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面模型论文-朱建东,鄢好,李绍红,吴礼舟

接触面模型论文-朱建东,鄢好,李绍红,吴礼舟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面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泥岩接触面边坡,室内模型试验,间断降雨,滑坡

接触面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朱建东,鄢好,李绍红,吴礼舟[1](2019)在《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的两种雨型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边坡变形失稳机理研究对于黄土滑坡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作为黄土滑坡类型之一,研究人员已对其失稳基本过程与形成机理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对于其在不同降雨类型下,特别是强降雨条件下的变形破坏过程则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本文对黄土-泥岩接触面边坡开展室内降雨模型试验,研究其在强降雨条件下斜坡变形破坏模式。试验设计连续强降雨和间断强降雨两种降雨条件,对比分析两种降雨条件下边坡雨水入渗规律及变形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在两种典型降雨模式下,雨水入渗速率由边坡前缘至后缘逐渐降低;在坡体表层,随着降雨由间断至连续过渡,入渗速率逐渐增加;在坡体深部,入渗速率受边坡结构影响;间断降雨下边坡呈现滑移-拉裂失稳;在连续降雨条件坡体则表现为蠕滑-拉裂破坏。(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顾杰,郭振兴[2](2018)在《脚和地的连续接触面在水平力作用下对太极拳平面模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了脚底连续面积对太极拳力学模型的影响。根据推或拉的情况把连续面分成两部分。脚底的应力为线性分布,但是脚底任何处的应力不能为负值。当某部的应力为零判为失根。由此导出太极拳模型的力学公式,并编制了软件,用以分析临界力。计算了宽弓步侧向稳定力矩。(本文来源于《邯郸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文轩,卞士海,李国英,吴俊杰[3](2019)在《粗粒料接触面模型及其在土石坝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土石坝工程中越来越重视岸坡与坝料之间的接触特性,将土体本构模型中使用较多的双曲线型硬化规律运用至接触面模型,提出了一个简洁的接触面本构模型,推导了接触面模型刚度矩阵表达式。通过对4组试验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粗粒料的界面剪切试验。将提出的接触面模型嵌入有限元程序,应用于如美心墙坝河谷与坝料的接触分析。叁维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坝体两侧岸坡的剪切位移变化规律都是中间部分剪切滑移量较大,岸坡边缘部分相对较小,陡坡一侧最大滑移量大于较缓一侧。这些均符合粗粒料滑移的基本规律,可为岸坡-坝料接触特性研究以及土石坝工程计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汤斌,殷建风,费建武[4](2018)在《基于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桩土接触面模型及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因其特有的结构特性而使该土层中桩基承载性状复杂,传统的桩基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该土层中桩基承载力计算时其理论计算值与工程实测值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误差而存在适用性问题。基于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直剪试验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在剪切位移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桩土接触面软化模型,即桩土接触面处于弹性阶段时,桩侧摩阻力随位移线性增加;桩土接触面处于软化阶段时,桩侧摩阻力随位移线性减小,且减小速率与土体灵敏度、桩土接触面法向压力有关;桩土接触面处于滑移阶段时,桩侧摩阻力不随位移变化。依据该模型推导了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位移及轴力解析解,并比较了计算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白青松,侯力,吴阳,罗岚,魏永峭[5](2018)在《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接触面切向刚度分形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Hertz接触理论和分形理论,提出利用两椭圆体的表面接触系数对微凸体分布函数进行修正,引入微凸体的临界弹塑性变形接触面积,推导出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接触面切向刚度的分形模型。通过数值仿真论证了表面接触系数的合理性,并分析出主要参数(法向载荷、分形维数、粗糙度幅值、切向载荷、材料特性参数)对切向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法向载荷与切向刚度成正比关系,但当分形维数的取值范围不同时,两者的变化规律有着较大的差别。当分形维数增大时,切向刚度先增大后减小,在分形维数为1.85时达到最大值。切向刚度随着粗糙度幅值和切向载荷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材料特性参数的增大而增大。该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接触面的切向刚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8年08期)

路德春,罗磊,王欣,杜修力[6](2017)在《土与结构接触面土体软/硬化本构模型及数值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土与结构接触面变形特性分析,将接触面土体的剪切滑动面与单元体叁维应力状态下的八面体面相对应,通过土的叁维弹塑性本构模型在八面体面上的剪切应力-应变关系,建立了接触面土体剪切应力-应变关系;将接触面土体法向压缩变形与侧限压缩条件相对应,通过侧限压缩条件下的荷载变形关系,建立了接触面土体法向应力-应变关系;进一步将接触面土体切向与法向耦合,建立了接触面土体本构模型,模型只有4个材料参数,参数物理意义明确,可由等向压缩试验和常规叁轴压缩试验确定。与接触面土体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所建立的本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接触面土体切向软/硬化特性与法向变形规律。结合有限元软件ABAQUS,编制了FRIC模型子程序,通过模拟土与结构界面剪切滑移过程表明,编制的FRIC子程序可较好地模拟土与结构界面接触的非线性力学行为。(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7年07期)

胡启军,蒋晶,徐亚辉,石仁丹,张宇浩[7](2017)在《红层泥岩桩岩接触面本构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桩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的研究是桩基承载机理研究的基础。通过红层泥岩桩岩接触面大型直剪试验,研究了红层泥岩桩岩接触面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接触面剪应力先随剪切位移增大而增大,在达到峰值后,剪应力随着剪切位移增大而降低,并最终趋于稳定值,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应变软化的特征。根据剪切试验结果,推导出桩岩接触面应变软化本构方程。利用fish语言对FLAC3D中自带的理想弹塑性接触单元进行二次开发,并应用开发的模型对桩岩接触面直剪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剪应力与剪切位移之间的关系,证明了该本构能够较好地模拟接触面间的应变软化特性。(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7年03期)

何江[8](2017)在《面板堆石坝中接触面静力数值模型计算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与结构接触面受力、变形等问题一直是水利、土木领域的重难点问题之一,是更好更合理的解决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前提。在现有的计算模型中为了更好的模拟面板堆石坝中面板与堆石体之间的接触,本文通过静力数值模型研究了无厚度goodman接触面单元的法向和切向刚度的合理取值范围。结论认为无厚度good鄄man接触面单元的法向刚度取值为相邻材料弹模的50—100倍,计算模型法向刚度与初始切向刚度的关系取Kn=2.5Ks.时可以更好的反应土与结构两者的受力及变形协调问题。(本文来源于《吉林水利》期刊2017年06期)

张正[9](2017)在《延安地区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尤其是黄土滑坡分布很广,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威胁很大。延安市老滑坡复活中,以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最为常见。这类滑坡的黄土基岩接触面倾角缓,一般小于10°,小于或近等于综合内摩擦角,理论上不应该发生滑动,但是却存在很多实例,例如二庄科滑坡、丁家沟滑坡、小砭沟滑坡、王家沟滑坡等。为了对该类滑坡有较全面的认识,本文以小砭沟滑坡为研究对象,对影响该类滑坡稳定性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并进行模型试验,探索其滑动原因及演化过程。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均匀设计理论,在不考虑参数相关性的影响下,对影响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稳定性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并用实例进行验证,最终得出内摩擦角、坡比、坡高为最敏感性因素。(2)利用量纲分析法对模型试验的相似准则进行了推导,以此为基础制作了降雨条件下的延安地区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模型试验系统,获取了孔隙水压力、垂直方向土压力、水平方向土压力、位移等相关物理量间的关系。(3)通过模型试验得出降雨条件下的该类滑坡地质力学模式为蠕滑-拉裂,滑动过程如下:表层蠕滑→坡脚垮塌→后缘拉裂、中前部产生拉张裂缝→坡面泥流→整体滑移、裂缝扩展→前部受挤压隆起、坡体重心降低。(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6-08)

龙尧,张家生,陈俊桦[10](2017)在《基于Weibull分布的土-结构接触面剪切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土-结构接触面剪切特性,基于现有统计损伤理论提出了土-结构接触面剪切损伤模型及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利用大型直剪仪对红黏土-混凝土结构接触面进行直剪试验,分析了红黏土-结构接触面上剪应力-应变特性。根据试验结果得到红黏土-结构接触面剪切损伤模型的相关参数,建立了基于Weibull分布的损伤模型参数与法向应力的关系,并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最后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研究成果表明:法向应力水平越大,黏性土-结构接触面剪切软化现象越不显着,应力应变关系由软化型转变为弱软化型。通过对接触面直剪试验的成果进行验证,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文中提出的剪切损伤模型具有能够充分反映土-结构接触面软化特性和应力状态的特点,模型参数较少。(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7年05期)

接触面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虑了脚底连续面积对太极拳力学模型的影响。根据推或拉的情况把连续面分成两部分。脚底的应力为线性分布,但是脚底任何处的应力不能为负值。当某部的应力为零判为失根。由此导出太极拳模型的力学公式,并编制了软件,用以分析临界力。计算了宽弓步侧向稳定力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面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朱建东,鄢好,李绍红,吴礼舟.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的两种雨型模型试验[J].工程地质学报.2019

[2].顾杰,郭振兴.脚和地的连续接触面在水平力作用下对太极拳平面模型的影响[J].邯郸学院学报.2018

[3].李文轩,卞士海,李国英,吴俊杰.粗粒料接触面模型及其在土石坝工程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19

[4].汤斌,殷建风,费建武.基于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桩土接触面模型及解析解[J].工程地质学报.2018

[5].白青松,侯力,吴阳,罗岚,魏永峭.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接触面切向刚度分形模型研究[J].机械传动.2018

[6].路德春,罗磊,王欣,杜修力.土与结构接触面土体软/硬化本构模型及数值实现[J].工程力学.2017

[7].胡启军,蒋晶,徐亚辉,石仁丹,张宇浩.红层泥岩桩岩接触面本构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7

[8].何江.面板堆石坝中接触面静力数值模型计算参数研究[J].吉林水利.2017

[9].张正.延安地区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7

[10].龙尧,张家生,陈俊桦.基于Weibull分布的土-结构接触面剪切损伤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7

标签:;  ;  ;  ;  

接触面模型论文-朱建东,鄢好,李绍红,吴礼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