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诗教渗透与生活点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诗教渗透与生活点滴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辛安小学宋晓丽

摘要: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绮丽瑰宝,作品浩若烟海,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同时,诗词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诗教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渗透融合

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绮丽瑰宝,作品浩若烟海,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同时,诗词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高雅的诗词对人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就像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因而,将诗教渗透于生活至关重要。

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营造诵读环境,陶冶人格情操。

(1)布置班级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1)开展晨读,激发热情。

开展晨读“诵经典”活动。各班利用晨读的时间,以自由朗读为主,充分朗读古诗词,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注重了积累。

2)课始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开展“课始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3)板报介绍,壁报引导。

根据具体情况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各班学生根据该主题设计手抄报、板报。各班主任选取优秀手抄报张贴至外走廊进行展览。手抄报、壁报中涉及的古诗(词)应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

(2)营造学校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1)广播领路,配乐美读。

在每天的红领巾广播中,开办精品栏目《古诗文诵读专题广播》。以读为主,讲解为辅;品味诗文,畅谈体会;鉴赏名句,吟唱歌曲;每次力争节目形式内容新颖,从而吸引每一个学生。

2)中队展示,全校学习。

利用升旗仪式上的中队展示进行诗教。各班主任选取符合每周主题的优秀诗词作为展示内容,从一年级一班开始依次进行表演和展示,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并于周一班会进行讨论和学习。

3)精选古诗,耳濡目染。

在学校走廊、外墙等地设计、悬挂、摆放优秀诗词作品,提供相关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和赏析。

4)评先选优,保证质量。在广泛开展古诗文诵读的情况下,每学期进行“古诗文诵读先进班”评比活动,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既保质又保量,进一步促进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2、诵读经典诗文,积淀人文修养。

(1)开设专门课程,培养诵读兴趣。古诗文言简意赅,诗意深远,如果形式单调乏味,就很难让学生保持诵读的兴趣。因此,必须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为此,充分利用《国学》等诗词欣赏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朗诵、歌咏、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

(2)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①据意背。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

②表演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古诗的理解。

③创设情景背。学生背诵时,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配乐、呈现画面等。

④多种形式综合背诵。如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限时背、轮换背、接龙背,据画背、听记背、问答背等。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尝试特色活动,培养个性能力

将诗教与学校特色紧密融合,有序开展活动。

(1)诗教与剪纸特色相融合。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园中的一支瑰丽奇葩,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情民风,融入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善恶判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将诗教与剪纸特色相融合。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主线创作诗教剪纸纹样。作品创作过程中,成立作品研发小组、纹样小组、剪纸小组、诗文小组,真正体现诵读悟国学,剪纸展经典。

(2)诗教与绢花制作相融合。

绢花不仅仅再是手工作品,我们还给予了他们诗的寓意。构思、设想、动手、创作,于是“一池荷花”呈现于我们眼前。它可以是诗教“小荷初露”的真实写照,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教发展前景预示。

(3)将诗教与书画巧妙融合。孩子根据古诗意思进行绘画创作是第一步,孩子自己写诗,再将意境画出来是真正目的。子曰:行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教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背了多少诗、写了多少诗,而在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浸润孩子纯真的心灵,陶冶孩子高尚的情操。

标签:;  ;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诗教渗透与生活点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