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机制论文_唐雨虹,杜乾乾,潘明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生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固氮,机制,长江流域,根瘤菌,豆科,植物,硝酸盐。

共生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唐雨虹,杜乾乾,潘明清[1](2019)在《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策略——基于共生理论和地理邻近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微观层面各个创新主体之间进行协同,而且也需要我国在宏观层面搞好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省(市、区)之间的协调。按照共生理论的观点,东中西部地区各个省(市、区)可以被看作是不同的创新共生单元,在促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地理邻近的原则构建跨省(市、区)的科技协同创新大区域,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切实建立并强化各省(市、区)微观层面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动机制,并在宏观层面结合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打造,确定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规划,以构建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与经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运行机制。(本文来源于《财经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6期)

韩一多,向梅春,刘杏忠[2](2019)在《植菌昆虫与其共生真菌协同进化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菌业(fungiculture)是一种类似于人类种植业的昆虫种植体系,包括种植、耕作、收获和营养依赖4个过程,可分为高级的社会性昆虫如切叶蚂蚁、白蚁等和低级的非社会性昆虫如食菌小蠹虫、卷叶象甲、蜥蜴甲虫、树蜂等,它们均能种植并取食真菌。近年来随着组学及微生物组技术的发展,植菌昆虫与其共生真菌协同进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系统发育分析阐明了植菌昆虫的起源与进化历程,并显示出与共生真菌系统发育的一致性;共生真菌细胞核数量也从双核增加到最多17个核,而染色体倍型也从单倍体增加为二倍体甚至多倍体;组学分析则揭示了植菌昆虫与其共生真菌在精氨酸、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及几丁质合成或降解等方面显示出了高度的协同进化。本文系统综述了植菌昆虫及其共生真菌的系统进化、核进化及基因组进化进展,并探讨这种协同进化机制的生物学意义。(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科学,曲德杰,黄慧梅,曹金山,樊仔慧[3](2019)在《miRNA调控大豆根系结瘤及共生固氮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籽粒富含蛋白质和油脂,是一种重要的粮油经济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豆需要更多的氮素营养,现在生产中主要以施用化肥为主。除了从土壤或肥料中获取氮素营养外,大豆还进化产生根瘤,通过共生固氮作用吸收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素营养。尽管大豆具有天然的共生固氮系统,但是目前生产上对其利用较少,对介导大豆共生固氮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其他模式豆科植物相对薄弱。大豆基因组序列公布以后,大豆根系结瘤及共生固氮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miRNA经由表观遗传学方式调控豆科植物菌植互作及根瘤发生发育的机制领域。本文综述了miRNA调控大豆根系结瘤及共生固氮机制方面的进展,并为后续更深入地开展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提出策略。(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周宾[4](2019)在《绿色矿业产融研协同共生的数理模型、系统机制与引导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中国矿业经济发展现状的经济技术分析后认为,用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模型评估矿业经济转型升级还不能充分体现绿色发展要求,需要对Solow增长核算式进行扩展,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融入其中;根据2007—2016年矿业经济发展,建立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并通过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管理、矿产资源叁个要素对矿业经济产出的影响为正向,科技进步的正向作用明显,发展绿色矿业有必要将产业、金融、研发统筹考虑,发挥系统协同共生的作用;对绿色矿业产融研协同共生系统机制分析后发现,强化产融研叁者的良性互动,是绿色矿业系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健全绿色矿业发展政策体系、为矿业经济转型升级创造和提供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收益回馈机制、运用政策激励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完善公共配套能力建设等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田丽敏,俞杰,令狐克睿[5](2019)在《山地旅游生态圈的共生运行机制与价值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商业生态系统与平台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界定山地旅游生态圈,勾画了山地旅游生态圈图谱,并基于共生关系讨论山地旅游生态圈的运行机制和价值创造模型。认为山地旅游生态圈要利于促进旅游企业的成长,关注生态圈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培育企业的管理网络平台、实施网络协调和进行产业整合的网络协调能力,成长为生态圈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生界面,并在创新、生产和配送叁个子系统驱动下,鼓励并引导圈内所有的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山地旅游的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创造系统价值。并例证分析了贵州黔西南州叁岔河山地旅游生态圈的价值创造。(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2019)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01)

罗振鹏,谢芳[6](2019)在《硝酸盐调控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硝态氮不仅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还可以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调控植物对氮素的响应、吸收、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豆科植物可以通过与根瘤菌共生互作来获得生长所需的氮,但共生固氮是一个耗费植物能量的过程。当土壤中存在高浓度的氮素时,氮作为信号分子会影响共生固氮基因的功能从而抑制共生固氮过程。目前的研究表明,硝酸盐通过局部和系统的调控方式抑制共生固氮过程;结瘤自主调控(Autoregulation of nodulation,AON)和NLPs(NIN-like proteins)转录因子在硝酸盐抑制豆科植物根瘤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最近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NLPs转录因子和AON途径在硝酸盐抑制共生固氮过程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董汝,曹扬荣[7](2019)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免疫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期进化中,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一种独特的互惠共生关系——共生固氮。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互作与病原细菌激发植物病原反应极为相似,然而根瘤菌的入侵和定殖并没有激发宿主豆科植物过度的防御反应,植物也进化出特殊的共生信号转导和根瘤发育途径来"邀请"根瘤菌的入侵和定殖。此外,植物防御反应也很大程度上调控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宿主特异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防御反应在调控根瘤菌匹配识别、入侵、定殖以及类菌体发育等方面起关键调控作用。从植物免疫反应角度综述了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互作的最新进展,通过与病原菌-植物互作的病原反应对比,论述了根瘤中植物感知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AMP,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和效应蛋白引起的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8](2019)在《刘树生教授团队发现共生细菌调控昆虫生殖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殖是生命的基本特性之一,昆虫进化过程中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殖方式,有些昆虫的生殖受到体内共生细菌的调控。常见的共生菌如Wolbachia、Cardinium等能够调控许多昆虫的生殖,目前已知共生菌调控的生殖方式有以下4种:诱导孤雌生殖,胞质不相容,雌性化和杀雄作用。烟粉虱是一类小型昆虫,包含一些重要的入侵种,是全球农业生产的重大有害生物。烟粉虱体内有多种共生菌,通常共存于昆虫特化的细胞——含菌细胞内,通过雌虫卵巢完整无误地传给下一代,确保代代相传,其中原生共生菌Candidatus Portiera aleyrodidarum能供给必需氨基酸来保证昆虫的正常生长与发育。(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红宝,杨建朝,李美羽[9](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田园综合体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的创新举措,国家已将其列入中央一号文件。从田园综合体内涵出发,论文分析了各个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明确共生冲突的表现形式,从而构建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田园综合体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以促进田园综合体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黎元生,胡熠[10](2019)在《流域系统协同共生发展机制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有机体。促进流域系统协同共生发展,是新时代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途径。近年来,我国将长江流域列为全国七大江河流域开展协同治理的先行样本,长江流域治理的纵向责任分担机制日渐明晰,流域经济与环境协同的绿色增长引领作用明显增强,流域绿色福利供给的社会成本共担机制基本形成。然而,从流域系统协同共生发展的要求看,存在着省(部)际横向协同联动力度不足、基于市场手段的协同政策工具效果不佳以及流域系统多元共生界面规划协调性差等突出问题。为此,要建立流域省(部)际有效协同的组织载体,优化流域经济与环境协同的政策工具,提升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共生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昆虫菌业(fungiculture)是一种类似于人类种植业的昆虫种植体系,包括种植、耕作、收获和营养依赖4个过程,可分为高级的社会性昆虫如切叶蚂蚁、白蚁等和低级的非社会性昆虫如食菌小蠹虫、卷叶象甲、蜥蜴甲虫、树蜂等,它们均能种植并取食真菌。近年来随着组学及微生物组技术的发展,植菌昆虫与其共生真菌协同进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系统发育分析阐明了植菌昆虫的起源与进化历程,并显示出与共生真菌系统发育的一致性;共生真菌细胞核数量也从双核增加到最多17个核,而染色体倍型也从单倍体增加为二倍体甚至多倍体;组学分析则揭示了植菌昆虫与其共生真菌在精氨酸、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及几丁质合成或降解等方面显示出了高度的协同进化。本文系统综述了植菌昆虫及其共生真菌的系统进化、核进化及基因组进化进展,并探讨这种协同进化机制的生物学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生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唐雨虹,杜乾乾,潘明清.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策略——基于共生理论和地理邻近性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

[2].韩一多,向梅春,刘杏忠.植菌昆虫与其共生真菌协同进化分子机制[J].菌物学报.2019

[3].李科学,曲德杰,黄慧梅,曹金山,樊仔慧.miRNA调控大豆根系结瘤及共生固氮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9

[4].周宾.绿色矿业产融研协同共生的数理模型、系统机制与引导政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9

[5].田丽敏,俞杰,令狐克睿.山地旅游生态圈的共生运行机制与价值创造[C].第十四届(2019)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19

[6].罗振鹏,谢芳.硝酸盐调控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机制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9

[7].董汝,曹扬荣.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免疫调控机制[J].生物技术通报.2019

[8]..刘树生教授团队发现共生细菌调控昆虫生殖新机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9].王红宝,杨建朝,李美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田园综合体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9

[10].黎元生,胡熠.流域系统协同共生发展机制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互利共生体发展的动力机制作用流程图插入位点分析互利共生体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设计旅游资源整合共生机制模型大遗址保护-生态城市建设共生机制2 是职业教育集团共生机制整

标签:;  ;  ;  ;  ;  ;  ;  

共生机制论文_唐雨虹,杜乾乾,潘明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