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沙地草地论文_左小安,赵学勇,赵哈林,郭轶瑞,李玉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退化沙地草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沙地,草地,沙质,自然力,多样性,物种,社会经济。

退化沙地草地论文文献综述

左小安,赵学勇,赵哈林,郭轶瑞,李玉强[1](2006)在《科尔沁沙地草地退化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多样性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尔沁沙地草地退化、沙漠化过程存在着疏林草地、沙质草场、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等明显的逆行演替阶段,并且不同的阶段对应着适合本生境的典型群落类型,每一群落优势种的作用明显。草地退化过程中,原生地带性群落及演替早期群落物种丰富、多样性高,结构复杂,随着草地退化、沙漠化过程,群落组成物种数、科属减少,禾本科植物衰退,物种多样性降低,草地群落结构趋于简单、质量下降。在退化的各个阶段,一年生、二年生和旱生植物功能群在各个阶段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优势地位,对群落生态功能的发挥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草地退化过程中不同群落的组成变化是物种适应性和群落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物种、功能群组成的变化,基本反映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群落结构简单化和环境基质稳定性减弱等一系列植被与生境系统变化的趋向。(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刘美珍[2](2004)在《浑善达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自然力在沙地草地恢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地处北方干旱半干旱区,为草原区向荒漠区过渡的地带。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上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引起了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流动沙丘面积由1950s年占沙地总面积的2%增加到1990s的近50%。因此浑善达克沙地成为我国研究土地退化、防治沙尘暴的重点地区,本文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浑善达克沙地草地退化原因、自然恢复潜力、恢复过程、适宜物种选择,以及社区生存、生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浑善达克沙地土壤种子库中含有大量的种子,在退化草地自然恢复中表现出极大的潜力。这些种子在摆脱人和牲畜干扰的前提下,可以萌发、定居并形成植物群落,使退化草地恢复:当地表达到一定程度的植被覆盖,可有效减少沙尘暴的危害。土壤种子库中的植物种类与地上植被有极显着的相似性(P<0. 05) ,这是地上植被形成稳定群落的基础。种子库中的物种组成影响植被恢复演替的进程:反之,恢复演替也制约着种子库组成和幼苗建立。2) 退化沙地草地围封后,对不同恢复阶段草地的群落学调查表明,该地区自然恢复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围封2年的恢复早期,流动沙丘向半固定沙丘转变;围封3-5年的恢复中期,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转变;围封6年后的恢复后期,为固定沙丘稳定发展阶段。根据生活型及植物种类随恢复演替的变化规律,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可归纳为: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群落→黄柳(Salix gordejevii)+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群落→褐沙蒿(Artemisia intramongolica)+冰草群落→沙地榆(Ulmus pumila var.sabulosa)疏林+冰草群落。在围封禁牧下,浑善达克退化沙地草地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自然恢复,因此制约退化草地恢复演替的关键因素主要是人为和牲畜的干扰,只要排除了这种干扰因素,浑善达克大面积的退化沙地草地完全能够借助自然力实现生态恢复。3)浑善达克沙地3种生境下84种植物叶片渗透势值和含水量,表现出不同功能型上的差异。总体变化趋势为:深根系>浅根系;灌木>乔木>草本:分布在湿地和丘间低地的植物叶片渗透势和含水量较高,而生长在沙丘上的植物叶片渗透势较低,需要有发达的根系吸收土壤深层的水。不同植物具有独特的水分利用特性,使它们能共存于同一生态系统中。这些不同植物功能型表现出的植物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表明浑善达克天然分布的植物群落发育有完善的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能够保证在很大降水波动条件下分布有丰富的植物群落和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构成该特殊类型生态系统很强的恢复潜力。另外,浑善达克沙地沙丘的存在是该类生态系统恢复弹性较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4)本地种与弓!入种在生理生态上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在相似的太阳辐射和叶片温度下,引入种早柳的叶片水势较高,而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则较低。这表明它的光合潜能在改变环境中没有正常发挥。同时,引入种较低的最大光化学效率进一步表明它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较低。当土壤水分可利用程度降低而导致水分竞争时,引入种很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在生态恢复中,应尽量避免引入外来种,大量使用本地种。 5)生态恢复不仅是自然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为了充分认识当地社区的参与对生态恢复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调查了当地居民自本实验开展以来的思想观念、经济收入和生产效益等变化。在生态恢复中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是保证恢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从发挥“自然力”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出发,在生态恢复中应注重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在管理方面,要以解决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浑善达克沙地,退化沙地草地,水分生理生态,自然力,植被演替,社会经济(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期刊2004-06-01)

刘美珍,蒋高明,李永庚,高雷明,于顺利[3](2003)在《浑善达克退化沙地草地生态恢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开展恢复生态学研究 ,试图寻求沙地草地生态恢复的新途径。采取“以地养地”模式 ,在小范围的土地上 ,建立高产饲草基地 ,使牲畜的压力逐步向高效地集中 ,同时改变畜群结构 ,解决当地牧民生活出路 ;而大面积的退化草地 ,主要借助自然力恢复。结果表明 ,自然力在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群落生物量、平均高度和总盖度 2年后均随恢复时间增加而增加 ( P<0 .0 5 )。流动沙丘的裸沙 ,经 2 a自然恢复后 ,生物量达 1 0 1 2 g/m,总盖度高达 60 %。与对照相比 ,封育 2 a后固定沙地群落盖度增加近 3倍 ;滩地群落生物量提高了 9倍 ,平均高度增加 4倍。植被组成方面 ,恢复前固定沙地以冷蒿 ( Artemisia frigida)、糙隐子草 ( Cleistogens squarrosa)和寸草苔 ( Carexduriuscula)等为主 ,恢复 2 a后冰草 ( Agropyron cristatum)、褐沙蒿 ( Artemisia intramongolica)等占优势 ;滩地植被中 ,羊草 ( L eymus chinensis)、披碱草 ( Elymus dahuricus)等逐步取代了灰绿藜 ( Chenopodiumglaucum)和尖头叶藜 ( Chenopodium acuminatum)等。生态恢复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得以保护 ,而且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项目中的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牧民 ,在实验示范前后(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3年12期)

苏永中,赵哈林[4](2003)在《持续放牧和围封对科尔沁退化沙地草地碳截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科尔沁退化沙地草地持续放牧和围封恢复下土壤 植物系统的碳 (C)贮存 ,以揭示草地管理对C动态的影响 .结果表明 ,0~ 1 5cm土壤OC和植物系统贮存的C(包括初级生产固定的C ,立枯和地表凋落物C和根系C)贮量大小为 :围封 1 0年草地 ( 5 84g·m- 2 和 3 0 9g·m- 2 ) >围封 5年草地 ( 5 2 4g·m- 2 和 1 4 6g·m- 2 ) >持续放牧草地 ( 4 93 g·m- 2 和 95 g·m- 2 ) .在围封 1 0年 ,围封 5年和持续放牧草地中 ,0~ 1 5cm土壤贮存C分别占各自土壤 植物系统C的 65 3 %,78 2 %和 83 9%.在风蚀严重的科尔沁沙地 ,持续放牧对植被 ,土壤及其周围环境有极严重的恶化作用 .采取围封恢复措施后 ,植被恢复和凋落物积累使土壤免遭风蚀 ,也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输入 ,因而显着作用于大气C的截存 .但排除家畜放牧的长期围封使植物C向土壤C的再循环受到限制 ,截存的大部分C以凋落物的形式积存在土壤表面 ,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围封的时间尺度 .研究结果表明 ,退化沙地草地在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后 ,可以由C源变为C汇 .(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3年04期)

退化沙地草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地处北方干旱半干旱区,为草原区向荒漠区过渡的地带。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上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引起了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流动沙丘面积由1950s年占沙地总面积的2%增加到1990s的近50%。因此浑善达克沙地成为我国研究土地退化、防治沙尘暴的重点地区,本文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浑善达克沙地草地退化原因、自然恢复潜力、恢复过程、适宜物种选择,以及社区生存、生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浑善达克沙地土壤种子库中含有大量的种子,在退化草地自然恢复中表现出极大的潜力。这些种子在摆脱人和牲畜干扰的前提下,可以萌发、定居并形成植物群落,使退化草地恢复:当地表达到一定程度的植被覆盖,可有效减少沙尘暴的危害。土壤种子库中的植物种类与地上植被有极显着的相似性(P<0. 05) ,这是地上植被形成稳定群落的基础。种子库中的物种组成影响植被恢复演替的进程:反之,恢复演替也制约着种子库组成和幼苗建立。2) 退化沙地草地围封后,对不同恢复阶段草地的群落学调查表明,该地区自然恢复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围封2年的恢复早期,流动沙丘向半固定沙丘转变;围封3-5年的恢复中期,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转变;围封6年后的恢复后期,为固定沙丘稳定发展阶段。根据生活型及植物种类随恢复演替的变化规律,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可归纳为: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群落→黄柳(Salix gordejevii)+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群落→褐沙蒿(Artemisia intramongolica)+冰草群落→沙地榆(Ulmus pumila var.sabulosa)疏林+冰草群落。在围封禁牧下,浑善达克退化沙地草地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自然恢复,因此制约退化草地恢复演替的关键因素主要是人为和牲畜的干扰,只要排除了这种干扰因素,浑善达克大面积的退化沙地草地完全能够借助自然力实现生态恢复。3)浑善达克沙地3种生境下84种植物叶片渗透势值和含水量,表现出不同功能型上的差异。总体变化趋势为:深根系>浅根系;灌木>乔木>草本:分布在湿地和丘间低地的植物叶片渗透势和含水量较高,而生长在沙丘上的植物叶片渗透势较低,需要有发达的根系吸收土壤深层的水。不同植物具有独特的水分利用特性,使它们能共存于同一生态系统中。这些不同植物功能型表现出的植物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表明浑善达克天然分布的植物群落发育有完善的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能够保证在很大降水波动条件下分布有丰富的植物群落和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构成该特殊类型生态系统很强的恢复潜力。另外,浑善达克沙地沙丘的存在是该类生态系统恢复弹性较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4)本地种与弓!入种在生理生态上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在相似的太阳辐射和叶片温度下,引入种早柳的叶片水势较高,而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则较低。这表明它的光合潜能在改变环境中没有正常发挥。同时,引入种较低的最大光化学效率进一步表明它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较低。当土壤水分可利用程度降低而导致水分竞争时,引入种很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在生态恢复中,应尽量避免引入外来种,大量使用本地种。 5)生态恢复不仅是自然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为了充分认识当地社区的参与对生态恢复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调查了当地居民自本实验开展以来的思想观念、经济收入和生产效益等变化。在生态恢复中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是保证恢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从发挥“自然力”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出发,在生态恢复中应注重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在管理方面,要以解决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浑善达克沙地,退化沙地草地,水分生理生态,自然力,植被演替,社会经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退化沙地草地论文参考文献

[1].左小安,赵学勇,赵哈林,郭轶瑞,李玉强.科尔沁沙地草地退化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多样性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6

[2].刘美珍.浑善达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自然力在沙地草地恢复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

[3].刘美珍,蒋高明,李永庚,高雷明,于顺利.浑善达克退化沙地草地生态恢复试验研究[J].生态学报.2003

[4].苏永中,赵哈林.持续放牧和围封对科尔沁退化沙地草地碳截存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3

论文知识图

典型地表类型起沙强度不同样地恢复前后群落总盖度变化1960~2002年巴音胡舒嘎查畜群结构的...不同样地恢复前后群落生物量(A)及平均...毛乌素沙地“叁圈”综合治理模式示意...3.27西辽河平原草原植被调查采样点分...

标签:;  ;  ;  ;  ;  ;  ;  

退化沙地草地论文_左小安,赵学勇,赵哈林,郭轶瑞,李玉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