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前端组件论文_蔡茂,潘碑,郁健,马建军,温艳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射频前端组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件,支路,波段,射频,收发,高度表,外差。

射频前端组件论文文献综述

蔡茂,潘碑,郁健,马建军,温艳兵[1](2016)在《一种用于高度表测量系统的射频前端收发组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高度表测量系统用射频前端收发组件的设计方案。详细阐述了主要功能单元电路和重要技术指标的设计考虑。该射频前端达到的指标为:输出发射功率大于16 W,输出功率全温稳定性小于0.1 d B/10℃,收发隔离大于112 d Bc,端口泄漏小于34 d BμV等。(本文来源于《电子与封装》期刊2016年11期)

汪子成[2](2015)在《Ku波段射频前端收发组件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领域有了长足的技术进步,其应用范围覆盖了雷达系统、探测系统以及移动通信系统等诸多领域。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市场的蓬勃发展,频谱资源消耗、电磁干扰等问题都亟待技术解决。在新时代下复杂的电磁环境更是要求无线收发组件朝着高性能、低功耗以及小型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着眼于Ku波段收发组件的设计,收发组件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前端部分,其性能设计对整机系统有着重要影响。文章首先针对接收机与发射机系统,简要的介绍了接收机与发射机的常见结构并对具体结构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分别给出了接收机与发射机的主要系统指标。在简要的介绍了收发组件系统后根据本设计的某时差定位雷达项目要求,结合了工程应用实际,给出了该Ku波段通信子系统的系统设计方案以及指标。论文的第二部分详细的介绍了本设计的通信子系统信道设计,该通信子系统包括四个子单元分别完成与对应子测量站的通信,每一个单元包含位置信号、目标信号两路接收信道以及一路控制信号发射信道,叁路信道均采用超外差式结构。其中四组控制信道末级功放以前的电路占据一块18cm×18cm腔体,四组控制信道末级功放与另外两路接收信道占据另一块19cm×22cm腔体。本设计主要通过分解系统级指标制定基本方案,根据方案设计完成器件选型,版图绘制等工作。最终论文给出了本设计方案的组装与调试过程,并针对测试结果以及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由于该系统的矩形腔体内信道较多,合理的划分并布局信道是工作难点之一,设计时通过利用双工器与环形器,将系统中每一个通信子单元的两路接收信道与一路发射信道进行了有效隔离,完成了目标信道在15.15GHz~16.10GHz频段84dB增益接收,位置信道在16.295GHz~16.365GHz频段85dB增益接收以及在16.74GHz±5MHz控制信道2W的功率输出。此外本文还介绍了该时差定位系统中,中心频率为13GHz的宽带带通滤波器的仿真设计。(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4-30)

胡逸群[3](2014)在《带增益补偿功能的高效率射频前端功放组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已几乎遍布从工业到民生的各个领域。举例来说,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与基站之间的通信就是无线通信领域改变这个时代最为成功的印证。功率放大芯片及模块作为射频前端的重要耗能部件,对于其高效率的追求一直是业界和高校研究的重点。功放效率提升的传统方法是减小导通角。随着功放工作状态由A类,AB类,B类以及C类的逐渐过渡,功放的导通角逐渐减小,功放效率逐渐提高,其代价是增益和线性度的恶化。且导通角为零时,效率理论值为100%,但功率为零,这在实际中没有应用价值。因此,能兼顾功率效率的D类,E类,F类功放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减小功放管电流电压的波形在时域上的重迭区域,以及合理控制各谐波频率处的阻抗值,以减小功放管的损耗以及高阶谐波处的射频损耗,进而提升功放效率。文章首先分析了功放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并阐述了高效率功放的设计思路。接着,论文基于本课题的设计要求,详细介绍了带增益补偿功能的高效率功放组件的设计过程,对于设计过程遇到的放大器稳定性调试,功放匹配调试,检波网络平坦度设计,链路线性度调试等问题都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最后,文章根据设计要求给出了功放组件详细测试方案并罗列了测试结果。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A.设计了带增益补偿功能的射频放大链路方案;B.设计并调试完成了基于平衡放大器架构的F类功放模块;C.设计并调试完成了构成射频链路的驱动放大模块,可变增益模块及检波模块;D.对级联后的射频放大链路系统性能进行了调试及测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1-10)

杨务诚,杨洪文,曾云,阎跃鹏,孙征宇[4](2012)在《面向IMT-Advanced应用的射频前端T/R组件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面向IMT-Advanced应用的射频前端T/R组件中各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并对接收支路和发射支路进行了设计。宽带开关工作频率范围为0~6GHz,具有插入损耗低、隔离度高的优点;超宽带低噪声放大器在700MHz~6GHz的工作范围内增益高且平坦,噪声系数小;宽带功率放大器采用自适应线性化偏置电路,在5.8GHz频段具有优良的线性度。整个T/R组件输入电压为5V,接收支路增益为13.75dB,噪声系数为6.58dB,发射支路增益为22.77dB,输出功率为20.2dBm。(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期刊2012年06期)

蔡竟业,夏蓉,刘镰斧,杨远望[5](2009)在《Ka波段全相参雷达收发射频前端系统组件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Ka波段全相参雷达收发前端电路的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综合考虑了收发变频本振(频综)和收发射频前端电路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对上/下变频的频率分配进行优化规划,充分利用了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锁相环(PLL)和FPGA等的优点,从而既降低本振的实现难度,又可在频谱纯度(相噪和杂散水平)与变频时间等关键技术指标上得到了较高的综合表现。基于此,研制实现了一款性能优良的Ka波段全相参雷达收发前端系统组件,该组件已成功地应用在某Ka波段全相参雷达系统中。实测结果表明:当S/C波段的PLL本振源最小步进15MHz、带宽480MHz时,发射端杂散电平小于-65dBc,接收端杂散小于-70dBc,相噪水平优于-94dBc/Hz@1kHz,系统最大变频(频差480MHz)时间小于15μs。(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射频前端组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领域有了长足的技术进步,其应用范围覆盖了雷达系统、探测系统以及移动通信系统等诸多领域。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市场的蓬勃发展,频谱资源消耗、电磁干扰等问题都亟待技术解决。在新时代下复杂的电磁环境更是要求无线收发组件朝着高性能、低功耗以及小型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着眼于Ku波段收发组件的设计,收发组件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前端部分,其性能设计对整机系统有着重要影响。文章首先针对接收机与发射机系统,简要的介绍了接收机与发射机的常见结构并对具体结构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分别给出了接收机与发射机的主要系统指标。在简要的介绍了收发组件系统后根据本设计的某时差定位雷达项目要求,结合了工程应用实际,给出了该Ku波段通信子系统的系统设计方案以及指标。论文的第二部分详细的介绍了本设计的通信子系统信道设计,该通信子系统包括四个子单元分别完成与对应子测量站的通信,每一个单元包含位置信号、目标信号两路接收信道以及一路控制信号发射信道,叁路信道均采用超外差式结构。其中四组控制信道末级功放以前的电路占据一块18cm×18cm腔体,四组控制信道末级功放与另外两路接收信道占据另一块19cm×22cm腔体。本设计主要通过分解系统级指标制定基本方案,根据方案设计完成器件选型,版图绘制等工作。最终论文给出了本设计方案的组装与调试过程,并针对测试结果以及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由于该系统的矩形腔体内信道较多,合理的划分并布局信道是工作难点之一,设计时通过利用双工器与环形器,将系统中每一个通信子单元的两路接收信道与一路发射信道进行了有效隔离,完成了目标信道在15.15GHz~16.10GHz频段84dB增益接收,位置信道在16.295GHz~16.365GHz频段85dB增益接收以及在16.74GHz±5MHz控制信道2W的功率输出。此外本文还介绍了该时差定位系统中,中心频率为13GHz的宽带带通滤波器的仿真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射频前端组件论文参考文献

[1].蔡茂,潘碑,郁健,马建军,温艳兵.一种用于高度表测量系统的射频前端收发组件[J].电子与封装.2016

[2].汪子成.Ku波段射频前端收发组件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

[3].胡逸群.带增益补偿功能的高效率射频前端功放组件设计[D].浙江大学.2014

[4].杨务诚,杨洪文,曾云,阎跃鹏,孙征宇.面向IMT-Advanced应用的射频前端T/R组件的设计与实现[J].微电子学.2012

[5].蔡竟业,夏蓉,刘镰斧,杨远望.Ka波段全相参雷达收发射频前端系统组件研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超宽带雷达多通道接收机射频前端组舰载通信侦察系统组成框图接收通道性能测试连接图手机射频前端模块和组件的市场预测通信收、发模块测试和调试1射频前端T/R组件Fig.1T/Rm...

标签:;  ;  ;  ;  ;  ;  ;  

射频前端组件论文_蔡茂,潘碑,郁健,马建军,温艳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