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艺术论文_马黎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赋艺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汉赋,艺术,辞章,共通性,形式美,瓦当,章句。

汉赋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马黎丽[1](2019)在《论汉赋“女性美”书写的写作旨意与艺术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赋继承《诗经》与宋玉赋的写作传统描写女性美。以情欲表达为主要目的,并呈现出从自由开放到约束克制再到自由开放的特征,反映了汉代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制约的变化情况。东汉时期赋作的抒情性及文学功能增强,赋作中的女性美书写除了表达情欲,还可用以陶冶情志乃至寄托理想追求。在艺术手法上,汉赋女性美书写通过审美视角、审美取向的变化和动态描写的手法实现了对前代赋作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田胜利[2](2018)在《汉赋用《易》与赋体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赋是"一代文学之盛",赋与《易》的结缘是汉代经学与文学关系的透视点。文学辞章上,汉赋用《易》,融《易》卦爻辞入赋,体现于方式、功用和创作叁个方面。《易》学分为两脉,一是义理,一是象数,汉赋与之会通,对应分为两个层面,义理上忧患、通变、易简、进取、中正灌注于赋中,契合赋家的个体情怀与时代风貌;象数上,《易》学的取象艺术、推演思维合乎汉赋的体物、谐隐、铺排特征。汉赋用《易》和经学的昌明同步而兴,此后,汉赋用《易》走势与经学背离,经学衰落之后,汉赋用《易》依旧保持了强劲势头。(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8年05期)

彭安湘,高爱华[3](2016)在《“空间的艺术”:汉赋空间叙事的演进、类型及其美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门"空间的艺术",汉赋诸种体类所涉及的空间层面多样,并发生相互交错、渗透、重迭的关系。汉赋家们在散体赋以及部分骚体赋及其变体中,综合古代空间意识及前人创作经验将空间叙事推向成熟。汉赋空间叙事主要有方位叙事、"连类"叙事和移位叙事叁种主要类型,并具有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互为依存、现实空间与想象空间互为补充以及表层结构与空间意义互为支撑等鲜明特征。汉赋家依空间的无限性、共存感与形式特征而建构起时空交错的总体艺术架构,把纷繁的物象统一为宏大的、气势生动的审美整体,从而鲜明地体现了汉赋"巨丽"的审美趣味。(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安相[4](2016)在《汉赋与小说之叙事艺术共通性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赋与小说不仅在发生、演变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且在文体的内在构建上,也有着某些共通性。这种共通性,主要体现在叙事艺术层面上。首先,是叙述事件的凭虚构造;次之乃叙述情节的怪诞离奇;此外,乃叙述语言的铺陈夸张。正是文体之间的交融共通,促进了文学的勃兴与繁荣。(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李鹏[5](2014)在《论联边字与汉赋艺术特点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1],语言特点非常明显,正如《文心雕龙·诠赋》所论:“物以情观,故词必丽巧。”[2]汉赋字词奇丽,然而后人讥其为“字林”、“字窟”,认为恰恰是汉赋的缺陷。研究汉赋应当了解汉人语言审美的文化背景、心理追求及创作实践,本文通过对汉赋联边字形、音、意叁方面的研究来分析汉赋语言特点及其与汉赋艺术特点形成间的关联。全文分四章。第一章:“汉赋中的联边字”。首先,界定联边字的概念。其次,对联绵词与联边字做了一番辨析,指出:前者重意义,后者重字形,但两者因有数量颇大的重合,故联绵词的特点也往往是联边字所具有的特点,两者与汉赋的关系也较为相似。最后,以文学史的视角,梳理了先秦至汉这段时期文学作品中联边字的使用情况。第二章:“联边字与汉赋整饬有序的艺术特点”。在中国古人的思维认识中,“类”的观念有着重要地位,这也影响了汉赋作者们的创作思维,体现在类书式与志书式两种结构文章的方式。志书式,是以志书的编排方式,按照相关体例或顺序,从时间和空间上把对象分成若干,有条不紊地加以铺叙。类书式指汉赋在罗列名物、铺陈风俗或描摹情态时鱼贯而出。如果说这两种方式作为汉赋宏观的创作方法,那么汉赋联边字同类、同义、重言叁种类聚形态则在微观上显示出一种序的美感。这些前后排列、不断出现的联边字聚合在一起,带来客观上的视觉重复,形成汉赋整饬有序的艺术特点。第叁章:“联边字与汉赋宫商相和的艺术特点”。汉赋是一种口诵的艺术,就必然要求作者使用具有描摹特性的双声、迭韵或迭音的复音词。这些复音词大都以联边的形态出现。可以更好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能使语句形成一定的节奏,产生和谐的音律,给人以美的感受。另外,汉赋也讲究“曲终奏雅”,这种“雅”分为宗旨之雅以及用词之雅。汉赋的雅语与方言相傍依存,是书面语和口语在同一种文体中的有机结合。第四章:“联边字与汉赋意蕴深远的艺术特点”。汉字是表意的文字,文字的形体通常蕴藏着意义信息。本章即立足赋意与联边字字形的双向契合,通过个例分析,挖掘潜藏在联边字背后的文化及文学意蕴。最终得出结论,每个汉字都是凝聚了深沉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由于社会迁移,许多语言应用赖以存在的文学及环境因素都已经消去,能否真正理解汉赋,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及其文学因素成为关键。结语:汉赋是一种立体、丰富的文学样式,既有绘画的生动直观,又有声音的和谐优美,且内涵意蕴深厚,联边字在赋本中的大量呈现,正是形成汉赋“形美”、“音美”、“意美”叁美空问的要素,使汉赋具有整饬有序,宫商相和,意蕴深远等艺术特点。(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4)

魏一峰[6](2013)在《汉赋形骨 崇叙本实——论谢灵运《山居赋》的艺术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居赋》是谢灵运倾注极大心力创作的一篇山水大赋,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结构上,一改汉魏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以鸿篇巨幅为赋,复归汉大赋之形制;表现手法上,承续左思"美物本实"、"本实征信"思想,以平实的语言,描绘其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之始宁墅山水;同时,此赋创始之自注形式,以超越正文的篇幅、丰富的资料,或补充赋文内容,或解释风土名物,或表达思想观念,与赋之正文互为表里、相互映衬,亦别具价值与特色。(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安晓东[7](2013)在《汉赋与瓦当艺术相似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赋与汉瓦当艺术是汉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物态化反映,二者相互印证,呈现出相似的美感,共同展现了汉代长安的精神气质,分别作为一种文学话语和建筑艺术话语受汉帝国意识形态的操纵。文章从史料印证、美感呈现、艺术功能等几个角度揭示汉赋与瓦当艺术在史料学和形式美学等多个层面上的相似性,重新认识汉赋与瓦当艺术对中国后世美学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它们在当代美学构建中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3年03期)

张柯[8](2013)在《浅析汉赋对汉画像石艺术影响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代文化的范畴内,作为在汉代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汉赋,在艺术追求、艺术价值取向、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方法等方面对汉画像石都产生了显着的影响。无论从意识形态性,还是艺术发展史方面看,汉赋对汉画像石都可见其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许结[9](2013)在《论汉赋章句与修辞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赋章句与修辞艺术可溯源于古之祝辞,与周代祭、聘之礼的"赋辞"相关,并以"宗庙事"与"礼仪性"的双重衔接和"托物"、"陈辞"、"兼义"的共同特征,彰显其渊承与联系。赋家的"诵读"与"骋辞"技能,隐示了由祭祝"赋辞"经过行人"聘辞"、纵横"说辞"进入汉赋辞章的历史脉络,而汉赋家由语言向文字的转变,其中包括听觉与视觉、仪式与具象、对象与主体等问题,以及赋体修辞之"物"、"丽"、"类"、"媚"诸端,不仅揭示了汉赋章句形式特征与内在价值,而且可引起对"辞人之赋"的省思。(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3年01期)

张柯[10](2012)在《汉赋对汉画像石的艺术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阶段,汉代文化在价值取向、审美风格、艺术样式等诸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其中,汉代文学和汉代绘画是汉代文化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汉赋和汉画像石又分别是汉代文学和汉代绘画的杰出代表。(本文来源于《大家》期刊2012年03期)

汉赋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赋是"一代文学之盛",赋与《易》的结缘是汉代经学与文学关系的透视点。文学辞章上,汉赋用《易》,融《易》卦爻辞入赋,体现于方式、功用和创作叁个方面。《易》学分为两脉,一是义理,一是象数,汉赋与之会通,对应分为两个层面,义理上忧患、通变、易简、进取、中正灌注于赋中,契合赋家的个体情怀与时代风貌;象数上,《易》学的取象艺术、推演思维合乎汉赋的体物、谐隐、铺排特征。汉赋用《易》和经学的昌明同步而兴,此后,汉赋用《易》走势与经学背离,经学衰落之后,汉赋用《易》依旧保持了强劲势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赋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1].马黎丽.论汉赋“女性美”书写的写作旨意与艺术手法[J].江西社会科学.2019

[2].田胜利.汉赋用《易》与赋体艺术[J].文学遗产.2018

[3].彭安湘,高爱华.“空间的艺术”:汉赋空间叙事的演进、类型及其美学特征[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安相.汉赋与小说之叙事艺术共通性探微[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

[5].李鹏.论联边字与汉赋艺术特点的形成[D].浙江师范大学.2014

[6].魏一峰.汉赋形骨崇叙本实——论谢灵运《山居赋》的艺术成就[J].湖北社会科学.2013

[7].安晓东.汉赋与瓦当艺术相似性的比较[J].社会科学家.2013

[8].张柯.浅析汉赋对汉画像石艺术影响的原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

[9].许结.论汉赋章句与修辞艺术[J].中国韵文学刊.2013

[10].张柯.汉赋对汉画像石的艺术影响[J].大家.2012

论文知识图

河南大学艺术作品(7)河南大学艺术作品(8)河南大学艺术作品(6)河南大学艺术作品(3)河南大学艺术作品(4)河南大学艺术作品(2)

标签:;  ;  ;  ;  ;  ;  ;  

汉赋艺术论文_马黎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