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及解决办法

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及解决办法

山东省莱阳市第九中学李振鹏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变化,教师们普遍认识了满堂灌、拼时间、拼体力以及题海战术的危害,教学行为正在向“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方向转变,但无论是转变的速度还是转变的质量,都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程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教学行为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误区一:教材内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讲好课本就行了。事实并非如此,如:讲函数的概念,关键是弄清对应关系,仅凭课本上给出的三个例子是不够的,课本仅仅能告诉教师讲那几种情况,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研究一些例子,直到他们真正理解为止。

误区二:简单=易学。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殊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不明确、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将简单的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实施,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习知识中提高能力。

误区三:多讲=高效。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与否不能只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潜心钻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的处理、“裁剪”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旁征博引,合理地拓宽加深。宁可少些,但要精些,果断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真正搔到“痒处”,切实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懂一点,晓一类,通一片。

误区四:讲清=听懂。许多教师错误的认为自己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讲课仅仅满足于讲清,没有照顾到学生是否听懂,是否学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这也正是“这个题我已经讲了八遍,你怎么还不会”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当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过程。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

误区五:听懂=掌握。许多教师满足于课堂上“是不是”、“是”。“对不对”、“对”。的一问一答过程,表面上看,师生双边活动不错,学生也听懂了,但学习效果经不起检验。究其原因,这样的知识传授没思维含量,是告诉式的,学生只是像读小说一样把解题过程读完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效果。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的稍难问题,教师也有“高招”使学生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走,不允许学生出错,这样就俺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固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比如习题教学,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标签:;  ;  ;  

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及解决办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