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肝炎论文_郑笑笑

导读:本文包含了慢性丙型肝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型肝炎,抗病毒,白细胞,细胞,病毒感染,药物,组织。

慢性丙型肝炎论文文献综述

郑笑笑[1](2019)在《血清CD4~+/CD8~+、相关性白细胞介素水平变化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6)、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的关联性。方法选取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6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4例为对照组,均行血清检测,统计两组血清IL-2、IL-6、CD4~+/CD8~+、CD4~+、CD8~+水平变化,并分析上述指标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情程度关联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L-2、CD4~+/CD8~+、CD4~+低于对照组,且重度丙型肝炎患者低于轻度者(P <0.05);观察组血清IL-6、CD8~+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重度丙型肝炎患者高于轻度者(P <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IL-2(r=-0.598,P=0.021)、CD4~+/CD8~+(r=-0.501,P=0.005)、CD4~+(r=-0.552,P=0.012)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情呈负相关;血清IL-6(r=0.524,P=0.011)、CD8~+(r=0.430,P=0.010)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情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L-2、IL-6、CD4~+/CD8~+、CD4~+、CD8~+水平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呈异常表达,并存在一定关联性,可作为慢性丙型肝炎病情程度评估指标,为临床及时对症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吴建忠,葛永亮[2](2019)在《多排螺旋CT评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评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HCV患者46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DCT检查,并计算APRI及FIB-4指数,患者均于检测后行肝穿刺活检,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DCT、APRI及FIB-4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结果 MDCT诊断肝纤维化,单独指标检测时脾容积诊断明显肝纤维化(F≥2)、严重肝纤维化(F≥3)及肝硬化(F4)的效能最高,高于肝段体积比(LSVR)及总肝容积。脾容积、LSVR及总肝容积叁者联合检测诊断F≥2、F≥3、F4的AUC分别为0.951、0.929、0.938,高于APRI的AUC(0.859、0.851、0.857)及FIB-4的AUC(0.893、0.848、0.850)。结论 MDCT技术较APRI及FIB-4指数更能准确的定量评价慢性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11期)

卢捷,陈立畅,周惠娟,谢青,林兰意[3](2019)在《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现状及药物选择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现状。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瑞金医院感染科诊治的慢性丙肝患者,收集其临床及实验室数据,分析抗病毒药物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组165例,未治疗者25例,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治疗者8例,基因型特异性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方案者44例,泛基因型DAA方案者85例。除丙通沙是各基因型最常选择的方案以外,基因1b型患者中,选择基因型特异性DAA的比例(40%,44/111)明显高于其他泛基因型药物(7%,8/111)。结论泛基因型DAA治疗是首选,价格是可选范围内除疗效与安全性以外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11期)

蔡博,刘晓丹,王小青[4](2019)在《IL-28B基因rs1297986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转归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L-28B基因rs12979860位点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CHC)转归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CHC患者130例,均给予抗病毒治疗,根据治疗12个月后的转归情况,分成转归良好组、转归不良组。所有患者均于12个月后复查当日采集血样,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水平,评价患者肝功能、脂代谢情况。经多重高温连接酶法测定患者IL-28B基因rs12979860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并比较转归良好组、转归不良组的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多态性与病情转归的关系。结果在130例患者中,有101例(77.69%)转归良好,29例(22.31%)转归不良。转归良好组CC型占比为89.11%,高于转归不良组的58.62%,转归良好组CT型占比为10.89%,低于转归不良组的41.38%(P<0.05)。转归良好组的HDL高于转归不良组,ALT、AST、TB、Alb、TG、LDL、TC低于转归不良组(P<0.05)。CC型患者血清HDL高于CT型,ALT、AST、TB、Alb、TG、LDL、TC低于CT型(P<0.05)。结论 IL-28B基因rs12979860位点的CC基因型有利于CHC患者病情转归,带有CC基因型的患者在肝功能、脂代谢方面优于CT基因型患者。(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11期)

段志辉,Pons,M[5](2019)在《无创预测代偿进展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脏相关事件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据《J Hepatol》2019年10月报道】题:无创预测代偿进展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脏相关事件风险(作者Pons M等)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显着提高了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但是代偿进展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口服DAA后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人群中肝脏相关事件(LRE)的发生率尚不明确。该研究旨在研究该类人群的LRE,并探索(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杨才勇,陈娜,李奎,江自成,卜蓉蓉[6](2019)在《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reg和Th17水平变化临床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比率检测在评估HCV感染患者发生肝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31例和同期接受健康体检者66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和Th 17细胞比率。绘制ROC曲线观察各指标预测肝硬化的发生。结果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6、IL-17和TGF-β水平分别为(8.08±2.71) ng/L、(17.01±4.55) ng/L和(5.20±1.35) ng/L,显着高于健康人[分别为(6.64±2.33) ng/L、(12.76±3.46) ng/L和(4.19±1.07) ng/L,P<0.05]或CHC患者[分别为(7.20±2.49) ng/L、(14.12±3.87) ng/L和(4.41±1.20) ng/L,P<0.05],血清高水平的TGF-β能预测肝硬化的发生(AUC=0.963,P=0.000);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为(6.27±1.02)%,显着高于CHC患者或健康人[分别为(5.75±0.84)%和(5.37±0.99)%,P<0.05],而Th 17/Treg比值为(0.19±0.05),显着低于CHC患者或健康人[分别为(0.23±0.06)和(0.22±0.0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或Th17/Treg细胞比值可有效预测肝硬化[AUC=0.820和AUC=0.607,P=0.000,P=0.041],而TH17细胞对肝硬化无预测价值。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β水平和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有明显的变化,监测它们的变化可能有助于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早期发现肝硬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潘美民,李文娟,蒋芳清,杨丽晖,谭永卫[7](2019)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7A、FGF和IL-7水平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发清除临床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自发清除的可能机制或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7A(IL-17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白细胞介素-7(IL-7)水平的关系。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HCV感染者70例,其中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2例,HCV感染自发清除者18例,另选择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抗-HCV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A、FGF和IL-7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结果在本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感染HCV基因亚型以1b和2a型为主,分别占67.3%(35/52)和25%(13/5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61.1±50.5) U/L和(57.0±42.8) U/L,显着高于HCV感染自发清除者[分别为(25.0±14.2) U/L和(25.5±9.4)U/L,P<0.0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7A、FGF和IL-7水平分别为(0.25±0.13) ng/L、(0.51±0.13)ng/L和(0.49±0.12) ng/L,均显着低于HCV感染自发清除者[分别为(0.75±0.14) ng/L、(0.93±0.11) ng/L和(0.71±0.10)ng/L,P<0.01],也显着低于健康人[分别为(1.35±0.12) ng/L、(1.49±0.12) ng/L和(0.99±0.12) ng/L,P<0.01],HCV感染自发清除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也显着低于健康人(P<0.01)。结论在HCV感染自发清除者中,血清IL-17A、bFGF和IL-7水平显着高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能系清除病毒的原因之一,可能由于触发了主动免疫系统,导致病毒被清除,肝功能恢复正常,其真正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程文婷,孔德华[8](2019)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microRNA122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microRNA122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CHC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10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于入院当日留取血清样本,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microRNA122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根据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标准(G)进行炎症程度分级,以≤G2级为轻度炎症组,>G2级为中重度炎症组。比较两组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CHC患者中重度炎症的预测价值,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与肝组织炎症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为(5.153±0.213)lg拷贝数/μL,高于对照组的(4.009±0.242)lg拷贝数/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炎症组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为(4.893±0.021)lg拷贝数/μL,低于中重度炎症组的(5.242±0.032)lg拷贝数/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预测CHC中重度炎症坏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662。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评分呈正相关(r=0.571,P=0.000)。结论与正常者相比,CHC患者的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10期)

黄春合,黄其文[9](2019)在《吉叁代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吉叁代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2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33例慢性丙型肝炎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给予吉叁代治疗;对照组15例:给予PR方案即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疗程12周。疗程结束时及停药6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病毒应答情况、肝功能指标(AST、AL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于治疗结束时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分别为94.44%和26.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停药24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94.12%和25.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率分别为0.06%、7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ALT、AST复常情况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叁代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比PR方案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荐用于无条件行基因分型的医疗机构。(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晓刚,林国贤,邱荣仙,何雄志,叶向阳[10](2019)在《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基因型与凝血功能及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基因型与凝血功能及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法来检测159例HCV RNA阳性患者的丙型肝炎基因型,并进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研究两者间的关系。结果:159例慢丙肝患者中检测出2a基因型53例(33.3%),1b基因型106例(66.7%)。2种基因型在不同的年龄组中的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P=0.0016),其肝组织炎性反应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中1b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2a型;1b型患者的肝脏病理变化(炎性反应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较2a型更加严重。(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慢性丙型肝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评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HCV患者46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DCT检查,并计算APRI及FIB-4指数,患者均于检测后行肝穿刺活检,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DCT、APRI及FIB-4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结果 MDCT诊断肝纤维化,单独指标检测时脾容积诊断明显肝纤维化(F≥2)、严重肝纤维化(F≥3)及肝硬化(F4)的效能最高,高于肝段体积比(LSVR)及总肝容积。脾容积、LSVR及总肝容积叁者联合检测诊断F≥2、F≥3、F4的AUC分别为0.951、0.929、0.938,高于APRI的AUC(0.859、0.851、0.857)及FIB-4的AUC(0.893、0.848、0.850)。结论 MDCT技术较APRI及FIB-4指数更能准确的定量评价慢性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性丙型肝炎论文参考文献

[1].郑笑笑.血清CD4~+/CD8~+、相关性白细胞介素水平变化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分析[J].临床研究.2019

[2].吴建忠,葛永亮.多排螺旋CT评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价值[J].肝脏.2019

[3].卢捷,陈立畅,周惠娟,谢青,林兰意.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现状及药物选择策略分析[J].肝脏.2019

[4].蔡博,刘晓丹,王小青.IL-28B基因rs1297986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转归的关系[J].肝脏.2019

[5].段志辉,Pons,M.无创预测代偿进展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脏相关事件风险[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6].杨才勇,陈娜,李奎,江自成,卜蓉蓉.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reg和Th17水平变化临床意义探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

[7].潘美民,李文娟,蒋芳清,杨丽晖,谭永卫.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7A、FGF和IL-7水平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发清除临床意义探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

[8].程文婷,孔德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microRNA122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的关系[J].肝脏.2019

[9].黄春合,黄其文.吉叁代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

[10].黄晓刚,林国贤,邱荣仙,何雄志,叶向阳.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基因型与凝血功能及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医学.2019

论文知识图

λ、IFNα/β与IFN-γ的信号传导...λ受体系统模型及与I型干扰素受体系...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中度慢性丙型肝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肝脏病理...保肝抗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天冬...

标签:;  ;  ;  ;  ;  ;  ;  

慢性丙型肝炎论文_郑笑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