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述体例论文-杨飘飘

着述体例论文-杨飘飘

导读:本文包含了着述体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子》,着述体例,成书形式,书名题写

着述体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飘飘[1](2019)在《《老子》着述体例及成书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魏以前,《老子》着述体例及成书形式几经变迁,已经基本定型;魏晋以后,《老子》纳入经注和注疏范畴,其着述体例及成书形式进入"变形期"。总的说,《老子》着述成书之变化,集中表征为叁个事项:《老子》的书名题写,从无名到有名,有的题为"道德言",有的题为"道德经",有的题为"老子";《老子》篇章结构,从楚简本的"分组别段",渐进演变到《老子》"分篇定章"结构;《老子》着述性质,历经个人着述、学派撰述、经传及注疏等四度变迁。(本文来源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祝帅[2](2019)在《“源流论”与“书学史”:对民国书法史着述体例的一种考察——以张宗祥《书学源流论》、顾鼎梅《书法源流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书法史学史上,除了受舶来的"新史学"观念影响而写就的几种《书学史》之外,由两部"源流论"所代表的传统书法史研究也是另一种学术范式。这两种学术体例代表了中国书法史写作的两种不同面向,分别体现了书法史研究与现代新史学观念及传统书论的继承与发展,共同推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书法史"作为一门学科的生成。(本文来源于《书法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陈凯,马娇[3](2019)在《清代乡镇志书的着述体例与编纂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乡镇志书是重要的地方档案文献。其主要着述体例为平目体、纲目体、纪传体。体例特征与选取原则一方面遵循仿效官方史学主导的档案文献编纂体系,同时也有极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富有鲜明特色。清代乡镇志书的编纂模式主要表现为创修、续修、独纂、合纂,在志书编纂的先后次序和志书编纂的组织形式上分别展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与清代地方基层社会乡绅文士对于修志的支持倡导,以及编纂者在修志过程中形成的群体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地方志》期刊2019年01期)

刘亚刚[4](2018)在《由“江村体”之争论及康熙朝书画鉴藏类着述体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村销夏录》重视对亲见书画的记录,其体例被称为"江村体",对后世影响深远,但也被指不讲考证而徒为钞胥。本文认为,记录和逐渐加强考证是书画鉴藏类着述体例发展的一条脉络,《江村销夏录》在此脉络上有所继承和发展,并由此论及,尽管康熙朝六部书画鉴藏类着述体例对记录和考证均有体现,但以《江村销夏录》最趋完备。(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期刊2018年03期)

樊东[5](2016)在《《韩诗外传》着述体例及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婴是汉代初年传授《诗经》的学者之一,被奉为韩诗学派的创始人。并着有《韩诗内传》(已亡佚)和《韩诗外传》。由于今文叁家《诗经》流派中的其他各派着述相继亡佚,唯一流传下来的《韩诗外传》在一定意义上显得弥足珍贵。但是学界对其看法仍旧有很多争议,诸如性质问题,着述类型问题,文本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都牵涉到《韩诗外传》的着述体例问题。因此,开展《韩诗外传》着述体例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要途径。第一章的研究中,首先,简要梳理史料中关于韩婴的一些记载,包括韩婴生平事迹问题,尤其是关于韩婴的着作及其学术渊源问题。结合对学术史的分析,我们认为现有的史料至多只能说明韩婴着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至于《韩故》和《韩说》是否为韩婴所作,尚存疑问,不可妄断。而关于韩婴的学术渊源问题,我们认为他和荀子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其《诗经》学的来源也难以判定。其次,清代以来的学者在利用类书、互见文献校勘整理《韩诗外传》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利用互见文献校勘《韩诗外传》的问题颇多,说明了以往学者对于《韩诗外传》与这些文献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楚。最后,我们将《韩诗外传》与同时期的其他“传”体类文献进行对比,指出《韩诗外传》这种“外传”体类着述与《韩诗内传》及《毛诗故训传》这样的“内传”体类着述存在体例上和本质上的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与《诗》之间的关系是不固定的,游离的,是借助《诗》来说理的;而后者是紧密围绕《诗经》作“传”的,“传文”与《诗》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第二章的研究中,首先,《韩诗外传》的分卷不存在“以类编排”,同一卷内的每一章内容在主题上并不一致,这不同于其他诸子着作。《韩诗外传》在流传过程中由原来的六卷变为十卷,对于这种变化的原因,学界有争议。我们结合前面关于内、外“传”体例上的研究,反驳了“合编”说和“仿补”说。今本《韩诗外传》内部的章节之间在体例上没有本质差异,应当还是原六卷本《韩诗外传》,其卷数变化的原因是在隋代以前“析分”造成的,并非是与原四卷本《韩诗内传》合编所造成的。其次,《韩诗外传》章节编排顺序大部分是按结尾引《诗》在今本《诗经》中的排列顺序来编次的,这一点是目前的共识。但这种编排体例是否是《韩诗外传》的原貌,还难以确定,更不能将这种编排体例视为《韩诗外传》解《诗》的证据。第叁,《韩诗外传》以及早期引《诗》类文献,其说理方式是通过将史与《诗》、旧说与《诗》相结合来完成的,这是它和早期诸子着作中单纯性说理的不同之处。韩婴的思想一方面继承早期儒家各派思想,其主体思想是儒家的,但又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其他诸子思想。第叁章的研究中,我们主要探讨《韩诗外传》的引《诗》问题。早期涉及《诗经》的文献素材很多,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其中蕴含着两个传统:一是解《诗》传统,一是用《诗》传统。这两个传统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韩诗外传》属于用《诗》传统下的产物。具体到《韩诗外传》引《诗》问题,早期涉及引《诗》的这一类型的文献很多,其体例是可以总结出来的,而《韩诗外传》是由引《诗》类文献素材聚合而成的,其体例特征和同类文献必然是相同的。我们认为《韩诗外传》与早期文献引《诗》在体例和特征上没有实质性差异;《韩诗外传》中的引《诗》体例反映了韩婴作此书的目的是借助《诗》的经典地位来为自己的说理提供支持。第四章的研究中,关于《韩诗外传》与其他文献之间的互见问题,通过将它与《荀子》、《说苑》、《新序》分类对比,我们认为《韩诗外传》与这些文献之间的关系是具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不同的章节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特征,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时,需要深入到具体的章节中。基于此,我们还发现《韩诗外传》在文本特征上偏离原貌较大,呈现出“二手文献”的特征,而《荀子》、《说苑》与《新序》则基本保持了原貌。《韩诗外传》的成书是韩婴在取材并改造早期文献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改造不仅包括对文本内容上的改造,也包括是否保留或替换原文献素材中的《诗》句,而这些改造正是为了说理服务的。我们最后指出《韩诗外传》与这些典籍之间的互见并不能用来为《诗经》学和思想史的相关研究提供证据;《韩诗外传》虽然与这些文献之间的文本关系较近,但并不能说明韩婴《诗经》学或者说韩诗学派与荀子或刘向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也不能说明韩婴与荀子之间在思想上有直接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6-03-01)

邹福清[6](2016)在《《唐诗纪事》及纪事类着述体例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开创了以存录诗作及相关本事、收录与作品或诗人有关的评论、编写作者小传为主要元素的纪事类着述编纂体例。此后,诗、词、文、曲等各类纪事类着述都有编纂,清代则是纪事类着述编纂的高峰期。继起的纪事类着述的编纂体例对创体之作《唐诗纪事》既有因循,也有游离。虽同名为"纪事",但性质有异,有的近于诗话,有的近于选集。(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郭英德[7](2015)在《论“文学编年史”的着述体例及其史学功能——兼论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编年史是一种专题编年体史书,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陈大康教授的新着《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展示出编纂者的一双慧眼、一片深思和一番诚意,为我们提供了堪称典范的文学编年史着述体例,不仅体现出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提供了极大的史学功能。(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李成晴[8](2014)在《论“本事·纪事”类着述的体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事诗》《唐诗纪事》以及其后的一系列仿效的着作,形成了一类着述的体例。倘对其着作体式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厘清涉及到的正名、体式、源流、通变等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重庆图情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柳雪萍[9](2014)在《两汉章句着述及体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章句在两汉经学史上极度繁盛,是句读之学向文章之学过渡的重要环节,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影响重大。本文通过勾稽两汉遗留的章句着述,从章句的概念、发展沿革、章句经师、章句注释的体例特征及影响等问题入手,并结合两汉社会政治现状,探究章句发展的真实面貌,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对两汉章句进行解读。绪论部分由章句体例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现状综述两部分构成。明确章句的概念、发展沿革及体例特征,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理解章句注疏体在整个学术史上的地位,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对两汉遗留章句着述的勾稽,以期能够全面认识章句的真实面貌。第一章,章句的相关概念。明晰文学章句和经学章句的区别以及联系,列举两《汉书》中关于师法和家法的实例,探究章句师法与家法的区别。第二章,章句着述勾稽。勾稽两汉时期遗留至今的章句着述,分为五经类和五经外章句着述两部分,展现具体章句着述的存佚情况。第叁章在章句着述勾稽的基础之上,理清章句发展的线索、章句经师和两汉社会政治环境的关系,综合分析章句繁盛背后的政治意义。第四章,立足于《楚辞章句》、《孟子章句》、《老子河上公章句》叁部完整着述和《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佚的部分章句,梳理出两汉章句断章句、明训诂、通义理的体例特征。最后一章,章句的影响,从章句对律令、佛经科判以及魏晋文体流变的促进方面探究章句的影响,明确其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朱仙林[10](2013)在《杭世骏《订讹类编·续补》着述体例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中叶着名学者杭世骏的《订讹类编》及《续补》,不仅汇集了他多年的读书心得,同时也保存了大量其他学者着作中的考证文字,具有丰富的文献学价值。但因杭氏在编纂该书时,《续补》部份的着述体例存在不规范之处,致使有些原本是其他作者着作中的考证文字,被误认为是杭氏本人的读书心得,从而造成研究者的误解,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此次研究正欲通过分析《订讹类编》及《续补》的着述体例,揭示致讹之由,从而避免以后的研究产生类似的误解。(本文来源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期刊2013年03期)

着述体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书法史学史上,除了受舶来的"新史学"观念影响而写就的几种《书学史》之外,由两部"源流论"所代表的传统书法史研究也是另一种学术范式。这两种学术体例代表了中国书法史写作的两种不同面向,分别体现了书法史研究与现代新史学观念及传统书论的继承与发展,共同推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书法史"作为一门学科的生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着述体例论文参考文献

[1].杨飘飘.《老子》着述体例及成书形式[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9

[2].祝帅.“源流论”与“书学史”:对民国书法史着述体例的一种考察——以张宗祥《书学源流论》、顾鼎梅《书法源流论》为中心[J].书法研究.2019

[3].陈凯,马娇.清代乡镇志书的着述体例与编纂模式[J].广西地方志.2019

[4].刘亚刚.由“江村体”之争论及康熙朝书画鉴藏类着述体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

[5].樊东.《韩诗外传》着述体例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16

[6].邹福清.《唐诗纪事》及纪事类着述体例的流变[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

[7].郭英德.论“文学编年史”的着述体例及其史学功能——兼论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J].求是学刊.2015

[8].李成晴.论“本事·纪事”类着述的体例[J].重庆图情研究.2014

[9].柳雪萍.两汉章句着述及体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朱仙林.杭世骏《订讹类编·续补》着述体例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

标签:;  ;  ;  ;  

着述体例论文-杨飘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