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指标分析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指标分析

黑龙江省鸡西鸡矿医院1581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的改变情况,以便为急性白血病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来本院体检者72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两组患者凝血活酶时(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APTT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PT及FIB和D-二聚体水平等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患病期间其纤溶系统处于亢进状态,具有明显出血倾向,而对急性白血病患者PT、FIB及D-二聚体等指标进行检测有助于诊断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以及对预后判断具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凝血功能;指标分析

恶性血液疾病常伴有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改变,急性白血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血液疾病,通过多种机制影响机体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包括出血和血栓形成等[1]。木文观察了7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cn,FlB),D-二聚体(D-dimcr,D-D)水平,以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7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经临床症状、血常规、骨髓免疫分型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等检查确诊,且其临床诊断均符合《血液疾病诊断和疗效标准》中有关急性白血病的诊断,观察组患者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20~65岁,平均(41.6±3.1)岁。急性白血病类型包括36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4例M0期、11例M1期、12例M2期、6例M3期、1例M4期、2例M5期)、2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3例L1期和9例L2期)、14例混合型急性白血病。同时选取同期内来本院体检者7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18~70岁,平均(45.1±4.8)岁。两组患者均无凝血和出血疾病史、无心血管类疾病、肝功能均正常,且抽血前1个月内无服用影响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药物。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初次就诊24h内空腹情况下抽取静脉血2ml,按照1:9的比例给予129mmol/L的枸橼酸钠,并在4℃条件下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后放置于-20℃保存。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D-D),采用ACL全自动凝血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1.3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的含量。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患者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两组患者APTT、PT及FIB和D-二聚体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APTT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含量水平等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凝血指标的比较(±s)

3讨论

出血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均易发生,以出血为早期临床表现的约占所有患者40%左右,易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ordiffuse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lC),严重时危及生命。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的原因和机制复杂多样,包括白血病细胞合成和释放促凝物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癌性促凝物质等)、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白血病细胞浸润和损伤内皮细胞,引起后者释放纤溶酶原激活剂,导致纤维蛋白溶解的发生[2]。所有这些机制都可能引起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改变和异常。

临床实验室开展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主要包括PT,APTT,FIB和D-D等。PT主要反映机体外源性凝血途径和相关凝血因子是否正常,包括纤维蛋白原,因子II、V、VII和X,常用于口服香豆素类抗凝剂的监测。PT延长常见于DIC、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损伤、先天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因子V/X缺乏;PT缩短常见于高凝状态。APTT主要反映机体内源性及共同凝血途径状况,临床上常用于肝素疗效的监测。APTT延长常见于DlC、甲型和乙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严重肝功能损伤、先天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因子V/X/XII缺乏;APTT缩短常见于高凝状态、C1抑制物缺乏症等。己有研究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PT,APTT结果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3]。林静华等[4]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DlC时,

急性白血病患者PT,APTT明显增高。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急性白血病组的APTT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但PT结果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与己有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推测可能与不同研究间所选取的患者群体数量及是否合并DlC等有关。

D-Dimer和FIB,是反映机体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重要分子标志物[4]。D-Dimer是交联的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裂解的一种代谢产物,它的升高特异地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酶生成增多,标志着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FIB是凝血酶和纤溶酶的底物,当凝血酶和纤溶酶活性增高时,使FIB降解,生成纤维蛋白单体(FM)和FDPs,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重症肝炎、肝硬化,FDPs增高也可间接反映纤溶活性亢进。本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FDPs和D-Dimer增高,FIB降低,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提示急性白血病患者处于纤溶亢进状态。引起FDPs和D-Dimer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白血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皮细胞受损,人类已知的凝血因子中就有9个存在于内皮细胞中,当内皮细胞破损时,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酶)、因子V和纤维蛋白原可进入血液,在局部引起快速的凝血激活和纤维蛋白网形成血液凝固。当血液凝固时,纤溶酶原大量吸附于纤维蛋白网上,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激活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解,引起FDPs和D-Dimer升高,纤溶酶的激活导致了FIB的降解,生成FM和FDPs。

综上所述,急性白血病患者患病期间其纤溶系统处于亢进状态,具有明显出血倾向,而对急性白血病患者PT、FIB及D-二聚体等指标进行检测有助于诊断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以及对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C'hangH,KuoMC',ShihLY,etal.Clinicalbleedingeventsandlaboratorycoagulationprofilesin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J].Eur.lHaemato1,2012,88(4):321-328.

[2]BreenKA,,GrimwadeD,HuntBJ.Thepathogenesisandmanagementofthecoagulopathyofacutepromyelocyticleukaemia[J].BrJHaemato1,2012,156(1):24-36.

[3]罗建伟,李亚红,陈风如.急性自血病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J].黑龙江医学,2012,36(3):168-169.

[4]杨军,王毅,黄津,等.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在骨创伤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J].微循环学杂志,2005,15(2):61-62,66.

标签:;  ;  ;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指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