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纤毛虫论文_梁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浮游纤毛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纤毛虫,群落,生物量,结构,南沙群岛,因子,沙湾。

浮游纤毛虫论文文献综述

梁晨[1](2019)在《南大洋不同海区浮游纤毛虫群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浮游纤毛虫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型浮游动物。本论文通过对南大洋普里兹湾邻近海域、阿蒙森海以及南极半岛附近海域的浮游纤毛虫,特别是砂壳纤毛虫的空间分布进行调查,对比了不同海域浮游纤毛虫的分布模式,探究了普里兹湾邻近海域不同水团,包括夏季表层水(Summer Surface Water),冬季水(Winter Water)和绕极深层水(Circumpolar Deep Water)中浮游纤毛虫的空间分布,分析了阿蒙森海不同区域,包括南极区(Antarctic Zone)、极地锋(Polar Front)和亚南极区(Subantarctic Zone)中砂壳纤毛虫类群的分布情况,讨论了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浮游纤毛虫空间分布及与环境因子之间联系,最终描绘了浮游纤毛虫在南大洋地理分布的大致格局。以往,浮游纤毛虫只有在南大洋不同生境中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水团的因素。在本研究中,我们报道了普里兹湾邻近海域纤毛虫类群在不同水团中的分布特点。根据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该区域划分出了叁个水团:夏季表层水(包括叶绿素a活体荧光值小于3和大于3的两部分)、冬季水和绕极深层水。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从夏季表层水(大于649?559 ind./L,大于4.96?4.98μg C/L)、冬季水(228?222 ind./L,1.44?1.35μg C/L)到绕极深层水(94?90 ind./L,0.29?0.33μg C/L)依次降低。相对于其他水团,夏季表层水中叶绿素a活体荧光值大于3的部分砂壳纤毛虫丰度占总纤毛虫丰度比例最高(38.2%),无壳纤毛虫粒级最大(大于20μm的个体占总纤毛虫的丰度超过了85%)。冬季水中南极本地种的砂壳纤毛虫占比最高(大于30%),其他水团占比不足15%。每个水团中都有其优势的砂壳纤毛虫类群:夏季表层水中,代表种类为未定种号角虫(Salpingella sp.)和高斯类铃虫(Codonellopsis gaussi);冬季水中,代表种类为有肋号角虫(Salpingella costata)、福雷号角虫(S.faurei)及德里波缘杯虫(Cy.convallaria forma drygalskii);船生孔环虫(Laackmanniella naviculaefera)和水晶波缘杯虫(Cy.convallaria forma cristallina)在夏季表层水中叶绿素a活体荧光值大于3的部分和冬季水中丰度都较高。绕极深层水中基本没有砂壳纤毛虫分布,但绕极深层水的涌升导致了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在表层出现了低值区,分布不连续。本研究探讨了浮游纤毛虫群落分布与水团之间的关系,即不同的水团中有其特定的优势砂壳纤毛虫种类,这些种类分布的时空变化与水团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究。阿蒙森海砂壳纤毛虫的研究大部分是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区域内,并且缺少砂壳纤毛虫的组成和分布信息。本研究共发现砂壳纤毛虫7属17种,包括一个未定种。其中9种属于南极本地种,主要分布在靠近南极大陆的南极区,占砂壳纤毛虫总丰度的比例超过60%。根据砂壳纤毛虫的丰度分布情况将它们分为四个组群:组群一(亚南极类群),包括挪威棘口虫(Acanthostomella norvegica)、冰生类铃虫(Codonellopsis glacialis)、微渺类铃虫(Cd.pusilla)和南极波缘杯虫(Cymatocylis antarctica),主要在极地锋的北边界分布;组群二(极地锋类群),包括杯状波缘杯虫(Cymatocylis convallaria forma calyciformis)、未定种(Unidentified species)和五边类瓮虫(Amphorellopsis quinquealata),主要在极地锋区分布;组群叁(南极类群),包括有肋号角虫(S.costata)、梵氏波缘杯虫(Cymatocylis vanhoeffeni)、水晶波缘杯虫、德里波缘杯虫、漂流波缘杯虫(Cy.convallaria)、高斯类铃虫和船生孔环虫,主要南极区分布;组群四(广布类群),未定种号角虫在所有区域都有分布。我们发现了主要在极地锋区分布的砂壳纤毛虫类群——组群二,同时发现大口径(>88μm)的砂壳纤毛虫主要分布在南极区。本研究探讨了砂壳纤毛虫类群从南极区到极地锋的分布以及不同类群在极地锋区的交汇混合情况。我们的结果可以作为南极近岸到南极绕极流区砂壳纤毛虫类群分布研究的经典案例,为研究南大洋浮游生物大尺度分布情况提供思路和方向。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浮游纤毛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数在海冰边缘区,而关于浮游纤毛虫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到南奥克尼群岛这一片海域分布的研究基本没有。本研究中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浮游纤毛虫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36?936 ind./L和2.57?3.56μg C/L。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主要在50 m以浅,而在2断面出现了较明显的下沉。砂壳纤毛虫的平均丰度生物量分别为18 ind./L和0.29μg C/L,不同断面上砂壳纤毛虫的分布模式差异很大,砂壳纤毛虫在1断面主要在南侧从表层到底层分布,在2断面上由北到南逐渐从表层下沉到底层分布,而在3断面上刚好与2相反,5和6断面上砂壳纤毛虫主要在表层分布。无壳纤毛虫在纤毛虫群落中占主导地位,直接决定了浮游纤毛虫的分布模式。本次调查共检出砂壳纤毛虫6属16种,包括6种南极本地种。在本论文南大洋的调查中首次发现了近岸型砂壳纤毛虫未定种拟铃虫(Tintinnopsis sp.)。在该调查海区主要是南极本地种居多,并且倾向于分布在温度较低的水层中,其中水晶波缘杯虫和漂流波缘杯虫占优势,丰度平均值分别为4.20 ind./L和4.15 ind./L,最大值分别为74 ind./L和63 ind./L。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与温度最相关,表明南极本地种砂壳纤毛虫受温度影响较大,特别是水晶波缘杯虫和德里波缘杯虫。总氮、硝酸盐和硅酸盐对巴氏类铃虫(Cd.balechi)、漂流波缘杯虫和船生孔环虫分布的影响较大,呈显着负相关。本研究调查了南极半岛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到威德尔海和斯科舍海交汇区,再到南奥克尼群岛之间的海域,涵盖了海峡、近岸、交汇区等多生境,系统研究了纤毛虫在复杂环境下的分布情况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本论文通过对南大洋叁个海区浮游纤毛虫群落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浮游纤毛虫在南大洋不同水团中的分布特点,砂壳纤毛虫类群在南极区、极地锋和亚南极区的分布模式,以及浮游纤毛虫在复杂环境下的分布情况,形成了南大洋浮游纤毛虫的大致分布格局,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超锋[2](2019)在《北半球不同海区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及群落结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纤毛虫是一类具有纤毛的单细胞原生动物,隶属于原生动物亚界(Protozoa)-纤毛门(Ciliophora)-旋毛纲(Spirotrichea)-寡毛亚纲(Oligotrichina)及环毛亚纲(Choreotrichia),包括无壳纤毛虫和砂壳纤毛虫。浮游纤毛虫个体微小(多数体长在10-200μm之间),且分布广泛,是海洋微型浮游动物重要组成部分。浮游纤毛虫是pico-(0.2-2μm)和nano-(2-20μm)级海洋浮游生物的摄食者,又是中型浮游动物和仔稚鱼等的重要食物供应者,是连接微食物网和经典食物链的重要中介,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浮游纤毛虫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浮游纤毛虫在各海区不同水层中的垂直分布和群落变化研究较少,本论文研究了热带大洋海山区(雅浦、马里亚纳和卡罗琳海山)、近岸海区(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区)、大洋至近岸海区(热带西太平洋和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区)和热带至寒带海区(热带西太平洋、白令海和北冰洋海区)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和群落特征(含无壳纤毛虫粒级、砂壳纤毛虫所占丰度比例、口径组、冗余度等),并对浮游纤毛虫丰度与温度、盐度和叶绿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分别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2016年3月至4月和2017年7月至8月对雅浦(水深300-5000 m)、马里亚纳(水深30-5000 m)和卡罗琳海山区(水深50-5000 m)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以及其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雅浦、马里亚纳和卡罗琳海山中,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垂直分布均为“双峰”型,即表层和深层叶绿素a最大值(Deep Chlorophyll a Maximum,DCM)层有高值,丰度范围分别为0-331 ind./L,0-405 ind./L和0-405 ind./L,生物量范围分别为0.0-0.6μg C/L,0.0-0.9μg C/L和0.0-1.1μg C/L。浮游纤毛虫群落特征中,无壳纤毛虫是浮游纤毛虫的最主要类群,大于50μm粒级无壳纤毛虫所占丰度比例从表层至底层逐渐降低。砂壳纤毛虫丰度占总纤毛虫的丰度比例小于10%。根据各砂壳纤毛虫种类分布水层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了四个类群(I:0-100 m水层;II:50-200 m水层;III:100 m以深水层和V:各水层均有分布),其中类群I和V是优势类群。叁个海区中28-32μm口径组均是种类数最多的口径组,但是砂壳纤毛虫所占丰度比例最大口径组却均为24-28μm。雅浦、马里亚纳和卡罗琳海山区中冗余度分别为79.0%、79.5%和78.9%。雅浦、马里亚纳和卡罗琳海山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33属89种,广布型和暖水型是砂壳纤毛虫的优势类群,分别占砂壳纤毛虫总种类数的93.5%、93.2%和94.7%。未发现近岸型砂壳纤毛虫。叁个海山中浮游纤毛虫丰度和温度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于2017年3月对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区(水深110-2000 m)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以及其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调查海域存在一个中尺度的反气旋暖涡,结合调查期间每日卫星数据和海区水文垂直分布特征,将调查海区分为暖涡外和暖涡内海区。暖涡外和暖涡内海区中,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分别为“表层高”和“双峰”型,暖涡外和暖涡内浮游纤毛虫丰度分别为2-767 ind./L和14-458 ind./L,生物量分别为0.0-2.7μg C/L和0.0-1.3μg C/L。暖涡外表层纤毛虫丰度值高于暖涡内。浮游纤毛虫群落特征中,从表层至DCM层10-20μm粒级无壳纤毛虫丰度占总无壳纤毛虫丰度比例在暖涡外均低于暖涡内,同时砂壳纤毛虫丰度占总纤毛虫丰度比例平均值和暖涡内站位相比低了约2%。类群I和V砂壳纤毛虫是暖涡外和暖涡内砂壳纤毛虫的优势类群(丰度高值分别在表层和DCM层),但暖涡外表层类群I和V的丰度比例差值比暖涡内低31%。暖涡外砂壳纤毛虫口径组数、种丰富度和冗余度均高于暖涡内。时间序列站中,浮游纤毛虫白天和夜间的垂直分布均为“双峰”型,但是夜间各层丰度和生物量均高于白天,浮游纤毛虫可能具有昼夜垂直迁移现象。分别于2015年6月和2015年11月至12月对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区(水深110-2000 m)和热带西太平洋大断面(水深均大于2000 m)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以及其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热带西太平洋和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区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分别为“双峰”型和“表层高”,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分别为0-443 ind./L和2-809 ind./L,生物量分别为0.0-0.7μg C/L和0.0-1.4μg C/L。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受珠江冲淡水(近岸水)入侵影响的站位中,表层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值远远高于南海陆坡水。浮游纤毛虫群落特征中,无壳纤毛虫是主要的组成类群,砂壳纤毛虫所占丰度比例在近岸水(1.5%)小于陆坡水(6.4%)和热带西太平洋大洋水(5.9%)。热带西太平洋海区中砂壳纤毛虫口径组数、种丰富度和冗余度均高于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区。砂壳纤毛虫主要由类群I和类群V组成,并且丰度高值分别出现在表层和DCM层。500 m以深水层未发现砂壳纤毛虫。我们推测无壳纤毛虫类群也和砂壳纤毛虫类群相似,可以分为表层高类群和DCM层高类群。同样在表层和DCM层的浮游生物食物网的结构和功能则也有可能不同。分别于2015年11月至12月、2016年7月和8月对热带西太平洋大断面(水深均大于2000 m)、白令海(水深均大于500 m)和北冰洋海区(水深均大于200 m)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以及其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热带西太平洋、白令海和北冰洋海区中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分别为“双峰”型、“表层高”和“DCM层高”。在热带西太平洋、白令海和北冰洋海区0-200 m水层中,丰度分别为35-443 ind./L、152-3267 ind./L和12-1615 ind./L,生物量分别为0.0-0.7μg C/L、0.3-11.6μg C/L和0.0-4.5μg C/L。浮游纤毛虫群落特征中,砂壳纤毛虫丰度占总纤毛虫丰度比例在白令海海区(42.6%)要高于热带西太平洋(7.8%)和北冰洋海区(2.0%)。10-20μm粒级无壳纤毛虫丰度占总无壳纤毛虫丰度比例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区中最高,而白令海和北冰洋中大于30μm粒级无壳纤毛虫在各水层中所占比例均高于热带西太平洋海区。混合营养纤毛虫丰度及其占总无壳纤毛虫丰度比例在白令海和北冰洋海区均高于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热带西太平洋海区小口径组(12-16μm)砂壳纤毛虫占总砂壳纤毛虫丰度比例最高,而北冰洋海区中则是大口径组(60-64μm)所占丰度比例最高。砂壳纤毛虫的冗余度从北冰洋到热带西太平洋海区是增加的。叁个海区中无壳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和Chl a浓度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本论文对各海区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发现从大洋至近岸海区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由“双峰”型变成“表层高”,砂壳纤毛虫种类数、冗余度等均降低;从热带至寒带海区中,砂壳纤毛虫种类数、口径组数和冗余度等特征均呈降低趋势,但是无壳纤毛虫粒级和优势砂壳纤毛虫口径组却呈增大的趋势。温度可能是影响浮游纤毛虫丰度的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莹[3](2018)在《台湾海峡浮游纤毛虫的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浮游纤毛虫是一大类单细胞原生动物,其体型微小,种类繁多,是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纤毛虫是连接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的中间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作用。目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微型浮游植物与水团的关系已有若干研究,针对纤毛虫生态分布受水团影响的研究较少。此外,目前纤毛虫生态学研究多以季节、年际为观测尺度来追踪纤毛虫的群落变化,针对短时间序列,如昼夜尺度上,纤毛虫群落演替规律,尚存较大研究空白。针对以上研究空白,本研究聚焦于具有着复杂流系的台湾海峡,以浮游纤毛虫作为研究对象,基于rDNA、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海峡内浮游纤毛虫群落组成、多样性与空间分布模式,以期揭示海峡内不同水团对纤毛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此外,本工作以海峡内陆架和陆坡两个不同区域做为定点观测站位,进行了为期72 h连续观测,以期揭示短时间序列内纤毛虫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动规律。本工作得到结果如下:(1)纤毛虫群落由11个纲组成,分别为旋毛纲(Spirotrichea)、叶咽纲(Phyllopharyngea)、寡膜纲(Oligohymenophorea)、肾形纲(Colpodea)、侧口纲(Litostomatea)、前口纲(Prostomatea)、异毛纲(Heterotrichea)、Ciliophora-5、Ciliophora-6、Ciliophora-7 和 Ciliophora-10 组成。其中,旋毛纲纤毛虫为最优势类群,其次是叶咽纲,所占比例为18.49%,寡膜纲和肾形纲所占比例稍低,分别为9.91%、7.93%,异毛纲等所占比例较少,均小于1%。(2)不同水团间纤毛虫alpha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冲淡水和外海水中纤毛虫多样性较高,上升流区域内纤毛虫多样性最低。在海区内纤毛虫多样性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模式。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纤毛虫多样性与所有环境因子均无相关性。(3)纤毛虫在海峡内分布模式受水团影响显着,且此影响会明显减弱环境因子对总群落变异的解释度,表明相较于环境因子,水团运动对纤毛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明显较强。在各个水团内部,环境因子对群落变动的解释度较高,且不同水团内,调控纤毛虫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不同。(4)在陆架(C6)和陆坡(C9)定点观测中,C6与C9的纤毛虫alpha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均存在显着差异。C9站多样性高,C6站多样性低。纤毛虫群落由旋毛纲、叶咽纲、肾形纲、寡膜纲、侧口纲、前口纲、异毛纲、Ciliophora-5、Ciliophora-7、Ciliophora-10、Ciliophora-X 等 11 纲组成,其中 C6 站旋毛纲纤毛虫是优势类群,比例为55.07%,其次是叶咽纲,所占比例为26.57%,肾形纲、寡膜纲、侧口纲的相对丰度较低,分别为11.89%、3.57%、2.17%;C9站旋毛纲纤毛虫比例下降到40.19%,叶咽纲、肾形纲和寡膜纲叁类整体比C6站增加了 14.03%。(5)C6站位纤毛虫群落分为明显两簇,3 pm与20 μm,表明粒径为陆架区纤毛虫群落结构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C9站位纤毛虫群落有明显的深度分布模式,真光层(小于100m)和弱光层(500m)纤毛虫群落结构具有显着差异(ANOSIM,R=0.239,p=0.009)。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C6站C9站纤毛虫群落主要受微型鞭毛虫和细菌等食物的上行控制。(6)针对3 μm纤毛虫进行rDNA、rRNA共测序,结果显示rDNA、rRNA群落各自聚成一组,明显分离。旋毛纲在rDNA测序的样品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rRNA样品中则大幅度降低,推测与旋毛纲具有较高的rDNA拷贝数有关。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两者群落结构具有显着差异(ANOSIM,R=0.6852,p=0.001)。以rRNA:rDNA的比值代表纤毛虫生物代谢活性,分析显示其在站内不同水深、不同时间节点及站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表明纤毛虫活性在短时间尺度、陆架—陆坡空间梯度上无明显变动。(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于莹,周锋,房恩军,郭彪,张博伦[4](2018)在《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春季(5月)、夏季(7月)和秋季(9月)在渤海湾近岸海域进行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调查。浮游纤毛虫丰度、生物量及种类组成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和秋季纤毛虫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016±868)、(2011±1327)和(2456±1776)ind./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91±2.53)、(5.78±4.45)和(3.11±2.40)μg?C/L。3个季节砂壳纤毛虫占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平均为(26.7±23.3)%,夏季最高,为(43.4±25.1)%,秋季最低,为(12.3±8.1)%。无壳纤毛虫和砂壳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特点不同,无壳纤毛虫在3个季节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在近岸和远岸都有丰度和生物量高值的出现;砂壳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则一般在近岸较高。3个季节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8属25种,其中,拟铃虫属(Tintinnopsis)种类最多。春季砂壳纤毛虫优势种为波罗的拟铃虫(Tintinnopsis baltica)、百乐拟铃虫(Tintinnopsis beroidea)和原始筒壳虫(Tintinnidium primitivum);夏季砂壳纤毛虫优势种为妥肯丁拟铃虫(Tintinnopsis tocantinensis)、原始筒壳虫和厦门拟铃虫(Tintinnopsis amoyensis);秋季砂壳纤毛虫优势种为原始筒壳虫。春季砂壳纤毛虫群落口径较小,为(31.5±2.5)μm,夏季和秋季较大,分别为(35.9±8.2)和(34.8±5.2)μm。夏季砂壳纤毛虫群落Shannon指数及Pielou指数均较春季和秋季大。本研究可为该海区浮游纤毛虫分布的长期变化、浮游生态系统的研究及渔业资源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1期)

吴风霞,黄洪辉,谭烨辉,齐占会[5](2016)在《秋季南沙群岛海域浮游纤毛虫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3年秋季(11月-12月)南沙群岛海域18个站位浮游纤毛虫和环境因子的调查资料,对浮游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了影响浮游纤毛虫群落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共检出17种浮游纤毛虫,隶属于2目10属,砂壳目Tintinnida与寡毛目Oligotrichida。优势种包括叁亚条纹虫Rhabdonella sanyahensis、锥形急游虫Strombidium conicum、杆状真铃虫Eutintinnus stramentus、酒瓶类铃虫Codonellopsis morchella、球形急游虫Strombidium globosaneum。浮游纤毛虫平均丰度为(36.5±3.8)ind./L(10~80 ind./L),呈现斑块状分布,最大丰度出现在南沙群岛海域的中偏北部,其次在万安滩的东侧丰度值也较高,而在西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的丰度值较低。浮游纤毛虫的水平分布可能与海洋环流有密切关系。此外,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发现,南沙群岛海域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差异主要受水体营养盐水平与叶绿素a含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吴风霞,黄洪辉,黄建荣,刘华雪[6](2016)在《春季白沙湾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4年春季(4月)白沙湾海域3个功能区域(鱼类网箱养殖区、贝藻混养区、非养殖区)13个站位生物和环境的调查资料,对浮游纤毛虫的群落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了影响浮游纤毛虫群落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共检出19种纤毛虫,隶属于6目11属;纤毛虫丰度范围为80~3740个×L~(-1),平均丰度为995.4±123.1个×L~(-1),以环毛目(Cyclotrichida)、急游目(Stombidiida)和砂壳目(Tintinnida)为主;优势种包括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锥形急游虫(Strombidium conicum)、百乐拟铃虫(Tintinnopsis beroidea)、球形急游虫(Strombidium globosaneum)、小拟铃虫(Tintinnopsis minuta)和锥形旋曳尾虫(Spirotontonia turbinata)。纤毛虫群落结构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种类数及丰度呈现鱼类网箱养殖区偏低,而贝类混养区和对照区较高的特征。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多元分析发现,白沙湾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差异主要与水体营养盐水平和叶绿素a浓度有关。(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超锋[7](2016)在《热带西太平洋及南海北部陆坡海区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微型浮游动物纤毛虫是指在海洋水体中营浮游生活、个体微小(多数体长10-200μm)、分布广泛的单细胞原生动物,隶属于原生动物界、纤毛门、旋毛纲、寡毛亚纲及环毛亚纲,包括无壳纤毛虫和砂壳纤毛虫两大部分。浮游纤毛虫是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链接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的重要中介,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关浮游纤毛虫全水深垂直分布的基础资料研究较少,本论文以海洋浮游纤毛虫为研究对象,汇总了不同海区以往垂直分布的相关资料,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海雅浦海山区和南海北部陆坡海区浮游纤毛虫丰度、生物量及其全水深垂直分布模式、无壳纤毛虫粒级以及海区的砂壳纤毛虫群落在不同水层中的生态分布特征,并对不同垂直分布模式下浮游纤毛虫丰度与叶绿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海区及雅浦海山区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我们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热带西太平洋沿台湾南部到雅浦海山一个断面和雅浦海山区对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以及其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海区浮游纤毛虫丰度变化范围为0-635 ind/L,生物量范围为0-1.53μg C/L,丰度和生物量高值分布于200 m以浅,其中,砂壳纤毛虫丰度为0-45 ind/L,占总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在0-14.62%之间。浮游纤毛虫丰度垂直分布均呈现“双峰型”模式:在表层和叶绿素极大值层(DCM)出现丰度高值。浮游纤毛虫丰度与叶绿素活体荧光值之间有显着相关关系。大于50μm粒级的无壳纤毛虫更多的分布在海区表层。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33属76种,海区砂壳纤毛虫类群主要以广布型(13属37种)和暖水型(14属31种)为主,分别占总砂壳纤毛虫种类的48.7%和40.8%。雅浦海山区优势种为纤弱细瓮虫、卢氏真铃虫、管状真铃虫、膨大波膜虫,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海区优势种为纤弱细瓮虫、海勒斯真铃虫、酒杯类管虫、尖锐号角虫。有些种类分布在100 m以浅(如热带铃壳虫、长芒孔铃虫等),有些种类分布在100 m以深(如微细类铃虫、罗氏拟波膜虫等),说明砂壳纤毛虫在100 m水深左右种类组成发生变化。南海北部陆坡海区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大洋水团和陆架水团在南海北部陆坡海区相交汇,因此,陆架海区与大洋海区环境下的浮游纤毛虫的生物学特征应该不同。陆架海区浮游纤毛虫丰度呈现“表层高”或者“次表层高”模式,和叶绿素极大值层(DCM)没有相关性。分别于2014年10月、2015年6月在南海北部陆坡海区研究了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全水深垂直分布。浮游纤毛虫丰度变化范围为0-1353 ind/L,生物量范围为0-2.36μg C/L,丰度和生物量高值分布于200 m以浅,大于50μm粒级的无壳纤毛虫多分布在表层。浮游纤毛虫丰度垂直分布呈现“表层高”、“次表层高”和“双峰型”叁种模式,其中“双峰型”模式为表层和DCM有浮游纤毛虫丰度高值,不同的分布模式可能指示不同的水团性质,其中“双峰型”中浮游纤毛虫丰度与叶绿素活体荧光值之间有显着相关关系。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34属82种,砂壳纤毛虫丰度变化范围为0-129 ind/L,占总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在0–80%之间。南海北部陆坡区秋季主要优势种为福雷号角虫、开孔真铃虫、梯状网梯虫和酒杯类管虫,夏季主要优势种为福雷号角虫、酒杯类管虫、尖锐号角虫及微细原孔虫。砂壳纤毛虫种类如简单薄铃虫、大洋铃鼻虫、百乐拟铃虫、罗氏拟铃虫、根状拟铃虫、盾形拟铃虫和筒状拟铃虫仅出现在陆架海区,大洋海区砂壳纤毛虫种类多属于透明壳类群。有些种类分布在100 m以浅(如尖底类瓮虫、梯状网梯虫等),有的种类分布在100 m以深(如阿加西尖角虫、爱普汀领砂虫等),说明砂壳纤毛虫在100 m水深左右种类组成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6-04-01)

王超锋,赵丽,赵苑,李海波,陈雪[8](2016)在《热带西太平洋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热带西太平洋沿台湾南部到雅浦海山一个断面和雅浦海山海区研究了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浮游纤毛虫丰度变化范围为0—635ind./L,生物量范围为0—1.53μg C/L,丰度和生物量高值分布于200m以浅,其中,砂壳纤毛虫丰度为0—45ind./L,占总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在0—14.62%之间。浮游纤毛虫丰度垂直分布均呈现"双峰型"模式:在表层和叶绿素极大值层(DCM)出现高值。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33属76种。雅浦海山海区优势种为纤弱细瓮虫、卢氏真铃虫、管状真铃虫、膨大波膜虫,西太平洋海区优势种为纤弱细瓮虫、海勒斯真铃虫、酒杯类管虫、尖锐号角虫。有些种类分布在100m以浅,有的种类分布在100m以深,说明砂壳纤毛虫在100m水深左右种类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6年02期)

张武昌,陈雪,李海波,王超锋,梁晨[9](2016)在《海洋浮游纤毛虫摄食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浮游纤毛虫是海洋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连接海洋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的重要环节。研究海洋浮游纤毛虫的摄食情况对了解海洋浮游纤毛虫在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纤毛虫的食性、纤毛虫对不同饵料的摄食强度(摄食率、清滤率)和选择性、影响摄食的因素及摄食后的同化和排遗。海洋浮游纤毛虫食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体内饵料颗粒法和维持生长法。实验室内估算纤毛虫摄食率和清滤率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为饵料浓度差减法和体内饵料颗粒增多法。可以用特定体积清滤率和特定生物量摄食率来比较不同种纤毛虫的清滤率和摄食率。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纤毛虫的饵料包括较小的纤毛虫、硅藻、甲藻、鞭毛虫、聚球藻、原绿球藻和细菌等。纤毛虫的摄食率范围为0.1—920 cells/(ciliate h),清滤率范围为0—110μL/(ciliate h)。纤毛虫对饵料的粒径和化学性质均有选择性。饵料浓度、温度、光线、扰动以及纤毛虫所处的生长阶段都会对纤毛虫的摄食率产生影响。不同种类纤毛虫对不同种类饵料的同化率(67%—79%)和消化时间(13.7 min—24 h)不同。(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6年01期)

郭术津,丰美萍,张瑞峰,于莹,张武昌[10](2015)在《2012年6月份桑沟湾褐潮期间浮游植物和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2012年6月份桑沟湾藻华期间的浮游植物和纤毛虫群落结构,并对环境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藻华原因种为一种直径为2μm左右的小球型藻类,细胞形态和粒径均与近年来在中国秦皇岛近岸海域频繁引发水华的超微型浮游植物相似。藻华发生期间,调查区海水中藻华原因物种细胞丰度高达109个/L,高于2011年同期调查区该物种藻华期间的细胞丰度(108个/L)。除藻华原因种外,其他浮游植物共鉴定38种,隶属3门23属,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裸甲藻(Gymnodinium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和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等。纤毛虫共鉴定3属5种,以砂壳纤毛虫为主,优势种为百乐拟铃虫(Tintinnopsis beroidea)。细胞丰度分布方面,藻华原因种从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硅藻细胞丰度在位于湾口处的6号站位最高,并向湾内和湾外递减;甲藻和纤毛虫细胞丰度均从湾内向湾外降低,这分别由优势种裸甲藻和百乐拟铃虫的分布决定。分析发现,调查区藻华原因物种细胞丰度与海水温度和层化系数呈良好的正相关性,与盐度呈负相关性;与裸甲藻和百乐拟铃虫细胞丰度呈良好的正相关性,这两种异养微型浮游生物对藻华原因种的摄食能力值得探索。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调查区藻华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下降,群落稳定性降低。(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浮游纤毛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浮游纤毛虫是一类具有纤毛的单细胞原生动物,隶属于原生动物亚界(Protozoa)-纤毛门(Ciliophora)-旋毛纲(Spirotrichea)-寡毛亚纲(Oligotrichina)及环毛亚纲(Choreotrichia),包括无壳纤毛虫和砂壳纤毛虫。浮游纤毛虫个体微小(多数体长在10-200μm之间),且分布广泛,是海洋微型浮游动物重要组成部分。浮游纤毛虫是pico-(0.2-2μm)和nano-(2-20μm)级海洋浮游生物的摄食者,又是中型浮游动物和仔稚鱼等的重要食物供应者,是连接微食物网和经典食物链的重要中介,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浮游纤毛虫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浮游纤毛虫在各海区不同水层中的垂直分布和群落变化研究较少,本论文研究了热带大洋海山区(雅浦、马里亚纳和卡罗琳海山)、近岸海区(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区)、大洋至近岸海区(热带西太平洋和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区)和热带至寒带海区(热带西太平洋、白令海和北冰洋海区)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和群落特征(含无壳纤毛虫粒级、砂壳纤毛虫所占丰度比例、口径组、冗余度等),并对浮游纤毛虫丰度与温度、盐度和叶绿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分别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2016年3月至4月和2017年7月至8月对雅浦(水深300-5000 m)、马里亚纳(水深30-5000 m)和卡罗琳海山区(水深50-5000 m)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以及其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雅浦、马里亚纳和卡罗琳海山中,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垂直分布均为“双峰”型,即表层和深层叶绿素a最大值(Deep Chlorophyll a Maximum,DCM)层有高值,丰度范围分别为0-331 ind./L,0-405 ind./L和0-405 ind./L,生物量范围分别为0.0-0.6μg C/L,0.0-0.9μg C/L和0.0-1.1μg C/L。浮游纤毛虫群落特征中,无壳纤毛虫是浮游纤毛虫的最主要类群,大于50μm粒级无壳纤毛虫所占丰度比例从表层至底层逐渐降低。砂壳纤毛虫丰度占总纤毛虫的丰度比例小于10%。根据各砂壳纤毛虫种类分布水层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了四个类群(I:0-100 m水层;II:50-200 m水层;III:100 m以深水层和V:各水层均有分布),其中类群I和V是优势类群。叁个海区中28-32μm口径组均是种类数最多的口径组,但是砂壳纤毛虫所占丰度比例最大口径组却均为24-28μm。雅浦、马里亚纳和卡罗琳海山区中冗余度分别为79.0%、79.5%和78.9%。雅浦、马里亚纳和卡罗琳海山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33属89种,广布型和暖水型是砂壳纤毛虫的优势类群,分别占砂壳纤毛虫总种类数的93.5%、93.2%和94.7%。未发现近岸型砂壳纤毛虫。叁个海山中浮游纤毛虫丰度和温度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于2017年3月对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区(水深110-2000 m)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以及其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调查海域存在一个中尺度的反气旋暖涡,结合调查期间每日卫星数据和海区水文垂直分布特征,将调查海区分为暖涡外和暖涡内海区。暖涡外和暖涡内海区中,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分别为“表层高”和“双峰”型,暖涡外和暖涡内浮游纤毛虫丰度分别为2-767 ind./L和14-458 ind./L,生物量分别为0.0-2.7μg C/L和0.0-1.3μg C/L。暖涡外表层纤毛虫丰度值高于暖涡内。浮游纤毛虫群落特征中,从表层至DCM层10-20μm粒级无壳纤毛虫丰度占总无壳纤毛虫丰度比例在暖涡外均低于暖涡内,同时砂壳纤毛虫丰度占总纤毛虫丰度比例平均值和暖涡内站位相比低了约2%。类群I和V砂壳纤毛虫是暖涡外和暖涡内砂壳纤毛虫的优势类群(丰度高值分别在表层和DCM层),但暖涡外表层类群I和V的丰度比例差值比暖涡内低31%。暖涡外砂壳纤毛虫口径组数、种丰富度和冗余度均高于暖涡内。时间序列站中,浮游纤毛虫白天和夜间的垂直分布均为“双峰”型,但是夜间各层丰度和生物量均高于白天,浮游纤毛虫可能具有昼夜垂直迁移现象。分别于2015年6月和2015年11月至12月对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区(水深110-2000 m)和热带西太平洋大断面(水深均大于2000 m)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以及其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热带西太平洋和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区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分别为“双峰”型和“表层高”,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分别为0-443 ind./L和2-809 ind./L,生物量分别为0.0-0.7μg C/L和0.0-1.4μg C/L。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受珠江冲淡水(近岸水)入侵影响的站位中,表层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值远远高于南海陆坡水。浮游纤毛虫群落特征中,无壳纤毛虫是主要的组成类群,砂壳纤毛虫所占丰度比例在近岸水(1.5%)小于陆坡水(6.4%)和热带西太平洋大洋水(5.9%)。热带西太平洋海区中砂壳纤毛虫口径组数、种丰富度和冗余度均高于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区。砂壳纤毛虫主要由类群I和类群V组成,并且丰度高值分别出现在表层和DCM层。500 m以深水层未发现砂壳纤毛虫。我们推测无壳纤毛虫类群也和砂壳纤毛虫类群相似,可以分为表层高类群和DCM层高类群。同样在表层和DCM层的浮游生物食物网的结构和功能则也有可能不同。分别于2015年11月至12月、2016年7月和8月对热带西太平洋大断面(水深均大于2000 m)、白令海(水深均大于500 m)和北冰洋海区(水深均大于200 m)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以及其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热带西太平洋、白令海和北冰洋海区中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分别为“双峰”型、“表层高”和“DCM层高”。在热带西太平洋、白令海和北冰洋海区0-200 m水层中,丰度分别为35-443 ind./L、152-3267 ind./L和12-1615 ind./L,生物量分别为0.0-0.7μg C/L、0.3-11.6μg C/L和0.0-4.5μg C/L。浮游纤毛虫群落特征中,砂壳纤毛虫丰度占总纤毛虫丰度比例在白令海海区(42.6%)要高于热带西太平洋(7.8%)和北冰洋海区(2.0%)。10-20μm粒级无壳纤毛虫丰度占总无壳纤毛虫丰度比例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区中最高,而白令海和北冰洋中大于30μm粒级无壳纤毛虫在各水层中所占比例均高于热带西太平洋海区。混合营养纤毛虫丰度及其占总无壳纤毛虫丰度比例在白令海和北冰洋海区均高于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热带西太平洋海区小口径组(12-16μm)砂壳纤毛虫占总砂壳纤毛虫丰度比例最高,而北冰洋海区中则是大口径组(60-64μm)所占丰度比例最高。砂壳纤毛虫的冗余度从北冰洋到热带西太平洋海区是增加的。叁个海区中无壳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和Chl a浓度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本论文对各海区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发现从大洋至近岸海区中,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由“双峰”型变成“表层高”,砂壳纤毛虫种类数、冗余度等均降低;从热带至寒带海区中,砂壳纤毛虫种类数、口径组数和冗余度等特征均呈降低趋势,但是无壳纤毛虫粒级和优势砂壳纤毛虫口径组却呈增大的趋势。温度可能是影响浮游纤毛虫丰度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浮游纤毛虫论文参考文献

[1].梁晨.南大洋不同海区浮游纤毛虫群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2].王超锋.北半球不同海区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及群落结构变化[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3].王莹.台湾海峡浮游纤毛虫的多样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8

[4].于莹,周锋,房恩军,郭彪,张博伦.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J].渔业科学进展.2018

[5].吴风霞,黄洪辉,谭烨辉,齐占会.秋季南沙群岛海域浮游纤毛虫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吴风霞,黄洪辉,黄建荣,刘华雪.春季白沙湾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16

[7].王超锋.热带西太平洋及南海北部陆坡海区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

[8].王超锋,赵丽,赵苑,李海波,陈雪.热带西太平洋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J].海洋与湖沼.2016

[9].张武昌,陈雪,李海波,王超锋,梁晨.海洋浮游纤毛虫摄食研究综述[J].海洋与湖沼.2016

[10].郭术津,丰美萍,张瑞峰,于莹,张武昌.2012年6月份桑沟湾褐潮期间浮游植物和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特征[J].海洋科学.2015

论文知识图

个站点1年中64种纤毛虫原生动物的...年6月至2008年5月研究期间胶州湾...年6月至2008年5月间胶州湾浮胶州湾研究期间无壳浮游纤毛虫研究期间胶州湾5个站点无壳纤毛虫和...年6月至2008年5月全年周期中,...

标签:;  ;  ;  ;  ;  ;  ;  

浮游纤毛虫论文_梁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