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研究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研究

孙晶晶[1]2007年在《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叁次金融危机,无论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拉美危机,还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其共同特征是:叁次金融危机都带有明显的传染性。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会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成为区域性危机。随着传染现象的频频发生,其后果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大,甚至影响了政府的稳定。因此,如何控制金融危机的传染是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文章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分析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得出金融危机在各国(地区)间传染的具体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渠道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贸易传染渠道、金融传染渠道以及预期传染渠道。根据实证分析,本文认为一国要有效防范金融危机的传染必须完善贸易结构,审慎有序地进行资本自由化,制定具有弹性的汇率政策。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宏观经济管理者的素质,以便在发生危机传染时能够快速、准确判断出危机传染的路径,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区域内协同监管,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对我国而言,应继续保持国内经济健康运行,积极推进经济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有序地开放国内市场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熊毅诚[2]2010年在《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及其对我国的警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各国纷纷放松金融监管,使得金融业的创新层出不穷,全球金融市场也逐渐实现了一体化。全球经济在获得金融创新和一体化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遭受了不少它们带来的经济灾害。近几十年来,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而且对全球经济的危害有逐次增大的趋势。作为金融市场极其完善,金融机制运行极其高效的美国,在2008年也爆发了金融危机,使我们必须正视和反思我们所处的金融市场和所采取的金融体制,而且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害也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途径展开研究。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后,概述了金融危机及其国际传染机制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从全球股票市场、国际金融机构之间、国际贸易途径以及全球实体经济等角度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效应,给出了美国金融危机的传染途径图。运用Copula-GARCH (1,1)-t模型对全球主要国家股票市场在危机前后相关性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结果分析了这次危机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与新兴金融市场传染效应的差异,以及得出了被传染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危机国金融市场)活动是本次危机传染的重要途径之一的结论。最后,本文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两个角度研究了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有限;并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警示意义。

侯县平[3]2016年在《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间的金融传染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以及危机频繁爆发的大背景下,危机通过传染效应迅速从起源国家(经济体)向其它国家(经济体)蔓延。在危机的传染渠道中,金融传染已经成为危机传染的主要渠道。金融传染效应事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经济与金融的安全与稳定,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自建立以来,不断探索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就。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世界金融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传染。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爆发的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金融传染效应,对于了解中国金融市场抗风险能力,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和相应的金融经济政策,深化金融改革和扩大金融开放,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维护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明金融传染效应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上海股票市场、深圳股票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四个市场,基于动态VaR风险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间的金融传染效应。首先,本文对传染机制进行了分析。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考虑中国市场结构,分析了投资者行为,发现金融危机后股市与债市之间存在着安全投资转移,且这种安全投资转移行为具有基于市场结构的差异性,投资者行为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间不完全相同。其次,本文对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动态VaR在统一框架下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1)胖尾和有偏分布模型比正态分布模型更加准确的测度了市场风险,因而胖尾分布和有偏分布比正态分布能够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在风险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2)杠杆效应不是风险测度的关键,因而刻画杠杆效应的GJR模型并没有表现出必然比传统的GARCH模型更高的精度。因此,可以忽略杠杆效应对证券券市场风险测度的影响。说明杠杆效应在证券券市场的风险测度中不能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3)最优风险测度模型为在某一覆盖率水平下Backtesting检验的p值最大者,这是因为p值大的模型比p值小模型准确度更高,更加精确的刻画了市场的波动特征和风险状况。这也就是说,要想更加准确的测度风险,应该从众多的波动模型中通过检验来选择最优模型。再次,本文在动态VaR测度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间的金融传染效应,结果表明:(1)整个样本区间,股市与交易所债市、银行间债市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具有很大的不同,而债市与上海股市、深圳股市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没有不同。(2)金融危机显着加强了股市内部、债市内部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3)无论金融危机前还是金融危机后,股市与交易所债市、银行间债市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不同。(4)金融危机前,仅有股市对债市的传导,金融危机后,不仅股市对债市有传导,而且债市对股市也有传导。金融危机显着加强了股市与银行间债市间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也加强了债市对股市的风险传导能力。(5)股市与银行间债市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和金融传染效应非常稳健。(6)交易所债市与银行间债市间的金融传染效应,交易所债市、银行间债市对深圳股市的金融传染效应,以及银行间债市对上海股市的金融传染效应都非常稳健。(7)交易所债市、银行间债市之间的差异,在它们与股市间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中,实实在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成了它们与股市间动态风险传导关系的不同,而上海股市、深圳股市间的差异,仅在较低风险时它们与交易所债市间的动态风险传导中发挥作用,造成们与交易所债市动态风险传导关系的不同。这说明债市间的差异大,影响大,股市间的差异小,影响小。总体来看,无论是债券市场内部和股票市场内部,还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金融危机前市场间的动态风险传导总体较弱,而金融危机后市场间的动态风险传导明显加强,关联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表明金融危机显着强化了中国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动态风险传导关系,市场间存在着金融传染效应。交易所债市、银行间债市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它们与股市间动态风险传导关系的不同,表明债市间的差异造成债券市场间的资金、信息等还不能充分有效的流通,两市仍处于一定的分割状态。稳健性分析结果表明,股市与债市间的动态风险传导及金融传染效应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此外,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分析了传染机制,发现因市场差异的存在,投资者行为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间不完全相同。最后,本文进行了总结,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建议:(1)金融监管首先都必须充分考虑金融市场间的金融传染效应,特别是重大金融危机传染效应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以保证金融体系才能健康平稳运行。其次,要充分考虑债券市场在受到冲击后的对外风险溢出能力。债券市场在受到冲击后变成股票市场乃至其它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源,不考虑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将可能低估风险,造成监管措施不当,引起金融系统动荡。再次,要提高监管措施的协调性和针对性。金融市场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关系与冲击前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必须提高政策的统筹协调性,兼顾各个市场间的变化,同时,要加强政策的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的市场特别是不同的债券市场,充分考虑市场间的差异,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2)不同债市与股市间的风险传导不同,表明债市间的差异造成债券市场间的资金、信息等还不能充分有效的流通,两市处于一定的分割状态。分割状态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和监管,不利于债券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债券市场建设力度,建立统一互联高效的债券市场,建立一个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强大债券市场,使之成为股票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缓冲器,特别是对重大危机的风险缓冲作用,对于维护中国金融市场安全与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对投资者而言,金融传染效应使得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效果降低,因此,在进行资产配置时也必须要考虑市场间的金融传染效应,特别要考虑面临重大危机时的金融传染效应,才能进行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以便有效的分散投资风险。

吕思颖[4]2012年在《全球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危机在一国爆发后,不仅对本国、国内相关部门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通过各种渠道和路径传染至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甚至导致其他国家或地区以不同的形式爆发金融危机。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冰岛爆发了金融危机,希腊等欧洲多国也相继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对金融危机传染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金融危机传染表现为市场间的相关性显着增加。当今全球经济与金融联系日益紧密,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复杂与多样,金融数据与市场间的相关性呈现非线性、非对称、尾部相关以及动态变化等特性。而线性相关系数仅限于度量两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并基于正态分布的假设;Granger因果检验也无法定量的度量相关性。因此,这些度量方法已不再适合度量金融市场间的相关关系。Copula模型不仅可以不限定边缘分布的形式,将边缘分布与反映相关关系的Copula函数分开研究,而且可以捕捉到变量间非线性、非对称的相关关系与尾部相关性,是很好的度量相关关系的模型。此外,动态Copula模型符合市场的动态发展的需要,为金融市场间相关性分析与金融传染研究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动态分析方法。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使用资产负债表的框架来研究宏观金融风险的国际与国内传染路径及相关机制。结合经济体自身的经济金融的发展特点以及全球危机形势的变化,使用动态Copula模型研究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亚洲、欧洲、美洲这叁大洲中共21个国家的传染效应,验证了危机传染的存在性,并比较了各国受金融危机传染的强度,以及对一国国内金融部门与工业部门间受传染的强度进行了比较。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对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系统、全面的研究,研究中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更为整体、全面的评价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其传染效应。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就金融风险传染问题及copula方法在金融危机传染中的应用进行文献综述,这也是全文研究的基础。第二章是金融风险传染路径和机制研究。提出了基于宏观资产负债表的金融风险国际传染研究方法,构建国际与国内各部门间金融风险传染路径及相关机制,并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传染。第叁章为Copula理论。介绍了Copula模型的定义、性质与主要类型,以及Copula函数相关测度和尾部相关与函数的参数估计与拟合优度。第四章是基于Copula模型的全球金融危机传染实证研究。本章用动态变结构和时变Copula模型,分描述性统计分析、Copula模型边缘分布的选择、构建最优Copula模型和相依性分析、金融危机传染存在性检验这四个步骤,研究美国与亚洲、欧洲和美洲各国(地区)整体市场间、金融部门间以及工业部门间的相依性变化及受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并分别检验危机传染的存在性。第五章为全球金融危机传染强度的比较研究。本章对亚洲、欧洲与美洲跨区域的各国或地区之间、叁大洲区域内各国或地区之间以及各国内部金融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受金融危机传染强度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第六章为总结及展望。对论文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概括出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与主要结论,并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孙国华[5]2010年在《美国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失衡的国际背景下,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且迅速在全球传播,不但与之联系密切的发达国家迅速感染危机,与之联系并不紧密的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主要是转型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也先后不同程度地感染了危机。对金融危机传染问题的研究又成为了学术界、新闻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本文对现有的传染理论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和由此造成的基本面脆弱和经济结构失衡,并以此为出发点重点分析贸易联系传染机制和金融联系传染机制在美国金融危机向各个地区传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具体而言,本文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本文首先在第二章对纷繁复杂的金融危机传染理论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梳理,从金融危机的不同定义出发,追寻不同的金融危机传染概念的界定,危机传染的原因、条件和机制,传染的特征;并且从传染渠道角度出发将传染理论划分为贸易联系传染、金融联系传染、其他传染叁大类。第叁章从美国经济结构失衡和全球经济结构失衡的角度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产生并且迅速传播的国内和国际条件,对各种危机发生论和传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剖析。结合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历史形成过程和现实格局,本文认为导致金融危机发生和传染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是世界性的结构性失衡和各国发展的结构性失衡。第四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美国金融危机向西欧、中东欧、亚洲和拉美地区传染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各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同时,也为金融危机传染创造了条件,而与美国联系的差别、联系的强弱又决定了危机在不同时段向不同国家或地区传染时作用机制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认为资产负债表传染是美国金融危机传染到西欧的主要渠道,而共同债权人在危机向东欧的传染中起了重要作用;金融危机对亚洲、拉美的传染过程中,贸易联系传染的作用远大于金融联系的作用。第五章利用VAR方法对17个国家的股市数据进行分析,为上述定性分析提供计量上的证实,使得对于危机传染的分析更具有严密性。第六章从产业结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的角度对各国应对危机政策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结合我国基本面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认为这些政策在为我国应付危机传染提供经验借鉴的同时也可能加大我国遭受危机冲击的概率。第七章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即全球性的结构问题是导致金融危机传染的原因。我国必须抓住机会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完善金融企业治理结构,同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解决当前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合理的结构性问题。

吴炳辉, 何建敏[6]2014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国际传染的研究综述》文中认为金融风险传染机制不仅是一国政府在防范国际金融危机传染过程中制定政策的核心内容,更是学术界长期以来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文章以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危机的爆发作为切入点,介绍了金融危机扩散过程中不断完善的金融风险传染理论,在此基础上,分别就金融风险传染影响因素的早期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总结了金融风险在国际间传染的路径选择,并指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薛红艳[7]2014年在《金融危机通过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扩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使我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遭受重创。掌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可能的传染路径以及测算和控制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是我国恢复经济的主要课题。本文以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为背景,选取2006-2010年的月度相关数据,以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为切入点,立足于资本市场,通过探究金融危机与我国资本市场间的传导机制,论述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影响,同时构建相应金融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金融危机扩散指数,论述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扩散路径和扩散程度,把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的大小和方向,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机的传染。本文通过从汇率渠道、资本流动性渠道、预期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四种路径分别选取代表性指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论证了金融危机会通过四种路径传导到我国的资本市场,刻画了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然后,通过研究比较编制指数的选取方法,从四个方面,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编制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扩散的汇率市场指数、预期指数、资产价格指数、资本流动指数四个分指数,在对四个分指数综合得分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法构建了金融危机扩散总指数,并用临界值的方法确定各指标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会通过汇率、资本流动、预期、资产价格四种渠道传染到我国;金融危机扩散指数的编制很好的描述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传染和扩散机制,而且扩散程度的大小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本文扩散指数的编制方法可借鉴到其他学科和领域衡量各指标受影响程度,以便更好的了解整体发展状况。最后本文根据对金融危机扩散指数的分析,在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措施,并首次提出通过建立股价市值占GDP比重的合理上下限来衡量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武占云[8]2010年在《2007-2009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时空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的易发性、传染性和破坏性日益明显。起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2007年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尽管自爆发至今时间已近叁年,本轮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仍然深远且广泛。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与以往危机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如危机传染的全球性和系统性特征更为显着、与实体经济的交互作用更加明显、传染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更为突出,且在一些地理相隔甚远、相互间没有紧密的金融、实体经济依赖的国家之间也发生了传染。而这些牵涉到地域空间和国际关系的深层问题已经超越了传统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需要引进新的分析方法和思路。本文试图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述问题做出合理解释。本文以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非物理空间依赖为理论假设,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时空机制进行分析。在理论上,基于叁代金融危机模型和Masson的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机制理论以及本文设定的理论假设,构建了能够探测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主要途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理论模型。在实证上,首先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探测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时间特征(强度、持续时间、反馈效应);然后根据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数构建了金融危机传染的经济政治制度空间,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危机传染的物理空间依赖性和经济政治制度空间依赖性进行检验;最后,基于设定的金融危机传染的理论模型框架,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的方法,将宏观经济基本面、金融贸易联系、国家间的相似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传染机制、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过程表现出直线逆反馈机制和网状交叉传染机制。在金融危机的潜伏期,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主要受到美国金融市场单方面的波动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和其他国家金融市场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明显增加,受危机传染的国家越来越多,而这些国家又将危机进一步传染给了传染源——美国,表现出危机传染的逆反馈效应;在实体经济危机阶段,金融危机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间交叉传染的程度明显加剧,这也正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由局部走向全球、由线状走向网状的现实背景。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美国金融市场波动对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冲击在危机阶段超出了正常范围,冲击强度不断上升,冲击的持续时间也不断增加;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领域的扩散,这种冲击逐渐趋于平缓。(2)国际金融危机的空间传染路径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制度空间依赖性。参照经典地图学绝对物理空间的构建思想,通过对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标的分解和再合成,构建了金融危机四个传染阶段的四种经济政治制度空间。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在危机潜伏阶段和危机局部爆发阶段,在物理空间和经济制度空间中均表现出了空间依赖性,而基于经济制度空间的依赖性比物理空间更为显着和强烈。由此,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国际金融危机非物理空间传染的理论假设,即国家间经济、政治制度等的相似性较地理空间上的临近性更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传染。(3)国际金融危机传染路径的经济制度空间依赖性随着金融危机程度的加剧有明显增强的趋势。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四个传染阶段,金融危机的传染路径在经济制度空间上均表现出了显着的空间依赖性,表明了国家间的经济制度趋同是金融危机在空间上蔓延的重要推动因素。而且,随着金融危机程度的加剧,传染的经济制度空间依赖性有明显增强的趋势。金融危机传染的经济制度空间依赖性正是Masson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净传染效应的表现,本文的这一研究发现也鲜有地实证了金融危机的净传染机制。此实证结果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例如中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之所以相比其他国家没有受到较大冲击,正是中国现行的经济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抵制了金融危机的传染。(4)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过程表现出季风效应、溢出效应和净传染效应叁种机制。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是四个阶段金融危机传染的共同影响因素,金融溢出对金融危机传染的影响在全球金融海啸阶段和实体经济危机阶段表现的更为明显,而贸易溢出在危机潜伏阶段和全球金融海啸阶段是危机传染的重要渠道。在全球金融海啸阶段,宏观经济基本面的脆弱性、金融和贸易联系均是金融危机传染的影响因素,叁者的共同作用加剧了金融危机传染的强度,并推动危机在更为广泛的空间传染。亦即金融危机的叁种传染机制在危机传染过程中是相互交织、同时发生作用的。

杨川[9]2013年在《基于结构方程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不仅给国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将这些负面效应传染给了其他国家,随之而来的便是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金融危机传染”作为一个众多学者特别感兴趣同时又关系到政策当局调控国民经济与金融市场效率的热点话题与重要课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金融危机由一国向其他国家金融体系蔓延?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本文从结构方程模型的角度研究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效应的影响因素,以2007年至2011年中美各项指标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从而更为确切、清晰地刻画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具体表现与制约关系,不仅可以深入分析金融危机传导的路径,完善金融危机预警机制,通过控制某些变量有效预防危机的进一步恶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辨别各因素影响的强弱,也可以为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健全市场体制等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主要安排四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概述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方面;第二章为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影响因素,提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金融危机传染的各主要变量;第叁章是在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金融危机传染效应关系模型,然后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及研究必要性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进而构建金融危机传染效应概念模型的基本框架;第四章为金融危机传染效应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本文选取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在探索金融危机传染路径选择的基础上,通过监控金融危机生物系统可以灵活采取相应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将全球金融危机传染效应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在综合分析金融危机冲击效应模型、金融危机传染效应模型及宏观调控效应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传染具有波及效应、净传染效应、免疫效应与寄生效应,股票市盈率与外贸依存度是导致金融危机国际传播的主要原因,股票市盈率高胀与不良贷款率上升是金融危机演化的主要冲击力,在全球金融环境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利率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的配合能够有效防范并抑制金融体系进一步恶化与被传染的进程,在本国金融环境过于高涨时,紧缩性利率政策可以起到提前有效防范金融危机爆发的效果,在国际金融环境逐渐恶化时,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可以事后起到有效控制并化解金融危机传染的作用。

朱恩涛[10]2004年在《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性金融危机爆发日益频繁。而且,危机呈现出诸如破坏性增强,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及国际传染性增强等新的特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转型国家,存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在加入WTO后,随着我国金融领域与其他经济领域的全面、深入开放,在制度转轨的背景下存在相当大的不容忽视的不确定性,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以及金融市场的扩大开放也有着不可轻视的风险。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发生各种形式的金融危机以及国际传染的金融危机。因此,本文的目的即在于研究如何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通过国际传染的渠道传染到我国。 本文在全面陈述金融危机现有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出金融危机的内涵,介绍金融危机的表现、特征和分类,然后重点分析一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主要介绍叁代危机模型。从而构成了本文的一个理论基础,也为理解一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机理,理解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机制。首先,本文在比较现有的众多的关于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内涵的基础上,界定了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内涵并描绘了其主要特征,形成了本文的又一理论基础。接着,我们在分析和总结现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概括提出了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之一——接触性传染。再次,我们介绍了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之二——非接触性传染并赋予二者以全新的内涵。本文对这些作用机制都进行了深入而详细的阐述。 最后,作为本文的目的和归宿,我们提出了一国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对策,主要是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发生以及国际性金融危机传染至我国的各种可能性因素及其渠道,并对未来几年我国爆发或者传染金融危机的几个主要可能性因素进行了尝试性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国际传染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制度安排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性研究[D]. 孙晶晶. 青岛大学. 2007

[2].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及其对我国的警示[D]. 熊毅诚. 苏州大学. 2010

[3]. 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间的金融传染效应研究[D]. 侯县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4]. 全球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研究[D]. 吕思颖. 武汉大学. 2012

[5]. 美国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机制研究[D]. 孙国华. 武汉大学. 2010

[6]. 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国际传染的研究综述[J]. 吴炳辉, 何建敏.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4

[7]. 金融危机通过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扩散研究[D]. 薛红艳. 河北大学. 2014

[8]. 2007-2009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时空机制研究[D]. 武占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9]. 基于结构方程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杨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10].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研究[D]. 朱恩涛.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