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论文-刘翠红,刘欣,张凯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论文-刘翠红,刘欣,张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位护理,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硅油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论文文献综述

刘翠红,刘欣,张凯[1](2019)在《体位护理对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体位护理对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并发症发生影响。方法研究2017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的96例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分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眼科护理,干预组术后给予常规眼科护理联合特殊体位干预护理,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体位护理显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促进视网膜的平复。(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5期)

陈钰虹,项潇琼,朱鸿,孙涛,李宪辰[2](2019)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的黄斑区血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单眼初发RRD患者74例。根据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气体填充组(气体组)和硅油填充组(硅油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行黄斑区3 mm×3 mm区域扫描。记录黄斑区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分析2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硅油组相比,气体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3 mm×3 mm区域SCP血流密度及DCP血流密度均较高(均P=0.000)。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与FAZ面积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216,P=0.015)。结论·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气体填充术后对其黄斑区血流的恢复更为有利。使用OCTA技术评估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患眼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对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应瑛,项振扬,应晓剑[3](2019)在《硅油填充联合玻璃体切割治疗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硅油填充联合玻璃体切割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选取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眼科收治的59例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以硅油填充+玻璃体切割的手术方式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全面的围手术期干预。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天与术后6月的最佳矫正视力,观察其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月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后1天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视网膜解剖复位58例,占比98.31%;59例患者中,未见发生角膜水肿、高眼压、前房炎症反应和硅油乳化。结论对硅油填充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实施良好的围手术期干预,有利于视网膜解剖复位和视力恢复,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9年03期)

张红英,郭昆,李虹[4](2019)在《看图对话卡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患者体位摆放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看图对话卡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患者体位摆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8月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行传统内眼手术常规体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体位指导护理基础上,摆放看图对话卡进行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体位知识掌握情况、体位执行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7 d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1个月视力恢复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观察组体位知识掌握情况、体位执行情况、护理满意度、术后1个月视力恢复及视网膜复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术后7 d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患者在常规体位指导基础上,应用看图对话卡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体位知识掌握程度和执行度,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更好康复,临床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期刊2019年06期)

刘冬梅,李洋,宋继科,郭大东,马先祯[5](2019)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晶状体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晶状体的基因表达谱变化并进行验证。方法健康成年兔18只,随机分为术后3 d、1个月、3个月叁组,每组6只,任一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充填硅油,未手术眼作为对照。在不同的时间点各处死2只后取晶状体组织,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晶状体的基因表达谱进行检测,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验证。结果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3 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29个,以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为主;术后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40个,以细胞凋亡、物质转运相关的基因为主;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共134个,以物质能量代谢、细胞分化增殖相关的基因为主。聚类分析显示,硅油填充术后3 d、1个月和3个月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共同表达变化的基因共有29个,其中共同表达上调的基因是NPPA、CD38、BPGM、PIN、ELAM1等n个基因;共同表达下调的基因是VTN、GSTM2、BFSP2、LTB4DH、MMP2、CAPNS1等n个基因。应用real time PCR技术对这些表达变化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证实了表达谱芯片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结论硅油填充术后晶状体基因表达谱涉及多基因改变,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的改变可能是术后形成晶状体混浊的始动因素。(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缪珊珊,孙伟菊,刘芳,叶春凤[6](2018)在《降低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体位缺陷率的持续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品管圈管理对降低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体位缺陷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11月11日至12月2日收治的48例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品管圈管理前),以2017年1月11日至2017年4月20日收治的168例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患者为研究组(实施品管圈管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患者体位缺陷率的改变。结果对照组48例患者术后平均住院14天,其中30例体位不合格,体位缺陷率占62. 50%;研究组168例患者平均住院8天,仅有4例体位不合格,体位缺陷率降为2. 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品管圈管理活动对降低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体位缺陷率效果明显。同时,护理人员学会并能够运用各种品管方法,增强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患者舒适性和促进患者更快康复。(本文来源于《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期刊2018年06期)

王新华,万春泓[7](2018)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治疗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引起的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效果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治疗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引起的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引起的玻璃体积血的患者20例(20眼),所有患者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及眼科相关检查,并行玻璃体切割加硅油填充,术后复查行B超+OCT检查,随访观察12个月。(本文来源于《江西省第十四次中西医结合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九江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1-02)

张瑞娟,黄瑞枝[8](2018)在《优质护理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患者被动体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硅油充填术后被动体位中采取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病区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硅油充填术的28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传统内眼手术常规护理,予以患者特殊体位的指导;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如体位护理、心理护理、行为干预等,比较观察两组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硅油充填术患者不同护理后不良反应、每天被动体位维持时间、视网膜复位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硅油充填术患者体位依从性、被动体位相关不适症状、视网膜复位情况等与对照组各项数据实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过程中适时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减轻被动体位相关不适症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吴婷婷[9](2016)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是目前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方法~[1]。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常常合并严重PVR、视网膜崁顿,玻璃体积血,对该类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术,不仅手术难度大、操作时间长,而且术后并发症多,手术的成功除了要求手术者熟练超高的技术外,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我科自2011年11月到2014年4月对40例外伤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健康周刊》医药研究研讨会综合刊(2016年1月第4期)》期刊2016-01-01)

李凡,艾明[10](2015)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缩短俯卧位时间对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体位的舒适性。方法将63例(63眼)患者按入院时段分为对照组35例(35眼)和观察组28例(28眼)。对照组术后俯卧位2周;观察组术后俯卧3d,术后第4天开始采取面部朝下自由体位。均于术后1周出院(对照组在家继续俯卧位1周),术后3个月取出硅油后评价效果。结果两组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愈合率及视力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舒适度评分及睡眠状况评分观察组在第4天、第7天显着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患者适当缩短俯卧位时间不会影响疗效,且可有效改善睡眠、提高患者舒适度。(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20期)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单眼初发RRD患者74例。根据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气体填充组(气体组)和硅油填充组(硅油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行黄斑区3 mm×3 mm区域扫描。记录黄斑区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分析2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硅油组相比,气体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3 mm×3 mm区域SCP血流密度及DCP血流密度均较高(均P=0.000)。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与FAZ面积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216,P=0.015)。结论·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气体填充术后对其黄斑区血流的恢复更为有利。使用OCTA技术评估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患眼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对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论文参考文献

[1].刘翠红,刘欣,张凯.体位护理对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2].陈钰虹,项潇琼,朱鸿,孙涛,李宪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的黄斑区血流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应瑛,项振扬,应晓剑.硅油填充联合玻璃体切割治疗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9

[4].张红英,郭昆,李虹.看图对话卡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患者体位摆放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9

[5].刘冬梅,李洋,宋继科,郭大东,马先祯.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晶状体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及验证[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9

[6].缪珊珊,孙伟菊,刘芳,叶春凤.降低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体位缺陷率的持续改进[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18

[7].王新华,万春泓.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治疗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引起的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效果观分析[C].江西省第十四次中西医结合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九江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8].张瑞娟,黄瑞枝.优质护理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患者被动体位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

[9].吴婷婷.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护理体会[C].《健康周刊》医药研究研讨会综合刊(2016年1月第4期).2016

[10].李凡,艾明.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缩短俯卧位时间对疗效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

标签:;  ;  ;  ;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论文-刘翠红,刘欣,张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