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颈椎论文_孟乔,高伟,田璐源,赵一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上颈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颈椎,结核,损伤,导板,流行病学,病理学,韧带。

上颈椎论文文献综述

孟乔,高伟,田璐源,赵一峰[1](2019)在《交通事故致行人上颈椎损伤法医学鉴定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椎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颅骨骨折的受害者,且大多数损伤伴有软组织损伤及脑干、颈髓损伤。骨折和软组织在普通的X线片上常不能显示,大多数的颈椎损伤在常规尸检过程中也容易遗漏。本文对实际工作中上颈椎损伤案例的成伤机制、法医学检验等进行简述,为法医学办案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33期)

陈萌[2](2019)在《比较X线与多层螺旋CT诊断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X线与多层螺旋CT诊断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我院治疗的上颈椎损伤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X线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记录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40例上颈椎损伤患者中,骨折56处,脱位18处,X线的骨折检出率为71.43%,脱位检出率为72.22%,多层螺旋CT的骨折检出率为100.00%,脱位检出率为100.00%,均高于X线,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X线,多层螺旋CT在上颈椎骨折临床诊断上的正确检出率更高,可明确骨折、脱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参考依据,值得采纳应用。(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1期)

吴建锋,尹华斌,赵庆华,蔡郑东,宋滇文[3](2019)在《一期前路病灶旷置术治疗上颈椎结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病灶旷置术在上颈椎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7例上颈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寰枢椎椎体破坏程度,分别采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2例)、单纯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3例)、枕颈融合内固定融合术(2例)治疗,均未行结核病灶清除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上颈椎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评估结核控制情况。所有患者治疗后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18个月。结果 5例手术治疗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65±32)min,术中出血量(152±45)mL;术后随访18个月~10年,平均38.6个月。随访期间7例患者结核无复发,抗结核治疗18个月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末次随访时,上颈椎VAS评分由治疗前(5.3±1.8)分降至(1.6±1.3)分,JOA评分由治疗前(13.5±2.8)分升至(15.9±0.8)分,ESR由治疗前(65.0±12.6)mm/h降至(13.0±2.6)mm/h。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继发上颈椎骨性畸形。所有患者均无需二期前路清创治疗。结论一期前路上颈椎结核病灶旷置术通过稳定上颈椎并结合规范抗结核治疗,可控制结核病灶的发展,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董自强,赵改平,邢峰,杨加静,毕厚海[4](2019)在《横韧带损伤上颈椎C0-C3不稳定节段的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寰椎横韧带损伤上颈椎C0-C3不稳定节段的叁维有限元模型,探究横韧带损伤对上颈椎关节活动度ROM(the range of motion)和椎骨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数据结合临床寰椎横韧带损伤特征,建立人体寰椎横韧带损伤上颈椎不稳定的叁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分析横韧带损伤后上颈椎在不同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及椎骨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横韧带损伤后上颈椎寰枢关节在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等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均比正常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增值分别为:3.5°、 4.8°、 1.1°和4.7°;屈伸时横韧带损伤后模型最大应力均比无损模型的大。结论寰椎横韧带损伤后上颈椎模型相比正常模型稳定性差,符合横韧带损伤后的真实情况,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用于上颈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分析。(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刘刚,刘斌,方宇,田乐,刘亚欧[5](2019)在《3D打印个性化导板辅助在上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D打印制作个体化颈椎椎弓根螺钉导板辅助上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行3D打印导板辅助上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32例颈椎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寰枢椎骨折15例(Jefferson分型前弓骨折6例、后弓骨折5例、前后弓同时骨折1例、单纯侧块骨折3例),寰枢椎脱位17例。所有病人术前行颈椎叁维CT检查,采用Mimics V17.0对目标椎体进行叁维重建,3D打印机打印个体化颈椎椎弓根螺钉导板,在导板辅助下置钉。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病人颈椎疼痛程度、颈椎神经功能,并于术后进行CT复查,判断螺钉置入准确度,术后钉道内倾角和头倾角与术前设计的差异。结果 3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导板与椎体后方骨性结构均紧密贴合,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7枚,其中C1:64枚,C2:63枚。寰枢椎骨折组手术时间短于寰枢椎脱位组[(183.21±43.02)min vs.(236.62±54.51)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135.52±50.73)ml vs.(185.85±26.95)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术后钉道内倾角和头倾角与术前设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寰枢椎骨折病人和寰枢椎脱位病人术后VAS评分均显着下降(P<0.05),JOA评分均显着上升(P<0.05)。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4/32),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可降低上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手术的风险,置钉准确度高,术中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骨科》期刊2019年05期)

罗道首,李向东[6](2019)在《上颈椎复杂畸形手术前后的MRI诊断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复杂性上颈椎畸形经口手术前后的MRI图像,探讨MRI成像对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判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复杂性上颈椎畸形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术前均行X线、CT、MRI检查,根据影像学分为发育不全畸形29例,分节不全畸形21例,结构畸形10例,其中15例伴有脊髓前方受压、变性,均采用经口前入路齿状突切除、减压,然后内固定、取自体松质骨植骨融合,术后常规行MRI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60例患者术后MRI成像显示内固定在位,寰枢椎复位,脊髓受压情况改善,36例随访患者中,原上颈椎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有30例明显改善或消失。结论 MRI成像可为上颈椎畸形的原因、手术方式的选择、脊髓受压情况及手术效果的判断、术后的恢复提供客观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丁育健,沈红雷,许宏俊,花雷,高爱国[7](2019)在《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斜坡椎管角对C_0~C_3颈椎-钉棒固定系统拔出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例成年健康男性,重建上颈椎C_0~C_3叁维模型及上颈椎-钉棒系统有限元模型,提取各节段自由度,运算并获得各解剖结构的应力应变等数据,尤其是不同的斜坡椎管角条件下,固定螺钉的结构应力。结果 C_0~C_1、C_1~C_2、C_2~C_3各节段自由度相对于正常模型分别下降21. 50%、42. 03%、38. 50%。C_1置入螺钉最大米塞斯(Mises)应力为303 MPa,C_2置入螺钉最大Mises应力为263 MPa,C_3置入螺钉最大Mises应力为233 MPa,C_1~C_3螺钉Mises应力呈现递减趋势。在不同斜坡椎管角工况载荷条件下,C_1~C_3螺钉监测点的拔出力,跟随斜坡椎管角增大趋势,螺钉拔出力呈现增长趋势。结论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具有精确的几何外形,能够准确模拟实际临床力学环境,从而为临床枕颈融合固定提供良好的术前指导。(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寨旭,康健,陈欣,董军,邱晓文[8](2019)在《基于CT叁维重建的上颈椎叁维活动度在体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CT叁维重建的方法测量健康成年人上颈椎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以及颈椎病患者上颈椎最大旋转位的叁维活动度,并作对比分析,同时验证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的可靠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选取20个健康成年受试者(健康成年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2~26(24.0±1.2)岁;26个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组),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36~72(52.8±8.6)岁。采集健康成年人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最大右侧侧屈位及最大屈曲位、最大背伸位5个位置的及颈椎病患者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上颈椎(含枕骨大孔)的CT图像。利用软件Mimics将所得CT重建为叁维图像。在各个椎体(或枕骨)上选取明显的解剖标志点进行标注,根据所标注的解剖标志点建立局部坐标系,局部坐标系即代表了所在椎体的位置及方向。利用Pro/Engineer及MATLAB软件运算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活动度及颈部整体叁维活动度,并比较颈椎病组和健康成年组差异。因解剖标志点识别有人为差异,选取两名实验员进行3次测量,用组内相关系数(组内ICC)和组间相关系数(组间ICC)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可靠性验证结果:组内ICC、组间ICC结果均在0.90以上,测量方法有很高的可靠性;健康成年组上颈椎叁维活动度:最大右侧旋转位时,寰枕关节有(-6.8±1.5)°的耦合左侧屈和(8.9±2.0)°的耦合背伸活动,其余3个位置寰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很小,最大为(5.3±2.6)°;最大右侧旋转位时寰枢关节右旋(37.9±5.1)°,占整个颈椎活动度[(72.4±5.0)°]的52.34%,其余3个位置寰枢关节仍以旋转活动最为突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平移距离均很小。颈椎病患者颈椎整体平均轴向旋转角度[(62.0±3.4)°]较健康成年组明显下降,但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平均轴向旋转角度比较健康成年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基于CT叁维重建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描述颈椎的这种复杂的叁维运动,并且有很高的可靠性。(2)上颈椎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叁维运动过程,各个方向活动时均附带有其他方向上的耦合运动。(3)颈椎病患者最大旋转位上颈椎旋转方向的活动度较健康成年人没有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9年07期)

吴志明[9](2019)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上颈椎损伤的近10年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0年期间本院收治的上颈椎损伤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8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34例上颈椎损伤患者临床资料,以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患者作为A组;以2013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患者作为B组,提取上述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进行比较,观察上颈椎损伤的流行病学趋势变化情况。结果 234例患者中,男148例,女86例,男女比例为1.72∶1;年龄分布在18-90岁之间,平均年龄(41.3±2.1)岁; 21-50岁是上颈椎损伤的高发年龄段,占62.4%; 18-20岁年龄段占比最少,约8.5%。234例中,寰椎损伤82例,枢椎损伤152例,比例为1∶1.85;两种损伤类型均以男性为主,分别占58.5%和59.2%。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5,P=0.259)。两组患者均以21-50岁之间为高发年龄段,但两组患者各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颈椎合并下颈椎损伤者占全部患者的8.1%。结论上颈椎损伤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枢椎损伤患者多于寰椎,枢椎损伤在后5年呈增加趋势,年龄分布差异显着,多以21-50岁为主。(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刘福全,张琳,侯克东,张西峰[10](2019)在《上颈椎结核的微创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创方法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院收治的上颈椎结核患者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7~68岁,平均(40.0±14.6)岁。累及相邻双节段8例(C1/27例,C2/3 1例),累及相邻3节段(C1-3)1例,其中3例合并其他部位结核。治疗前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为(52.2±6.7)mm/h,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7~10分,平均为(8.6±1.0)分。1例合并侧方脱位畸形。所有患者均无脊髓压迫症状;均口服四联抗结核治疗3个月,叁联抗结核治疗12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CT引导下穿刺置管,局部注入异烟肼0.1mg,1~2次/d;治疗过程中佩戴围领保护。结果本组病例随访28~108个月,平均(60.0±24.8)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ESR(8.0±3.5)mm/h,VAS评分(2.3±1.0)分;术后1例出现管路脱落、1例出现管路堵塞,均给予更换导管。2例微创治疗过程中仍伴有颈部疼痛、骨质破坏及寰枢椎不稳和脱位,分别于治疗后的8周、11周行颈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无颈椎结核复发,无窦道及假关节形成;手术患者植骨均获得融合。结论正规抗结核治疗是上颈椎结核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大多数上颈椎结核可通过仅实施局部化疗获得治愈。对于微创治疗过程中合并寰枢椎不稳、脱位的患者,给予后路固定融合术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9年07期)

上颈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X线与多层螺旋CT诊断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我院治疗的上颈椎损伤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X线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记录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40例上颈椎损伤患者中,骨折56处,脱位18处,X线的骨折检出率为71.43%,脱位检出率为72.22%,多层螺旋CT的骨折检出率为100.00%,脱位检出率为100.00%,均高于X线,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X线,多层螺旋CT在上颈椎骨折临床诊断上的正确检出率更高,可明确骨折、脱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参考依据,值得采纳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颈椎论文参考文献

[1].孟乔,高伟,田璐源,赵一峰.交通事故致行人上颈椎损伤法医学鉴定1例[J].法制博览.2019

[2].陈萌.比较X线与多层螺旋CT诊断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3].吴建锋,尹华斌,赵庆华,蔡郑东,宋滇文.一期前路病灶旷置术治疗上颈椎结核[J].脊柱外科杂志.2019

[4].董自强,赵改平,邢峰,杨加静,毕厚海.横韧带损伤上颈椎C0-C3不稳定节段的叁维有限元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9

[5].刘刚,刘斌,方宇,田乐,刘亚欧.3D打印个性化导板辅助在上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中的初步临床应用[J].骨科.2019

[6].罗道首,李向东.上颈椎复杂畸形手术前后的MRI诊断与评价[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7].丁育健,沈红雷,许宏俊,花雷,高爱国.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8].寨旭,康健,陈欣,董军,邱晓文.基于CT叁维重建的上颈椎叁维活动度在体测量研究[J].中国骨伤.2019

[9].吴志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上颈椎损伤的近10年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颈腰痛杂志.2019

[10].刘福全,张琳,侯克东,张西峰.上颈椎结核的微创治疗[J].中国医刊.2019

论文知识图

一6.CZ椎弓根钉固定上颈椎模型应...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下位椎体,暴露...一3.划分网格后正常上颈椎模型(后...一3上颈椎有限元模型上颈椎结核 A~C.X线片、CT及MR...一5上颈椎节点位移等值线图

标签:;  ;  ;  ;  ;  ;  ;  

上颈椎论文_孟乔,高伟,田璐源,赵一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