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污染论文_蒋婧媛,徐姗楠,黄洪辉,刘华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污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非点源,地下水,模型,澜沧江,细菌,负荷,太原。

氮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蒋婧媛,徐姗楠,黄洪辉,刘华雪[1](2019)在《基于L-THIA模型与3S技术的大亚湾陆域非点源总氮污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亚湾为研究对象,采用3S(GIS、RS和GPS)技术划分了汇水区范围并处理获得土地利用、土壤水文单元及降水等下垫面信息,运用L-THIA模型(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nd Non Point Source Pollutant Model)构建了总氮(TN)这一指标的大亚湾汇水区非点源污染模型,并通过径流量与负荷量模拟结果与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比对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大亚湾陆域非点源TN年均负荷量为2 559 t;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建设用地和园地的负荷量和单位面积流失强度均较高,是TN流失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汇水区涉及的11个镇(街)中惠州市稔山镇、平海镇对TN负荷量的贡献合计超过50. 0%,占据了77. 7%的TN流失关键源区,是非点源污染防治需重点关注的区域。来源贡献的定量识别和关键源区的空间识别为大亚湾陆域非点源TN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邵平[2](2019)在《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分布特征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矿开采对附近地下水质量有重要影响。不合理的开采模式、不合规的防污、治污措施,将严重污染地下水。研究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分布,对铜矿区域浅层地下水资源中氮污染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对某市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进行氮污染分布特征分析。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总体情况;然后阐述了数据获取方法;最后从数据统计描述、不同地层深度下叁氮指标变化特征和不同叁氮指标区间下样本分布特征等叁方面对某市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进行氮污染分布特征分析。(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3](2019)在《研究发现氮污染引起珊瑚漂白》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珊瑚礁的唯一威胁,氮也会导致珊瑚礁变白。研究人员研究发现,1984年到2008年佛罗里达群岛下游的卢伊重点保护区活珊瑚含量从33%下降到6%左右。其中1985年至1987年和1996年至1999年强降雨袭击该地区后,珊瑚的年损失率上升,这是因为强降雨后大沼泽地(本文来源于《上海节能》期刊2019年08期)

吴娟娟,卞建民,万罕立,魏楠,马于曦[4](2019)在《松嫩平原地下水氮污染健康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松嫩平原地下水氮污染现状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利用浅层地下水采样测试数据,运用地统计学分析及叁角随机模型开展了儿童和成人群体摄入氮污染风险评估及其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氮污染物主要存在形式为硝态氮,样品超标率为44.35%,最大值达到566.2mg/L,硝态氮浓度大于20mg/L的区域约占区内总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东中部高平原地区,西部山前倾斜平原污染较轻;以Isight5.9-2为平台,基于叁角模糊法耦合随机模型,考虑人类活动及农业发展的影响,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同单元,非致癌风险排序为:评价单元Ⅲ>评价单元Ⅱ>评价单元Ⅰ,且单元Ⅲ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单元Ⅲ、Ⅱ区域风险远高于安全阈值1,会对儿童和成人群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对儿童威胁更大;污染物浓度和参数的不确定性对风险值影响的波动范围较大,叁角随机模型对数据变化更为敏感,可降低叁角模糊法的不确定性,单元Ⅰ儿童风险区间值横跨安全阈值1,可能会误导污染防控决策;硝态氮浓度对风险贡献率均在90%以上,明确对硝态氮浓度参数随机抽样的必要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胡丽召[5](2019)在《澜沧江中下游梯级开发影响下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澜沧江中下游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是我国西南地区主要的水电开发基地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脆弱敏感区。流域的梯级水电开发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河流的生态环境特征,进而导致库区周边土地利用状况发生改变。氮是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养分之一,河流中氮浓度过高会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流域土壤结构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及农业管理措施等众多因素是河流中非点源氮污染的主要来源。当前针对单一水电工程建设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非点源的研究较多,而鲜有针对梯级水电开发引起的非点源氮污染负荷变化进行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构建SWAT模型、输出系数模型和USLE模型分别估算了梯级水电工程建设前后流域非点源氮污染负荷,对比分析了其变化的内在成因;基于Arcgis研究了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异特征,识别了流域向水体输送高氮负荷的关键源区和主要来源,为探明澜沧江流域中下游梯级开发对非点源氮污染负荷带来的影响以及氮污染的控制与削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构建SWAT模型估算了澜沧江中下游梯级开发前的非点源氮污染负荷。以1980年作为梯级开发前的代表年,通过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构建SWAT模型,利用模型模拟输出的径流与泥沙值,估算出1980年研究区的非点源氮污染总负荷是22855.74吨,其中土地利用溶解态非点源氮污染负荷是14230.18吨,农村居民点的溶解态氮污染负荷是2064.15吨,溶解态氮污染总负荷是16294.33吨,吸附态非点源氮污染负荷是6561.41吨。(2)通过构建输出系数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估算了澜沧江中下游梯级开发后的非点源氮污染负荷。以2015年作为梯级开发后的代表年,通过经验模型估算出的2015年研究区的非点源氮污染总负荷是29009.16吨,其中土地利用溶解态非点源氮污染负荷是14535.82吨,农村居民点的溶解态氮污染负荷为7126.99吨,溶解态非点源氮污染总负荷是21662.81吨,吸附态非点源氮污染负荷是7346.35吨。(3)对澜沧江中下游梯级开发前后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主要污染源与污染区。梯级开发后的非点源氮污染总负荷相较开发前增加了26.9%,其中溶解态非点源氮污染负荷增加了32.9%,吸附态非点源氮污染负荷增加了12%。梯级开发对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有影响,但总体而言土地利用构成变化不大,溶解态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的年际变化主要受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影响。从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位于澜沧江中游地区的溶解态非点源氮污染负荷总体上小于下游地区的污染负荷,而吸附态非点源氮污染负荷大于下游地区的污染负荷,非点源氮污染总负荷在整个流域中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总体上而言澜沧江下游地区的氮污染总负荷大于中游地区。研究区内对非点源氮污染总负荷贡献最大的区域是澜沧县和凤庆县,主要污染源是农业施肥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水土流失污染。(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王腊芳,蔡正平,岳有福[6](2019)在《农业氮污染:责任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利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15年全球N_2O污染总量和分布格局,重点分析了中国供给侧和需求侧N_2O排放的国际占比、国别流向和部门分布,并对其构成进行分解;通过引入贸易隐含N_2O排放差额的概念,分析了不同责任原则下的排放差异,并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视角初步解释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应用SDA"两级分解平均法"研究了N_2O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全球N_2O排放增长率虽不大,但其所造成的潜在温室效应已超过2014年和2015年全球CO_2排放量之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呈持续增长态势,其中,农业部门是N_2O排放主体。中国供给侧和需求侧N_2O排放均位居全球第一位,虽然内需排放占主导,但外需排放比重在不断增加。进一步地,农产品最终需求规模的扩张和前向国际产业关联效应的增强是N_2O排放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而抑制N_2O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优化农业氮排放强度及其最终需求产品结构。(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06期)

胡敏鹏[7](2019)在《流域非点源氮污染的滞后效应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受到控制,非点源污染已成为许多水体氮过量的主要原因,不仅严重威胁着水体生态系统健康,而且导致了下游河口、海岸带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与低氧区问题。然而,不少流域经过多年的非点源污染控制努力,但是水体的氮污染水平并未得到显着降低。非点源氮污染的滞后效应是造成以上尴尬局面的其中一个关键原因。然而,目前对流域非点源氮污染滞后效应的定量认识还很有限,阻碍了氮污染控制进程。基于浙江省永安溪流域1980-2018年连续逐月的水文水质数据以及气象、污染源、土地利用等相关流域属性数据资料,本研究通过多种同位素分析、多模型模拟等,分析了长时间序列的流域人为氮输入和河流氮输出动态特征分析,初步解析了河川径流的组成及水文滞留时长,初步揭示了流域氮输移过程的转化特征,初步估算了当前氮源vs遗留氮源、点源vs非点源、地表径流vs非地表径流(侧向流、地下径流)对河流氮输出通量的贡献,为实现氮污染有效控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80-2010 年间净人为氮输入(Net Anthropogenic Phosphorus Inputs,NANI)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总体净增加了 70%以上。然而,河流总氮(TN)输出通量呈持续增加趋势,总体增加了 90%以上。2000-2010年期间NANI与河流TN输出通量之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这与土地利用方式和NANI组分变化以及滞后效应的影响有关。(2)模型法和同位素正弦波拟合法的估算结果表明,河川径流主要来源于的地下径流(73-91%),而地表径流的贡献较小(9-27%)。与之相对应,年轻水(年龄在44-68天内)的贡献仅为6%-21%,径流汇流过程的平均滞留时间为15.1年。暴雨次数及水田面积可能导致了年轻水比例的时空变异性,而地形因子则是影响平均滞留时间空间变异性的主要因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永安溪流域存在较为显着的水文滞后性。(3)水文水质和氮氧同位素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是河流氮污染的主要原因,流域氮输移过程经历了较为显着的硝化反应,但反硝化反应较弱,有利于氮进入深层土壤和地下水系统并逐年累积,从而促进了滞后效应的形成。硝化为主的特征也促进了永安溪氧化亚氮(N2O)的产生。永安溪的N20产释规律与全球荟萃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河流N20的释放通量主要由河流氮浓度所决定,而释放因子不仅与可溶性无机氮(DIN)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还与流量大小、有效碳源浓度呈负的幂函数关系。(4)引入交叉相关分析和“考伊克”转化方法,初步识别了流域氮污染的滞后时长,改进了区域养分管理(ReNuMa)模型,发展了流域氮污染过程动态模型,结合同位素及水文水质数据初步验证了以上模型模拟结果。永安溪流域氮污染的滞后时长为10年以上;每年河流总氮输出中~77%来自遗留氮库,仅~10%来自当年人为输入氮。以上结果与同位素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即地下水和土壤氮对河流硝态氮的分别为~50%和>30%。(5)1980-2010年期间,人为累计输入的1923 kg N ha-1氮中,25%形成了遗留氮库,使得流域遗留氮量由1980年的380 kg N ha-1 yr-1增加到了 2010年的534 kg N ha-1 yr-1;62%通过反硝化、非收获性植物吸收等过程去除;13%通过河流输出。综上所述,以地下径流为主且具有较长汇流时间、硝化作用强而反硝化作用较弱以及人为氮过量输入,使得永安溪流域非点源氮污染具有显着的滞后效应。所发展的相关模型和方法初步明确了人为氮输入和河流氮输出之间存在的滞后时长以及遗留氮对河流氮污染的贡献。为有效控制河流氮污染,在削减化肥等主要人为氮源的过量输入的同时,需重点关注地下水氮污染的修复和土壤氮的高效管理。(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10)

张晓波[8](2019)在《紫色硫细菌Marichromatium gracile YL28对海水养殖水体氮污染的生物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海养殖水域,氨氮(NH_4~+)、亚硝氮(NO_2~-)和硝氮(NO_3~-)含量普遍超标,多年来一直排在众多污染物首位,这不但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对沿海或近海生态环境形成潜在威胁。微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段,已在养殖水体有害污染物(如氨氮和亚硝氮)的去除、调节养殖生态系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研究和应用的微生物主要源自土壤或淡水环境,源于海洋的物种鲜有报道,而且这些陆源或淡水微生物在复杂海水养殖水体或海洋等高盐环境中究竟能否存活并发挥生物活性,尚无明确定论。现有研究表明,微生物普遍具有氨化作用,能将有机氮化物转化为氨并释放到环境中,但在目前,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菌株很少。已有文献表明,很多菌株在有机氮源环境中对水体氨氮去除的能力大幅度降低,甚至完全抑制。养殖水体沉积物-水界面(Sediment-Water Interface,SWI)是一个营养物质丰富、微生物代谢活跃的生态环境,但该区域溶氧和光照往往不足,导致营养物质不能完全降解,产生的多种可溶性小分子物质(如无机氮、氨基酸、肽、有机酸、醇和糖等)释放于水体,这被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或恶化的主要源头。因此,针对性开发适应海水养殖水体的微生物修复剂,尤其是适应SWI这种低光、低氧甚至无氧的、营养丰富且复杂环境的新型高效脱氮微生物制剂,对水产养殖业和海洋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自红树林潮间带分离获得一株能够以亚硝氮为唯一氮源生长、高效去除水体中高浓度无机叁态氮(氨氮、亚硝氮和硝氮)的紫色硫细菌YL28,被鉴定为Marichromatium gracile,是迄今发现的亚硝氮去除能力最高的不产氧光合细菌(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APB)菌株之一。研究初步阐明了该菌株生长、脱氮特性的基本规律和高效脱氮的分子机制,但在有机氮环境中,该菌株氨氮去除能力受到严重影响。鉴于此,本研究以YL28为研究对象,通过复壮筛选的方法,筛选到了在蛋白胨和尿素存在时具有高效氨氮去除能力的菌株,并优化了该菌株的培养条件。随后在高浓度无机叁态氮共存的评价系统中,选择了光、氧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不同结构类型的碳源、氮源等影响因子,考察了该菌株对环境(尤其是海水养殖水体SWI)的适应性。进一步采用16S rRNA(V3-V4)高通量测序、qPCR方法,并结合水体理化指标,深入研究了该菌株对养殖系统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对氮代谢相关功能基因(nifH、amo A、narG和nosZ)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有机氮限制微生物去除无机叁态氮能力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复壮筛选的方法,获得了一株在有机氮化物存在条件下能够高效去除氨氮的YL28菌株,与出发株相比,氨氮去除率可提高90%以上。针对该菌株在培养和制剂存储过程中,易沉淀分层的问题,在原有培养基基础上,采用单因子优化法,获得了优化培养基配方。与优化前相比,菌体生物量(OD_(660))提高了54.20%,BChl和Car合成量分别提高了50.73%和52.69%。液体制剂黑暗静置储存810 d,沉降率仍可达到55%以上,且氨氮去除率在整个储存周期均达到80%以上。2)针对海水养殖水体环境的复杂性,本研究在无机叁态氮体系中,选取17种有机碳化物及其复合物、2种有机氮化物和养殖饵料等考察了该菌株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研究发现,小分子有机碳(乙酸和丙酮酸等)是YL28生长和脱氮的良好碳源;海藻寡糖并不是良好的碳源,但海藻寡糖与良好碳源复合能够显着促进该菌株的生长和脱氮活性;难以利用的碳源(卡拉胶、海藻酸钠和环糊精等)与良好碳源复合,其生长和脱氮活性未受到明显影响。有机氮化物与良好碳源复合,不影响菌株对无机叁态氮去除能力,但显着影响菌株的生长特性。3)光和氧是影响APB生长代谢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分析,阐明了光、氧与YL28生长和脱氮变化相互关系,获得了理论最佳的溶氧(用装样量表示)、光照强度和光周期条件,并采用期望分析获得了实际应用中可行的光氧参数范围。研究发现,光照厌氧时,该菌株能够进行良好生长和脱氮;光照好氧时,菌株生长活性降低,但脱氮活性没有显着变化。黑暗厌氧条件下,菌株仍能够保持较好的脱氮能力,无机叁态氮的转化率达到81.41%。通过响应面优化,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菌体生物量(OD_(660))提高了21.28%,氨氮去除率达到93.79%。4)养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及其定向调控是反映养殖水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采用16S rRNA(V3-V4)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YL28对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该菌株能够显着改善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水体水质并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Ⅰ类水质要求,也能定植于海水养殖系统中调节细菌群落结构。添加该菌株,能够显着提高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也能够显着提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着色菌目(Chromatiales)、着色菌科(Chromatiaceae)、海洋着色菌属(Marichromatium)的物种丰度,但不改变其在分类水平上优势物种类群的地位。海命菌属(Marivita)和OM27类群可作为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潜在指标,且OM27和Marichromatium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另外,该菌株能够有效的降低条件致病菌(Vibrio)的丰度和种类,抑制率达到62%以上。5)为揭示该菌株与氮代谢循环相关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qPCR法定量分析了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16S rRNA和氮代谢相关功能基因的丰度变化(如固氮(nifH)、硝化(amoA)和反硝化(narG和nos Z))。研究发现,YL28不影响环境中AOA的丰度变化,但能够显着促进AOB丰度升高,相比于高剂量的YL28,低剂量的YL28更有利于提高AOB的丰度。YL28与nifH丰度具有显着地正相关关系,高剂量添加YL28可提高amoA丰度,YL28不影响nar G和nosZ丰度变化。最后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建议在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水体中,该菌株的使用周期以5 d(低剂量)或10-12 d(高剂量)最佳。综上所述,针对微生物普遍具有氨化作用,在有机氮素环境中释氨,严重影响微生物脱氮这一问题,本研究筛选获得了一株在该环境中能够高效去除无机叁态氮的菌株YL28并优化了该菌株的培养条件,系统的考察了环境因素(碳源、氮源、光和氧等)对该菌株生长和脱氮活性的影响,研究了该菌株对养殖水体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阐明了该菌株对水体环境的适应性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海藻寡糖能够显着促进该菌株的生物活性、明显改善菌体培养和储存过程中的聚集沉降,为海藻寡糖的应用提出了一种新途径。在黑暗厌氧环境中,该菌株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和脱氮能力,能够在沉积物-水界面环境中定植并良好的适应这种复杂环境,从养殖水体污染物源头有效地控制氨氮和亚硝氮等有害物质的释放。本研究对于针对性地研究APB水质调节剂,为微生物制剂的合理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6-01)

宋晟宇[9](2019)在《太原大气细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氮污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灰霾日益严重,其中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水溶性有机氮(water-soluble organic nitrogen,WSON)作为PM_(2.5)中的重要组分之一,对大气氮循环、二次气溶胶的理化性质以及人体的健康等有着很大的影响。太原作为典型的北方工业城市,灰霾污染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通过对太原市PM_(2.5)中WSON的总量特征的研究,研究其浓度水平与来源解析,为相关部门的防治灰霾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中流量大气PM_(2.5)采样器,于2016年12月、2017年4月、7月、10月在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五楼楼顶采集大气PM_(2.5)样品。通过有机碳/总氮分析仪、离子色谱测定样品的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水溶性无机离子以及水溶性总氮(water-soluble total nitrogen,WSTN)的含量,计算得到WSON的浓度。进而研究WSON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和浓度水平,最后用PCA/APC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bsolutel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模型对其进行来源解析,分析WSON的来源及贡献。研究表明:(1)太原市四季WSON浓度有显着差异,春夏秋冬平均浓度分别为0.90±0.27μg·m~(-3)、2.49±4.80μg·m~(-3)、2.84±0.83μg·m~(-3)、7.67±7.13μg·m~(-3),冬季WSON平均浓度最高。冬季与夏季WSON占WSTN较高,秋季次之,春季贡献率最低。平均WSON对WSTN的贡献为30%。(2)WSON与N/C夏季的相关性最高(R~2=0.65),表明夏季WSON的来源较单一,而其他叁季来源较多。气象条件也会影响WSON浓度,研究发现风速偏低、相对湿度较高时,WSON浓度较高。(3)PCA/APCS模型对WSON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太原春季燃煤源与汽车尾气源的混合源对WSON贡献率最大,达到了76%;夏季WSON的主要污染源为燃煤排放/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混合源,建筑扬尘及工业燃烧源,其贡献率分别为44.8%,13.7%,10.2%;秋季WSON的污染源除燃煤燃烧和汽车尾气混合源(40.6%)占主要部分外,建筑扬尘(4.9%)及生物质燃烧源(0.04%)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冬季PM_(2.5)中WSON的主要污染源为燃煤燃烧、生物质燃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的混合源,烹饪及建筑扬尘,其贡献率分别为21.4%,1.7%,1.3%。(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方敏[10](2019)在《叁江平原松花江-挠力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叁氮”污染形成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目前区域浅层地下水存在较突出的“叁氮”污染问题,势必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该文以叁江平原松花江-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分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历史“叁氮”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灌区-区域”多尺度野外调查工作,分析现状年浅层地下水“叁氮”分布规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揭示污染分布的主控因素,采用水化学、同位素等综合识别方法识别氮污染来源,对污染形成过程进行解析、概化、模拟,从而评估区域地下水氮污染风险,为当地氮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土地利用类型、采样井深度对“叁氮”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居住用地下伏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显着高于农田,氨氮反之;氨氮超标点在采样井深度较大的样品中更常见,硝态氮反之。在空间分布上,挠力河流域以氨氮污染为主,松花江流域以硝态氮污染为主,高浓度氨氮监测点分布在施肥量较大、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硝态氮超标区则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域;从7月(作物生长期)到10月(作物成熟期),全区氨氮、硝态氮污染问题减缓,典型灌区单井动态变化规律不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其受施肥活动、降雨、水田排水后土壤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井灌停止后区域地下水流向变化等因素的影响。(2)控制全区氨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表粘土层厚度和所处流域,硝态氮分布则是生活污染、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所处流域;对于松花江流域典型灌区,氨氮分布主控因素是含水层的氧化还原环境,硝态氮分布的主控因素则包括地表生活污染源分布、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取样井深度;对于挠力河流域典型灌区,氨氮污染主控因素为农业污染,硝态氮污染主控因素为生活污染与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3)浅层地下水氨氮污染主要来源于水田所施用的铵肥、尿素等化肥,硝态氮污染则主要来源于农村生活污染、牲畜粪便、园地中有机氮肥的施加、旱田氮肥的施加等。(4)根据土地利用类型(水田、旱田、居住用地)、包气带环境(氧化、还原)、含水层环境(氧化、还原)将研究区地下水“叁氮”污染形成过程概化为12种模式,对各模式下浅层地下水氨氮和硝态氮的污染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水田-包气带还原作用占优-含水层反硝化作用占优”模式下氨氮风险最大,在“居住用地-包气带氧化作用占优-含水层硝化作用占优”模式下硝态氮污染风险最大。(5)运用Hydrus-1D数值模型对12种污染形成模式进行模拟刻画,根据模拟结果将各模式下氨氮与硝态氮污染风险分为四个级别,绘制了研究区氨氮、硝态氮污染风险分布图。(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氮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铜矿开采对附近地下水质量有重要影响。不合理的开采模式、不合规的防污、治污措施,将严重污染地下水。研究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分布,对铜矿区域浅层地下水资源中氮污染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对某市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进行氮污染分布特征分析。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总体情况;然后阐述了数据获取方法;最后从数据统计描述、不同地层深度下叁氮指标变化特征和不同叁氮指标区间下样本分布特征等叁方面对某市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进行氮污染分布特征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1].蒋婧媛,徐姗楠,黄洪辉,刘华雪.基于L-THIA模型与3S技术的大亚湾陆域非点源总氮污染研究[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9

[2].邵平.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分布特征建模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3]..研究发现氮污染引起珊瑚漂白[J].上海节能.2019

[4].吴娟娟,卞建民,万罕立,魏楠,马于曦.松嫩平原地下水氮污染健康风险评估[J].中国环境科学.2019

[5].胡丽召.澜沧江中下游梯级开发影响下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王腊芳,蔡正平,岳有福.农业氮污染:责任与控制[J].农业经济问题.2019

[7].胡敏鹏.流域非点源氮污染的滞后效应定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9

[8].张晓波.紫色硫细菌MarichromatiumgracileYL28对海水养殖水体氮污染的生物修复[D].华侨大学.2019

[9].宋晟宇.太原大气细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氮污染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9

[10].方敏.叁江平原松花江-挠力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叁氮”污染形成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海洋叁次产业值和赤潮累计发生面积图土壤石油污染下扁穗冰草和红叁叶草δ...邢家圈沉积物总氮含量分布张家嘴沉积物总氮含量分布沉积物总氮平均含量分布组沉积物总氮释放曲线

标签:;  ;  ;  ;  ;  ;  ;  

氮污染论文_蒋婧媛,徐姗楠,黄洪辉,刘华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