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混凝—过滤去除微污染水中藻类生物的研究

强化混凝—过滤去除微污染水中藻类生物的研究

郭伟锋[1]2008年在《常规工艺处理天津滦河原水的优化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水源水质污染的不断加剧,水中污染物种类日益增多,加之供水水质标准又不断提高,传统的常规水处理技术越来越难满足安全饮用水供应的需要。而天津市大多数水厂仍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这一常规处理工艺,因此,本试验针对天津市滦河水源水质情况,展开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研究,为天津现行水厂运行提供一定的参数,以节约制水成本、提高处理效率。论文中通过对滦河于桥水库水质指标分析,将该水源水分为叁个不同水质期,主要针对常规工艺较难处理的高温高藻期和低温低浊期滦河原水展开强化混凝、强化过滤中试试验研究。试验中主要以浊度和COD_(Mn)作为饮用水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数据分析,主要有以下结论:1.滦河水高温高藻期通过对比混凝剂FeCl_3和PAC的混凝效果,发现在该水质期采用常规沉淀工艺时混凝剂FeCl_3效果较好,最佳投量为10~14mg/L,而在气浮工艺中,PAC效果较优,最佳投量为1.0~2.0mg/L;使用PPC预氧化剂,HCA助凝剂,PAM助滤剂均可改善常规工艺的出水水质,不但提高了常规工艺对浊度、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而且使藻类的去除率也达到90%以上;相比沉淀工艺,气浮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更为明显,且药剂消耗费用较低;并且通过对上述强化措施的组合研究,发现在基本满足出水浊度≤0.3NTU,COD_(Mn)≤3.0mg/L的情况下,相对于常规处理,各组合工艺对滦河原水藻类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同时相比常规工艺每千吨水处理药剂费用可减少3~10元。2.滦河水低温低浊期在该水质期,混凝剂PAC对浊度和COD_(Mn)的去除效果均优于FeCl_3,但综合药剂费用考虑混凝剂FeCl_3较为适宜;投加助凝剂HCA对常规工艺出水浊度、COD_(Mn)的影响作用不大;在FeCl_3和泡花碱的混合液中适当提高泡花碱的比例有利于提高常规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效率;投加助滤剂PAM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过滤出水浊度,但滤池过滤水头损失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过滤周期有所缩短;通过过滤试验对不同滤层结构的滤池过滤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该水质期较优L/d值在1200左右,较优滤速范围为8~10m/h;并且通过试验证明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期滦河水是可行的。

李永成[2]2004年在《强化混凝—过滤去除微污染水中藻类生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改进的Ferron比色法研究了阴离子加聚对聚合氯化铝铁形态分布的影响,并用微型藻为优势藻的原水来考察阴离子加聚对聚合氯化铝铁混凝除藻性能的影响。通过在石英砂表面罩盖金属氧化物-氧化铁、氧化钛,来提高过滤对浊度、有机物、藻细胞的去除率。结果表明:加聚阴离子对药剂溶液形态产生影响,主要是增加了聚合物的分子量,并影响药剂的混凝除藻效果;对四种阴离子硫酸根、磷酸根、硼酸根、硅酸根的加聚效果进行比较发现,磷酸的加聚效果最好,当磷与金属离子摩尔为15%时,聚合氯化铝铁对浊度、藻细胞的去除率最大;将药剂的形态分布规律与藻去除率规律进行比较发现,混凝过程的四种除藻机制中,吸附电中和去除藻细胞最为重要。在石英砂表面罩盖氧化钛、氧化铁,都可以显着地提高过滤过程中浊度、有机物、藻细胞的去除率;其中,比较藻细胞、有机物的去除率,发现氧化钛改性滤料对藻细胞、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要优于氧化铁。

任芝军[3]2006年在《高锰酸盐预氧化—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除污染效能与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饮用水水源普遍污染已成为给水处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简易、高效、低耗的给水强化处理技术是解决我国目前水源普遍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强化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由于具有基建投资小、处理效率高和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这一热点问题,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微污染水源强化处理工艺,将高锰酸盐预氧化强化混凝工艺与生物活性炭强化过滤工艺相结合,综合利用多种测试手段,研究了高锰酸盐预氧化与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的运行效果和影响因素,并对高锰酸盐预氧化强化后续生物活性炭工艺的除污染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考察了高锰酸盐预氧化与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的除污染效能。与常规混凝工艺相比,经高锰酸盐预氧化,混凝工艺对藻类、浊度、CODMn和UV_(254)的相对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39.1%、42.0%、9.4%和6.8%;将砂滤池部分滤料用活性炭取代形成的生物活性炭有效地强化了过滤工艺的除污染效能,与石英砂过滤工艺相比,生物活性炭工艺对COD_(Mn)、UV_(254)、浊度、NH_3-N、NO_2-N和藻类的相对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32.5%、19.2%、60.3%、57.5%、75.8%和80.8%。发现高锰酸盐预氧化强化了生物活性炭工艺的除污染效能。与单独生物活性炭工艺相比,经高锰酸盐预氧化后,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NH_3-N和NO_2-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5.4%、11.9%和13.0%。高锰酸盐与臭氧预氧化均能够提高原水的可生化性,促进生物膜生长,提高生物活性。稳定期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水质测定表明,高锰酸盐预氧化-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出水水质优于臭氧预氧化-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的出水水质。发现高锰酸盐预氧化改善了后续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吸附特性和生物氧化特性。高锰酸盐预氧化工艺一方面通过强化混凝,降低了活性炭上沉积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有效地减少了活性炭孔隙堵塞,提高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另一方面,高锰酸盐在强化混凝工艺去除大分子有机物的同时,增加

左金龙[4]2007年在《饮用水处理技术现状评价及技术集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饮用水水源水质日益恶化,另一方面,用户对饮用水出厂水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供水企业来说,普遍面临原水水质恶化和出厂水水质标准提高的双重压力。现有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存在安全隐患,急需技术升级。而目前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大多是独立的、分散的,缺乏有机联系,限制了技术优势耦合,无法满足技术应用的需求。因此进行饮用水处理技术现状评价及技术集成研究十分必要,从总体的层次上,对饮用水处理技术进行系统归类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进行饮用水处理技术现状评价及技术集成,总结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单元技术、组合工艺,从宏观和总体上把握饮用水技术发展的脉络。从饮用水中典型污染物研究着手,通过对典型污染物的污染现状评价和去除技术分析,针对地表水4种典型水质,提出若干种典型污染物有效去除工艺,形成地表水处理技术集成体系,构建饮用水处理技术集成数据库,为饮用水处理技术搭建一个交流与共享的平台,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根据污染物质的属性不同,将饮用水中的污染物质分类为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和生产过程副产物。针对每一类污染物,选择其中的若干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污染物进行研究。典型污染物的选择原则为:在水源水中普遍或较普遍存在,对水质安全影响较大的污染物。确定了以文献研究的方式进行饮用水技术集成的研究方法。文献的调查时间范围为1994年至今,共查阅中外文文献一次文献13250篇,二次文献4650篇;国外学位论文102篇;国际机构官方网站文件46个;手册和书籍128册。提出了饮用水处理技术数据库的总体结构和编目格式,确定了饮用水技术集成的原则和技术路线。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和去除技术进行分析。给出了各种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单元处理技术。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浓度低、危害大,其去除技术主要采用活性炭或臭氧活性炭技术为主的深度处理工艺,目前水厂内微量POPs去除技术研究较少。对其它典型污染物的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并对去除技术进行分析。给出了各种典型无机污染物、典型生物污染物以及生产过程副产物的单元处理技术。典型无机污染物处理工艺较为复杂,重金属污染需要采取化学沉淀或吸附措施;饮用水中的硫化物可采用化学预氧化与常规工艺联用去除效果较好。对于典型生物污染物主要采用化学预氧化与常规工艺联用,预氧化药剂以二氧化氯和臭氧效果较好,采用膜技术可完全保证对典型生物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采用强化混凝去除DBPs前体物是最佳可行技术(BAT),建立DBPs生成预测模型并加以实用化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铝盐作混凝剂是饮用水中铝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混凝沉淀过程对除铝有着重要作用。丙烯酰胺来源于给水处理过程中投加的PAM中残留的单体,控制丙烯酰胺的污染主要是控制PAM中单体的浓度,或改用其他高分子絮凝剂。对地表水典型水质进行分析和分类,提出微污染水、富营养化湖泊水库水、低温低浊水、病原生物污染水4种典型水质。针对地表水中微污染水、富营养化水库水、低温低浊水、病原生物污染水等4种典型水质中典型污染物,提出若干种有效的处理工艺流程,分析了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常规集成技术、全流程集成技术、膜技术集成技术,给出各种集成技术的适用条件,形成地表水技术集成体系。饮用水处理技术集成研究,对于解决目前面临的水质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赵志伟[5]2007年在《天津地区饮用水处理工艺系统集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各地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而国家和人民群众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却是越来越高, 2006年我国推出了严格的饮用水水质新标准。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自来水厂采用的常规工艺,难以应对频发的污染问题和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质的要求。因此,针对现阶段水源水质的特点,研究安全、高效、低耗的饮用水处理工艺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本研究以天津地区的水源水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工程应用为目标,开展了较为系统的中试试验。试验以天津地区的水质特点和水质分期情况为依据,以适合于天津水源水质的单元工艺为基础,确定了适合于不同时期天津水源水的组合优化处理工艺系统,并得出了如下重要成果。首先采用聚类分析中的Wards法对天津地区的滦河水源水和黄河水源水进行了聚类分析。分析发现:在一年的周期中,滦河源水可以分为3个水质期,黄河源水可以分为2个水质期。在确定了水质期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各个水质期的重要信息进行了提取。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滦河的3个水质期可以分类为高温高藻期、低温低浊期和常规水质期;黄河的2个水质期可以分类为高污染期和低污染期。接下来对滦河和黄河源水进行了相关的时间序列分析,得出了各个主要污染物随时间的变化函数,为水处理工艺系统的远期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天津地区的水源水质特点,从预处理技术子系统各集成单元、强化混凝集成单元、强化气浮/沉淀集成单元、强化过滤集成单元、深度处理子系统各集成单元、安全消毒集成单元等入手,进行了单元工艺系统的集成结构构建及其在水处理系统中的效能评价。研究发现预氧化具有明显降低混凝剂投药量,提高气浮和过滤常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作用;粉末活性炭预处理具有改善常规工艺出水水质的作用;强化混凝、强化气浮、强化过滤等强化常规工艺提高了常规工艺对有机物、浊度、藻类、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等的去除效率;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各类有机物;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安全经济地实现对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的双重控制。在单元处理工艺系统集成结构构建的基础上,针对滦河水源高藻期、滦河水源正常期、黄河水源低污染期、黄河水源高污染期四个水质期的原水水质特点,以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深度处理工艺系统为基本形式,进行了组合处理工艺系统的系统研究和评价。在滦河水源高藻期,在32种常规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中优选出了适合的3种强化常规组合处理工艺系统。在13种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系统中,发现气浮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与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与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系统能够满足供水水质安全的各项要求。在滦河正常水质期,根据7种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的比较发现,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处理工艺系统可以满足供水安全要求。在针对5种深度处理组合处理工艺系统的研究中,得出了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与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系统是最优系统。针对黄河低污染期的水质特点,在14种常规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中优选出了3种出水保障率较好的处理工艺系统。在12种深度处理组合处理工艺系统的研究中,发现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与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系统为最优工艺系统。选择13种常规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以黄河高污染水为原水进行研究,发现常规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的处理效果不是很理想。进一步重点考察了12种常规/强化常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系统得处理效果,结果发现只有臭氧预氧化-气浮-过滤-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系统满足出水约束。最后,以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等数学方法为基础,从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对适合不同水质期的各个处理工艺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工艺系统优化,发现适合滦河高藻期的处理工艺系统是“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其制水成本为0.64元/m~3;适合滦河正常水质期是常规处理工艺系统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工艺系统,制水成本仅为0.52元/m~3;适合黄河低污染水质期的处理工艺系统是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活性炭,制水成本为0.57元/m~3;适合黄河高污染期的处理工艺系统是臭氧预氧化-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臭氧生物活性炭是较为合适的处理工艺系统。综合以上因素,最终确定了一套完整的适合于天津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水处理工艺系统:臭氧预氧化-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系统。

李传扬[6]2016年在《微污染原水深度处理工艺优化与饮用水生物稳定保障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淮河流域盐城段水源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逐渐升高,水源水呈微污染状态,传统水处理技术已很难有效去除这些微量有机物,饮用水水质安全得不到保障,水质生物稳定性较低。因此开展针对淮河流域水源水的深度处理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论文根据淮河流域通榆河和盐龙湖段水源水质特征,相应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水源地水质调研;以臭氧——生物活性炭为核心的饮用水中试处理试验装置设计与调试;生物接触氧化池和预臭氧处理条件的运行优化及其对叁卤甲烷生成潜能的影响,并比较工艺流程1(生物预处理——混凝沉淀——强化过滤)和工艺流程2(预臭氧——混凝沉淀——砂滤)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运行优化,重点关注水中污染物去除及水质生物稳定性保障。通过对两处水源地的水质进行调研发现,两处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有浊度、CODMn、氨氮、总氮、总磷、铁和锰等,自2010~2015年期间,盐龙湖原水浊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全年中7、8月份浊度最高,冬季浊度最低。CODMn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水质略有改善,但仍然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GB3838-2002),对于Fe含量仅在全年的6~9月份超过0.3mg/L的地表水叁类水质标准,而近两年Mn含量均低于0.1mg/L的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值;通榆河的水中浊度和CODMn呈逐年上升趋势,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值,且Fe含量在秋冬季节浓度较高,而春夏Fe含量多低于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值,Mn含量仅在6-9月份中可能会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制;两处水源地中氨氮、总氮和总磷的浓度均较高,但盐龙湖有降低趋势,而通榆河则有恶化趋势,所以整体而言,两处水源地均呈现出微污染现象。通过对生物接触氧化池预处理单元研究发现,当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为2h,气水比在(1-1.2):1的范围内,CODMn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16.64%和47.16%。结合挂膜期间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可以看出,去除率较高的有机物分子量多低于1000Da。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叁卤甲烷生成潜能,其中叁氯甲烷和一氯二溴甲烷去除率分别为17%和12%。通过对预臭氧运行工况的研究,确定臭氧投加量为0.5mg/L、臭氧接触时间为5min时,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为28.21%和32.89%,DOC和BDOC增长率分别为20.89%和22.14%,水质生物稳定性降低,但有助于后续生物活性炭对有机物的降解去除。预臭氧对水中叁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和一氯二溴甲烷的去除率分别为9%、8.98%和10.57%,叁溴甲烷去除率最低为4.67%,这可能是因为水中溴化物的含量较低,与次溴酸反应的有机物前体物较少。探讨工艺流程1和工艺流程2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工艺流程1对水中CODMn、氨氮、DOC、BDOC和叁卤甲烷生成潜能的去除效果较好,而工艺流程2对水中UV254去除率较好,但会引起水中氨氮、DOC和BDOC浓度的升高,提高水质的可生化性,一般将臭氧作为预处理时,多与生物活性炭联用,保障水质的生物稳定性。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研究发现,当臭氧接触时间为10min,臭氧投加量自1.2mg/L增加至2.0mg/L时,CODMn和氨氮的去除率仅分别提高了5.45%和7%,对TOC的去除效果较差,而DOC和BDOC分别增长了20%和111.65%,这说明臭氧氧化作用增大了水中DOC含量,降低了水质生物稳定性,所以从工艺优化角度出发,臭氧投加量为1.2mg/L较为合适。考察生物活性炭滤池除污效果,当滤速在6-8m/h,空床接触时间(Empty bed contact time:EBCT)在15min时,填料高度为0.9~1.5m, CODMn、UV254和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随着炭层深度的增加,TOC和DOC的去除率都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去除率最高分别为42.95%和66.56%,BDOC出水浓度多低于0.35mg/L,对提高出水生物稳定性至关重要

崔山[7]2017年在《炭泥系统循环吸附降解有机物藻类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地表水源水受周边环境污染影响的加剧,季节性枯水期使得微污染物质变得更加复杂,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很难保证水厂出水水质要求。高密市孚日自来水厂的原水有机物藻类含量近年来不断增加,亟需升级水厂现有工艺以保证出水水质。研究提出一种新型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技术——炭泥系统循环吸附降解技术(Carbon-Sludge system Circle Adsorption Bio-degradation technology),简称CSCAB技术。本文主要研究了CSCAB技术对水厂原水的预处理效果。试验研究了系统中生化池的启动、调试与运行,考察了系统对原水CODcr、UV254、氨氮、各藻类指标的去除效果,总结了温度、有机物浓度、pH、停留时间、生物活化炭泥浓度等因素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炭泥系统主要由生物再生池、吸附池、混凝沉淀池和回流系统构成,利用生物活化炭泥的吸附降解特性、生物泥絮凝剂助凝作用强化混凝效果,去除水中有机物、藻类等物质。生物再生池正常运行后,对CODcr、氨氮与UV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3.09%、33.74%、28.66%;对绿藻、蓝藻、硅藻、隐藻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2.19%、51.89%、50.94%、38.89%。生物活化炭泥的最佳投加体积比为3%。生物活化炭泥分别进入吸附池进行吸附降解、混凝沉淀池炭泥强化混凝,对原水CODcr、UV254、氨氮、藻类细胞总数及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53.99%、44.05%、58.63%、40.14%、56.11%;处理后水中的CODcr、UV254、氨氮、藻类细胞总数及浊度分别为6.83mg/L、0.10 cm-1、0.13mg/L、10331cell/ml、1.58NTU。影响炭泥系统处理效果的因素有温度、有机物浓度、pH、停留时间、生物活化炭泥浓度等。水温变化对系统的处理效果影响较大,温度越高对有机物藻类各指标的去除率越大,温度达到28.4℃时CODcr、氨氮、UV254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冬季采用回流系统适当加温的方式,提高系统冬季处理效果,且能耗较低。原水有机物浓度升高后,生物活化炭泥的吸附降解率也随之升高,且当CODcr浓度为25.74mg/L时,CODcr和藻类的去除率达到67.4%、49.4%。pH对系统的影响较大,酸性较大时(<6.5)系统出水的CODcr、藻类浓度较高,pH在6.5~8.0时,出水CODcr与藻类细胞总数含量较低;当pH上升到8.5时,出水CODcr浓度升高,而藻类细胞总数降低。通过对生物再生池不同停留时间的处理效果试验研究表明,生物再生池最佳的停留时间为10h。生物活化炭泥浓度随着系统的运行不断升高,试验研究表明炭泥浓度在3500~4500mg/L处理效果较好,炭泥浓度过高时可通过适当炭泥外排、调节回流系统等方式降低炭泥浓度,使系统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尚贞晓[8]2006年在《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引黄水库中具有代表性的济南鹊山水库微污染水源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烧杯试验与动态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和臭氧预氧化与强化混凝技术的联用工艺这两个方面入手,重点研究了混凝剂种类、混凝剂投加量、水力条件、水温、pH值等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优化混凝参数。同时,针对冬季水体低温低浊微污染的特性,采用臭氧做氧化剂,研究了臭氧对该水体的氧化特性,确定了最佳臭氧投加量以及臭氧接触时间,并对臭氧预氧化与强化混凝联用工艺的净水效果进行了研究。 本试验通过静态烧杯试验对混凝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对于微污染水体,铝盐PASC、PAJFC的混凝效果各有优势,混凝剂PASC用量少产生的矾花较大且沉降速度较快;PAFC用量稍大,产生的矾花较松散沉降性能稍差,需配合絮凝剂使用。但是对于藻类和叶绿素a等的去除PAFC效果最为明显,去除率分别达到45.3%和29.6%。铁盐FeCl_3对水样的pH值降低比铝盐要大,但是铁盐会使原水的色度增大。pH值对混凝剂的混凝效果有很大影响,适当降低原水的pH值有利于混凝剂更好的发挥混凝作用,当pH值在6.5-7.5时,效果最好。 本试验通过高分子絮凝剂的助凝试验,重点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B-16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将其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胺、聚丙烯酰胺、壳聚糖等絮凝剂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B-16具有用量少(常规絮凝剂用量的20-30%)、适应性广、处理效果好等优点,B-16与PASC复配使用,可以大大提PASC的除浊性能,浊度去除率最高可以提高28%。同时PASC去除有机物的能力也大为提高,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最高可以提高19%。动物急毒性试验表明该絮凝剂无急毒性反应,初步预示其在给水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最后对微生物絮凝剂B-16的絮凝机理进行了探讨。 本文对于混凝反应条件的研究表明,混合絮凝的搅拌条件对混凝效果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快速混合最佳强度为350r/min,搅拌时间为150s;絮凝阶段,分段式絮凝较之单一强度的混凝效果要好,混凝强度逐渐降低有利于絮体的成长。最佳组合为80r/min,10min然后40r/min,10min。同时就原水浊度、水温等对混凝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水浊度高,沉淀极限值升高,原水水温高

韩宏大[9]2006年在《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供水行业面临着突出的水质问题,一方面水源普遍受到污染,另一方面水质标准不断提高。饮用水的水质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供水行业需要建立新型水质观,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新的水质保障体系,从而达到供水服务水平的根本提高。这就使得供水行业迫切需要先进、高效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本研究针对天津市原水水质状况,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开展中试试验研究工作。从饮用水处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入手,强化对水中多种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重点研究组合工艺除污染优化条件与除污染效能,进行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集成,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天津市水源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和水质分期;单元技术的处理效能评价;工艺组合技术研究;组合工艺的经济技术综合分析;系统集成技术的工程应用。首次采用季节变动模型对天津市滦河水源10年的水质情况和黄河水源4年的水质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各个水质指标的长期趋势项回归方程,根据趋势模型和各水质指标的历史数据求出季节比S c,在各个指标的季节平均值和对应的季节比( S c)的基础上,得到了各个水质指标的季节变化趋势值。首次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天津市滦河水源和黄河水源水质进行了水质分期,滦河水源分为3个水质期,黄河水源分为2个水质期,并对各水质期水质特性进行分析。在为期28个月的中试试验研究中,通过对预处理技术、强化混凝技术、强化气浮技术、强化过滤技术、深度处理技术、安全消毒技术等单元工艺技术的处理效能进行了系统评价,确定了各单元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预氧化具有明显降低混凝剂投药量,提高气浮和过滤常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作用,改善了水中有机物的可混凝性,提高了常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保障率;强化混凝、强化气浮、强化过滤等强化常规工艺提高了常规工艺对有机物、浊度、藻类、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等的去除效率,为提高出厂水的水质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各类有机物,特别是对重点控制的有毒有害有机物,更具有较好的效果;安全氯化消毒工艺利用游离氯灭活微生物迅速,氯胺消毒副产物生成量低的特点,充分发挥了两者对微生物灭活的协同作用,安全经济地实现对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的双重控制。在不同水源和水质条件下,将水源、水厂、管网、用户作为一个系统,从水厂运行、饮用水质量、管网系统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了86种强化常规处理组合工艺和42种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的研究。针对浊度、有机物、藻类、藻毒素、叶绿素、氨氮、细菌、TTHMFP、THAAFP、AOC、BDOC等指标的去除效能,优选出适合的强化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组合工艺。采用层次分析和灰关联度分析法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综合评价优选出的多套组合工艺技术,形成了以气浮为核心的强化常规处理组合工艺和以人工固定化

朱光灿[10]2003年在《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与去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囊藻毒素(MC)是一类七肽单环肝毒素,MC-LR是一种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MC在水中的化学稳定性较好,不能被传统净水工艺有效去除,迫切需要寻求能有效去除饮用水中MC的实用水处理工艺。 本文完善了MC的ELISA和HPLC分析方法,通过模拟试验及水厂实测调查了富营养化太湖水中MC在常规净水工艺中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预氯化使藻细胞内的MC释放出来,混凝沉淀对细胞外MC无去除作用,砂滤可去除17.2%~40.4%的细胞外MC和19.0%~36.6%的总MC,加氯消毒对细胞外MC和总MC的去除率分别为30%~45.3%和30%~51.7%。 接近于推流反应器的叁阶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对富营养化原水的预处理效果与稳定性优于单阶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HRT为2h时,叁阶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氨氮、NO_2~--N、浊度和藻类的去除率大于90%,COD_(Mn)的去除率大于20%,细胞外MC和总MC的去除率分别大于85%和84%,细胞外MC-RR和MC-L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1.7%和86.7%以上,总MC-RR和MC-L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5%和71.5%以上。综合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阶式生物反应器叁阶的气水比分别取2:1、0.5~1:1和0~0.5:1。生物预处理工艺中,MC在特定细菌的降解作用及混合微生物的同化作用下被去除。 紫外—微臭氧工艺深度处理含MC的饮用水,HRT为1.5h时,MC-RR、MC-YR与MC-LR的降解效率分别为61.9%、81.9%和91.7%,降解过程为一级动力学反应,半降解时间t_(1/2)分别为74.5、32.2和24.2min。连续流运行时,MC-RR、MC-YR、MC-L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8%、62.7%和74.0%。紫外辐射与较高的臭氧投加量促进MC的降解。 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含MC的饮用水,HRT为1.5h时,MC-RR、MC-YR、MC-LR的去除率分别为60.6%、63.3%和68.8%,去除途径为微生物直接降解与活性炭吸附后再被微生物降解。 阶式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砂滤—加氯消毒组合净水工艺对COD_(Mn)、UV_(254)、氨氮、总MC的去除率分别为70.2%、27.9%、84.5%和88.0%,GC/MS分析表明有机物种类和总量的去除率分别为29.8%和90.7%。混凝沉淀—砂滤—生物活性炭—加氯消毒组合净水工艺对COD_(Mn)、UV_(254)、氨氮、总MC的去除率分别为78.9%、43.6%、79.2%和84.9%,有机物种类和总量的去除率分别为65.9%和97.4%。混凝沉淀—砂滤—加氯消毒—紫外-微臭氧组合净水工艺对COD_(Mn)、UV_(254)、氨氮、总MC的去除率分别为74.1%、50.0%、58.3%和76.9%,有机物种类和总量的去除率分别为64.9%和97.3%。 研究结果表明,阶式生物接触氧化、紫外-微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均能有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效去除饮用水中MC,3种组合净水工艺可用于从富营养化原水制取安全饮用水。

参考文献:

[1]. 常规工艺处理天津滦河原水的优化试验研究[D]. 郭伟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2]. 强化混凝—过滤去除微污染水中藻类生物的研究[D]. 李永成. 武汉科技大学. 2004

[3]. 高锰酸盐预氧化—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除污染效能与机制[D]. 任芝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4]. 饮用水处理技术现状评价及技术集成研究[D]. 左金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5]. 天津地区饮用水处理工艺系统集成研究[D]. 赵志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6]. 微污染原水深度处理工艺优化与饮用水生物稳定保障研究[D]. 李传扬. 东南大学. 2016

[7]. 炭泥系统循环吸附降解有机物藻类试验研究[D]. 崔山. 山东建筑大学. 2017

[8]. 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试验研究[D]. 尚贞晓. 山东大学. 2006

[9]. 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D]. 韩宏大. 北京工业大学. 2006

[10].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与去除技术研究[D]. 朱光灿. 河海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强化混凝—过滤去除微污染水中藻类生物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