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体亲和能力论文_王艳丽,张正光,郑小波

营养体亲和能力论文_王艳丽,张正光,郑小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营养体亲和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亲和,稻瘟病,营养,能力,江苏省,病菌,论文。

营养体亲和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丽,张正光,郑小波[1](2003)在《源自江苏省的稻瘟病菌营养体亲和能力与无性重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江苏省 2 0个不同小种稻瘟病菌菌株在白米玫瑰红培养基上对峙培养测定营养体亲和性 ,2 5℃、黑暗中对峙培养 18d ,在 173个配对组合中有 12 4个配对组合的菌株之间 ,通过菌丝融合在菌落交界处形成肉眼可见的菌丝融合带 ,在 4 9个配对组合不能形成明显的菌丝融合带 ,表明江苏省不同来源的稻瘟病菌菌株间存在较普遍的营养体亲和性。将分别携有抗稻瘟灵、对多菌灵敏感 (MBCsIPTr) ,以及对稻瘟灵敏感、抗多菌灵 (MBCrIPTs)标记的菌株对峙培养 ,切取菌丝融合带进行单菌丝片段分离 ,从其无性系中获得了经菌丝融合产生的携带双亲抗性标记的(MBCrIPTr)的无性重组体。在检测的 17个不同小种菌株配对的组合中 ,有 13个组合可获得无性重组体。不同配对组合菌株间无性重组频率为 0 .6 %~ 11.3%。表明营养体亲和在江苏省稻瘟病菌中发生较为普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3年06期)

张正光,郑小波[2](1999)在《稻瘟病菌营养体亲和配对筛选及其亲和能力遗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白米玫瑰红培养基上对江苏省的稻瘟病菌 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不同小种间营养体亲和菌株配对组合进行了筛选。当不同小种的菌株对峙接种,在 21±1℃、黑暗中培养18 d 后,部分配对组合的菌落交界处出现一条肉眼明显可见的菌丝融合带,且具有稳定的重复性。出现菌丝融合带的配对菌株在玻璃纸上对峙微培养 2~3 d 后,镜检观察到菌丝融合现象普遍存在;未出现明显菌丝融合带的菌株组合经对峙微培养,菌丝融合现象未见或较少。从ZA49、ZG1 、ZF1 和 ZD1 4 个小种的12 个菌株中筛选出 3 对营养体亲和性强的小种间菌株配对组合。以所选菌株为亲本建立单分生孢子无性系,测定营养体亲和能力在单孢后代的遗传。结果是,营养体亲和能力在单孢后代遗传不稳定,与另一亲本的单孢株配对产生融合带的百分率为53% ~74% 之间。进一步研究发现,来自同一个分生孢子不同细胞的单芽管株与配对菌株的营养体亲和能力相同;亲和能力在单芽管株的单孢株后代继续发生分离。(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张正光,郑小波[3](1998)在《稻瘟病菌营养体亲和配对的筛选及营养体亲和能力的遗传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白米玫瑰红培养基上对江苏省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不同小种间营养体亲和菌株配对组合进行了筛选.当不同小种的菌株对峙接种,在(21±1)℃、黑暗中培养18d后,部分配对组合的菌落交界处出现一条肉眼明显可见的菌丝融合带(或称为亲和带),且具有稳定的重复性.出现亲和带的配对菌株在玻璃纸上进行对峙微培养(间距0.5~0.7 cm)2~3d后,显微镜镜检发现菌丝融合现象普遍存在.在白米玫瑰红培养基上对峙培养未出现明显菌丝融合带的菌株组合,经对峙微培养镜检,菌丝融合现象未见或较少.上述结果说明,白米玫瑰红培养基可用来快速筛选稻瘟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强的配对菌株组合供无性重组研究使用.从ZA_(49)、ZG_1、ZF_1和ZD_1等4个小种的12个菌珠中筛选出PO-21×PO-3、PO-21×PO-2和 PO-21×PO-33等3对营养体亲和性强的配对菌株组合.以上述所选菌株为亲本建立单分生孢子无性系,在白米玫瑰红培养基上测定营养体亲和能力在单分生孢子后代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是,营养体亲和能力在无性单孢后代不稳定,菌株PO-21与来自PO-2、PO-3、PO-33的单分生孢子株(分别为46株、33株、27株)配对出现亲合带的百分率分别为63%、67%、74%;菌株PO-2、PO-3、PO-33与PO-21的单分生孢子株(30株)配对出现亲和带的百分率分别为53%?(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S1期)

营养体亲和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白米玫瑰红培养基上对江苏省的稻瘟病菌 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不同小种间营养体亲和菌株配对组合进行了筛选。当不同小种的菌株对峙接种,在 21±1℃、黑暗中培养18 d 后,部分配对组合的菌落交界处出现一条肉眼明显可见的菌丝融合带,且具有稳定的重复性。出现菌丝融合带的配对菌株在玻璃纸上对峙微培养 2~3 d 后,镜检观察到菌丝融合现象普遍存在;未出现明显菌丝融合带的菌株组合经对峙微培养,菌丝融合现象未见或较少。从ZA49、ZG1 、ZF1 和 ZD1 4 个小种的12 个菌株中筛选出 3 对营养体亲和性强的小种间菌株配对组合。以所选菌株为亲本建立单分生孢子无性系,测定营养体亲和能力在单孢后代的遗传。结果是,营养体亲和能力在单孢后代遗传不稳定,与另一亲本的单孢株配对产生融合带的百分率为53% ~74% 之间。进一步研究发现,来自同一个分生孢子不同细胞的单芽管株与配对菌株的营养体亲和能力相同;亲和能力在单芽管株的单孢株后代继续发生分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营养体亲和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丽,张正光,郑小波.源自江苏省的稻瘟病菌营养体亲和能力与无性重组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

[2].张正光,郑小波.稻瘟病菌营养体亲和配对筛选及其亲和能力遗传[J].植物病理学报.1999

[3].张正光,郑小波.稻瘟病菌营养体亲和配对的筛选及营养体亲和能力的遗传稳定性[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营养体亲和能力论文_王艳丽,张正光,郑小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