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粒重论文_刘晓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百粒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豆,自交系,玉米,片段,植株,基因组,准确度。

百粒重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青[1](2018)在《玉米百粒重主效QTL qHKW3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百粒重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解析玉米籽粒百粒重主效QTL/基因的遗传机制是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s)是进行产量等复杂数量性状QTL鉴定、克隆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吉1037为供体,Ye478为受体构建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材料H15-6-2,通过多年多点试验对玉米百粒重主效QTL进行鉴定,结合亲本材料在籽粒授粉后11DAP的转录组分析数据,获得了主效QTL目标区段内7个关键候选基因,为下一步QTL的精细定位及关键候选基因的鉴定奠定了工作基础。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影响百粒重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表型鉴定。在保定、安阳、邢台叁个环境开展染色体片段代换系H15-6-2表型鉴定试验:H15-6-2百粒重和Ye478相比平均下降10g;Ye478和代换系H15-6-2籽粒的粒宽差异显着(P<0.01)。Ye478籽粒授粉后灌浆速率始终快于H15-6-2;综合石蜡切片结果表明授粉后的Ye478籽粒发育进程快于H15-6-2。利用玉米基因组上的1021对SSR标记对导入片段进行分析,发现控制百粒重的导入片段主要位于第3和第6染色体。2.F_2群体构建及百粒重QTL定位。2015年和2016年利用H15-6-2与Ye478杂交自交构建了一个F_2群体和两个F_(2:3)群体,群体大小为207,利用这两种群体将控制百粒重的主效QTL定位在标记C3-89与C219-90间共6Mb的范围内,位于第3染色体3.08 bin,可解释23%的表型变异,将该主效QTL命名为qHKW3。3.qHKW3精细定位。从2016海南种植的F_(2:3)家系后代中筛选出12种不同类型的qHKW3目标区段内的重组家系,根据这些重组家系的基因型和表型,将qHKW3定位在标记C214-16-C215-34之间,约1.3Mb的范围内。2017年在四川和黄冈两个环境利用12种类型重组家系的纯系分别进行子代测验,都将qHKW3定位于标记C214-16-C215-34之间,与之前精细定位结果一致。4.目标区段转录组分析。2017年夏季提取亲本Ye478和H15-6-2授粉后11DAP的籽粒RNA进行测序分析。将RNA-seq检测结果和B73 Ref Gen-V4参考基因组结合分析:1.3Mb范围内共有23个基因,只有7个基因在Ye478与H15-6-2间表达量倍性差异大于2倍,因此作为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马岩松,刘章雄,文自翔,魏淑红,杨春明[2](2018)在《群体构成方式对大豆百粒重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百粒重是大豆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在一定条件下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百粒重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其遗传增益不明显。本研究对280份大豆品种进行了多年多点田间鉴定,通过混合线性模型预测获得品种百粒重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同时利用分布在大豆全基因组的5361个SNP标记鉴定参试品种基因型,结合随机回归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模型和交互验证方法,探讨了群体构成方式对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变化范围为–0.15~+0.75;群体构成方式对百粒重的预测准确度影响明显;亚群内的预测准确度(+0.24~+0.75)高于亚群间(-0.15~+0.29);当群体间遗传距离由0.1566增加到0.2201时,预测准确度下降27.87%;相比随机构建的训练群体,基于群体遗传结构构建的训练群体能将百粒重的预测准确度提高2.34%。本研究明确了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阐明了群体结构对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胡勇,宣文良,王希春[3](2017)在《大豆蛋白与油分和百粒重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大豆杂交组合商951099×郑92116的420个重组自交系及亲本为材料,研究其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和百粒重的相关性和超亲优势。结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群体的蛋白质含量和百粒重较高,平均为44.3%和19.57 g,油分含量中等,平均为20.3%,油蛋总含量平均值为64.5%;蛋白质含量与油分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0.55,P<0.01),蛋白质含量与油分含量的相关性因品系类型不同而不同,品系的蛋白质含量越高或油分含量越低,这种负相关越显着。当蛋白质含量高于43.0%或油分含量低于20.0%时,这种负相关表现更加突出(r=-0.31,P<0.05或r=-0.41,P<0.01);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呈正相关但相关值较小(r=0.18,P<0.05);油分含量与百粒重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杂交后代蛋白质含量分离程度大,油分含量和百粒重分离程度小,蛋白、油分超亲优势均表现明显,分别有1/3品系高于高亲;百粒重主要分布在双亲之间,超亲优势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7年18期)

Yasir,Ahmed,Gamar,Hussin[4](2017)在《利用EcoTILLING和TILLING技术检测大豆百粒重和熟期的遗传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高、功能健康保健和工业用途。为了满足人类对大豆需求的不断增长,发掘大豆产量相关基因对于育种和生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TILLING和EcoTILLING技术挖掘基因变异位点,为连接基因型和表型型提供了直接的功能手段。本研究从1046份大豆品系(自然品种和EMS诱变材料)中对3个产量相关基因进行等位基因发掘,包括与AtIKU2同源的大豆百粒重相关基因IKU2(Glyma.13g253300)、开花和熟期相关基因E4(GmPhyA2;Glyma.20g22160)及E3(GmPhyA3;Glyma.19g224200)。比较诱发突变和自然变异的异同点,可以为创造变异和发掘新的等位基因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3个基因在EMS诱变群体中的变异特点。用TILLING方法检测476个突变体株系,共发现16个突变位点,突变频率为1/418kb。在基因IKU2上检测到8个变异位点,4个位于基因内含子区,4个外显子变异位点可以引起1个沉默突变和3个错义突变;而E4基因中检测到7个错义突变和1个沉默突变,但是未检测到E3基因的变异位点。2.明确了3个基因在栽培大豆品种中的自然变异特点。利用EcoTILLING了检测570份大豆品种,共检测到15个变异位点,平均突变频率为1/535 kb。15个变异位点位于IKU2和E4两个基因,而E3没有变异。其中,从27个品种中检测到百粒重基因IKU2的6个变异位点,3个位于内含子区,1个沉默突变和2个错义突变。基于这些变异位点,推导出2个百粒重相关单倍型。UPGMA系统进化树分析可以将两个单倍型分开。EcoTILLING分析鉴定E4基因的9个基因组序列变异位点,1个沉默突变和8个错义突变,共有8种单倍型。同样,系统进化树分析将E4基因型划分为2大类。3.联合两类群体对IKU2和E4基因变异位点进行综合分析。两类群体在IKU2和E4基因上检测的共有变异分别是8个和10个;百粒重基因IKU2在自然群体中检测到2个特有变异位点,而E4基因在突变群体则存在2个特有等位变异;E3基因在两个群体中均未检测到变异。本研究检测到的等位变异位点将大大拓宽已有基因变异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郭洁,张继雨,陈峰娜,李文,滕卫丽[5](2017)在《控制大豆油分含量和百粒重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油分含量和百粒重是大豆中两个重要的性状。本研究利用东农46和L-100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经过两年3个地点种植,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定位与大豆油分含量和百粒重相关的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结果表明,检测到6个与油分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E、H、G和I连锁群上,可解释的表型贡献率范围为2.12%~2.77%;检测到5个与百粒重相关的QTL,分别位于K、H、B2和G连锁群上,可解释的表型贡献率范围为2.30%~7.59%,在H连锁群上有2个QTL两年均被检测到,标记区间分别为Satt279-Sat_122和Satt192-Satt568。在H连锁群上Satt192-Satt568标记区间内同时检测到与油分含量和百粒重相关的QTL。研究结果为大豆油分含量和百粒重等性状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7年07期)

杨枭[6](2016)在《农大333×农大335玉米DH群体构建与百粒重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粒重是玉米产量性状的重要构成因素,是目前玉米高产育种的关键性状之一。定位和克隆粒重相关基因,对阐明产量性状复杂的分子遗传机理,挖掘玉米产量遗传潜力和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DH(doubled haploid)系是用于产量等数量性状QTL定位的良好群体。本研究以农大333×农大335的F1(农大125)为母本,HHI69为父本,构建农大333×农大335的DH系,获得由190个DH系组成的群体。2015年通过在北京、河北、山东和海南4个环境下种植DH群体,获得群体百粒重表型值,构建出遗传连锁图谱,并定位到15个百粒重QTL,为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和玉米高产育种奠定了基础,也为利用DH群体进行数量性状QTL定位提供了参考。具体结果如下:(1)2013年,以农大333×农大335的F1(农大125)为母本,HHI69为父本,诱导产生单倍体。2014年,利用甲基胺草磷对单倍体进行加倍,筛选获得190个DH系。(2)2015年,分别在北京、河北、山东和海南4个环境下种植由190个DH系组成的DH群体,进行百粒重QTL定位。其中,利用北京种植的DH群体定位到6个百粒重QTL,分别分布在第1、4、9、10条染色体上,贡献率范围为7.64%-16.37%。利用河北种植的DH群体定位到5个百粒重QTL,分别分布在第1、4、9条染色体上,贡献率范围为7.29%-11.78%。利用山东种植的DH群体定位到5个百粒重QTL,分别分布在第1、4、9、10条染色体上,贡献率范围为7.09%-21.31%。利用海南种植的DH群体定位到8个百粒重QTL,分别分布在第1、4、5、9、10条染色体上,贡献率范围为5.18%-44.35%。(3)在北京、河北、山东和海南4个环境下共定位到15个百粒重QTL,其中在4个环境下均被定位到的百粒重QTL有1个,占所定位百粒重QTL总数的6.67%,位于第1条染色体上umc1916-bnlg181标记区间,贡献率范围为10.77%-44.35%,命名为q HKW1-1。q HKW1-1对籽粒粒重贡献率大,遗传稳定,在玉米产量性状遗传改良上具有潜在的较大应用价值。(4)在3个环境下均被定位到百粒重QTL有1个,占所定位百粒重QTL总数的6.67%,位于第4条染色体上的bnlg2162-bnlg589标记区间,贡献率范围为7.79%-18.75%,命名为q HKW4。(5)在2个环境下均被定位到百粒重QTL有4个,占所定位百粒重QTL总数的26.67%。在1个环境下定位到的百粒重QTL有9个,占所定位百粒重QTL总数的60%。二者合计86.67%,表明环境是影响数量性状QTL定位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10)

王顺友[7](2016)在《玉米百粒重主效QTL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控制机制是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本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的结果,以在玉米骨干自交系郑58的遗传背景上只有一个染色体片段来源于供体昌7-2的玉米单片段代换系纯合体SSSL-Z22为基础材料,构建SSSL-Z22与受体郑58杂交的F2:3群体,对玉米百粒重主效QTLqhkw5-3进行定位,并基于初步定位的结果,利用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了用于该主效QTL精细定位的研究群体。主要结论如下:1.以包含301个SSSL-Z22×郑58的F2:3家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目标区段已有的6对SSR分子标记(P12-mmc0481-umc1680-phi087-P9-umc2201),将玉米百粒重主效QTL qhkw5-3定位在SSR分子标记mmc0481和P9之间的11.6cM的区间内。为了进一步缩小该区间,又新开发了149对SSR分子标记,筛选出亲本间存在多态性的28对SSR分子标记,构建了目标染色体区域内分子标记密度更高的遗传连锁图谱,将玉米百粒重主效QTL qhkw5-3定位在SSR分子标记SYM033和SYM108之间,其间的遗传距离为8.8 c M,物理距离为4.44Mb。2.为了进一步对玉米百粒重主效QTL qhkw5-3进行精细定位,我们构建了(SSSL-Z22×郑58)×SSSL-Z22的回交后代群体。基于初步定位的结果,利用玉米主效QTL qhkw5-3座位两端的SSR分子标记SYM033和SYM108,对(SSSL-Z22×郑58)×SSSL-Z22的BC1F1群体种子进行交换单株筛选。本试验共完成了14759粒BC1F1种子的分子标记检测工作,筛选出1849粒目标片段(SYM033-SYM108)内发生重组的种子,并将这些种子催芽后播种于大田。利用其幼苗叶片提取DNA,进行分子标记加密,用于筛选在不同标记座位上发生交换的个体,以获得目标染色体片段长度互不相同的、尽可能多的基因型。经过分子标记检测和基因型分析,本试验共获得25种目标染色体片段长度互不相同的基因型。这些结果为玉米百粒重主效QTL qhkw5-3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为剖析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控制机制和玉米产量性状的分子育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张英虎,孟珊,贺建波,王宇峰,邢光南[8](2015)在《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SXG百粒重超亲分离的遗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解析大豆重组自交系中百粒重的QTL及其等位变异效应,探究重组自交系中百粒重存在超亲分离的原因,为进一步培育不同类型百粒重大豆提供遗传依据。【方法】利用以先进2号和赶泰2-2为亲本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SXG为材料,在2009—2011年共5种环境下测定百粒重表型数据,建立具有400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选用QTLNetwork V2.1软件中混合模型区间作图方法(mixed model bas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对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进行大豆百粒重QTL定位研究。在定位结果基础上,分析每个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每个家系百粒重QTL等位变异类型,建立百粒重QTL-allele矩阵。【结果】5种环境试验的平均结果,亲本先进2号和赶泰2-2的百粒重分别为16.92和14.14g,重组自交系百粒重变幅为12.09—25.01 g,存在超亲分离,多环境下遗传变异系数(genotypic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GCV)为16.06%,遗传率为96.17%。利用MCIM方法联合5环境原始数据,总共检测到10个加性QTL和9对上位性QTL,10个加性QTL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幅为0.69%—14.93%,其中Sw-05-2、Sw-08-1、Sw-12-1和Sw-17-1的表型变异解释率较高,分别为6.91%、14.93%、7.80%和5.01%,Sw-13-3为以往未见报道并兼具加性和上位性效应的位点。上位性QTL的表型变异解释率较小,变幅为0.31%—3.44%,其中Sw-e4的表型变异解释率最高。联合多环境方差分析和QTL定位结果,解析大豆百粒重的遗传结构,发现加性QTL累积贡献了47.91%表型变异,上位性QTL累积贡献13.06%表型变异,未检测出的微效QTL累计解释了35.20%的表型变异。在定位的同时,获得了QTL等位变异的效应,分析重组自交系及其亲本中百粒重QTL等位变异的组成,建立了NJRSXG的百粒重QTL-allele矩阵;两亲本分别具有7对和3对加性增效等位变异,属互补型组合;矩阵中没有一个重组自交家系包含所有减效等位变异或增效等位变异,表明重组自交家系具有进一步改良的潜力;大粒型家系具有较多增效等位变异,小粒型家系具有较多减效等位变异;说明百粒重位点间的重组是产生超亲家系的重要原因。【结论】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能够产生超亲分离家系;联合多环境数据检测到10个加性QTL和9对上位性QTL;百粒重QTL位点间的重组是超亲分离的原因;重组自交家系间具有进一步重组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2期)

詹晶晶,邢文慧,田玉焕,范子洋,陶勇生[9](2015)在《基于掖478导入系的玉米百粒重QTL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百粒重是产量性状的主要组成因子,对其控制位点进行QTL鉴定或基因克隆,将有益于其遗传控制的研究和分子育种的实施。本研究以导入系SL19-41为材料,该导入系是以我国玉米育种中广泛应用的骨干自交系掖478(Ye478)为遗传背景导入QB80染色体片段的纯合系。使用该导入系与Ye478杂交构建分离群体(F2、F2:3家系和BC1F1),通过3个环境下的田间试验,利用Ici Mapping的逐步回归区间作图法进行百粒重QTL定位,以及进行QTL位点连锁标记的表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鉴定了2个百粒重QTL位点,其中位于第4染色体bnlg1784~umc1194区间QTL位点q KW4-1在3个环境下均被检测到,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74%~17.81%,阐明了导入系SL19-41百粒重性状的遗传机制,同时也获得了改良版的Ye478(Ye478QB80),为玉米百粒重的遗传改良提供有益的分子标记,也为克隆百粒重基因提供材料来源。(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刘明,来永才,李炜,毕影东,肖佳雷[10](2015)在《寒地不同百粒重类型野生大豆植株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黑龙江省13个行政区原生境采集和异地繁殖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百粒重类型寒地野生大豆植株的形态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寒地野生大豆百粒重在1.1~2.0 g的居多,达到了74.46%,但植株形态特征的多样性却较单一;百粒重2.1~3.0 g的野生大豆植株形态特征尤其是在根系、茎长和叶宽等性状上变异系数最大,植株形态特征多样性最丰富。在不同百粒重类型的野生大豆中,百粒重增加,植株形态特征发生变化,表现为叶片变大、变宽、叶柄长度增加、叶片颜色变深。单株荚数、节数、分枝数减少,茎长变短,百粒重越大,其植株形态特征越接近栽培大豆。野生大豆的根量较少,根系较细,主根不明显,在向栽培大豆的过渡的过程中,百粒重大的野生大豆根干重、根鲜重、根体积、根表面积、根长度、根直径也越大,须根系减少,主根逐渐明显。(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百粒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百粒重是大豆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在一定条件下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百粒重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其遗传增益不明显。本研究对280份大豆品种进行了多年多点田间鉴定,通过混合线性模型预测获得品种百粒重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同时利用分布在大豆全基因组的5361个SNP标记鉴定参试品种基因型,结合随机回归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模型和交互验证方法,探讨了群体构成方式对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变化范围为–0.15~+0.75;群体构成方式对百粒重的预测准确度影响明显;亚群内的预测准确度(+0.24~+0.75)高于亚群间(-0.15~+0.29);当群体间遗传距离由0.1566增加到0.2201时,预测准确度下降27.87%;相比随机构建的训练群体,基于群体遗传结构构建的训练群体能将百粒重的预测准确度提高2.34%。本研究明确了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阐明了群体结构对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百粒重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青.玉米百粒重主效QTLqHKW3的精细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马岩松,刘章雄,文自翔,魏淑红,杨春明.群体构成方式对大豆百粒重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8

[3].胡勇,宣文良,王希春.大豆蛋白与油分和百粒重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

[4].Yasir,Ahmed,Gamar,Hussin.利用EcoTILLING和TILLING技术检测大豆百粒重和熟期的遗传变异[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5].郭洁,张继雨,陈峰娜,李文,滕卫丽.控制大豆油分含量和百粒重的QTL定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

[6].杨枭.农大333×农大335玉米DH群体构建与百粒重QTL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6

[7].王顺友.玉米百粒重主效QTL的定位[D].河南农业大学.2016

[8].张英虎,孟珊,贺建波,王宇峰,邢光南.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SXG百粒重超亲分离的遗传解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5

[9].詹晶晶,邢文慧,田玉焕,范子洋,陶勇生.基于掖478导入系的玉米百粒重QTL鉴定[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

[10].刘明,来永才,李炜,毕影东,肖佳雷.寒地不同百粒重类型野生大豆植株形态特征研究[J].大豆科学.2015

论文知识图

试验地状况3 百粒重的 AMMI 双标图1 产量(a) 单株荚数(b) 单株粒数(c)和...覆盖措施对干果百粒重的影响UV-B辐射增强对葡萄果实百粒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

标签:;  ;  ;  ;  ;  ;  ;  

百粒重论文_刘晓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