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论文_熊建军,顾兴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建安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建安,文学,风骨,曹丕,生命,文学批评,士人。

建安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熊建军,顾兴德[1](2019)在《建安文学关系传播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描摹世界、表达客观世界和人类经验认识,其需要传播,在传播中获得意义,实现其价值。文学在人际中传播,关系是人际传播的核心。从关系传播来探讨建安文学发展的动因及文学的意义对于了解建安文学的面貌是无法回避的途径。研究发现,权力关系、友情关系、亲情关系传播下对促进建安文学的繁盛和文章观念的变化有巨大推动作用。权力传播促使文学创作环境和创作观念得到改变,并实现了经国大业的功用;友情传播形成了文学风尚,促进了文章观念的深入;亲情传播则继承了文学齐家的传统,也实现了文学的教化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马禹[2](2019)在《建安叁曹生命观及其文学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生命问题都是文学研究的中心话题,也是文学作品所呈现的对象。本文以叁曹诗歌为研究客体,同时以文、赋等相互参看,重点探讨叁曹生命观的内核及其成因。进入奴隶社会以来,人类“自然死亡”的意识逐渐形成,但由于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叁曹的生命认知与选择呈现出不同的特质,这正是本论题所关注的焦点。本文构成如下:绪论部分:重点辨析“生命观”这一核心话题,认为其由本体观和价值观两部分构成。回顾建安叁曹生命观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20世纪以来,前辈先贤所触及的叁曹生命主题的研究,都是本文研究的学术基础,而学界在此研究上的缺口,也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空白。第一章:叁曹生命本体观。重点考察叁曹诗、文创作下的本体观样貌。认为它们生成了共同的情感基调,即肯定人类死亡的必然性。但就具体观念而言,又各有不同。曹操犹疑,摇摆于大我与小我间;曹丕坚定,舍弃游仙直指现世;曹植豁达,坦言宿命却自有一番无奈。他们对于生命的关注度,还延伸至死后的空间。在安葬、祭祀上自有章法,均是其重死观的体现。第二章:叁曹生命价值观。主要探讨叁曹价值观的丰富构成。认为在奋进的功业主旋律下,激荡着多样的价值选择层。其中,“立言”作为儒家的“叁不朽”,受到曹丕、曹植的关注,前者将其与功业并立,积极追寻;后者将其作为顺位,弥补功业未成的缺憾。在“求仙”与“游宴”的价值选择上,叁人也各具特色。曹操心属求仙,但又有所克制;曹丕开拓欢宴,却又心怀忧虑;曹植选择游仙,从否定到企慕。多样的生命价值,共同调适着功业未成、年命不永的焦虑。第叁章:叁曹生命观之成因。首先,追溯叁曹共同的生存空间,认为汉末的动荡推动了诗人对功业的求索,而其中的群体性关怀决定了叁曹功业观的建构。其次,考察时代思潮的变革,认为渐趋活跃的道家思想为诗人“求仙”提供了温床。其叁,从诗人的人生遭际切入,重点关注建安22年的储位之争,认为其最终走向,直接影响了曹丕、曹植二人生命价值观的践履。最后,回归到生命的本真,着眼于年命有限这一本质性问题,认为它从不同的角度催生了多样的价值选择,而它们之间又相互调适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胡大雷[3](2019)在《文学新动力与建安诗歌兴盛》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建安时期诗歌繁荣的原因,亦可发现建安时期诗歌发展的新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建安文学新观念、新面貌,大致有四:其一,拟乐府创作的兴盛,引发五言诗创作的兴盛,新文体成全了建安诗歌的兴盛。其二,赠答诗的普及令诗歌成为人际交流的工具,文学接受对象的明确,促使诗歌创作具有"种种应酬"的新面貌。其叁,文学集团与创作平台的建立,有组织的集体创作,令"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得以形成。其四,文学交流的盛行,引发作家相互评论作品,作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促发文学批评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吴伏生[4](2019)在《体制与文学: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诗歌创作的微妙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诗歌文本分析为切入点,就曹氏父子对建安七子诗歌创作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见解。它指出,刘勰、钟嵘对这一现象的经典说明有失偏颇,因为他们因袭了曹丕对邺下文士活动的描述,并将其用诸曹操。另外,在七子与曹氏父子交往应酬的诗中,所表现出的"建安风力"也并非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慷慨磊落,而是曲折复杂,体现了诗人与政权体制和创作规范之间的磨合与妥协。(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星[5](2019)在《张兴海《风雅叁曹建安骨》 展现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的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雅叁曹建安骨》以史家之笔,诗家之韵,当代理性眼光,以信史《叁国志》为依据,杂以稗官野史,在诗文作品、父子家庭、妻妾床帏与士人关系中,塑造了一个具有空前思想深度的曹操形象。此书的文本价值在于对“建安文学”现象的历史演绎和全新透视,揭示了在“王纲解钮”的(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1-30)

傅刚[6](2019)在《论建安文学批评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末建安时期的诗文写作将基本合于后世文艺学观念的文学独立于经、史、子以外,这也是一般所说的文学的独立,随着文学写作的普及,对作品的评陟自然而然会发生,这就是文学批评,代表这个时期文学批评产生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对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发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种观察视角,其中,除了总体条件构成且成熟外,有一种看似偶然的外在因素的刺激作用。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是产生曹丕写作《典论·论文》的直接诱因。(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吴大顺[7](2018)在《邺下诗酒唱和的文学传播方式与建安风骨——兼论曹丕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安时期,天下文人齐聚邺城,形成了以叁曹为核心的诗酒唱和文学传播场,这一方面对曹操开创的慷慨劲健诗风起到推广作用,另一方面增加了此期诗歌的交游、饮宴、送别等社交性题材,也促进了诗文品评风气的兴起。建安诗文品评活动,通过影响读者、扩大传播范围,对建安风骨的文坛确认提供了舆论影响。曹丕以副君之重,经常组织文人宴集、诗赋创作、诗文品评等诗文活动,成为邺中文人诗酒唱和的主要执行者和推动者,对建安风骨时代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8年07期)

党圣元[8](2018)在《“气”与建安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在传统思想文化中是一个具有元理论性质的重要范畴。"气"有"物质态"与"精神态"两种区分,"气"以其强盛的观念衍生、吸附力,生成、聚拢成为"气论"、"文气论"。"文气论"有其清晰的观念史演进轨迹,并且在魏晋时期蔚为大观。"文气论"激荡、塑形了魏晋文学精神,尤其是建安文学精神。"文气论"的实质是用以辨析、诠释作家的个性、精神风貌以及独特的审美创造力等,在文学风格学方面确实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发现。"气"与"文气"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文学和美学中具有标识性的概念,属于传统文化、文学与文论的根脉之一,由它们组成的文论话语体系蕴涵着中华文化的精义和风采神韵。(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陈逸鸣[9](2018)在《论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中的名士风骨——从林庚《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庚的《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指出,当社会发展较好、充满希望时,更容易出现浪漫主义,并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论证,得出陈子昂诗歌和建安风骨属于浪漫主义的结论。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论证了建安时代的主流是战乱而非发展;建安文学不是平民文学,而是名士文学;陈子昂诗歌与建安文学一样,既关注现实、悲悯苦难,又雅好慷概、高扬理想。本文最后反思、批评了古代文学研究中常见的"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二分法的缺陷。(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谭乃源[10](2018)在《论曹操诗歌的文学地位及对建安风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曹操(公元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汉族,东汉末年着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诗作感情色彩强烈,气势雄伟,情调悲壮,且描写内容形象生动,虽全部为乐府诗体,内容却不受旧曲古辞束缚,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魏晋时期潇洒飘逸、放荡不羁的文学风格,对整个汉代诗歌发展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建安风骨这一时代性的文学流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02期)

建安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直以来,生命问题都是文学研究的中心话题,也是文学作品所呈现的对象。本文以叁曹诗歌为研究客体,同时以文、赋等相互参看,重点探讨叁曹生命观的内核及其成因。进入奴隶社会以来,人类“自然死亡”的意识逐渐形成,但由于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叁曹的生命认知与选择呈现出不同的特质,这正是本论题所关注的焦点。本文构成如下:绪论部分:重点辨析“生命观”这一核心话题,认为其由本体观和价值观两部分构成。回顾建安叁曹生命观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20世纪以来,前辈先贤所触及的叁曹生命主题的研究,都是本文研究的学术基础,而学界在此研究上的缺口,也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空白。第一章:叁曹生命本体观。重点考察叁曹诗、文创作下的本体观样貌。认为它们生成了共同的情感基调,即肯定人类死亡的必然性。但就具体观念而言,又各有不同。曹操犹疑,摇摆于大我与小我间;曹丕坚定,舍弃游仙直指现世;曹植豁达,坦言宿命却自有一番无奈。他们对于生命的关注度,还延伸至死后的空间。在安葬、祭祀上自有章法,均是其重死观的体现。第二章:叁曹生命价值观。主要探讨叁曹价值观的丰富构成。认为在奋进的功业主旋律下,激荡着多样的价值选择层。其中,“立言”作为儒家的“叁不朽”,受到曹丕、曹植的关注,前者将其与功业并立,积极追寻;后者将其作为顺位,弥补功业未成的缺憾。在“求仙”与“游宴”的价值选择上,叁人也各具特色。曹操心属求仙,但又有所克制;曹丕开拓欢宴,却又心怀忧虑;曹植选择游仙,从否定到企慕。多样的生命价值,共同调适着功业未成、年命不永的焦虑。第叁章:叁曹生命观之成因。首先,追溯叁曹共同的生存空间,认为汉末的动荡推动了诗人对功业的求索,而其中的群体性关怀决定了叁曹功业观的建构。其次,考察时代思潮的变革,认为渐趋活跃的道家思想为诗人“求仙”提供了温床。其叁,从诗人的人生遭际切入,重点关注建安22年的储位之争,认为其最终走向,直接影响了曹丕、曹植二人生命价值观的践履。最后,回归到生命的本真,着眼于年命有限这一本质性问题,认为它从不同的角度催生了多样的价值选择,而它们之间又相互调适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安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熊建军,顾兴德.建安文学关系传播论[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马禹.建安叁曹生命观及其文学呈现[D].西北大学.2019

[3].胡大雷.文学新动力与建安诗歌兴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吴伏生.体制与文学: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诗歌创作的微妙关系[J].中国文学研究.2019

[5].李星.张兴海《风雅叁曹建安骨》展现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的力作[N].文艺报.2019

[6].傅刚.论建安文学批评的发生[J].文学评论.2019

[7].吴大顺.邺下诗酒唱和的文学传播方式与建安风骨——兼论曹丕对建安文学的贡献[J].兰州学刊.2018

[8].党圣元.“气”与建安文学[J].贵州社会科学.2018

[9].陈逸鸣.论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中的名士风骨——从林庚《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谈起[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10].谭乃源.论曹操诗歌的文学地位及对建安风骨的影响[J].汉字文化.2018

论文知识图

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1)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2)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3)信阳师范学院论文(27)信阳师范学院论文(13)信阳师范学院论文(26)

标签:;  ;  ;  ;  ;  ;  ;  

建安文学论文_熊建军,顾兴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