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扶贫的思考

关于金融扶贫的思考

四川科锐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贫困不仅是绝对的物资缺乏,也包含相对的物资缺乏,还包含能力缺失和机会缺失。金融是一切跨时间和空间的资源配置,金融的聚合资源和配置资源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到扶贫工作中。

一、对贫困的认识

通常我们认为,贫困是因为物质资源的缺乏而导致基本生存需求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荀子•大略》中提到“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可见,古人认为财物多者富,反之则穷则贫。我们曾经关注到,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的孩子们扛着生活用具去学校;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村民们进出村子要借助藤梯攀爬落差达800米的山崖。我们对贫困村脱贫目标通常我括农户钦水安全、农户住房安全、农民户户通电、农户能看电视、农户有无害化厕所、村里有卫生室等。这表明,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和最基础的公共设施是人们生存的起码条件和最低标准,缺少这些条件会导致人们无法生存,这种状态的贫困,实际上就是“绝对贫困”。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及理论研究的演进,我们开始关心“相对贫困”的问题。所谓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而言的。世界银行在上世纪80年代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资源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比如说,在我国的冬季,北方的家庭如果没有暖气应判断为处于贫困状态,而南方家庭就不一定;比如甘肃省的回族同胞吃不上羊肉及四川的汉族家庭吃不上猪肉会被判断为处于贫困状态;比如在南方某二线城里,夏天几乎的有家庭都用空调来降低室温而极少数家庭没有条件购买空调,则处于相对贫困中;据说,在德国家里没有钢琴,会被视为贫困而得到救助。

我国从2013年开始实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到明年即2020年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穿,教育、医疗和住房得到保障,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不难看出,上述目标既包括绝对脱贫,也包括相对脱贫。

我们不防要问,当我们逐步开展精准脱贫工作,阶段性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又如何防止返贫,让原来贫困地区的人们从此过上美好生活?那么,我们来对贫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从单纯的物资缺乏及基础服务缺乏转到对能力缺乏、风险承受能力不足的认识上来。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就尝试用能力、自由、机会等概念来认识贫困,认为人们如果缺乏改变现状、抵御风险、抓住机会和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那么就会处于贫困状态。世界银行在本世纪初也指出,贫困不只是物品的不足,而且包括缺乏教育资源和健康,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的脆弱。比方说,中国经济经过总体上四十年的高速腾飞,社会变化如此迅速、信息技术进步更是超出了人们正常的认知进步速度,那么当代老年人表现出的贫困便是对数字信息的贫困。

二、对金融的认识

我们说,狭义的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即资金缺乏者与资金盈余者之间进行资金余量调节的行为;而广义的金融则是一切跨时间和空间的资源配置。因此,从广义的角度讲,金融已然无处不在,就拿中国老百姓朴素的观点来看,所谓“养儿防老”似乎可以理解为养老投资,而“多子多福”自然便是分散投资了。中国自古是个人情社会,我们的“人情往来”又可不可以理解为“众筹”呢?

“金融”与“风险”应是一对孪生兄弟。相应的,狭义的金融风险就是在资金调节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使资金缺乏者、资金盈余者或中介的实际利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广义的金融风险就是资源的供需双方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调剂时偏离预期利益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既然无处不在,那么金融风险也是无处不在的,金融风险是绝对的,规避和降低风险是相对的,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去承受风险。个人能够承受多大的风险往往取决于这样一些因素:所处年龄阶段、身体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收入稳定性、存量财富状况、必要开支水平及其他家庭成员情况等。一个家庭能够承受的风险取决于每个成员的上述情况及成员总体上的年龄结构、当地政府民生政策、当地所处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机会等。一个企业能承受的风险取决于企业所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条件、当地经济发展水来、当地政府产业政策、投资环境等等不一而足,相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要复杂得多。

三、对金融扶贫的思考

金融扶贫是指用资金融通、资源配置的方式为贫困地区及该地区的企业、家庭提供帮助、支持,旨在促进贫困地区形成产业、发展产业,鼓励支持家庭和个人创业创收,从而增加贫困人群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世界银行曾指出”任何减贫战略的核心内容都是拓宽人的能力”。所以,金融扶贫的着眼点是能力建设,提供的服务不但包括信贷产品,还应包含劳动技能培训和创业知识培训,使受助对象找到适合自身的脱贫方法和手段,开启良性循环。基于贫困者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脆弱导致金融需求受阻,意愿不够的情况,金融扶贫的工作可适当考虑协助承担风险或设置风险底线,给予贫困者激励和信任,激发他们改变自身、过上持续美好生活的动力,挖掘”有能力”的贫困者的金融需求,创新金融扶贫风险承担机制。

我国金融领域在近年来借助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依赖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无论在金融工具、资源渠道、风险分担、抵押担保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多创新。所以,我们的金融扶贫方式可以从传统的政府扶贫贴息贷款、社会发展基金支持计划、商业银行机构小额贷款等方式向更多民间金融主体参与、更多金融资源筹集方式、更灵合的抵押担保形式方向发展创新,将”众筹”、”供应链金融”等的创新产品和理念应用于扶贫工作中,将金融在聚合资源和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到扶贫工作中。

我国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已然形成结构性贫困。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从农业社会成功转型为工业社会,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特点、教育条件和水平、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分配和利用、市场条件等的综合因素导致乡村衰落、凋敝、高素质青壮年缺失,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市发展,出现大量贫困村县、贫困家庭、贫困村民,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中西部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方面提出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持脱贫攻坚和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应大力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充分利用农村的土地资源、吸引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调整而带来的劳动力回流资源、创新土地金融机制,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氛围,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能力和水平,引领中西部制造业产业和服务产业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中西部农业家庭的收入水平和青壮年抚养率,促进农村农民自我良性循环,形成世代相传的较好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最终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农民的结构性贫困:定县再调查的普遍性结论》吴力子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中速平台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8-2027)》刘世锦主编,中信出版集团

[3]《金融扶贫:理论、政策与实践》郭利华著,知识产权出版社

[4]《供应链金融:“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与投行思维》王雷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5]《贫困与饥荒》[印度]阿马蒂亚﹒森著商务印书馆

标签:;  ;  ;  

关于金融扶贫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