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湿润区论文-寿春光,王景发,赵艺源

半湿润区论文-寿春光,王景发,赵艺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半湿润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土壤温度,土壤水分

半湿润区论文文献综述

寿春光,王景发,赵艺源[1](2019)在《半湿润区秸秆覆盖还田对玉米田土壤温度、水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吉林省梨树县高家村黑土秸秆覆盖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传统垄作(CK)、免耕无秸秆覆盖(NT-0)、秸秆覆盖量33%(NT-33)、秸秆覆盖量67%(NT-67)和秸秆覆盖量100%(NT-100)5种处理土壤表层温度、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季玉米苗期,土壤表层温度变化趋势为NT-100<NT-67<NT-33<NT-0≤CK,土壤表层温度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降低,NT-100处理土壤表层温度比CK低近1.97℃,而NT-67、NT-33较对照分别下降了3.4%、3.2%,NT-0与对照温度差异不显着;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与温度呈相反变化趋势,即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土壤表层水分含量逐渐升高,各处理土壤水分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28%、31%、34%、40%。(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颖,秦乃群,高敬伟,杜盼,方盛田[2](2019)在《豫西南半湿润区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豫西南半湿润区自然资源特点,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引领,围绕小麦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因素进行开发攻关,集成了以"选择生态适应性良种,增强抗灾减损能力;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稳产高产基础;增施有机肥菌肥,改善供肥结构;推广窄行精准匀播模式,提高播种质量;浇好‘越冬水’,促丰产防春旱,优化成产因素;推广绿色防控新措施,提升农药减施增效水平"为核心的一套"豫西南半湿润区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通过加强示范推广领导、依托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引领、借力项目驱动实施、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等措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8期)

朱云鹏,王霖,党亚爱,王国栋[3](2019)在《施氮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施氮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0 kg·hm~(-2)(N0)、100 kg·hm~(-2)(N100)、200 kg·hm~(-2)(N200)、300 kg·hm~(-2)(N300)和400 kg·hm~(-2)(N400)5个施氮水平,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未施氮(N0)处理相比较,施氮处理的冬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量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增加,而各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含量降低。两年的冬小麦耗水量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N100、N200>N0>N300、N400;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但N200与N300及N300与N400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200 kg·hm~(-2)时冬小麦既能高产,也可高效利用土壤水分。(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琼玉[4](2019)在《中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区景观动态多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中并未提及建设项目尺度幅度大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尤其是长距离线型建设项目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很难进行定量评价,因此本文将针对导则中尚未明确的这个问题从景观尺度幅度变化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以中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区为研究对象,结合ArcGIS、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空间统计学等方法,按照大、中、小叁个不同尺度幅度和叁个时期从景观空间结构和稳定性两个方面,利用景观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平均生物量等指数来评价区域的生态完整性,从生态完整性评价的角度反映出规划或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叁个不同尺度下的景观动态评价结果综合讨论景观多样性指数值过低的原因。由评价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1.不同时期各尺度下的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均比较明显,但是每个时期的各植被景观类型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平均生物量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各尺度下的景观都保持了良好的生态完整性。2.从叁个时期内各研究区平均生物量这一评价结果来看,同一尺度下的生物量值基本保持不变,在住宅用地、工矿用地等呈现逐阶段增加的情况下,植被的优势度也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在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影响下,生态环境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3.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处于大尺度(纬度)上的我国中温带湿润区到半湿润区呈现由林地生态系统向耕地生态系统过渡的地域空间分域,这种分布主要是受大气候影响,处于中等尺度(省域)上的辽宁省中温带湿润区到半湿润区在一定程度上也遵循大尺度的规律,由此可见在大中尺度下由大气候主导的生态环境适合做生态规划。4.处于最小尺度(市域)上的沈阳市中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区因土壤、地表水、小气候、地下水差异会形成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景观类型,以人类为主导的作用在增强,如果对景观多样性指数的计算还是从植被大类下进行评价,可能会导致景观多样性指数的评价值过低,因此景观生态学法在小尺度上的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对植被类型进行细致分类。(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期刊2019-01-04)

段琪彩,黄英,韩焕豪,王树鹏,张雷[5](2018)在《云南半湿润区水稻需水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云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开展水稻需水规律试验研究对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半湿润区的大理、建水和砚山试验点2016及2017年灌溉试验为基础,通过水量平衡原理分析了各试验点水稻需水规律。结果显示,各试验点水稻需水量变化过程存在一定差异,建水和砚山最大值出现在抽穗开花期,大理最大值还出现在乳熟期。各试验点水稻生育期日均ET0在3.6~4.6 mm之间,过程随生育期呈线性减小趋势;日均ETc在4.1~5.1 mm之间,过程随生育期呈单峰变化趋势;作物系数在1.06~1.16之间,过程随生育期呈单峰变化趋势,返青期平均值为0.93,抽穗开花期为1.24,黄熟期为1.02。水稻生育期内降水量利用率在80%以上,占耗水量的70%左右。降水量对水稻灌溉定额和灌水量、排水量的影响较大,水稻生育期与雨季同步可充分利用降水灌溉,节约水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11期)

牟鸿燕[6](2018)在《半湿润区不同覆盖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和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半湿润区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以及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四种覆盖模式进行了大田实验。4种覆盖模式分别是秋季地膜覆盖(PA)、秋季垄膜集雨(RH)、播前地膜覆盖(PS)和秋季秸秆覆盖(SA),以平作不覆盖为对照(CK),通过叁年试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研究结果为完善旱区农业技术体系以及评价不同覆盖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1.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1)不同秋季覆盖处理对播前土壤水分有显着影响,PA、SA和RH均能够显着提高播前土壤水分,3a试验期间0-2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分别平均较CK提高61.3mm(11.74%)、46.1mm(8.83%)和35.4mm(6.79%)。RH有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但在冬春季蒸发量显着高于PA和SA(P<0.05),3a试验期间较CK提高24.8mm-47.0mm(4.95%-9.13%)。在春玉米生育期中,PA和PS能够显着提高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P<0.05),至扬花灌浆期60-1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快速下降,玉米生育后期12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其他处理(P<0.05)。RH集雨效果明显,雨后上层土壤含水量较其他处理显着提高,但是长时间干旱少雨会使RH上层土壤含水量快速下降。2.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温度影响不同,PA处理在苗期、拔节期和杨花灌浆期0-25cm土壤温度分别比CK提高3.4°C、2.4°C和1.1°C,PS与PA之间没有显着差异;SA在整个生育期都有明显的降温效应,在苗期、拔节期和杨花灌浆期0-25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分别比CK降低2.3°C、2.6°C和3.3°C;垄膜集雨处理0-25cm土层土壤温度较CK在生育前期没有显着差异(P>0.05),生育中后期低于CK,,扬花期和灌浆期0-25cm土层土壤温度分别较CK降低1.6°C和1.9°C。3.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良好的水温条件能够促进有机质的转化,增强土壤呼吸作用,最终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PA和PS的土壤呼吸速率显着高于CK(P<0.05),平均较CK增加66.08%和41.95%,有机质含量相较于CK在40-60cm土层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RH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15年较CK没有显着差异,在2016年和2017年则较CK显着降低;秸秆覆盖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a平均较CK提高31.56%,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在2016年与CK没有显着差异,在2017年显着高于CK。4.不同覆盖模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不同覆盖处理对玉米生长可产生显着影响(P<0.05)。PA处理在播后0-60d地上部生物量平均较CK提高40%-300%;PS在出现春旱的年份玉米苗期生长较PA差,但其增温效果在覆膜后促使水分上移,较CK显着促进了玉米出苗和苗期生长,播后60d地上部生量与PA没有显着差异(P>0.05);3a试验期间RH处理播后0-60d地上部生物量较CK提高36.12%-290.37%;SA处理仅在干旱年份表现为较CK出苗早,地上部生物量增加速率也显着大于CK,播后60d地上部生物量较CK提高64.48%(P<0.05)。5.不同覆盖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1)不同种植模式下,PA在3a的产量均最高,主要表现在百粒重显着增加,PS与RH的产量较PA在丰水年没有显着差异,在干旱年较PA降低,PA、PS和RH的产量3a平均较CK提高19.72%和16.69%和17.24%。3a试验期间PA的稳产效果最好,PS和RH次之。SA仅在冬春季出现干旱的2016年有显着的增产效果,较CK增产2007kg.hm~(-2)(18.87%);2015年和2017年分别较CK减产,减产幅度为3.01%-7.20%。(2)PA、PS和RH处理均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叁年平均分别较CK提高3.80kg.hm~(-2).mm~(-1)(14.41%)、4.38 kg.hm~(-2).mm~(-1)(16.88%)和3.07 kg.hm~(-2).mm~(-1)(12.04%)。SA仅在春旱的年份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高于CK(p<0.05),较CK提高2.48 kg.hm~(-2).mm~(-1)(8.58%)。(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何秋月,闫美杰,张建国,杜盛[7](2018)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刺槐树干液流对人工截留降雨输入及环境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局部地区温度上升和降水量改变将对区域植被的分布与生长产生重要影响。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中,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大面积种植的人工林树种。为探究该树种蒸腾耗水特征对降水量改变及水分条件差异的响应,于2015年4月起,在地处黄土高原半湿润区的陕西省永寿县槐平林场,于35年生刺槐人工林样地中布设了人工截留降雨试验,减少了47.5%的降雨输入。处理当年生长季内,截留降雨处理区0–1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相对于对照区(23.76%)有明显降低(22.59%)。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对截留降雨处理区和对照区的样树树干液流动态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步监测主要气象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湿度)和林地土壤含水量,分析了截留降雨处理区与对照区树干液流通量密度动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截留降雨输入处理降低了刺槐树干液流通量密度,截留降雨处理期间典型天气的平均液流通量密度(1.64 mL·m~(-2)·s~(-1))不仅低于同组样树在处理前一年同期的水平(2.42 mL·m~(-2)·s~(-1)),而且远低于试验期间对照区样树的平均水平(3.38 mL·m~(-2)·s~(-1));同时,截留降雨处理还降低了刺槐液流通量密度对气象因子变化的敏感性,截留降雨处理区样树液流通量密度响应空气水汽压亏缺的拟合方程参数值与对照区样树差异显着。分析可知,降水量水平不仅影响土壤水分状况,而且影响刺槐对气象环境因子响应的敏感性,降水量减少导致的土壤含水量整体降低会使得该区域刺槐蒸腾耗水量下降,显示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但最终会导致生产力的大幅度降低。(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守都,栗岩峰,李久生[8](2018)在《基于DNDC模型的东北半湿润区膜下滴灌玉米施肥制度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半湿润地区玉米生育期内的降雨量通常较多,给田间试验开展施肥制度优化研究带来一定困难。本文结合田间试验结果,利用DNDC模型优化了玉米膜下滴灌施氮次数和施氮比例。其方法是在对DNDC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利用2012和2011年东北膜下滴灌玉米田间试验数据对DNDC模型中作物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最后利用验证后的模型优化出适宜的施氮次数和施氮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对玉米吸氮量和产量影响较大的参数为大气CO_2浓度、作物需水量、降雨量和籽粒C/N等;验证后的模型能较精确模拟玉米的产量和吸氮量,而对玉米的生长动态模拟精确度相对较差;当土壤初始无机氮含量在60 mg/kg时,东北半湿润区膜下滴灌玉米的适宜施氮量为150~200 kg/hm~2,且在玉米抽穗期和灌浆期以1:3的比例施入氮肥可使氮肥的淋失量减少,而产量也可保持在较高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孔亚暐,宗烨[9](2018)在《山地型村落及水系统的空间形态研究——以半湿润区典型村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水系统由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雨水利用等"涉"水基础设施构成,以重力自流为主要的运行和营建方式,不仅直接决定着村落基础设施的布局形式,还深度影响着村落空间的构型。运用建筑类型学与空间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半湿润区内山地型村落为研究对象,得出相应水系统的体系构成,分析处于山坡、山麓和山谷等不同区域的村落及水系统的空间形态特征,总结乡村水系统对于村落空间形态的作用规律,提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新思路及策略方法。(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01期)

武艳文,菅文娜[10](2017)在《黄土高原“植物-民居”生态共生模式研究——以半湿润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内外植物与建筑共生关系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植物与民居生态共生模式形成的约束条件;从建筑的环境绿化和本体绿化角度出发,以黄土高原半湿润区为例,重点探讨了黄土高原植物与民居在其所处的大环境(村落环境)、小环境(民居内外空间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水平及民居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下可能形成的生态共生模式,并总结出适合地区长期发展的共生模式。(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7年10期)

半湿润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豫西南半湿润区自然资源特点,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引领,围绕小麦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因素进行开发攻关,集成了以"选择生态适应性良种,增强抗灾减损能力;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稳产高产基础;增施有机肥菌肥,改善供肥结构;推广窄行精准匀播模式,提高播种质量;浇好‘越冬水’,促丰产防春旱,优化成产因素;推广绿色防控新措施,提升农药减施增效水平"为核心的一套"豫西南半湿润区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通过加强示范推广领导、依托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引领、借力项目驱动实施、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等措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湿润区论文参考文献

[1].寿春光,王景发,赵艺源.半湿润区秸秆覆盖还田对玉米田土壤温度、水分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9

[2].王颖,秦乃群,高敬伟,杜盼,方盛田.豫西南半湿润区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9

[3].朱云鹏,王霖,党亚爱,王国栋.施氮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

[4].刘琼玉.中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区景观动态多尺度分析[D].沈阳大学.2019

[5].段琪彩,黄英,韩焕豪,王树鹏,张雷.云南半湿润区水稻需水规律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6].牟鸿燕.半湿润区不同覆盖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和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7].何秋月,闫美杰,张建国,杜盛.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刺槐树干液流对人工截留降雨输入及环境因子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18

[8].张守都,栗岩峰,李久生.基于DNDC模型的东北半湿润区膜下滴灌玉米施肥制度优化[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8

[9].孔亚暐,宗烨.山地型村落及水系统的空间形态研究——以半湿润区典型村落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

[10].武艳文,菅文娜.黄土高原“植物-民居”生态共生模式研究——以半湿润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

标签:;  ;  ;  ;  

半湿润区论文-寿春光,王景发,赵艺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