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链藻论文_窦勇,任虹烨,吴琳,闫永芳,陈家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链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态学,变种,生长,叶绿素,小字,艾伦,生物量。

海链藻论文文献综述

窦勇,任虹烨,吴琳,闫永芳,陈家宇[1](2019)在《氮源和氮磷比对威氏海链藻生长与光合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源[NaNO_3、NaNO_2、NH_4Cl、(NH_2)_2CO]和总氮或总磷浓度固定(总氮0.8824 mol/L、总磷0.0367 mol/L)条件下不同氮磷比(分别为4∶1、8∶1、12∶1、16∶1和20∶1)对威氏海链藻生长速率、叶绿素a含量、PSⅡ光化学活性指标F_v/F_m和ETR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于无机氮源,(NH_2)_2CO更加有利于提高威氏海链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试验中(NH_2)_2CO处理组威氏海链藻最大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分别达3.67×10~(4 )个/mL和279.25 mg/L。(2)在总氮不变的条件下,不同氮磷比处理组威氏海链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随试验延续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F_v/F_m和ETR却不断下降。在总磷不变的条件下,不同氮磷比处理组威氏海链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随试验进行变化幅度较小且均维持在较低水平,而F_v/F_m和ETR却逐渐上升。试验期间固定总氮各组威氏海链藻细胞密度和变化幅度均显着高于固定总磷各组,固定总氮各组的平均细胞密度是固定总磷各组的1.51倍;固定总氮各组的平均叶绿素a含量为固定总磷各组的1.99倍;固定总氮各组的平均F_v/F_m水平与固定总磷各组十分接近,分别为0.48和0.45;固定总氮各组的平均ETR水平是固定总磷各组的1.59倍。(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郭晓慧,郭雅琼,李扬[2](2019)在《采自广东大亚湾水域的海链藻属一新种——扇形海链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澄清广东大亚湾水域海链藻属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建立了它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大、小亚基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报道了中国海链藻属的1个新种,即扇形海链藻Thalassiosira flabellata sp. nov. X.H. Guo, Y.Q. Guo&Y. Li。该种以短链状群体或单细胞生活,壳面具有一圈壳缘支持突、一个中央支持突和一个壳缘唇形突。壳面孔纹束状排列,是此种的典型特征。此种与帕尔海链藻T. partheneia较为相似,区别特征如下:此种的壳面支持突和唇形突均具有外管,而帕尔海链藻的突起没有外管,只有内管;其次,此种的壳面较平,而帕尔海链藻的壳面隆起呈鼓状;第叁,此种的中央支持突具有3个围孔,而帕尔海链藻具有4—5个围孔。(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晓慧,郭雅琼,李扬[3](2018)在《小字海链藻双卫变种,海链藻属一新变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毛细管复洗技术建立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物种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对小字海链藻原变种(Thalassiosira minuscula var.minuscula Krasske)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报道了1个新变种:小字海链藻双卫变种(T.minuscula var.bicustodis X.H.Guo,Y.Q.Guo&Y.Li)。双卫变种与原变种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区别仅在于唇形突的伴生支持突数目不同,双卫变种具有2个,原变种只有1个。基于对多个株系生活史的连续观察,确认其伴生支持突的数目稳定,具有分类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郭晓慧,郭雅琼,李扬[4](2018)在《海链藻属一新变种艾伦海链藻肋纹变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澄清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的物种多样性,采用毛细管复洗技术建立了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学特征,并扩增其核糖体小亚基和大亚基序列,用于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发现艾伦海链藻株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和遗传多样性。经过与原始文献的比对,确认了艾伦海链藻原变种的特征,并报道了该种的一个新变种艾伦海链藻肋纹变种Thalassiosira allenii var.striata X.H.Guo,Y.Q.Guo&Y.Li。该变种与原变种的形态特征基本相似,区别在于壳面边缘具有肋纹结构,原变种则无。基于核糖体小亚基和大亚基的系统树均显示,肋纹变种与原变种聚在同一个分支上,形成姐妹支(BPP>0.90),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2个变种的核糖体小亚基序列完全一致,没有碱基差异。但用于分析的556个核糖体大亚基序列中,两者存在11个差异碱基,遗传距离为0.01。(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木兰,姜玥璐[5](2018)在《微量元素锰对威氏海链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和高等植物的光系统Ⅱ中的放氧复合体(oxygen-evolving complex,OEC)是裂解水与释放氧气、质子和电子的部位,其中水裂解的反应中心由4个锰原子组成的锰族构成.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分析技术是研究光合作用特征的有效方法,可以指示不同环境压力下光系统各构件的变化.利用该技术研究了锰添加(0~9 000 nmol·L~(-1)Mn)对威氏海链藻(Conticribra weissflogii)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最高浓度锰(9 000 nmol·L~(-1)Mn)外,其余浓度锰对威氏海链藻生长的影响均不显着;锰对威氏海链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与锰添加的浓度范围有关,且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其中,较低浓度锰(90 nmol·L~(-1)Mn)对各叶绿素荧光参数都呈现了强影响效果.尽管锰可能不是威氏海链藻生长的限制因子,但是锰从两方面促进了其光合作用:(1)促进光系统Ⅱ供体侧OEC结构的完整性和从OEC到电子传递中间体Tyr之间的电子传递;(2)促进光系统Ⅱ受体侧的能量转化和QA之后的电子传递.研究还发现,光合作用中与能量转化相关的荧光参数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之间呈显着相关(P <0. 01),表明锰在威氏海链藻光合作用过程及ROS的产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魏鹏骥,姜玥璐[6](2018)在《Cd~(2+)、Cu~(2+)与Zn~(2+)对威氏海链藻生长生理和油脂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以3种典型重金属离子镉(Cd~(2+))、铜(Cu~(2+))和锌(Zn~(2+)),在不同浓度下对威氏海链藻(Conticribra weissflogii)在生长、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和油脂含量方面的影响,为重金属离子在海洋微藻生理方面的毒性以及油脂合成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结果。3种重金属离子Cd~(2+)(<2mg/L)、Cu~(2+)(<2mg/L)和Zn~(2+)(<1mg/L)在低浓度下对威氏海链藻的生长速率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当Cd~(2+)>5mg/L,Cu~(2+)>5mg/L或Zn~(2+)>10mg/L后,3种重金属便显着抑制威氏海链藻的生长速率。重金属Zn~(2+)对威氏海链藻的光系统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影响较小。威氏海链藻在30mg/L Zn~(2+)影响下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仍能达到(0.21±0.01),而Cd~(2+)或Cu~(2+)>5mg/L时完全抑制了威氏海链藻的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0.5mg/L Zn~(2+)对威氏海链藻的油脂含量有显着促进作用,油脂含量达到对照组1.2倍,其余金属离子浓度均无法有效促进威氏海链藻油脂的积累。(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涂勃,袁悟飚,徐兴莲,梅洪,吴红艳[7](2018)在《不同混合速率下阳光UV辐射对假微型海链藻PSⅡ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浮游硅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Hustedt)Hasle et Heimdal CCMP 1335)为材料,研究不同混合速率下,随辐射水平增加,UV辐射和可见光PAR对其光系统Ⅱ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速率慢时,随着PAR及UV辐射水平的增加,假微型海链藻PSⅡ的光化学效率(F_v/F_m)持续受到抑制,光合效率α和相对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_(max)下降。尤其是UV辐射存在时,PSⅡ反应中心D1蛋白含量下降,有活性的PSⅡ反应中心数量减少,单位反应中心吸收(ABS/RC)和耗散(DI_0/RC)的能量增加。混合速率快时,PAR辐射下PSⅡ光化学活性相比混合速率慢时升高,D1蛋白含量增加;而UV辐射存在下各光合参数表现出与混合速率慢时类似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水体混合速率的加快可缓解高水平可见光导致的光抑制,而对UV辐射的抑制效应并未产生显着改变。(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敏,田孟丹,范耘硕,高金伟[8](2018)在《不同营养盐水平对威氏海链藻生长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物量、吸光度(D680 nm)和叶绿素含量为观察指标,利用试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氮磷比、钾钠比、硅浓度、铁浓度对威氏海链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比为16∶1时,威氏海链藻为指数增长,其他试验组藻生长曲线波动性较大;钾钠比为1∶3时生长情况均明显好于1∶1、3∶1的试验组;在硅含量为0.0、4.0 mg/L的培养液中,所测得威氏海链藻的生物量、吸光度和叶绿素含量均比0.5、1.2 mg/L时低;添加铁元素2.0 mg/L时藻的吸光度和叶绿素含量最高,没有铁的培养基中测得的威氏海链藻各生长指标均处于最低。(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郭雅琼,李扬[9](2018)在《我国新记录海链藻属物种的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廓清我国海链藻属的物种多样性,并丰富其分子生物学信息,为后续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从我国沿海分离并建立了海链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同时还对其核糖体大亚基的高变区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鉴定了我国海链藻属的2个新记录种:狭线形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guste-lineata(Schmidt)Fryxell&Hasle和碟形海链藻T.minicosmica Lee&Park。对它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还基于核糖体大亚基高变区的碱基序列信息,分析了它们的分子系统学位置。在分子系统树上,狭线形海链藻和碟形海链藻均不与该属模式种——诺氏海链藻T.nordenskioeldii聚在同一分支上,显示它们与典型海链藻属物种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分子系统树还显示,目前基于形态学建立的海链藻属并非自然类群,而是被骨条藻属Skeletonema、小环藻属Cyclotella、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等邻近属种分隔成多个分支,这预示着现存的海链藻属应该是一个并系类群,在后续的系统学研究中,或许会有较大的系统学调整,但目前有限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是相关研究推进的重要限制。(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易先亮,孙桦奇,张可可,张明乾[10](2017)在《叁苯基锡对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的生长抑制及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近岸海域环境中,叁苯基锡分布十分广泛。本研究以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为目标物种,研究了4个不同温度条件下(10℃、15℃、25℃与30℃)叁苯基锡暴露对其细胞生长以及光合作用参数(Fv/Fm与ФII)的影响。结果表明,假微型海链藻的细胞生长速率在高温与低温条件下均显着下降,而光合作用参数仅在30℃条件下受到显着影响。在暴露温度为10℃、15℃、25℃与30℃时,叁苯基锡(triphenyltin,TPT)对假微型海链藻的生长抑制IC50值分别为1.81、1.69、1.09与0.73μg·L-1。TPT对假微型海链藻光合作用抑制的IC50随着温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Two-way ANOVA分析结果显示,温度与叁苯基锡的相互作用显着影响假微型海链藻的光合作用。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了解不同温度下叁苯基锡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海链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澄清广东大亚湾水域海链藻属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建立了它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大、小亚基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报道了中国海链藻属的1个新种,即扇形海链藻Thalassiosira flabellata sp. nov. X.H. Guo, Y.Q. Guo&Y. Li。该种以短链状群体或单细胞生活,壳面具有一圈壳缘支持突、一个中央支持突和一个壳缘唇形突。壳面孔纹束状排列,是此种的典型特征。此种与帕尔海链藻T. partheneia较为相似,区别特征如下:此种的壳面支持突和唇形突均具有外管,而帕尔海链藻的突起没有外管,只有内管;其次,此种的壳面较平,而帕尔海链藻的壳面隆起呈鼓状;第叁,此种的中央支持突具有3个围孔,而帕尔海链藻具有4—5个围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链藻论文参考文献

[1].窦勇,任虹烨,吴琳,闫永芳,陈家宇.氮源和氮磷比对威氏海链藻生长与光合指标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9

[2].郭晓慧,郭雅琼,李扬.采自广东大亚湾水域的海链藻属一新种——扇形海链藻[J].水生生物学报.2019

[3].郭晓慧,郭雅琼,李扬.小字海链藻双卫变种,海链藻属一新变种[J].植物科学学报.2018

[4].郭晓慧,郭雅琼,李扬.海链藻属一新变种艾伦海链藻肋纹变种[J].水生生物学报.2018

[5].王木兰,姜玥璐.微量元素锰对威氏海链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6].魏鹏骥,姜玥璐.Cd~(2+)、Cu~(2+)与Zn~(2+)对威氏海链藻生长生理和油脂积累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涂勃,袁悟飚,徐兴莲,梅洪,吴红艳.不同混合速率下阳光UV辐射对假微型海链藻PSⅡ功能的影响[J].植物科学学报.2018

[8].王敏,田孟丹,范耘硕,高金伟.不同营养盐水平对威氏海链藻生长特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

[9].郭雅琼,李扬.我国新记录海链藻属物种的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8

[10].易先亮,孙桦奇,张可可,张明乾.叁苯基锡对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pseudonana)的生长抑制及温度的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基因表达量与胞内总磷含量之间的...伪矮海链藻在不同磷条件下的生...两种仪器测定结果的比较衣藻硝酸盐转运系统模式图(引自Galv...1—6 西达礁海链藻19—27 细孔海链藻

标签:;  ;  ;  ;  ;  ;  ;  

海链藻论文_窦勇,任虹烨,吴琳,闫永芳,陈家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