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中的一些相对论问题

热力学中的一些相对论问题

一、热力学中的若干相对论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过增元[1](2021)在《(火积)·热质能·相对论性动质能》文中指出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简述了(火积)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是传热学中的新物理量——(火积),介绍了为什么需要引入(火积)、(火积)的定义和物理意义、(火积)理论及其应用、(火积)理论的学术争议等.第三部分是热质与热质能,给出了热质与热质能的概念和定义,建立了普适导热定律,阐明了热的本质应该是"能、质"二象性.第四部分是相对论性动质能,提出了相对论性动质量和相对论性动质能的概念,以区别于现有的相对论性质量和相对论性能量的概念.介绍了除热质能以外的其他相对论性动质能,它们包括机械能质能、信息能和暗能量.第五部分是新能量学,在简单介绍历史上的能量学(energetics,原译为唯能论)之后,在一类新的能量(相对论性动质能)以及新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提出可望逐步发展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新能量学(Neo-energetics)的设想.最后简述了理论和热质理论对能效提高和传热学科发展的贡献,以及它们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丁海峰[2](2021)在《引力理论中的守恒荷及其在黑洞物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引力理论中守恒荷的相空间方法(包括协变相空间方法和解相空间方法)的应用,以及将离壳ADT守恒荷方法推广到包含物质场和非Riemann几何的情形。在相空间方法的应用中,我们利用Sorce和Wald新版本的思想实验研究了Einstein-Maxwell-Dilaton-Axion(EMDA)黑洞的弱宇宙监督猜想。我们的结果表明,当考虑二阶微扰修正时弱宇宙监督猜想仍然有效。在相空间方法的另一个应用中,我们利用解相空间方法给出Einstein-aether理论中黑洞熵的确切表达式以及Killing视界和普适视界处严格的黑洞热力学第一定律。对于离壳ADT方法,我们将它推广到包含内部规范变换的情况,使之能够真正用于计算物质场存在时的守恒荷。为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借用了解相空间方法中“恰当对称性”的概念。同时,我们将证明推广的离壳ADT方法完全与相空间方法和BBC方法等价。在进一步的离壳ADT方法推广中,我们将离壳ADT方法推广到非Riemann几何(包含挠率和非度量张量),并且我们对守恒量的构造完全采用一般的张量形式。推广的离壳ADT方法将为引力理论中准局域守恒荷的计算提供一条系统完善的有效路径。

张博楠[3](2020)在《QCD手征相变的若干有效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强相互作用是人类已知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量子色动力学是描述夸克层次上强相互作用的SU(3)局域规范理论。QCD的性质如渐进自由等特性使其呈现出丰富的物理内涵,并产生了复杂的相结构。QCD相图对早期宇宙演化、重离子碰撞以及致密星体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们通过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产生高温高密的物质,即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来探索极端状态下物质的形态与特性。人们普遍认为在低化学势区域QCD相图上存在平滑过渡的区域,因此临界端点的探索就成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但是由于QCD在低能情况下的非微扰特性,直接利用QCD基本理论进行解析计算是不可能的,因此人们提出了众多唯象模型,通过对唯象模型的研究来定性地对QCD相图性质进行探索。夸克-介子模型可以实现手征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和恢复,并且是可重整的。因此,我们用有限温下夸克-介子模型来模拟QCD相图性质,并将热力学几何方法引进QCD相图的探索中。我们发现,热力学曲率R在平滑过渡区域会发生变号,曲率的大小会随着接近临界端点而发散。此结论与热力学几何中R∞ξd的预期一致。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热力学曲率发散的原因,发现能量与粒子数的混合涨落对热力学曲率的发散起着重要作用,进而使系统产生临界现象。除此以外,我们还研究了有限系统中的QCD相变,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是,在低温下,如果系统足够小,系统的零模激发会对系统的手征相变性质产生重要影响。在尺度为3fm系统中,零模激发会使系统在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与恢复之间创造一个中间态,使系统发生转变,但不足以使手征对称性得到恢复。当尺度进一步减小时,系统中的零模作用增强,以至于足以使破缺的手征性得到恢复,而当系统尺寸增大时,由于体系可以激发出更多零模以外的模,零模的贡献减小,直至消失。零模激发对体系相变的影响是有限尺寸效应中独有的现象。

陈勇[4](2020)在《拓展相空间中的黑洞热力学与混沌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渐近Ad S时空的黑洞热力学重新获得了重视。研究者陆续发现带电Ad S黑洞有类似于van der Waals流体的临界行为,六维及以上自旋黑洞以及四维Born-Infeld Ad S黑洞会发生可重入相变过程。这些发现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黑洞热力学的认识,以致人们在发展黑洞理论的时候,不得不重视黑洞的热力学属性。本文首先回溯了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黑洞概念的产生过程,进而指出在相对论性时空观中,黑洞是可以用度规描述的一个时空区域,理论上人们可以进入其中但不能出来,其内部存在时空的奇点,这些奇特性质使黑洞与其它天体极为不同,包括白矮星和脉冲星。在黑洞理论研究中,黑洞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我们特别考察了拓展相空间中的黑洞热力学,其中负的宇宙学常数被解释成热力学压强。在拓展相空间中,黑洞的热力学行为和普通系统的热力学行为十分相似,本文重点讨论了带电Ad S黑洞和van der Waals流体之间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一型带特殊电磁场,Born-Infeld场的黑洞引起了作者的注意。Born-Infeld-Ad S黑洞有较复杂的相变行为,其中在四维时,一定参数条件下,它具有类似van der Waals流体气-液相变的大-小黑洞相变过程。因此,在已有学者研究了带电Ad S黑洞体系的混沌现象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Born-Infeld-Ad S黑洞体系的混沌行为。混沌理论中发展的Melnikov函数法,应用广泛,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有人论证了它在van der Waals流体系中的适用性。利用Melnikov方法,我们发现,出现在Born-Infeld Ad S黑洞的修正热力学第一定律中的两个参数,电荷Q,以及Born-Infeld参数b的增大,均能使黑洞体系更加容易产生混沌行为。

葛依凌[5](2020)在《学术演讲集《理论物理学八讲》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翻译已经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符号转换,而是一定背景下的交际行为,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翻译马克思·普朗克的学术演讲集《理论物理学八讲》(Eight Lectures on Theoretical Physics Delivere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1909)文本的汉译为基础完成。《理论物理学八讲》作为学术演讲集,既有科技文本属性,又兼具演讲稿的特点。科技文本大多属于信息型文本,通过朴实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信息,一般要求译者以内容为核心。而演讲稿则采用更多口语化表达,导致全文术语表述不严谨和不统一。《理论物理学八讲》中最大的翻译难点和重点就是术语翻译,本文将术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分为可读性和层次性两大类,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全文共五章。第一章是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项目承接过程和该项目的语言特征。第二章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总结了科技翻译和术语翻译的一些问题和翻译方法,并给出术语的定义和术语翻译的要求。第三章强调术语翻译的可读性,要求译者注重时效性和术语意识这两个重要因素。理论物理学发展至今经历了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新的术语出现,而术语得到系统性的定义往往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针对经典早期科技文本中的不规范术语和错误术语,本章从时效性和术语意识两个角度出发,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第四章强调术语翻译的层次性,从术语的关联度、前后统一和级阶统一三个角度结合案例进行探讨。首先利用word2vector模型进行词向量分析,提供一个科学的术语关联度的判断依据。然后根据全文术语表,对反复出现的同义术语和相似术语进行统一和规范。最后根据韩礼德的级阶概念,通过级阶分析法,探讨术语翻译的级阶统一问题。第五章针对本翻译实践报告进行了总结。

张艳[6](2018)在《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既不同于西欧,也不同于美国,具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关注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进展全貌,厘清其改革思路,分析其改革特征,可以为我国深化基础物理教育改革开启另一扇有别于欧美“借石攻玉”的大门。本研究以1993年为时间分界点,一方面对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对各个时期俄罗斯颁布标准、大纲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同时对改革的教学实施、教科书编写及课程评价进行概述。本研究力图通过总——分的研究形式,勾勒出其改革历程的整体风貌,分析出改革的具体特点,并进一步阐述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成效。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为主、访谈法为辅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深谙当代俄罗斯社会、政治、教育背景及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主要影响的3个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上以颁布的4个标准为依据构建俄罗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阶段的理论框架;其次,通过文献解读,对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4个标准和9版示范性教学大纲进行纵向比较,同时通过半结构访谈法,采访3名俄罗斯知名的物理教学法专家(她们均参与过国家物理教育标准的撰写工作),详细了解标准、大纲制定、编写过程及发展情况;再次,通过文献分析,对教科书编写、教学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进行整体概述,同时结合半结构访谈,采访2名俄罗斯中学物理教师和30名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来具体了解俄罗斯真实的中学物理教学情况。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梳理出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脉络和改革特点如下:1.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1993年——1997年)、发展阶段(1998年——2003年)、成熟阶段(2004年——2009年)、巩固阶段(2010年——至今);2.“标准+大纲”并行的模式是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课程政策特色。1992年俄罗斯颁布《教育法》并推行国家教育标准,引入西方的课程政策制度,但使用标准时并未取缔教学大纲,说明俄罗斯坚持立足于自身教育的优良传统;3.中学物理教科书在编写上采取了“一标多本”的政策,允许一家出版发行多套或单本教科书,这是当代俄罗斯在教科书编写政策上灵活性的体现。教科书在编写上注重认知科学方法教育,重视本国科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说明俄罗斯在教科书编写政策上虽然借鉴了西方经验,但在教科书编写内容上依然以保留自身优良传统为主;4.当代俄罗斯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学实施中采取侧重专业教学政策,提倡在“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通用学习行为”,其中活动教学是俄罗斯借鉴西方教学中重视“实践”的体现。但“活动教学”和“通用学习行为”是俄罗斯本国教育心理学概念,俄罗斯采用本国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解决本国的教育问题,这体现了俄罗斯强大的民族自信,借鉴西方的同时,一定要立足于本土;5.当代俄罗斯中学物理课程评价从国家层面上设置了国家基础考试和国家统一考试,主要是借鉴我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考试经验,考试试题参照了多个国家的标准化考试,尤其是借鉴了美国的SAT考试;学校层面上的考试采用了传统的口试、笔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评价方式,从俄罗斯中学物理课程评价的形式来看,既借鉴西方和其它国家的经验,又保留了自身的优良传统。经过上述对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发展脉络和改革特点深入、系统地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总体上讲,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虽然借鉴了西方的一些政策和制度,但依然是以保留自身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从改革成效上来看,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正在渐进的道路上逐步振兴,从近年来TIMSS和PISA两项的考试结果来,俄罗斯的排位都在不断上升,这说明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苏联时期基础物理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教科书高难度原则至今难以扭转。本研究通过对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整体审视,得出4点对我国的启示:应建立统一的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空间,实现改革政策与改革实施的统一;借鉴俄罗斯“标准+大纲”并行的模式,编制类似俄罗斯“教学大纲”操作性较强的辅助文件,细化标准以利于改革的有效实施;应通过“以终为始”的评价思路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物理课程评价应该口试、笔试和实验操作多种方式相结合。

李国平[7](2018)在《强引力透镜效应与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相关研究》文中提出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引力透镜效应及量子引力理论的研究都是当今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理论物理的前沿热点课题。量子引力,一种为了使得广义相对论与量子机制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它预言关于时空的基本描述在一个极短尺度上将不再基于经典光滑几何概念而是基于量子化图景,其中这个极短尺度称之为“最小可观测距离”。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最小可观测尺度就应当在普朗克尺度附近。迄今为止,人们仍然无法在理论上找到或者确定某一完备的量子引力理论来作为量子化引力的终极理论。鉴于此,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量子引力的有效理论模型研究方面,其中较为着名的模型有:(a)、洛伦兹不变性违反(Lorentz Invariance Violation,LIV);(b)、广义不确定性原理(Generalized Uncertainty Principle,GUP)。当然,修正的色散关系(Modified Dispersion Relation,MDR)是洛伦兹不变性违反的一种最简单的运动学框架,且它也可由双狭义相对论(Double Special Relativity,DSR)给出。因此,通过洛伦兹不变性违反-色散关系(LIV-DR)讨论量子引力在黑洞中的相关影响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基于引力透镜理论,黑洞热力学演化与量子引力有效理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强场极限法,我们首次对一类Einstein-Proca理论下的黑洞与一类Brane-World黑洞的强引力透镜效应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黑洞的强场极限系数与偏转角。研究显示,A、Einstein-Proca理论下引力透镜的偏转角仍以对数的形式发散,这就极大地推广了用于讨论强引力透镜效应的强场极限法;B、暗物质增强了引力场强度,并导致了光球半径、最小碰撞参数、强场极限系数与偏转角的相应升高。显然,宇宙中的强引力透镜效应可作为一种间接探测暗物质的方式。2.研究显示,A、对于不同自旋粒子,我们发现用以描述粒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最终都可以通过Hamilton-Jacobi方程来描述,这意味着Hamilton-Jacobi方程是弯曲时空中的一个基本的半经典方程。B、基于Hamilton-Jacobi方程,我们讨论了一类带暗物质的稳态黑洞的量子隧穿辐射。C、基于Hamilton-Jacobi方程,我们讨论了作任意直线加速运动的Kinnersly黑洞的量子隧穿辐射。结果显示,Hamilton-Jacobi方程更有利于人们研究黑洞的量子隧穿行为,比如费米子隧穿辐射,人们发现由于不再需要构建复杂的伽马矩阵进行复杂运算,这就大大地减少了工作量,这更有利于人们展开深入的创新性研究。3.利用黑洞视界振荡速度,本文讨论了Einstein引力、Einstein-Gauss-Bonnet(EGB)引力与Ho?ava-Lifshitz(HL)引力下黑洞中的熵谱与面积谱。A、不同坐标系下我们首先证明了绝热不变量(?)的最终形式是相同的,这意味着绝热不变量(?)是一个协变量。B、不同引力框架下,我们发现黑洞熵谱具有相同形式,但在EGB引力与HL引力体系下,黑洞面积谱俨然已经不是均匀量子化的。C、最后,我们还证明了黑洞熵是一个作用量变量,黑洞视界面积只是一个绝热不变量。4.研究显示,量子引力诱导的LIV-DR应是二阶普朗克尺度约束的色散关系形式。利用该形式,本文给出了弯曲时空中Dirac方程的量子引力修正。基于修正的Dirac方程,本文研究了史瓦西黑洞与R-N黑洞中费米子隧穿辐射的量子引力修正。结果显示,霍金温度的量子引力修正不仅与黑洞本身参数(质量M与电荷Q)有关,还与量子引力参数lp、出射粒子能量w、质量m与电荷e有关。5.研究进一步显示,A、虽然量子引力加速了黑洞蒸发,但它不会使得黑洞完全蒸发,即晚期黑洞会存在残留温度Trem、残留质量Mrem及残留熵Srem。B、量子引力还导致了奇异质量Msi以及临界质量Mcri,这说明量子引力可以很好地避免黑洞奇点问题。C、比较LIV-DR与GUP对黑洞热力学的影响,我们发现在模型参数相同的情形下LIV-DR是一个更好的量子引力候选者。D、量子引力背景下,我们还发现,被视为量子隧穿的霍金辐射仍是一个熵守恒过程,黑洞信息并没有丢失,量子力学的幺正性也并没有破坏。最后,本文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人们最近的研究进展以及对今后工作的一些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属于强引力透镜、黑洞、暗物质暗能量以及量子引力的前沿热点课题。比如,基于LIV-DR,本文讨论了量子引力对黑洞热力学的相关影响。在量子引力理论尚未完备的今天,依据唯象模型讨论量子引力的若干性质是一项特殊且有深远意义的工作,这极有可能为即将出现的完备量子引力理论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乔笑斐[8](2017)在《量子力学相对态解释研究》文中提出量子论自提出以来已经取得来极大的成功,和相对论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革命。在科学层面,它打破了经典力学的基本框架,同时精确预言了各种现象,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在实践层面,它被大量应用到了各种技术当中,大大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哲学层面,解释要比解出方程困难得多。一方面,量子力学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于因果性、决定性、实在性的看法,在哲学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另一方面,量子力学中的直观经验与我们的常识经验相去甚远,关于如何理解和解释量子现象,以及其基本规律,一直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至今也未见缓和之迹象。目前在量子哲学领域,正统解释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但同时隐变量解释、坍缩解释和埃弗雷特解释也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玻姆的隐变量解释,坍缩解释,都认为现有量子论是不完备的,需要用一个隐变量或者坍缩过程进行补充。而埃弗雷特解释则认为量子论是完备的,态函数可以对量子力学给出实在的描述,并在此假设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解释。我们必须要澄清相对态解释与多世界解释之间的关系。现在,对于该理论的名称,人们普遍使用的是多世界解释这一称谓。然而,多世界解释作为相对态解释的一种解读,在相对态解释的数学基础上,加入了形而上学的理解。目前关于埃弗雷特解释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多世界解释展开的,反而埃弗雷特解释的最基本形式——相对态解释遭到了普遍的忽视。相对态解释作为多世界解释的基础,一方面具有更基本的地位;另一方面,其作为一个完整的量子力学解释,本身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从埃弗雷特的相对态解释入手,对相对态解释的起源、内容及其辩护进行详细地分析,同时参考了大量埃弗雷特的信件、文章、笔记等原始一手文献,系统还原其解释全貌,并给出全面的评述。第二部分(第四、五、六章)结合当下的研究动态,重点对相对态解释中的分支问题给出详细论述。其中对分支的理解最为重要的本体论解读有两个:一个是我们熟知的多世界解释,另一个是被哲学家所关注的多心灵解释。这两种本体论的解读确实对分支的定义给出了明确的解答,但是这两种解读都带有较强的形而上学意味。特别是对量子自杀理想实验的分析,深刻揭示了多世界解释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后来,很多人放弃了这两种极端的解释,试图排除形而上学的预设,从物理主义的角度给出解释,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第三部分(第七、八、九章)对相对态解释的优选基问题、概率问题、实在论问题、经验检验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经过分析后分别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对于优选基问题,笔者认为相对态解释中的优选基问题,其本质上与传统解释中的测量问题是等价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相对态解释并没有能彻底解决测量问题;其次,对于概率问题,用相对态解释的分支概念计算出的概率与正统解释不符,很多学者试图用决策论证来对相对态解释给出辩护,但是相对态解释在概率问题上是否优于正统解释仍存在很多争议;再次,对于实在论问题,虽然埃弗雷特本人持一种模型实在论的立场,但是波函数的实在性地位是整个埃弗雷特解释的核心。另外,形式体系无法独立生成自己的解释,所有的解释都会在数学形式的基础上附加一些独立的假设,这些假设会和形式体系一起对解释的进一步演绎构成强约束。在解释面临困境时,人们还会进一步引入一些辅助性假设来对解释构成弱约束。系统地分析各个解释中的强弱约束条件,对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它们的优缺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相对态解释的经验检验问题,并不是相对态解释所个别存在的问题,当下的科学理论很多都面临着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对于弦论和平行宇宙理论科学性的争论。文章试图指出对一个理论的检验和接受,单纯的经验性检验是不充分的,我们需要考察所有科学检验的要素,构建一个多维动态的检验网络来对科学理论进行全面地评价。尤其是对于本文中相对态解释发展出的不同解释,它们都共享同一个形式体系,必须从理论的解释力和一致性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荣朝和[9](2016)在《关于经济学时间概念及经济时空分析框架的思考》文中认为经济学时间框架是一定经济学思想体系所依赖的时间背景条件,它限定着相应逻辑分析的解释边界。古典经济学的时间背景包括历史时间和作为资源的时间,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时间背景是机械力学的静态时间,演化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时间背景转变到热力学与进化论交集的时间,而目前仍存在的尺度缺失制约着经济学的时空分析能力。作者认为,经济学应该学习借鉴相对论和社会学的时空观,补充构建基于即期相对时间并结合经济时空场域的新一代分析框架。新框架有利于经济学在分析现实世界中选用更合适的逻辑时间概念,突破传统静态分析范式,从只聚焦于均衡时点转变到真正关注过程。同时,放松过于严格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更好地达成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王惠颖[10](2016)在《线性教育的道德困境及其可能出路 ——一个时间哲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这一危机的根源何在,如何克服这一危机?基于不同视角,人们对于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应当深入到其基本的思维架构层面,才有可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时间正是这样一个突破口。时间作为一种观念的构造物,在思维架构的层面对教育发生着构成性的影响。追问时间,并不是追问“时间是什么”,而是追问人们是“如何理解和构造时间的”。人们对于时间的不同理解,构成了不同的教育观念,也塑造了不同的教育现实。所以,从时间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现代教育,首先需要澄清现代教育赖以建立的线性时间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再寻找替代性的时间观念框架作为摆脱危机的可能出路。从时间哲学视角而言,现代教育是基于线性时间观念的特殊教育形态,可以被称为线性教育。本论文首先从线性教育的阐释入手,描述线性教育的基本特征,追寻其根源性的线性时间观念。线性时间观念对教育的影响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线性时间是不可逆的,时间不会往“过去”折返,只会不停地奔向“将来”。因此线性教育在目的上就表现为指向未来,即“教育为未来做准备”。第二,线性时间预设了人类和个体的发展都是一个线性进步的历程,因此教育就需要根据线性进步发展的规律设计整个过程,使之能够通向预定的未来。第三,由于钟表时间的出现,从现在到未来之间的距离可以被精细地加以切割,因此教育可以利用这种线性的时间序列进行组织管理,教育的各种活动就被密密麻麻的课程表、时间表所标注和安排,教育活动成为了“线性时间序列”中的活动。源自于线性时间观念的教育似乎形成了一种朝向未来的、不断进步的美好图景,但从道德的立场审视之,就会发现线性教育的预成性和控制性明显,这幅教育的“图景”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美好。本论文紧接着从道德的立场考察线性教育的整体形态、目的设定、过程设计和组织管理,对线性教育可能存在的道德困境进行了分析。在教育目的层面,线性教育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而牺牲了受教育者的现在,背弃了教育的传统;在教育过程层面,线性教育以封闭的目标设计教育过程,以工厂化的方式塑造人;在教育管理层面,线性教育以时间表的精确切割控制人。线性教育中的人面临着自然生存的危机、自由生存的危机和意义生存的危机。克服线性教育的困境,关键在于改变其主导的线性时间观念。所以,本论文在批判地审视了线性时间观念所造成的困境之后,以解决线性教育的困境为导向,分析了三种不同于线性时间的时间观念,即循环时间观念、断裂异质时间观念和统一到时的时间观念。这三种时间观念为克服线性时间架构下的教育困境分别提供了可能的出路,即古典的出路、解构的出路和超越的出路。古典的出路在根本上跳出了线性时间的框架,它呈现了一种不同于线性时间的循环时间观念。这种时间观念关注的不是未来而是永恒,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再地重复,并在重复中具有一定的节律。在这种时间观念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灵魂的转向;教育的过程是回忆灵魂已有知识的过程;教育的管理是通过灵魂自身的秩序而实现整体的有序。古典的方案为克服线性教育的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这种灵魂的教育建立在世界二重存在以及灵魂不死的预设之上,并且蕴含着既成的观念,不能作为困境解决的出路。解构的出路则完全针对线性教育预成性和控制性的特点,以断裂异质的时间观念解构线性的时间观念。它强调时间无方向的“撒播”,强调时间的断裂,强调瞬间在“质”的方面的差别。在这种断裂异质的时间观念下,教育呈现的是一副充满差异、动态生成的景象。但是这种方案因其过于极端的特性,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我反驳的困境,另一方面又使教育面临着碎片化的状况。超越的出路则迥异于前两种解决困境的思路,统一到时的时间观念是对本源时间的一种探寻,它不同于单维度的线性时间观念,统一到时的时间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的统一,是人的生存境域。基于统一到时的时间观念,可能产生一种回归本真的教育。这种教育强调“时机”的教育意义,注重人与人相遇时刻而产生的相互引发和触动,帮助学生建构自身的意义世界。教育向人的本真回归,意味着线性教育走出道德困境的可能。概言之,线性教育是线性时间观念架构下的一种教育形态,它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根源于线性时间本身。因此,要彻底克服线性教育的道德难题,就必须扭转时间观念,根据一种新的时间形式建构新的教育形态。然而,无论是循环时间还是断裂异质时间下的教育形态,都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统一到时的时间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相对而言,由其产生的回归本真的教育是克服线性教育困境的比较合理的出路。

二、热力学中的若干相对论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力学中的若干相对论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引力理论中的守恒荷及其在黑洞物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惯例与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引力理论中守恒荷的研究概述
    1.2 黑洞热力学定律
    1.3 研究动机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协变相空间方法和解相空间方法
    2.1 相空间
    2.2 协变相空间方法
    2.3 解相空间方法
    2.4 黑洞熵与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3章 EMDA黑洞的弱宇宙监督猜想
    3.1 Wald形式和变分恒等式
    3.2 Einstein-Maxwell-Dilaton-Axion理论和黑洞解
    3.3 思想实验的微扰不等式
    3.4 近极端EMDA黑洞不能被过荷或过转
    3.5 本章小结及评论
第4章 Einstein-aether理论中的黑洞熵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4.1 Einstein-aether-Maxwell理论
    4.2 Einstein-aether黑洞的守恒荷与热力学第一定律
        4.2.1 3-维静态荷电准-BTZ黑洞
        4.2.2 c_(14)= 0,c_(123)≠ 0的4-维静态荷电Einstein-aether黑洞
        4.2.3 c_(14)= 0,c_(123)≠ 0的4-维静态荷电Einstein-aether黑洞
        4.2.4 (2+1)-维旋转渐近Ad S黑洞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内部规范变换的离壳ADT方法
    5.1 推广的离壳ADT守恒流和势
        5.1.1 形式
        5.1.2 离壳 ADT势与离壳 Noether势的对应性
    5.2 Einstein-Maxwell-Scalar-Chern-Simons理论
    5.3 规范超引力中G?del黑洞的守恒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Palatini理论中的离壳ADT守恒量
    6.1 Palatini理论
    6.2 Palatini理论中的离壳ADT流和势
        6.2.1 离壳流
        6.2.2 离壳势
    6.3 典型引力模型中的离壳ADT势
        6.3.1 Palatini Einstein-Hilbert理论
        6.3.2 一般的L(g_(μv),R~λ_(vαμ),T~λ_(αβ),Q_(αμv))理论
        6.3.3 平行Palatini理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A 常用变分恒等式和微分形式
    A.1 常用变分恒等式
    A.2 微分形式
附录 B 引力理论中的对称性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QCD手征相变的若干有效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量子色动力学简介
    1.2 量子色动力学的性质
        1.2.1 渐近自由与色禁闭
        1.2.2 手征对称性
    1.3 QCD相结构与重离子碰撞
        1.3.1 QCD相图
        1.3.2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
    1.4 热力学几何
    1.5 本文工作
第二章 热力学几何
    2.1 热力学几何方法简介
    2.2 Ruppeiner几何理论形式
    2.3 热力学几何的实际应用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夸克-介子模型的相变
    3.1 夸克-介子模型简介
        3.1.1 夸克介子模型的手征对称性与其自发破缺
        3.1.2 有效势
    3.2 夸克-介子模型的相变
        3.2.1 热力学曲率
        3.2.2 临界线上的热力学几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限尺寸下的相变
    4.1 有限尺寸效应的引入
    4.2 较低温度下的相变
        4.2.1 热力学势
        4.2.2 较低温度下的相变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士期间其他工作:中子星中的直接Urca过程
    5.1 中子星物理简介
        5.1.1 脉冲星的观测
        5.1.2 中子星的理论研究
    5.2 中子星的冷却
    5.3 直接Urca过程
        5.3.1 直接Urca过程的中微子发射率
        5.3.2 相空间积分处理
    5.4 数值结果与讨论
        5.4.1 Fock项效应
        5.4.2 对中微子亮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
附录A 协变密度泛函理论中的介质效应
附录B 相空间积分处理方法
    B.1 立体角积分
    B.2 动量(能量)积分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拓展相空间中的黑洞热力学与混沌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
第二章 黑洞时空
    2.1 牛顿时空观和相对论性时空观
    2.2 史瓦西黑洞
    2.3 黑洞时空
        2.3.1 因果结构
        2.3.2 史瓦西时空流形的最大拓展
    2.4 其余黑洞解
    2.5 渐近AdS时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洞热力学
    3.1 黑洞热力学简介
    3.2 标准黑洞热力学
    3.3 拓展相空间
    3.4 Schwarzchild-AdS黑洞热力学
    3.5 带电AdS黑洞热力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沌
    4.1 限制性三体问题
    4.2 Melinikov函数
    4.3 Van der waals流中的混沌现象及研究方法
    4.4 带电AdS黑洞中的混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orn-Infeld-AdS黑洞中的混沌
    5.1 Born-Infeld-AdS黑洞
    5.2 Born-Infeld-AdS黑洞相变
    5.3 Born-Infeld AdS黑洞的混沌
        5.3.1 非平衡态Born-Infeld AdS黑洞
        5.3.2 时间混沌
        5.3.3 空间混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学术演讲集《理论物理学八讲》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项目介绍
    1.1 项目承接
    1.2 语言特征
第2章 研究背景
    2.1 科技翻译研究
    2.2 术语翻译研究
第3章 术语翻译的可读性
    3.1 时效性
    3.2 术语意识
第4章 术语翻译的层次性
    4.1 术语的关联度
    4.2 术语的前后统一
    4.3 术语的级阶统一
第5章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书目(非直接引用)
附录二:术语表
附录三:翻译原文及译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当代俄罗斯(Росиия)
        1.4.2 基础教育(общее образавание)
        1.4.3 教育改革(реформа образования)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当代俄罗斯基础教育(7——11 年级)改革的研究
        1.5.2 关于俄罗斯国家教育标准和示范性教学大纲(7——11 年级)的研究
        1.5.3 关于俄罗斯基础教育教科书的研究
        1.5.4 关于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和侧重专业教学的研究
        1.5.5 小结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访谈法
    1.7 创新之处
    1.8 论文框架
2.当代俄罗斯基础教育改革的概述
    2.1 社会背景
        2.1.1 叶利钦“休克疗法”式的激进西化改革(1992——1999 年)
        2.1.2 普京“乱世用重典”的振兴改革(2000 年——至今)
    2.2 理论基础
        2.2.1 乌申斯基“民族性”教育思想
        2.2.2 达维多夫-艾利康宁发展性教学理论
        2.2.3 杜威实用主义教学思想
    2.3 价值取向
        2.3.1 人文化取向
        2.3.2 个性化取向
        2.3.3 区别化取向
3.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演进历程
    3.1 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前回顾
        3.1.1 俄国基础物理教育的发展(1766——1915 年)
        3.1.2 苏联基础物理教育的发展(1916——1987 年)
        3.1.3 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萌芽(1988——1992 年)
    3.2 基础物理教育改革探索阶段(1993—1997 年)
    3.3 基础物理教育改革发展阶段(1998—2003 年)
    3.4 基础物理教育改革成熟阶段(2004—2009 年)
    3.5 基础物理教育改革巩固阶段(2010—至今)
4.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中的“标准+大纲”
    4.1 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中“标准”的演变
        4.1.1 基础物理教育改革中“标准”框架结构演变
        4.1.2 基础物理教育改革中“标准”的发展脉络
        4.1.3 基础物理教育改革中“标准”理念的更迭
    4.2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7——9 年级)纵向比较
        4.2.1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7——9 年级)的发展概况
        4.2.2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7——9 年级)框架结构的演变
        4.2.3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7——9 年级)教学目标的演变
        4.2.4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7——9 年级)教学内容的演变
        4.2.5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7——9 年级)学习结果的演变
    4.3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10——11 年级)纵向比较
        4.3.1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10——11 年级)的发展概况
        4.3.2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10——11 年级)教学内容的演变
        4.3.3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10——11 年级)中学习结果的演变
    4.4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特点
        4.4.1 教学大纲具有可操作强特点,保证了教学目标的高度达成
        4.4.2 教学大纲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编写知识内容
        4.4.3 教学大纲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保证了学生对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建构
        4.4.4 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要求达到了分层化
        4.4.5 教学大纲关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
    4.5 基于“标准+大纲”的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进展分析
        4.5.1 “标准+大纲”并行的特有模式
        4.5.2 教学负担的最大容量和必修内容的最低限制
        4.5.3 重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6 小结
5.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中的教科书编写
    5.1 改革前俄罗斯中学物理教科书编写简要回顾
        5.1.1 俄国中学物理教科书的编写
        5.1.2 苏联中学物理教科书的编写
        5.1.3 20 世纪90 年代俄罗斯中学物理教科书的编写
    5.2 21 世纪中学物理教科书(7——9 年级)的编写
        5.2.1 物理教科书(7——9 年级)概况
        5.2.2 韩德施特因主编的物理教科书(7——9 年级)介绍
        5.2.3 布雷舍娃主编的物理教科书(7-9 年级)介绍
    5.3 21 世纪俄罗斯中学物理教科书(10——11 年级)的编写
        5.3.1 物理教科书(10——11 年级)概况
        5.3.2 布雷舍娃主编物理教科书10-11 年级(基础水平)介绍
        5.3.3 米基舍夫主编的物理教科书(专业水平10——11 年级)介绍
    5.4 当代俄罗斯中学物理教科书编写特点
        5.4.1 遵循标准和示范性教学大纲进行编写
        5.4.2 基本继承了苏联教材的“高难度原则”
        5.4.3 重视科学认知方法教育
        5.4.4 遵循“阶段式的物理课程体系”原则
        5.4.5 关注物理学史内容,重视本国科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
    5.5 小结
6.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中的教学实施特色
    6.1 高中侧重专业教学
        6.1.1 内涵和目标
        6.1.2 侧重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
        6.1.3 侧重专业教学的保障政策
    6.2 培养学生通用学习行为(技能)的“活动”教学
        6.2.1 标准与“活动”教学
        6.2.2 通用学习行为(技能)
        6.2.3 “摩擦力”(7 年级)“活动”教学举例
    6.3 小结
7.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中的课程评价
    7.1 物理课程的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
        7.1.1 主题测验考试(контрольная работа)
        7.1.2 自主测验考试(самостоятельная работа)
        7.1.3 期末考试(зачёт或者экзамен)
    7.2 国家基础考试(ОГЭ)——结业考核
        7.2.1 国家基础考试(ОГЭ)概述
        7.2.2 物理国家基础考试(ОГЭ)
        7.2.3 2017 年国家基础考试(ОГЭ)物理卷
    7.3 国家统一考试(ЕГЭ)——毕业考核
        7.3.1 国家统一考试(ЕГЭ)
        7.3.2 物理国家统一考试(ЕГЭ)
        7.3.3 2017 年国家统一考试(ЕГЭ)物理卷
    7.4 当代俄罗斯中学物理课程评价特点
        7.4.1 物理课程评价采取口试、笔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7.4.2 物理课程评价力求避免“一考定终身”形式
        7.4.3 国家统一考试(ЕГЭ)和国家基础考试(ОГЭ)还不能完全实现对标准评价结果的考核
    7.5 小结
8.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对我国的启示
附录 1 谟涅摩叙涅(мнемозина)出版社出版物理教科书(7-9年级)目录
附录 2 德罗法(дрофа)出版社出版物理教科书(7-9 年级)目录
附录 3 德拉法(дрофа)出版社出版物理教科书(基础水平10-11 年级)目录
附录 4 教育(просвешение)出版社出版物理教科书(专业水平10——11 年级)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强引力透镜效应与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黑洞物理简介
    1.2 量子隧穿辐射
    1.3 量子引力简介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黑洞时空中的强引力透镜效应及其暗物质的影响研究
    2.1 引力透镜效应
        2.1.1 引力透镜的基本理论
        2.1.2 引力透镜的分类
        2.1.3 引力透镜观测实例
    2.2 强引力透镜效应
        2.2.1 球对称时空中的光子运动
        2.2.2 EINSTEIN-PROCA理论下的强引力透镜效应
        2.2.3 一类含有暗物质项黑洞中的强引力透镜效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洞热力学演化及其相关研究
    3.1 描述粒子运动的HAMILTON-JACOBI方程
        3.1.1 描述玻色子的动力学方程
        3.1.2 描述费米子的动力学方程
    3.2 HAMILTON-JACOBI方程与黑洞霍金辐射
        3.2.1 一类含有暗物质项的稳态黑洞霍金辐射
        3.2.2 一类作变加速直线运动的黑洞霍金辐射
    3.3 黑洞熵与似正规模频率
        3.3.1 黑洞熵谱与似正规模频率
        3.3.2 黑洞熵谱与黑洞视界振荡速度
        3.3.3 不同引力理论的黑洞熵谱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洛伦兹违反与黑洞霍金辐射相关研究
    4.1 洛伦兹违反
        4.1.1 洛伦兹违反与双狭义相对论
        4.1.2 洛伦兹违反与GZK截断
        4.1.3 洛伦兹违反与时间延迟效应
    4.2 洛伦兹违反与黑洞霍金辐射的量子引力修正
        4.2.1 洛伦兹违反与色散关系
        4.2.2 洛伦兹违反与DIRAC方程修正
        4.2.3 史瓦西黑洞霍金辐射的量子引力修正
        4.2.4 R-N黑洞霍金辐射的量子引力修正
    4.3 洛伦兹违反与黑洞热力学
    4.4 洛伦兹违反与黑洞信息丢失疑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暗物质和暗能量相关问题研究
    5.1 暗物质简介
    5.2 暗能量简介
    5.3 黑洞与暗物质分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量子力学相对态解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三、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对态解释的起源及其历史背景
    1.1 量子力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1.2 正统解释的困境
    1.3 相对态解释的提出
        1.3.1 埃弗雷特简介
        1.3.2 相对态解释的提出过程
    1.4 埃弗雷特对正统解释的质疑
        1.4.1 对测量过程中两类演化的质疑
        1.4.2 对坍缩假设的质疑
    1.5 埃弗雷特对正统解释修正方案的评价
    1.6 小结
第二章 测量问题——相对态解释的起因
    2.1 测量问题的基本内涵
        2.1.1 什么是测量问题
        2.1.2 测量问题是一个伪问题吗
    2.2 测量问题的几种主要解决方案
        2.2.1 解决测量问题的主要思路
        2.2.2 测量问题的当代发展
    2.3 埃弗雷特对测量问题的解答
        2.3.1 相对态解释的两个基本假设
        2.3.2 测量过程中经验表象的导出
    2.4 小结
第三章 相对态——相对态解释的内核
    3.1 相对态的基本内涵
        3.1.1 相对态中分支的含义
        3.1.2 相对态的另一种表述——关联信息
        3.1.3 相对态对正统解释的逻辑还原
        3.1.4 相对态的隐喻表征
    3.2 相对态的核心特征
        3.2.1 波函数的核心地位
        3.2.2 态的相对性
        3.2.3 动力学过程的可逆性
        3.2.4 消除微观和宏观的二元区分
    3.3 埃弗雷特对相对态解释的辩护
        3.3.1 埃弗雷特提出解释的动机
        3.3.2 埃弗雷特对科学理论的认识
        3.3.3 埃弗雷特辩护的三个要点
    3.4 小结
第四章 多世界解释——分支的物质本体论解读
    4.1 多世界解释的核心内容
    4.2 多世界解释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不是对埃弗雷特的忠实解读
        4.2.2 本体论的过度浪费
        4.2.3 理论本身难以自洽
    4.3 从量子自杀实验进一步揭示多世界解释的困境
        4.3.1 量子自杀实验的基本内容
        4.3.2 量子自杀实验的三个反驳
        4.3.3 关于三个反驳的分析和评述
        4.3.4 量子自杀实验揭示多世界解释的内在矛盾
    4.4 小结
第五章 多心灵解释——分支的意识本体论解读
    5.1 多心灵解释的发展脉络
        5.1.1 多视域解释
        5.1.2 “裸”理论
        5.1.3 单心灵解释
        5.1.4 艾伯特和洛伊的多心灵解释
        5.1.5 洛克伍德的多心灵解释
    5.2 多心灵解释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先验的心物二元论假设
        5.2.2 怪异的随附性假设
        5.2.3 违背直观经验
    5.3 小结
第六章 从多历史到多纤维——分支的物理主义解读
    6.1 多历史解释
    6.2 多纤维解释
    6.3 交叉世界解释
    6.4 小结
第七章 优选基与概率——相对态解释的两个疑难
    7.1 相对态解释中的优选基问题
        7.1.1 优选基的定义及其内涵
        7.1.2 退相干与优选基
        7.1.3 对优选基问题的评述
    7.2 相对态解释中的概率问题
        7.2.1 埃弗雷特对概率的认识
        7.2.2 分支的概率解释
        7.2.3 意识同一性与概率假设的矛盾
        7.2.4 决策论证与概率解释
    7.3 小结
第八章 相对态解释中的实在观
    8.1 量子力学解释中的实在论与工具论之争
    8.2 相对态解释的核心假设——波函数实在
    8.3 波函数实在性的争论
    8.4 形式体系与实在解释的内在关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相对态解释经验检验的困境与解决路径探析
    9.1 相对态解释的验证问题
    9.2 一般科学理论中的验证问题
    9.3 “检验难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9.4 “检验难题”的解决路径探析
    9.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关于经济学时间概念及经济时空分析框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经济学时间框架的变化
    1.历史与劳动时间分析
    2.静态均衡分析
    3.引入动态分析的努力
    4.希克斯等人的遗憾
    5.演化及时间序列分析
    6.经济时空研究的空白
三、自然科学相关时间概念的变化与影响
四、社会学时空研究成果的启示
    1.吉登斯的时空结构分析
    2.布迪厄的场域及惯习理论
五、相关时间概念的梳理
六、经济学需要补充新的时空范式
七、经济时空分析框架的初步构建
八、经济时空分析框架的应用案例
    1.动物之间的场域关系与即期时间
    2.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场域和即期时间
    3.电子商务网上售假的治理问题
九、结束语

(10)线性教育的道德困境及其可能出路 ——一个时间哲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线性教育:源自线性时间观念的教育
    第一节 线性教育:一种线性规划的教育
        一、面向未来的教育蓝图
        二、单向连续的教育过程
        三、线性有序的教育管理
    第二节 线性教育产生的时间根源:线性时间观念
        一、不可逆转的时间:美好的未来
        二、线性延展的时间:连续的进程
        三、精确分割的时间:机械化的序列
    第三节 时间观念对于教育的影响
        一、时间观念何以影响教育:教育在时间之中存在
        二、时间观念以何影响教育:时间观念的构成性作用机制
        三、时间观念如何影响了教育:不同时间观念下的教育类型
第二章 线性教育的道德困境
    第一节 线性教育的预成与控制
        一、线性教育的规划之图:为了未来牺牲现在和过去
        二、线性教育的过程设计:以确定化的模式塑造人
        三、线性教育的组织管理:用序列化的时间控制人
    第二节 线性教育中人的生存危机
        一、人的自然生存危机
        二、人的自由生存危机
        三、人的意义生存危机
第三章 一种古典的出路:循环时间观念下的教育
    第一节 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念
        一、无方向的时间:重复的过去
        二、节奏化的时间:内在的节律
        三、有规则的时间:宇宙的秩序
        四、无变化的时间:构想的永恒
    第二节 培育不朽灵魂的教育
        一、促进灵魂转向的教育目的
        二、回忆已有知识的教育过程
        三、形成有序心灵的教育环境
    第三节 古典的出路:启示与局限
        一、教育由外在塑造转向内在引发
        二、内在引发的教育所存在的局限
第四章 一种解构的出路:断裂异质时间观念下的教育
    第一节 断裂异质的情景时间
        一、分延的时间:偶然的当下
        二、断裂的时间:去辖域化的过程
        三、有差别的时间:异质的瞬间
    第二节 情景中动态生成的教育
        一、否定线性教育的“霸权”企图:情景生成的教育目的
        二、解构线性教育的“封闭”过程:动态开放的课程教学
        三、消解线性教育的“单向”关系:倾听他者的教育姿态
    第三节 解构的出路:启示与问题
        一、教育从同一确定走向差异分延
        二、差异分延的矛盾及可能的后果
        三、在瞬间的游戏中寻找新的可能
第五章 一种超越的出路:统一到时观念下的本真教育
    第一节 统一到时的时间观念
        一、追寻本源的时间:存在的时间性
        二、三维一体的时间:绽出的境域
    第二节 回归本真的教育
        一、把握意义时机的教育本真
        二、领悟存在意义的教育目的
        三、建构意义世界的教育过程
    第三节 超越的出路:一种解决困境的可能方式
        一、教育由规划未来转向筹划存在
        二、教育由传授知识转向领悟意义
        三、教育由主客二分转向自由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四、热力学中的若干相对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积)·热质能·相对论性动质能[J]. 过增元.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21(10)
  • [2]引力理论中的守恒荷及其在黑洞物理中的应用[D]. 丁海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QCD手征相变的若干有效模型研究[D]. 张博楠. 兰州大学, 2020(04)
  • [4]拓展相空间中的黑洞热力学与混沌现象[D]. 陈勇.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学术演讲集《理论物理学八讲》翻译实践报告[D]. 葛依凌.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6]当代俄罗斯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研究[D]. 张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7]强引力透镜效应与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相关研究[D]. 李国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6)
  • [8]量子力学相对态解释研究[D]. 乔笑斐. 山西大学, 2017(02)
  • [9]关于经济学时间概念及经济时空分析框架的思考[J]. 荣朝和.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10]线性教育的道德困境及其可能出路 ——一个时间哲学的视角[D]. 王惠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热力学中的一些相对论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