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的语义和语用分析

预设的语义和语用分析

董珊序[1]2015年在《新格莱斯视角下预设的语义—语用界面研究》文中指出预设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十九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最早在《论意义和指称》中提到了语言使用中的预设现象,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语言学家从语义学方向对其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发现预设不仅是语义学现象,更多的语言学家从语用学的方向对其进行探索,鉴于此,可以概括出预设既是语义学现象,又是语用学现象。近年来,很多语言学家针对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的时候颇有争议,有些认为是语义学现象,有些认为是语用学现象,然而,近年来将各种自然语言现象进行语义—语用界面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所以,本文将在新格莱斯视角下,对预设现象语义—语用界面的意义表达进行研究,利用新格莱斯理论中众多分析意义表达的理论来对诸如词汇类预设、结构类预设和音系类预设体现出来的不同语义—语用界面意义进行分析。

刘锐[2]2004年在《预设的语义和语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预设是自然语言逻辑的一个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弗雷格(Gottlob Freg)、罗素(Bertrand Rusell)和斯特劳森(P.F.Strawson)最早对预设问题做了研究,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它的浓厚兴趣。以后的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继承弗雷格与斯特劳森的预设思想,从语义或语用方面对自然语言中的预设进行分析和研究。 预设的语义分析(语义预设),是指从语句的意义或者命题的真假角度来考察和定义预设。关于语义预设,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有不同的说法,但其实质是一样的。语义预设不同于蕴涵,它是一种特殊的衍涵,具有叁值、非真值函项等特征,它有自己的析出模式,但是,叁值逻辑在预设的语义分析中有局限性,它不能解释一些复杂语句的预设问题,因此需要引进语用解释来补充。 预设的语用分析(语用预设),是指从“人对命题或语句的使用”中来考察或定义预设。周礼全先生的语用预设规则及定义是一个较为完善的语用预设定义,也是析出话语预设的有效方法。语用预设具有共识性和可消除性等特征,它是使一个语句具有恰当性的条件,它和衍涵不同。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两种不同的预设,但是,二者并不互相抵触,是密切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与扩展。这两种预设在日常生活及语言逻辑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掌握预设理论,不但可以解决一些有关的语言逻辑理论问题,而且有助于提高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赵月琴[3]2010年在《现代汉语限止类转折连词的篇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但是/但”、“可是/可”、“不过”、“只是”、“倒是/倒”、“却”六组限止类转折连词的分析,运用焦点理论和篇章衔接理论探讨该类词语的篇章功能,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对限止类转折连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义和语用进行分析。从语义的角度,对限止类转折连词的语义预设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搭配使用进行了解释,指出了该类词语在语义上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从语用预设出发,指出限止类转折连词除了转折强度不同之外,被说话者所赋予的语用预设和信息也有所不同,因此该类词语的互换使用,会改变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语意和信息,影响信息的正确传递。第二,运用焦点理论对限止类转折连词进行分析,该类词语是标示焦点的显性标记,并对它们分类,分为前置性焦点标记词和后置性焦点标记词。所标示的焦点即为对比焦点,是口气性焦点,为强焦点。对它们的对比性结构、焦点内容范围、焦点位置进行了分析,并从复句和篇章不同层面分析焦点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该类词语具有凸显焦点的功能和承上启下的功能。第叁,对六组限止类转折连词在篇章中的分布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分布规律。第四,从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两个方面对限止类转折连词在篇章中的衔接方式进行研究。词汇衔接的方式主要包括重复使用、同义连用、搭配。语法衔接主要包括连接分句组成复句、连接句子构成句群、连接段落构成篇章叁个方面,其中只有“却”不能连接段落构成篇章。

王志英[4]2012年在《现代汉语特殊否定现象认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四类特殊否定现象,即元语否定、预设否定、羡余否定和间接否定。对四类特殊否定现象的总体特征、性质、使用时的制约条件、语用功能、生成的动因和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用个案和总论性研究进行了论证和解释。本文的重点放在了对各类特殊否定现象生成的动因和机制的解释上。文章除了绪论和结语,主体结构分为四篇十二章,每篇分为叁章,第一章介绍每个类型特殊否定的总体特征,后面两章是个案分析或专项研究,通过个案和专项分析来充实和论证第一章观点的合理性。第一篇研究元语否定,第一章首先对元语否定进行了界定,同时本文把语音、语法错误和预设否定从元语否定中分离了出来,因为它们与元语否定内部机制不统一。我们并根据元语否定的成因对其进行了分类。最后分析了其使用的制约条件和语用功能。后面两章用个案“不是而是”构式和“不”独用表示元语否定用法对第一章观点进行了进一步论证。第二篇研究预设否定,第一章首先解释了预设是否能被否定的问题。然后根据预设否定成因的不同分为:适宜性预设否定和预期性预设否定。并分析了两类预设否定的差异,指出预设否定的生成与人类的认知机制、认知语境与语言表达的主观性密切相关。第二章专门分析了适宜性预设否定的生成动因和机制。第叁章以副词“瞎”为个案对预期性预设否定进行了研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否定副词“瞎”的预设否定功能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第叁篇研究羡余否定,第一章首先总体上分析了羡余否定的特征,然后分析了羡余否定的生成和使用的制约条件,以及其生成的动因和机制。第二章对“不”和“没(有)”在羡余否定格式中的互补性与同一性进行了分析。第叁章以强化否定构式“小心(别)VP”为个案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并分析了其生成的条件和机制。第四篇研究间接否定,第一章介绍了间接否定的来源、类型及其差异、表达方式、生成的动因、理解机制和语用功能。第二章分析了非规约性间接否定,其来源与合作原则密切相关,它是在人类元认知监控和调节下生成的,其理解机制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第叁章以话语标记“要不”为个案分析了它表示规约性间接否定的特征以及成因。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首先,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更加宏观的理论框架,为四类特殊否定现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语言使用和人类认知的深层动因上对特殊否定的生成动因和机制做出更为合理地解释。第二,本文在静态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各类特殊否定现象生成动因和理解机制的分析和解释,使之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第叁,本文在对各类特殊否定现象总体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又用个案和专项研究进行了充分论证,以期对四类特殊否定现象作出较为圆满的解释和充分的论证。最后,我们的研究对整个否定研究体系的建立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魏玮[5]2012年在《预设与预设逻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预设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国内学者以不断引进译介的预设理论为研究的基础,逐渐展开了预设的综合性研究。预设在语言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如果能更清楚的介绍预设,并且在逻辑学中正确的分析预设,在遇到预设产生的问题时,预设逻辑就可以帮助大家解决。从逻辑学角度去审视预设,不仅可以丰富逻辑学的研究内容,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预设的现象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价值。首先,了解预设研究的渊源。预设的研究时间不算久远,但预设的研究历史丰富,语言学家、逻辑学家从不同方面发掘了预设的理论。本文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了预设的研究不断深化的历史,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取其合理之处,从逻辑学角度对预设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其次,在众多预设的分类中选择以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为分类标准,阐述了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的基本理论。同时阐述了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的特征。再次,探讨逻辑角度下的预设问题。一方面是预设逻辑的定性,另一方面是语义预设的析出以及语用预设的推理。同时明确了语义预设和蕴涵的区别、语用预设和隐涵的区别。最后,运用预设逻辑的基本理论试着分析生活中的预设问题,并探讨预设逻辑形式化的问题。预设逻辑在法律、广告,文学中处处可以用到,这是分析理论最重要的实践意义。预设逻辑形式化的道路比较艰难,汉语预设逻辑形式化更是一个难题,而这必将是预设理论在逻辑学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杨翠[6]2006年在《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语言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形式意义的关系,上个世纪90年代汉语语法学界的一场大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这种研究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欧美学界引进的预设理论逐渐渗入到现代汉语研究的各个领域,在目前的语言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种学术气氛下,关于预设的研究很自然成了语义学、语用学的热点,预设分析手段也越来越多地为语法研究者使用。预设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果能合理地解释清楚与预设相关的诸多问题,并且在语言分析中地正确使用预设分析手段,那么语言研究将得到极大的拓展,语言研究的深度也将大大深入。本文运用逻辑学、语义学、语用学理论,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对预设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七章,各部分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预设是语言表达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的存在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要求。语言中的预设现象与语言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关联,研究预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预设的研究在对外汉语、语言测试、词典编撰及信息处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第二章对预设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评价,在肯定前贤研究成绩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汉语学界在预设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叁章探讨预设的本质,主要分析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在确定预设从根本上来说是属于说话人的这一语用性质的前提下,按照分析切入角度的不同,将预设分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既肯定预设的语用本质,又突出语义预设分析可以脱离语境的特征。本章还在评价已有的预设判定方法的得失的基础上,探讨了预设与否定的关系,并试着解释否定预设的语用动因。第四章着重理清预设与衍推、隐涵的区别,指出在现有的研究中对叁个概念的使用上存在着混乱不清的地方,提出与衍推发生纠缠的是语义预设,与隐涵界限不清的是语用预设,有针对地提出鉴别衍推与语义预设、隐涵与语用预设的方法。在厘清叁个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叁个概念的关系框架。第五章是第六章的理论基础。主要考察了潜在预设的各种诱发语,分析已有预设投射理论的得失,提出影响潜在预设实现为现实预设有句内因素和局外因素,对两种因素分别做了探讨。第六章依据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分类、运用潜在预设理论及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空间概念,对现代汉语中部分预设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中动词的叙实性、名词项与预设的关系、副词与预设的个例,考察影响潜在预设实现为现实预设的句内因素,并探讨了语言研究中使用预设分析时应该注意的原则及方法。第七章总结全文,评价本文的研究,指出创新所在及不足,提出今后在预设理论研究中可以加深研究的课题。

项敏, 李江华[7]2011年在《浅议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中,预设理论都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对预设进行探讨,提出了语义预设理论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提出完整的预设理论必须包括语义和语用两个部分的观点。

王娟[8]2006年在《预设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设是自然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常被定义为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作的假设。预设最初是哲学和逻辑学的一个课题。自19世纪德国着名逻辑学家弗雷格正式将预设引入逻辑科学以来,罗素、斯特劳森等众多逻辑学家、语言学家都对预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各种有关预设的理论也层出不穷,人们对预设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同时也使得预设研究变得扑朔迷离。 本文通过四个部分对预设的研究历史及其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同时分析了预设在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 回顾预设理论的研究历史。预设最初是作为一个哲学和逻辑学术语被提出,弗雷格、罗素、斯特劳森最早对预设问题作了研究,从此引起了人们对预设问题的浓厚兴趣。本章陈述了历史上有关预设的不同阐释,并对之进行深入分析,以显示预设概念的发展脉络。 第二部分 归纳了有关预设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叁个方面:(1)关于预设涵义的不同理解;(2)关于预设的分类;(3)描述并分析了预设的基本特征。 第叁部分 对预设在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分别论述了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各自的定义、基本特征、应用情形及两者的关系。 第四部分 论述了预设理论在语言逻辑理论和日常语言交流中的实用价值。 本文通过以上四个部分的探讨,目的在于通过回顾总结前人对预设理论的关注和研究,揭示预设理论对逻辑理论研究以及自然语言表达的重要意义。

孙浩源[9]2008年在《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探析》文中认为预设原是一个哲学概念,现在,预设已成为语义学和与语用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关于预设的定义,学界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下面几种观点:弗雷格的预设说、罗素的摹状词说和斯特劳森的预设理论。语义预设是从语句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假值来考察和定义的。语义预设的叁个特征是:语义预设的叁值性、语义预设的析出性、语义预设的规约性。语义预设理论又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陷。于是,语言学家提出了与语言运用现实语境密切相关联的“语用预设”。其本质是共同知识,是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是那些与语境敏感、而且与说话人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有互知性或共同性、适宜性或恰当性、主观性、隐蔽性、单项性、非规约性、可消除性。功能上可以有“语用预设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用预设的经济效应、语用预设与焦点信息”等方面。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语义的与语用的预设概念并不是相互抵触的,它们是对相关而不相同的观念的解释。一般地说,任何在给定的语境中表达出来的命题的语义预设将是在那个语境中的人的语用预设,但是,反之则不然。

唐宫羽[10]2017年在《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现象语义分析及界面研究》文中认为羡余性作为语言的重要特性,因其违背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却又在实际语用中广泛存在而备受语言学界关注。其中否定标记在结构中失去语义价值的羡余否定现象是其重要类型。本文基于标注语料库,通过对20种常见羡余否定格式进行详尽的语义结构分析,归纳出每种格式对应的语义结构模型,揭示羡余否定结构中不同义类的核心成分对后接成分的语义语法制约机制,并尝试从语义—语用界面角度对羡余否定现象进行了新的解读。首先,依据《词汇义类标记集》(李葆嘉,孙道功2011),按照羡余否定结构的通用格式“Y (核心成分)+X (羡余否定词)+VP”中核心成分Y的词汇义类,构建了羡余否定结构的新分类体系。在该体系下,基于标注语料库归纳出了20种羡余否定格式的语义结构模型,并据此分析了各大类的动核分布情况,其中以数目最多的陈述类与评估类为主,发现陈述类呈现出集中分布而评估类呈现出分散分布的特点。此外,本研究还揭示了各义类的核心成分对后接成分在语法和语义上的制约作用。语法制约方面,考察发现多达19种格式可后接动词性的肯定结构,只有“差……不到”格式中只能接表数量的名词性结构。另评估大类的程度类格式除了可以后接动词性结构外,更常见地是后接具有描述性的名词性结构。语义制约方面,陈述类与评估类内部呈现出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情况较复杂。而限定类、指称类、描述类由于格式单一,语义制约也各自不同。总体而言,核心成分的词汇义和说话人意图是形成羡余否定结构中语义制约的主要原因。其次,基于对这20种羡余否定格式的语义结构分析,本文揭示了 6种产生羡余否定现象的原因,分别是内隐性否定的溢出、外显性否定的复现、词汇情态义的复现、主观标记的凸显、构式演变、小句的整合或糅合。其中属于“内隐性否定的溢出”的羡余否定格式有10种,所占比例最高;而“外显性否定的复现”与“词汇情态义的复现”分别占2种和3种。考察发现实际上这叁种成因之间具有一致性,它们都集中体现了语义的底层制约性。而其他叁种成因概括面较小,分别占有1种、2种和1种,它们更多地体现了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演变和语用作用的凸显。最后,本文从凸显主观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更符合汉语的说话习惯叁个方面探讨了羡余否定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的语用价值。并就此在语义—语用存有界面观的立场上进行了延伸,尝试性地探讨了羡余否定现象中的语义—语用问题。本文以预设触发语和部分格式核心成分的交叉关系为出发点,揭示了部分核心成分可作触发语,通过自身的词汇意义提供表层的语义线索,从而使听话者能够在听见核心成分时即时激发预设包含的背景信息,从而对后接结构的语义内容做出正确反应,通过语用推理准确抓住说话人意图,不会因羡余否定词而受到误导。本文仅选择了现代汉语中常用的20种羡余否定格式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羡余性的语言现象的覆盖范围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受限性,还需进一步完善。同时,本选题在语义-语用界面研究上只是进行了初探,继续挖掘像羡余否定现象这类语用价值极高的语言现象在界面互动上的规律还亟待后续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新格莱斯视角下预设的语义—语用界面研究[D]. 董珊序. 黑龙江大学. 2015

[2]. 预设的语义和语用分析[D]. 刘锐. 河南大学. 2004

[3]. 现代汉语限止类转折连词的篇章研究[D]. 赵月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4]. 现代汉语特殊否定现象认知研究[D]. 王志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5]. 预设与预设逻辑研究[D]. 魏玮. 燕山大学. 2012

[6]. 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D]. 杨翠.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7]. 浅议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J]. 项敏, 李江华. 成功(教育). 2011

[8]. 预设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王娟. 西南大学. 2006

[9].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探析[D]. 孙浩源. 吉林大学. 2008

[10]. 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现象语义分析及界面研究[D]. 唐宫羽.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预设的语义和语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