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价与补偿政策研究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价与补偿政策研究

李蕾[1]2004年在《西部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价与补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空前的重大举措。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退耕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能否遏制恶化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关系到西部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到目前为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实施了5年,然而,退耕还林还草将会发挥怎样的生态效益,退耕对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退耕补偿政策如何完善和发展等,都是需要我们迫切关注和慎重应对的问题。 本文采用环境经济学中费用效益分析的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等估算了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益。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植被发挥效益后,每年保持土壤的总价值为8634.39万元,其中减少养分损失价值为8148.62万元,减少土地废弃价值为19.43万元,减轻泥沙淤积价值为466.34万元;各种退耕类型的土壤保持功能大小依次为:还乔木林、还灌木林、还人工苜蓿草地、还经济林。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契机。本文通过对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到退耕对原州区农民增收及地方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社会经济效益在短期内是不可持续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的退耕补偿。 目前国家的补偿政策还不尽合理,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补偿政策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资源价值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的研究,认为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应该采取长期的生态补偿政策,提出制定补偿标准应综合考虑退耕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林草植被的生态功能及退耕区社会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制定分区分等补偿标准的设想。

刘虎[2]2014年在《武威市古浪县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价与补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国策,迄今为止,该工程已经实施了几年,已经对西部地区的生态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该工程后续还将发挥怎样的作用,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退耕补偿方面,这些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将以武威市古浪县为例,采用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如直接市场法中的几种方法来估量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壤保持效益。武威市古浪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之后,每年的保土效益达到了8576万元,这其中土壤养分的价值保持为8134万元,土地废弃恢复价值为18万元,淤泥减少价值为424万元。在发挥效益的林草植被中,按照功能大小为: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经济林。另外,通过对武威市古浪县退耕还林还草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国家的退耕补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巨大,存在不可延续性。所以建立更为合理的,科学的补偿政策是急需解决的事情。鉴于此,本研究应用外部性理论和资源价值理论,将退耕区的环境,植被,社会,经济等各项因素综合考虑,提出了一些诸如制定分区分等的补偿标准,对可延续的生态补偿政策提出了建议。

秦建明[3]2004年在《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环境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实践为背景,通过规范分析与案例实证,对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问题所涉及的四个主要方面,即经济补偿的实质、补偿的主体和对象、补偿的途径以及补偿标准和期限等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旨在为政府有关方面顺利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一些有益的决策参考。 本文认为,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其提供的最终产品—生态效益属典型公共产品,经济补偿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这种外部性的内部化,故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补偿机制;补偿对象除了退耕农户以外,还应包括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县级政府;补偿主体除中央政府外,还需将退耕地区省级政府、流域中下游受益地区的省级政府、国际社会、企业和个人等纳入其中;多渠道筹措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投入资金,切实转变经济补偿的运作方式;选择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多样化补偿方式;现实中,不充分补偿是常态,实行成本补偿更具可操作性;应对补偿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在综合考虑退耕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林草植被的生态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分区分级补偿标准:对还生态林应采取长期补偿政策,对还经济林(草)也要适当延长补偿年限。 与此同时,本文还认为公共财政途径是我国现阶段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的主要途径,但在具体操作中引入竞争机制、探索(诸如流域上下自主协议和森林碳汇贸易等)市场化途径也是不可或缺的。

李蕾, 刘黎明, 唐伟[4]2004年在《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 ,而且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一些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更快实现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王闰平, 陈凯[5]2006年在《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及问题分析》文中指出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退耕地区生态面貌得到初步改善,农民从退耕还林还草中得到了较多的实惠,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但是由于退耕区域布局缺少严密的科学论证,监督检查方面也没有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这使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效果大打折扣;退耕补偿政策的不合理、不公平性以及退耕地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又使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巩固面临潜在威胁。通过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提出了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若干建议。

周厚胜[6]2006年在《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能够促进生态建设之一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由于其为涉及国家、地方、个人利益全面调整的综合系统工程,其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和各界学者的关注,那么为切实保障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作为一种政策措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湖北恩施地区的退耕还林重点县市政府的调查和实地农户走访的方式,结合原有的理论基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机制中补偿对象、补偿主体、补偿额度、补偿年限等问题作了分析和探讨,期望能为退耕还林补偿机制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表明:第一,在补偿对象上,农户的补偿问题上,对于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投入、损失补偿标准和年限都应有所不同,前者应在两方面都多于后者,并且应分级分区进行,而在对于县级政府的补偿问题上,由于退耕还林导致的财政减少以及相关运筹带来的财政支出,也提出了补偿的必要性;第二,在分摊机制上,对于分摊主体,以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指出在退耕还林问题上分摊主体不仅包括当地受益者,还包括间接受益者,在分摊方式的资金筹措上,提出了8点建议;第叁,在退耕还林补偿方式上,指出应以国内和国外补偿相结合、实物和现金补偿相结合、直接和间接相结合,并且逐步由不充分补偿向充分补偿过渡;最后文章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由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通过研究,在指出原有机制的同时建立一个合理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补偿机制,做到公平、有效的保障群众利益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工程实施地区政府以及群众的积极性,其有利于保障该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障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也有利于保障我国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吕文广[7]2017年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的生态补偿政策效益评价——以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是推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甘肃是国家"两屏叁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脆弱性和战略性特征,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和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设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对于甘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视角,就甘肃省实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以来生态效益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以期评价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今后甘肃生态屏障建设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周瑞[8]2006年在《退耕还林还草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部大开发是党的十六大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地区不仅是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较低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是典型的经济贫困和生态赤贫的共生区。针对我国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现状,国家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共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七大重点工程。其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重建的切入点,是扭转其生态环境恶化态势的重要途径。 克什克腾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处在生态脆弱地带,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形成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大规模掠夺式地毁林开荒、垦草种粮,使这一地区大面积的土地风蚀沙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也严重制约了克什克腾旗的经济发展。退耕地还林还草成为扭转该区环境恶化态势、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 1、克什克腾旗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开垦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张勇[9]2005年在《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特殊的区位条件,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合理土地开发利用所引发的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地荒漠化面积逐年增加的客观现实,共同决定了退耕还林还草是山西省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也是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从而决定了退耕还林还草在山西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自1999年,国家在山西省沿黄16个县开展了试点工程,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工程启动之初没有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加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涉及面较广、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退耕还林还草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开来,但工程在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论文应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土地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外部性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政策学理论等理论分析了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随后对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管理目标、退耕还林还草管理评价、退耕还林还草管理程序及退耕还林还草管理实施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些搞好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管理的政策建议,这为政府和林业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建设管理和政策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和方法。

赵从举, 毕华, 张斌, 吴倡仪[10]2011年在《海南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补偿政策的效果评估》文中指出根据海南地域特点,通过实地调研,评估了海南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保育环境、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85.7%的农户支持退耕还林(草)政策;68.5%的农户基本满意目前的现金补贴标准;退耕还林之后,39.2%的农户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定位不明确;37.0%的农户的陡坡地部分或全部未退耕。指出进一步优化退耕还林(草)政策,对防止退耕反弹,保护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价与补偿政策研究[D]. 李蕾.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2]. 武威市古浪县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价与补偿政策研究[D]. 刘虎. 兰州大学. 2014

[3]. 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问题研究[D]. 秦建明.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4]. 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J]. 李蕾, 刘黎明, 唐伟. 农村经济. 2004

[5].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及问题分析[J]. 王闰平, 陈凯.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6]. 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机制研究[D]. 周厚胜.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7].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的生态补偿政策效益评价——以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为例[J]. 吕文广.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7

[8]. 退耕还林还草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瑞. 内蒙古大学. 2006

[9]. 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管理研究[D]. 张勇. 山西农业大学. 2005

[10]. 海南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补偿政策的效果评估[J]. 赵从举, 毕华, 张斌, 吴倡仪.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标签:;  ;  ;  ;  ;  ;  ;  ;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价与补偿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