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模式研究

郑州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模式研究

万永旗[1]2004年在《郑州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习化社会”理念自1968年首次提出以来,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可以说,成为学习化社会是现代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而城市是现代社会的舞台,也是现代社会的象征。因此在学习化社会的建构中,城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1世纪是学习型城市的世纪。构建学习型城市,必须建立新的学习观、价值观,围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并建立起学习型城市的运行机制。本论文的写作意图在于通过研究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基础,结合全国创建学习型城市现状,在总结郑州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问题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郑州模式,希望能够为全面提升郑州市的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蒋亦璐[2]2016年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理之源与行之路的探索》文中提出本研究基于教育学的研究视角,以“学习型城市建设:理之源与行知路”为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就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展开论述,旨在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核心框架和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基本走向,并结合上海一线层面的实践归纳出具有普适性的核心经验,以期为我国(特别是上海)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支持。除“绪论”外,本研究分上、中、下叁篇,共由八个章节构成:“上篇理论篇”基于赫钦斯和朗沃斯的个人经历及其理论提出时的时代背景,围绕理论“提出的内外原由”、“包含的基本内容”、“推进的实施构想”来挖掘并探究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即进行“理之源”的探索。——第一章 理论渊源:走进赫钦斯的思想田园。赫钦斯学习型社会理论的提出: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增多是主要社会诱因;永恒主义、自由教育和终身教育理论是重要理论基础。在理论内容阐述上,赫钦斯综合考虑了教育、人和社会的发展,期待教育能够回归其本来面目、人人都能接受自由教育、且教育在与各社会要素进行博弈中能获得独立发展。在理论实施构想中,赫钦斯倡导智慧学科、学生中心、全员参与,并将古希腊时代的雅典社会及丹麦的成人教育模式作为理想模式。——第二章 理论基础:走进朗沃斯的学术视野。本章简要论述学习型社会理论在赫钦斯提出该构想之后二叁十年间的发展,即学习型社会理论如何向学习型城市理论过渡。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了朗沃斯的学习城市理论构想。其提出:城市复兴的需求和民众学习需求的显现是主要的社会诱因;终身学习理论、学习型社会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内容阐述上,朗沃斯认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意味着培训向终身学习的变革、人人的终身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理论实施而言,朗沃斯设想需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围绕民众需求、基于核心能力、整合所有一切、依靠多种手段。“中篇 实践篇”基于全球和本土的文献考察,及上海一线层面的实地考察,呈现并分析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基本走向,即进行“行知路”的探索。——第叁章 实践了望:基于全球视野的文献考察。本章一方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的实践为例,从国际组织层面来分析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总体实践思路;另一方面以英国、德国、韩国这几个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已积累丰富实践经验的国家及其城市为例,呈现其实践路径和经验。——第四章 实践回望:基于本土视野的文献考察。本章呈现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并深入城市层面,选取北京、深圳、西安、宁波这四个城市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第五章 实践聚焦:基于一线层面的实地考察。本章呈现和分析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一线层面“操作者”和“学习者”的访谈结果,并分别从“广泛裨益”、“主要支柱”和“基础条件”来对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下篇综合篇”首先根据“理之源”探索,归纳出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核心框架;然后根据“行之路”探索,梳理出对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具有借鉴价值的实践基本走向;最后,将这两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进而对我国(特别是上海)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进行反思与前瞻。——第六章 理之源:理论核心框架的梳理与归纳。基于上篇的研究发现,本章分别从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来呈现本研究对理论核心框架的理解。前者主要包括学习城市的基本定义、主要特征、相近概念间的关系、关键作用;后者包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首要前提、核心任务、基础条件和必要手段。——第七章 行之路:实践基本走向的考察与分析。基于中篇的研究发现,本章分别从国际组织、国家及其城市层面对全球实践进行总括,并立足“广泛裨益”、“主要支柱”、“基础条件”对全球实践基本走向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对照、分析并思考上海一线层面的实践与“基本走向”间的吻合与差异。——第八章 理之源与行知路在综合基础上的反思与前瞻。结合前两章内容,本章围绕“学习型城市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城市”、“怎么建设学习型城市”这叁个问题,进行了理论核心框架和实践基本走向的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反思目前我国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并通过解决途径的思考,明确我国未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创新着力点。

段安斌[3]2007年在《关于我国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初步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在这个进程中,城市地区必然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在城市走向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建设学习化城市是促进城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关于学习型城市探索基本上集中在基本理论的探索上,较少是基于综合现代化要求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研究成果,此为本论文提供了研究空间。本论文重点探讨了以下问题:首先是对学习型城市概念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提出了本论文所认定的学习型城市的概念;其次是对建设学习型城市与我国走综合现代化道路和全面实现小康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探讨,进而提出了我国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目标与步骤;再次通过对我国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实践过程分析,指出我国在进行学习型城市创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的创建的原则与改进的建议;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评价方法。

张英[4]2006年在《英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造学习社会、实现终身学习是全社会的热点问题。学习型城市是学习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社会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本论文通过研究英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针对我国目前的状况,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论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英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历史发展、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2)英国学习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怎么构成的?(3)Norwich是如何进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 本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研究的问题和意义、论文的结构和新意、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介绍了终身教育、学习社会、终身学习等与学习型城市息息相关的概念,并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了简单的梳理。 第叁章到第六章是对英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情况的分析。第叁章为英国学习型城市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第四章为英国学习型城市的若干问题研究,包括英国学习型城市的定义、特点、英国学习型城市网络等等;第五章为英国学习型城市“3P”评价指标体系;第六章为英国城市Norwich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情况。 论文的最后一章第七章先对中国学习型城市的情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接着结合英国的经验对我国进行学习型城市建设活动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智萌[5]2009年在《济南市学习型城市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发展的核心带头作用是不可动摇的,而构建学习型城市,创造现代文明、知识城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展开济南市学习型城市的构建研究。通过研究,达到以下具体目标:根据济南市发展现状对其学习型城市提出基本的构想;设置济南市学习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济南市构建学习型城市的条件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指出济南市在建学设习型城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以综合集成法为指导。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将专家群体、相关统计数据、信息资料、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以定量分析方法为基础。以层次分析法(AHP)、统计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运用smartdraw软件绘制文章流程图与构建模式图,运用coreldraw、MapInfo软件绘制相应土地用地规划示意图。运用以上方法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如果抛开经济指标、信息化指标、全球化指标、社会指标、生活水平指标、文化指标、科技指标、教育指标8个指标在学习型城市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仅仅从济南市的现状条件进行分析评价,济南市的信息化条件与科技条件较好,分别排在第1、2位;将8个指标放入济南市学习型城市的构建过程中,就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言,科技指标与教育指标表现较好,分别排在第1、2位。整个济南市学习型城市的指标值为1.1309。济南市的信息化条件与科技条件在构建学习型城市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信息化指标排在第4位,科学技术指标表现更为突出,排在首位,遥遥领先于其他指标,比排在最后的全球化指标领先0.1865。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济南市加快了信息化社会建设的步伐,通过采用统一标准的有线、无线技术,建成覆盖城镇的宽带接入网络。科学技术方面,积极发展和优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构建学习型城市中,济南市的教育条件也较好,教育指标排在第2位,这是因为济南市近几年来优先完善义务教育,加大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发展力度,建立教育科研基地,形成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布局相协调的教育科研设施布局;济南市的文化条件也较好,文化指标排在第3位,其原因在于文化娱乐事业方面,济南市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省市、区和社区叁级文化中心体系,建设燕山、泉城广场、腊山和崮山省市级文化中心;强化行政六区的区级文化中心建设;配套建设社区级文化设施。在构建学习型城市中,全球化指标排在最后。其根本原因在于,济南市虽然是一个经济大省的省会,但是作为“孔孟之乡”,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现代发展意识落后,这些年来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保守思想的束缚,思想固化情况严重,这直接滞缓了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使得整个城市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培育学习型精神,繁荣城市文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营造浓厚学习化氛围;组建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政府;完善学习型城市保障机制;丰富多元化的学习载体;营建各种关系网络的对策与建议。

熊月林[6]2011年在《构建福州学习型城市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1世纪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科技时代,城市的竞争被推到了国际间竞争的前列。受国际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为使我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保持全民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我国适时地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新目标。城市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成为倡导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载体,为此我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要把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促进城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先对学习型城市相关理论产生的根源进行了简要的梳理,进而综合前人的研究分析概括出学习型城市的定义、特点和功能;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模式分析,总结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并总结概括学习型城市形成的相对标准;再次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福州当前要建设成为学习型城市所处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最后结合福州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成功经验,从理论上提出构建福州学习型城市的可行性策略。

葛飞[7]2013年在《2013郑州职业教育巡礼(叁) 郑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践》文中指出21世纪,人类正在走向学习型社会。是否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兴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2004年10月,郑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意见》,正式启动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多年来,郑州市以前瞻的眼光、创新的思维、系统的谋

张献英[8]2008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设想,这些城市在分析了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并开始着手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工作,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创新型城市”建设热。正是由于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热的兴起,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使得国内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关理论,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城市的理论框架和战略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和长远指导意义。本论文就是基于这一目的和方向开展研究的。本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论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创新型城市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综合现有关于创新型城市内涵的界定,重新定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论述了创新型城市的类型、发展模式及构建要素。其次,构建了创新型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构建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基于现有理论与实际,设计出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再次,本文以郑州市为实证研究的对象,介绍了郑州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分析了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成效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郑州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因此,论文的核心创新之处在于: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探索建立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郑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冯章献[9]2010年在《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从中心地理论当前发展的新背景和新条件入手,梳理了中心地理论的发展脉络,指出其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创新框架和未来导向,探讨了中心地系统形成与演变的一般机制与影响要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东北地区为实证地区,阐明其发展历史和阶段性特征,利用数学统计方法与GIS技术对其进行中心性测度、职能类型划分和扩散域空间界定。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中心地理论的相关基础理论尤其是区位论进行详细的阐述,指出当前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变和城市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化转向等发展特点要求对中心地理论进行相应的改造和理论拓展。结合国内外中心地理论研究进展的梳理和评判,认为中心地理论作为一个建立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特殊时期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其理论基础和理论背景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建立在古典区位论基础上的传统中心地理论已经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性,同时当前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客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需要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论下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修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尝试从中心地系统组织形式的变化、中心地系统影响要素转变和中心地理论创新的条件等方面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发展的模式和创新框架,对未来中心地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进行展望。(2)从系统论角度考量中心地系统,指出中心地系统具有复杂性特征,且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从严格假设条件下的古典中心地理论出发,探讨了假设条件缓和情况下系统特征及中心地系统的动态演变,包括对均衡市场腹地的探讨,人口分布不均时的情形、消费者行为异化、中心地区位固定、人口迁移(城市化)、等级替代等动态模式。阐述了影响中心地系统的普遍要素,包括降水与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地形地貌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心地系统的新生扩散和异化的边界效应。进一步分析了新时期新要素的影响机制,包括交通运输网络演进、信息化与全球化作用下的中心地结构。(3)以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表征规模指标、结构指标、可达性指标、经济开放度指标、信息化和通讯能力指标、现代服务提供能力指标的31项具体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基尼系数和规模指数分别对所选城市1996,2001,2006叁个时点的中心性强度进行测度,划分中心地等级,认为省会城市中心性最强且地位稳定;沈阳首位度降低,“2+2”格局显现;高等级中心地高度集聚,两翼边缘化明显;综合中心城市重振,门户和枢纽城市地位凸显;区域差异扩大,资源型城市高度分化。(4)界定扩散域概念和一般影响机制,利用GIS手段,通过时距圈和交通速度折减方法,对东北地区叁级以上中心地的扩散域进行空间界定,形成扩散域嵌套图示,结果显示,扩散域具有相互的嵌套、轮空与重迭结构;六边形网络丧失,海港、矿业、铁路枢纽成为中心地区位主导;东北地区海港-腹地中心地系统在东北地区有所体现;圈层状的中心地等级系统不复存在,多核心的链式中心地系统格局显现。

佚名[10]2016年在《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叁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中认为序言“十叁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我省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叁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叁个五年规划的

参考文献:

[1]. 郑州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模式研究[D]. 万永旗. 郑州大学. 2004

[2]. 学习型城市建设:理之源与行之路的探索[D]. 蒋亦璐.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3]. 关于我国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初步探索[D]. 段安斌. 厦门大学. 2007

[4]. 英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D]. 张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5]. 济南市学习型城市构建研究[D]. 智萌.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6]. 构建福州学习型城市的探索[D]. 熊月林.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7]. 2013郑州职业教育巡礼(叁) 郑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践[J]. 葛飞.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 2013

[8].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D]. 张献英. 西北大学. 2008

[9]. 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D]. 冯章献.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10].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叁个五年规划纲要[N]. 佚名. 河南日报. 2016

标签:;  ;  ;  ;  ;  

郑州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