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菜论文_记者,谭海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龙须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糖,硫酸,胰蛋白酶,烷烃,免疫调节,内酯,转录。

龙须菜论文文献综述

记者,谭海琪[1](2019)在《龙须菜迎丰收 致富路走稳了》一文中研究指出佛山日报讯 记者谭海琪报道:在湛江廉江市石岭镇盘龙塘村,翠绿的龙须菜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作为佛山对口帮扶单位推进项目之一,盘龙塘村的龙须菜种植基地日前迎来了丰收季节。在禅城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对口帮扶下,今年盘龙塘村集约了80亩土地,在村中开(本文来源于《佛山日报》期刊2019-12-24)

朱玮芳,王莉莉,徐涤,王洁,李凤婷[2](2019)在《龙须菜不同世代间SSH文库差显基因的信息学分析及部分序列的转录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5个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SSH文库)的1 873条差异显示序列进行聚类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118个重迭群以及247条未被聚类进任何重迭群的单条序列。Blast2GO注释分析结果说明龙须菜性别和世代的遗传是由多因子参与、多细胞共同完成的复杂生命活动。选取8条差显序列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发现尽管SSH文库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但对斑点杂交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聚类分析和RT-qPCR验证后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并从中发现contig03和7310很可能真正与雌配子体世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邓宇峰,林娟,叶秀云,杨捷[3](2019)在《龙须菜酶解制备琼胶寡糖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酶解条件的优化来提高琼胶寡糖水解度,以得到低聚合度的新琼寡糖。试验研究了底物浓度、酶解温度、反应p H、加酶量、酶解时间和龙须菜颗粒大小对酶解过程中水解度的影响。酶解产物采用琼胶酶直接酶解龙须菜制备琼胶寡糖,简化琼胶寡糖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底物浓度0.5%,酶解温度45℃, pH 6.5,琼胶酶加酶量10 U/mL,纤维素酶加酶量6.5 U/mL,龙须菜颗粒大小为过40~60目筛,酶解时间5 h,对应的水解度为56.6%,还原糖含量为4.652 mg/mL。通过液相色谱分析酶解产物主要为新琼四糖,存在少量新琼二糖,为功能性琼胶寡糖应用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陈金甜[4](2019)在《广宁县江屯镇龙须菜土壤养分状况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采集土样并进行了大、中、微量营养元素速效养分含量测定,目的在探明广东省广宁县江屯镇龙须菜立地土壤主要养分限制因子及其缺乏程度,为制定合理的土壤科学平衡施肥技术体系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对进一步发挥当地龙须菜特色产业的生产潜力,保持其优质丰产优势、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9年14期)

黄诗铭[5](2019)在《龙须菜多糖调节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功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是一种传统的可食性海藻,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四大经济栽培海藻之一。龙须菜含丰富的多糖、维生素和矿物质,脂肪含量极低,被誉为“瘦物”,多糖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采用酸提法制备的龙须菜多糖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降血糖及抗光老化等功效。本论文通过柠檬酸提取法制备龙须菜多糖(GLP),对其基本化学组成、结构和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并研究GLP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血脂小鼠的脂质代谢调节作用及机理,同时研究GLP对正常小鼠和高血脂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为龙须菜生物活性多糖及相关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采用柠檬酸提取法制备龙须菜多糖(GLP),并对其化学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酸提法得到的GLP提取率为22.75±0.45%,总糖含量为59.01±0.91%,硫酸基含量为22.85±0.80%,糖醛酸含量为10.41±0.28%,灰分含量为17.83±0.43%,水分含量为7.52±0.28%,蛋白质含量仅为1.57±0.37%,还原糖和多酚未检出,此外,GLP的平均分子量为31.5 kDa,并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得出其主要由半乳糖、葡萄糖、岩藻糖和甘露糖组成,四者的摩尔百分比分别为52.18%、37.37%、5.74%和3.42%,另外还有少量的阿拉伯糖和木糖。通过甲基化分析结果发现GLP是一种以(1→6)型糖苷键为主的多糖,另外含有少量的(1→)、(1→3)和(1→4)型糖苷键。GLP不具有叁股螺旋构象。(2)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和动物实验,探究龙须菜多糖(GLP)在体内外的消化特性。结果表明,GLP在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的过程中仅发生少量降解,分子量从31.63±0.20 kDa降至30.57±0.23 kDa。GLP在进入小鼠的胃肠消化道后未引起血糖的大幅度波动,GLP的GI值仅为38.39(葡萄糖的GI值为100),表明其是一种有利于维持机体健康的低GI食物。(3)通过动物实验和高通量测序手段相结合,研究龙须菜多糖(GLP)对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GLP虽不能明显增加正常小鼠盲肠菌群的多样性,但能有效促进肠道内产生短链脂肪酸细菌如Peptococcus,Roseburia,Butyricicoccus,Coprococcus_1和uncultured_bacterium_f_Ruminococcaceae的生长,并增加粪便中水分含量和丙酸、丁酸和戊酸等短链脂肪酸含量,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4)通过对小鼠进行40天的高胆固醇高脂饮食处理,成功建立高血脂小鼠模型,并研究龙须菜多糖(GLP)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结果表明,42天的GLP灌胃处理,可显着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及肝脏中总胆固醇(TC)和甘油叁酯(TG)的含量,同时有效降低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同时GLP可在不影响高血脂小鼠的摄食饮水量的前提下,有效改善高血脂小鼠因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脏器肿大、附睾周边脂肪积累和肝脏脂肪积累等情况。另外,GLP可显着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酶活力,有效缓解因高脂饮食导致的肝损伤。(5)通过动物实验、RT-qPCR技术、UPLC-MS技术和16s rDNA测序手段相结合,较全面地探究了龙须菜多糖(GLP)调节脂质代谢及缓解肝损伤的作用机理。结果提示:GLP可通过间接上调高血脂小鼠肝脏内PPARα、ACS、CPT1a等基因的表达,促进脂肪酸活化成脂酰CoA并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从而降低机体内甘油叁酯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GLP可通过间接上调高血脂小鼠肝脏内LxRα和CYP7A1的表达,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并促进TLCA、GDCA、GUDCA和TUDCA等次级胆汁酸的排泄,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含量。另外,GLP还可通过提高高脂饮食小鼠盲肠内Coprococcus_1、Alistipes、Prevotellaceae_UCG-001等菌属的相对丰度,减少疏水性胆汁酸DCA和CDCA的含量,同时通过提高Roseburia的相对丰度,增加亲水性胆汁酸UDCA和TUDCA的含量,从而有效缓解由高脂饮食导致的肝损伤。(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0)

李晓东,隋正红,彭冲,王津果,刘昊昕[6](2019)在《龙须菜四分孢子体不同发育阶段差异表达基因克隆和启动子区分析与刺激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龙须菜四分孢子体形成的四分孢子囊数量和四分孢子放散量可以作为育性高低的指标。龙须菜品种"981"在成熟期四分孢子放散量极低,与"鲁龙1号"有显着差异,即"981"具有低育的育性特点。从2个品种不同发育阶段数字表达谱数据中,筛选得到与育性控制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乳酸脱氢酶(dld),谷氨酰胺合成酶(gln2)和热激蛋白(hsp15.4)。克隆得到dld完整的ORF与上游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设置诱导条件检测3个基因的表达量,探究基因表达的调控因素。dld基因具有D-乳酸脱氢酶结构域、龙须菜特有的2个跨膜区、1个低复杂性区域。启动子区功能预测发现3个基因均可能受光照、茉莉酸甲酯和一些植物激素的调控。通过半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诱导条件下3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光照与茉莉酸甲酯均可刺激3个基因的正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庆梅[7](2019)在《海洋来源的龙须菜硫酸寡糖和Butyrolactone-Ⅰ的抗食物过敏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物过敏性疾病症状严重且多样化,发病率不断攀升,然而至今还未有确切有效的食物过敏根治手段。海洋资源中含有丰富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成分,前期研究发现来自浅海区的龙须菜硫酸多糖能够抑制原肌球蛋白诱导的食物过敏反应,但其分子量大且作用浓度较高;深海来源微生物种类繁多,代谢产物结构新颖,拥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关于深海化合物抑制食物过敏作用研究少见报道。因此,以龙须菜和深海微生物为对象,筛选抗食物过敏活性物质,并探索其可能的抗食物过敏反应的作用机制,对于开发抗过敏功能食品及新型抗过敏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六种降解方法处理龙须菜硫酸多糖,发现高温压力结合维生素C处理能够将龙须菜硫酸多糖降解成为龙须菜硫酸寡糖(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sulfated oligosaccharide,GLSO),GLSO的平均分子量为2031 Da,硫酸根含量为13.03%,粘度为0.002 dL/g,还原糖含量是46.52%,主要由二糖、四糖、六糖和八糖四种寡糖组成,含量分别为64.57%、15.74%、9.21%和7.23%。降解得到的GLSO能够抑制大鼠嗜碱性粒细胞(Rat basophils,RBL)-2H3和小鼠骨髓来源肥大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st cells,BMMCs)的脱颗粒及组胺释放,抑制率显着高于龙须菜硫酸多糖;GLSO能够降低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对卵清蛋白(Ovalbumin,OVA)的吞噬,并影响其表面CD80的表达。通过OVA诱导的食物过敏小鼠模型发现,100 mg/kg的GLSO能够显着缓解食物过敏反应,减弱小鼠肠道炎症,其抑制活性显着高于龙须菜硫酸多糖。GLSO能够影响过敏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及丰度,促使其趋向正常。此外,GLSO能够抑制IgE、组胺、肥大细胞蛋白酶(mouse mast cell protease,mMCP-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6、IL-13、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对IL-10与转化生长因子-β的产生有显著促进效果。脾脏淋巴细胞检测发现GLSO影响辅助性T(T helper,TH)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抑制TH2细胞的极化。GLSO抗食物过敏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抑制效应T细胞的增殖和肥大细胞的激活,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本研究利用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从941个海洋微生物来源次级代谢产物中筛选得到12个抑制率大于50%的单体化合物,综合考虑抑制活性及产量因素,选择了其中Butyrolactone-Ⅰ(BTL-Ⅰ)进行抗食物过敏活性探究。BTL-Ⅰ是一种来源于深海真菌Aspergillus sp.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其分子式是C_(24)H_(24)O_7,相对分子质量为424,能够显着抑制RBL-2H3细胞的脱颗粒,IC_(50)值为8.09μg/mL,也可降低RBL-2H3细胞释放组胺;此外,BTL-Ⅰ也可显着抑制BMMCs的激活。体内食物过敏小鼠模型结果表明,BTL-Ⅰ能够缓解OVA诱导的食物过敏反应症状、降低小鼠腹泻率、引发过敏小鼠体温回升,减弱肠道炎症;BTL-Ⅰ对OVA特异性IgE、组胺及mMCP-1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降低过敏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细胞中B细胞及肥大细胞的数量;此外,BTL-Ⅰ能够减弱肥大细胞介导的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影响肥大细胞表面c-KIT的表达。最终明确了BTL-Ⅰ发挥抗食物过敏活性的机制是与抑制性受体FcγRIIB发生相互作用,进而抑制肥大细胞的激活,缓解过敏反应。综上,本研究通过降解龙须菜硫酸多糖得到了低分子量的寡糖混合物,从941个化合物中筛选得到对肥大细胞脱颗粒具有高抑制活性的深海化合物BTL-Ⅰ。通过RBL-2H3和BMMCs模型确定GLSO与BTL-Ⅰ的体外抗过敏活性。利用OVA诱导的食物过敏小鼠模型,验证GLSO及BTL-Ⅰ机体内对食物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通过检测过敏相关免疫细胞的增殖情况,发现GLSO在机体内作用的主要靶向细胞是Treg细胞,Treg细胞进一步抑制效应T细胞的增殖和肥大细胞的激活,从而发挥抗食物过敏作用;而BTL-Ⅰ在机体内作用的主要靶向细胞是肥大细胞,通过与抑制性受体FcγRIIB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抑制肥大细胞激活的作用,从而缓解食物过敏反应。这些结果为基于GLSO及BTL-Ⅰ的抗食物过敏功能性食品或药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指出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9-04-17)

刘波[8](2019)在《坛紫菜硫酸多糖和龙须菜硫酸多糖的抗腹泻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腹泻是一种世界性的人类及动物常见病症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引发各国政府及学者的高度关注。研究表明,海洋藻类植物来源的硫酸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s,SP)具有抑菌、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探究硫酸多糖对细菌性腹泻和过敏性腹泻的作用可为腹泻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也可为抗腹泻功能性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以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藻粉为原料,利用高温压力处理结合乙醇沉淀提取获得紫菜硫酸多糖(PHSP_((hp)))和龙须菜硫酸多糖(GLSP_((hp)))。PHSP_((hp))的平均分子量为165.45 kDa,粘度为0.17 dL/g,硫酸根含量为10.94%。GLSP_((hp))的平均分子量为71.87 kDa,粘度为0.10 dL/g,硫酸根含量为11.26%。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HSP_((hp))的微观结构呈现不规则的几何形状,表面有一定的间隙,松散地迭加;GLSP_((hp))的表面结构光滑平整,呈现连续的片状。采用RAW264.7细胞体外实验对PHSP_((hp))和GLSP_((hp))的免疫调节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HSP_((hp))和GLSP_((hp))均可引起RAW264.7细胞划伤愈合及迁移,且均能够显着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IL)-6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其中GLSP_((hp))的免疫调节活性较强。本研究针对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PHSP_((hp))和GLSP_((hp)),分别利用小鼠模型探究抗细菌性腹泻及抗过敏性腹泻的活性。在细菌性腹泻小鼠模型中,PHSP_((hp))和GLSP_((hp))均能够缓解小鼠腹泻等症状,显着降低腹泻指数,同时降低小鼠血清IgA抗体、肥大细胞蛋白酶(mMCP-1)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水平。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腹泻阳性组小鼠相比,PHSP_((hp))和GLSP_((hp))均能显着抑制脾脏来源B细胞的增殖和促进调节性T(Treg)细胞的分化,同时其微观结构显示PHSP_((hp))和GLSP_((hp))可保护空肠绒毛免受模式菌的损害。利用构建的卵清蛋白引起的小鼠过敏性腹泻模型评价并探究PHSP_((hp))和GLSP_((hp))的抗过敏活性。口服PHSP_((hp))和GLSP_((hp))均能缓解小鼠腹泻及保护空肠绒毛。ELISA结果表明PHSP_((hp))和GLSP_((hp))均可显着下调过敏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组胺、mMCP-1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水平;显着上调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reg相关细胞因子IL-10、TGF-β的水平。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过敏阳性小鼠相比,PHSP_((hp))和GLSP_((hp))能抑制脾脏来源B细胞的增殖和肥大细胞的分化,促进Treg细胞的分化。此外,16S rRNA测序表明PHSP_((hp))和GLSP_((hp))可通过增加厚壁菌门、减少拟杆菌门的比例调节肠道菌群来缓解小鼠过敏。综上所述,PHSP_((hp))和GLSP_((hp))具有抗腹泻活性,且GLSP_((hp))活性较强,但二者缓解腹泻作用途径存在差异。该研究为缓解腹泻疾病的功能性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9-04-17)

孙鹏,杜宇,吕燕,孙雪,徐年军[9](2019)在《龙须菜卤代烷烃脱卤酶基因的转录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卤代烷烃脱卤酶(HLD)是一类能降解卤代脂肪化合物的酶,为今后将藻类HLD用于环境中卤素化合物的降解提供资料,本实验利用生物信息学、荧光定量PCR和pET28a表达系统对大型红藻龙须菜中HLD的酶学特性、转录表达和原核表达进行了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龙须菜中HLD基因(记为GlHLD)开放阅读框长969 bp,理论分子量约为36.33 ku,等电点约为5.53;该Gl HLD序列与绳状龙须菜的一条HLD序列(PXF45553.1)完全一致,与绳状龙须菜和皱波角叉菜等红藻优先聚类。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高温下底物1,2-二氯乙烷和植物激素水杨酸可促进GlHLD基因的表达,其表达量分别为常温组的3.64、2.64和2.43倍。GlHLD与pET28a质粒构建的重组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出具有脱卤酶活性的蛋白;该蛋白的最佳诱导条件为16°C、0.1 mmol/L IPTG诱导12 h,最后用镍柱对GlHLD蛋白进行了初步纯化。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藻类HLD家族及获得高纯度HLD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余虹,操德群,何艳丽,徐年军[10](2019)在《龙须菜蛋白酶解制备ACE抑制肽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酶解法酶解龙须菜蛋白制备ACE抑制肽,考察风味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的龙须菜蛋白酶解液对ACE抑制活性,并对酶解工艺进行优化。最后选出胰蛋白酶为ACE抑制肽的适宜蛋白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胰蛋白酶的酶解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pH为8.0,酶底比为6%,温度为3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多肽(2.0 mg/mL)对ACE的抑制率为72.37%。(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龙须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通过对5个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SSH文库)的1 873条差异显示序列进行聚类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118个重迭群以及247条未被聚类进任何重迭群的单条序列。Blast2GO注释分析结果说明龙须菜性别和世代的遗传是由多因子参与、多细胞共同完成的复杂生命活动。选取8条差显序列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发现尽管SSH文库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但对斑点杂交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聚类分析和RT-qPCR验证后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并从中发现contig03和7310很可能真正与雌配子体世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龙须菜论文参考文献

[1].记者,谭海琪.龙须菜迎丰收致富路走稳了[N].佛山日报.2019

[2].朱玮芳,王莉莉,徐涤,王洁,李凤婷.龙须菜不同世代间SSH文库差显基因的信息学分析及部分序列的转录验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邓宇峰,林娟,叶秀云,杨捷.龙须菜酶解制备琼胶寡糖的工艺优化[J].食品工业.2019

[4].陈金甜.广宁县江屯镇龙须菜土壤养分状况调查与分析[J].南方农业.2019

[5].黄诗铭.龙须菜多糖调节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功效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李晓东,隋正红,彭冲,王津果,刘昊昕.龙须菜四分孢子体不同发育阶段差异表达基因克隆和启动子区分析与刺激响应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刘庆梅.海洋来源的龙须菜硫酸寡糖和Butyrolactone-Ⅰ的抗食物过敏活性研究[D].集美大学.2019

[8].刘波.坛紫菜硫酸多糖和龙须菜硫酸多糖的抗腹泻活性研究[D].集美大学.2019

[9].孙鹏,杜宇,吕燕,孙雪,徐年军.龙须菜卤代烷烃脱卤酶基因的转录及原核表达[J].水产学报.2019

[10].余虹,操德群,何艳丽,徐年军.龙须菜蛋白酶解制备ACE抑制肽的工艺优化[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海萝表面附着细菌16SrDNA文库中细菌类...不同浓度氯氰菊酯对龙须菜生长...不同温度下龙须菜POD活性随时间...盐度对龙须菜POD活性的影响龙须菜-龙须菜N浓度对龙须菜POD活性的影响

标签:;  ;  ;  ;  ;  ;  ;  

龙须菜论文_记者,谭海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