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杀人罪论文_韩湘子

导读:本文包含了故意杀人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杀人罪,伤害罪,过失,致人,责任,公共安全,民事责任。

故意杀人罪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故意高空抛物可按故意杀人罪论处》一文中研究指出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为有效预防和依法惩治高空抛物、坠物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提出16条具体措施。《意见》指出,针对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高空抛物、坠物事件,各级人民法院要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充分认识高空抛物、坠物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将预防和惩治相结合,加强源头治(本文来源于《老友》期刊2019年12期)

韩湘子[2](2019)在《最高法出台意见维护“头顶上的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高空抛物、坠物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为充分发挥司法审判的惩罚、规范和预防功能,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本文来源于《中国商报》期刊2019-11-21)

颜梅生[3](2019)在《交通肇事后“只打电话不救人”或构成故意杀人罪》一文中研究指出【案例】四个月前,康某的丈夫驾车经过一偏僻处的弯道时,因车速过快,发现行人李某后采取措施不当发生交通事故,见李某昏迷不醒,头部有大口子且血流不止,当即拨打了报警电话,但既未通知120,也没有自行或者拦车将李某送往医院。最终,李某由于流血过多、未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近日,康某的丈夫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了刑罚。康某对此感到不解:我丈夫并非想置李某于死地且已经报警,怎么会是故意杀人?(本文来源于《道路交通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陶凤,王晨婷[4](2019)在《故意高空抛物可按故意杀人罪论处》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王晨婷)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印发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生效。《意见》对高空抛物、坠物的情形作出具体规定,提出16条具体措施,以切实维护公众“头顶上的安全”。其中明确,故意从(本文来源于《北京商报》期刊2019-11-15)

张晨[5](2019)在《故意高空抛物最高可按故意杀人罪论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高空抛物、坠物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为充分发挥司法审判的惩罚、规范和预防功能,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最高法研究室负责人就(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9-11-15)

李雪菁[6](2019)在《聚众斗殴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刑法》第292条第2款是关于聚众斗殴罪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规定。论者们针对第2款的有关问题曾展开过激烈讨论,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因此通过案例、分类辨析等方法,主要针对聚众斗殴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有关问题,包括故意与过失区分、"致人重伤、死亡"的适用、共同犯罪的处理等进行系统研究评析,进一步肃清争议,理清脉络,认为转化犯存在共同犯罪,其是《刑法》共同犯罪的一种,遵循一般共同犯罪理论,且应根据不同情形具体分析,以期更好为立法与司法实践服务。(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高洋[7](2019)在《故意杀人罪中死刑的司法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故意杀人罪是死刑适用的堡垒,严格控制故意杀人罪的适用无疑有助于推动国家死刑的废除进程。但是在故意杀人罪死刑的限制、减少问题上我国的司法现状却不容乐观,文章认为限制故意杀人罪案件适用死刑意义重大,通过分析故意杀人罪在死刑适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故意杀人罪进行司法控制各方面因素。(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吴其珊[8](2019)在《浅谈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司法实践中,依然有许多人存在对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之间的区分不明确问题,本文以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之间的区别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的概念分析,研究这两种罪行的区别界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即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既遂的界限,以此对这两种罪行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5期)

姚娅[9](2019)在《从张某死亡案看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与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作为实践中比较常见的两个罪名,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具有典型意义,而如何通过证据明确区分二者行为,也是实践工作中需要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祖某某等叁人故意杀人案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该两种犯罪的区别和认定。(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25期)

党江涛[10](2019)在《浅谈故意杀人罪中的被害人过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刑法的故意杀人罪中,被害人过错属于酌定量刑情节,文章从被害人过错概念、内容的确定开始,结合故意杀人罪的特殊性,分别探讨了本罪中将被害人和过错两个概念外延,将其界定为强烈改变外部环境从而引发犯罪的客观行为,厘清被害人过错的概念。同时探讨了关于其影响对犯罪人定罪量刑效力依据的各种学说,支持了从犯罪人本身出发的谴责性降低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观点,将被害人过错固定在有责性的范围之内。(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故意杀人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高空抛物、坠物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为充分发挥司法审判的惩罚、规范和预防功能,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故意杀人罪论文参考文献

[1]..故意高空抛物可按故意杀人罪论处[J].老友.2019

[2].韩湘子.最高法出台意见维护“头顶上的安全”[N].中国商报.2019

[3].颜梅生.交通肇事后“只打电话不救人”或构成故意杀人罪[J].道路交通管理.2019

[4].陶凤,王晨婷.故意高空抛物可按故意杀人罪论处[N].北京商报.2019

[5].张晨.故意高空抛物最高可按故意杀人罪论处[N].法制日报.2019

[6].李雪菁.聚众斗殴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高洋.故意杀人罪中死刑的司法控制[J].法制与经济.2019

[8].吴其珊.浅谈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J].法制博览.2019

[9].姚娅.从张某死亡案看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与认定[J].法制与社会.2019

[10].党江涛.浅谈故意杀人罪中的被害人过错[J].法制与经济.2019

论文知识图

故意杀人罪死刑适用量刑因素故意杀人罪被告人统计图故意杀人罪以暴制暴者量刑分布图公众对存在被害人过错的故意杀人罪公众对故意杀人罪中的犯罪人的态...叁个理论的关系图

标签:;  ;  ;  ;  ;  ;  ;  

故意杀人罪论文_韩湘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