肝炎病,是目前水产动物商品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草鱼做为我国主要养殖品种,其肝胆综合性疾病的发生最为典型,且呈"年轻化趋(本文来源于《渔业致富指南》期刊2009年14期)
贺松其,张绪富,吕志平,安海燕[7](2009)在《保肝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保肝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22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1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保肝宁汤,观察治疗3个月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纤溶系统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肝炎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均见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对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纤溶系统指标及影像学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保肝宁具有明显改善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且对阻断及逆转肝纤维化进程有一定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马传新,唐海英[8](2009)在《保肝宁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保肝宁口服液是我院的自制制剂,在我院已使用20多年,疗效比较好。本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脏疾病。根据中医理论,它属于中医“胁痛、瘀积、鼓胀”等疾病范畴[1]。虽然疾病早期是由于湿热入侵,蕴结不解,郁而化毒,弥漫叁焦,首犯脾胃,结于肝胆而(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09年05期)
张绪富,谭焱,贺松其,吕志平[9](2008)在《保肝宁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复方保肝宁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保肝宁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引进HSC-T6细胞株并传代培养。用复方保肝宁给正常大鼠灌胃,制备药物血清,温育培养细胞。用吖啶橙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正常大鼠血清培养组HSC-T6细胞核DNA为黄色或黄绿色均匀荧光,自身凋亡率为(9.67±0.57)%,复方保肝宁药物血清一倍、两倍剂量组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可见致密浓染的黄绿色染色,甚或见黄绿色碎片,凋亡率分别为(22.73±0.78)%,(23.97±2.5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1)。结论体外培养的HSC具有一定程度的自身凋亡发生,复方保肝宁的促肝星状细胞凋亡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主要机理之一。(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08年11期)
张绪富,张晓刚,贺松其,吕志平[10](2008)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及保肝宁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和保肝宁治疗的症状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8例,参照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对纳入治疗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64例)给予复方保肝宁汤,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和肝脏病理肝纤维化程度改善情况。结果:中医证型出现频度从高至低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保肝宁治疗组能显着改善患者纳差、乏力、腹胀等症状。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证为肝郁脾虚,保肝宁具有较好的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和纤维化病理进程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08年11期)
保肝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保肝宁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保肝宁低、中、高浓度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予以腹腔注射CCL4诱导建立小鼠肝纤维化病理模型。保肝宁高、中、低叁个剂量组分别给予含生药量各为3.517g/ml、1.759g/ml、0.879g/ml灌胃,秋水仙碱组予以秋水仙碱片混悬液0.01mg/ml灌胃,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持续6周后处死小鼠。取小鼠血清检测AST、ALT及GGT和SOD、GSH-Px、MDA及Hyp水平。ELISA法测定肝组织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含量。另取肝组织做HE、天狼星红染色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IDO-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保肝宁能有效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AST、ALT及GGT水平;上调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SOD活力,下调MDA、Hyp水平;抑制肝组织中TNF-α、TGF-β1及IDO-1表达,增强IFN-γ的表达;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减少肝纤维组织的形成及α-SMA和IDO-1的沉淀。结论:保肝宁对CCL4所致小鼠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显着改善肝纤维化小鼠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的病理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纤维组织的形成、降低肝纤维化小鼠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减少IDO-1的表达等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保肝宁论文参考文献
[1].莫婵,闫卫新,谢淑雯,高磊,吕志平.保肝宁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C].第15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9
[2].莫婵,高磊,吕志平.保肝宁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C].第二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暨201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2019
[3].吕小燕,苏娟萍,刘强,吕志平.保肝宁抗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7
[4].贺松其,吕志平.保肝宁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瘦素及其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C].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5].白富丽,王娟,马晋东,宋艳红,柴桂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新制剂保肝宁中丹酚酸B含量[J].山西医药杂志.2011
[6].唐俊,张家新.保肝宁防治草鱼肝胆综合性疾病[J].渔业致富指南.2009
[7].贺松其,张绪富,吕志平,安海燕.保肝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
[8].马传新,唐海英.保肝宁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
[9].张绪富,谭焱,贺松其,吕志平.保肝宁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8
[10].张绪富,张晓刚,贺松其,吕志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及保肝宁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