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王福利[1]2004年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的一种疾病,6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有70%以上的人患此疾病,并可导致许多症状和并发症。目前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前列腺癌(Pca)是欧美男性发病率占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增长率已居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之首。前列腺癌具有潜伏性,发病率高的特点,我国7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25%的人患有前列腺癌,但发展为临床癌者仅占极小部分。在治疗方法上,化疗药物难以进入前列腺癌组织,而且前列腺癌出现临床症状时多已发生转移,手术治疗效果差。目前的内分泌治疗虽可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病人痛苦,但不能延长生存时间,因而迫切需要治疗前列腺癌的新方法。前列腺癌的生长受多种多肽生长因子调控,其中包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它是一种重要的促血管生长因子和细胞有丝分裂促进因子,在前列腺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及血管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一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抑制剂已经应用于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实验应用RNA斑点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正常前列腺(NP)、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细胞生长因子(b一FGF)的表达,旨在探讨其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中的可能作用,能否成为一种前列腺癌的新的肿瘤标记物。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一FGF)在正常前列腺(NP)、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分度、(Pca)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关系,旨在探讨b一FGF能否成为一种新的前列腺癌的肿瘤标记物,为进一步的药物治疗实验奠定基础。 方法:对30例正常前列腺(NP)、5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56例前列腺癌(Pca)组织进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一FGF)质粒的转化、扩增及提取,所得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一FGF)质粒经EcoRI和价儿dll酶切回收探针片段,探针的标记采用荧光素标记试剂盒随机引物法,采用异硫氰酸肌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以相同浓度的总RNA点膜进行RNA斑点杂交,采用试剂盒发光自显影法检测,显影胶片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斑点平均吸光度值。 采用LSAB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正常前列腺(NP)、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一FGF)的分布及表达情况。 结果: 1.RNA斑点杂交结果: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一FGF)mRNA表达弱,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均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一FGF)mRNA,并与正常前列腺组织之间有显着差别(P<0.01),前列腺癌组织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之间有显着差别(P<0.05)。方差分析I、11、m、W度的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一FGF)mRNA的表达组间无明显差异。A、B、 一4·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D期前列腺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一FGF)mRNA经方差分析表达无明显差异。高、中、低分化前列腺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一FGF) mRNA经方差分析各组间b一FGF ml刃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 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30例正常前列腺(NP)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一FGF)呈弱阳性,阳性表达率为1 0.0%(3/30),阳性染色主要位于间质细胞浆。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7.2%〔39/58),与正常前列腺(NP)组织相比较,差异显着(P<0.01),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病例中,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腺上皮细胞浆和间质细胞浆。前列腺癌(Pca)组织中b一FGF的表达率为86.2% (50/56),阳性染色位于癌细胞胞浆,与正常前列腺(NP)组织相比较,差异显着(尸<0.01),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相比较,差异显着(p<0.05)。秩和检验表明,b一FGF的染色强度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分度均无明显关系(尸>0.05)。 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一FGF)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分度均无明显关系;b一FGF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前列腺癌的肿瘤标记物:为进一步的实验及探索治疗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刘艳波, 沈维高, 赵雪俭[2]2007年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斑点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测定5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正常对照组)、40例良性前列腺肥大(BPH)组织和48例前列腺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BPH和前列腺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FGF表达升高的程度与BPH的分度、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关系不显着。结论bFGF与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王福利, 王禾, 秦卫军, 武国军, 张更[3]2004年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增生和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斑点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 ,测定 40例正常前列腺 (NP)、3 8例前列腺增生症 (BPH )和 3 6例前列腺癌组织 (Pca)中b FGF的表达。结果 :BPH和Pca组织中 ,b FGF的表达明显高于NP组织 (P <0 .0 1)。b FGF表达升高的程度与BPH的分度、Pca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均无明显关系。结论 :b FGF可能为BPH和Pca组织自身分泌 ,与其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刘金刚[4]2006年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多期增强CT特征与血管生成及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微血管相关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PCNA)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中的表达情况、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和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MSCT(multi-slice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多期扫描的强化特征及其与MVD、VEGF、bFGF及PNCA表达情况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对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35例BPH和27例PCa患者术前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1.5ml/kg,3.0ml或3.5ml/s),以病灶的最大层面为中心,分别在25s、30s、35s、40s、75s和180s进行扫描。一次采集4幅图像,层厚为6mm或8mm,采集范围为24mm或32mm。观察BPH、PCa在不同时期的强化特征;采用多个感兴趣区(ROI)测量病灶的CT值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根据时间密度曲线的形态分为叁种类型:Ⅰ型为持续上升型,Ⅱ型为缓升缓降型,Ⅲ型为速升速降型;观察BPH和PCa强化峰值、最大强化幅值及时间-密度曲线的特点;所有穿刺或手术切除标本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液中固定,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S-P法CD34、VEGF、bFGF、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CNA、VEGF、bFCF、MVD及微血管乎均直径等指标的表达情况,并分析BPH、PCa的MSCT强化特点、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内在联系与差异。结果27例PCa中,B期13例,C期9例,D期5例;高分化癌7例,中分化和低分化癌分别为10例和10例。Gleason计分为3~10,平均6.26±2.44。MS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BPH强化峰值71.43%(25/35)位于延迟期(180s),28.57%(10/35)位于静脉期(75s);PCa峰值70.37%(19/27)位于动脉晚期(35~40s)和静脉期,29.63%(8/27)位于延迟期,二者到达强化峰值的期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叁种类型时间-密度曲线的分布:在BPH组,Ⅰ型曲线25例,Ⅱ型10例;PCa组,Ⅰ型8例,Ⅱ型10例,Ⅲ型9例,两组时间-密度曲线类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09,P<0.01)。BPH和PCa的最大强化幅值分别为44.06±10.26HU和46.78±11.14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在BPH和PCa组织中MVD分别为11.00±4.14和32.11±13.19,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者显着高于前者;并且BPH微血管平均直径等血管指标比PCa的相应指标要大,两组之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BPH组织中VEGF表达以-~+为主(24/35),PCa组织中VEGF表达以++~+++为主(20/2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88,P<0.01);BPH组织中bFGF表达以-~+为主(30/35),PCa组织中bFGF表达以++~+++为主(15/2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80,P<0.01);PCNA在BPH组织中的表达以1-2级为主(32/35),在PCa的表达以3~4级为主(20/2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113,P<0.01)。VEGF、bFGF、PCNA在PCa组织中多呈高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在BPH组,MVD与VEGF、bFGF有相关性(r=0.805,0.612;P=0.00,0.001):最大强化幅值与MVD、VEGF、bFGF亦见相关性(r=0.647,0.500,0.389;P=0.000,0.002,0.021);VEGF与bFGF的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r=0.636,P=0.000);而PCNA的表达与VEGF、bFGF、MVD、MAV均无相关性。在PCa组,VEGF、bFGF在PCa中的表达与MVD有相关性(r=0.590,0.528;P=0.001,0.005),并且VEGF与bFGF的表达之间亦有相关性(r=0.528,P=0.003);PCNA的表达与VEGF、bFGF、MVD均无相关性,而与PCa的Gleason分级、肿瘤分化程度分级、临床分期均有相关性(r=0.632.0.608,0.438;P=0.000,0.000,0.022);VEGF的表达与Gleason分级、肿瘤分化程度分级之间有相关性(r=0.550,0.541;P=0.003,0.004),与临床分期之间无相关性(r=0.238,P=0.232);MVD与Gleason分级、肿瘤分化程度分级之间有相关性(r=0.530,0.509;P=0.004,0.007),与临床分期之间无相关性(r=0.221,P=0.267):MAV与bFGF、MVD呈正相关关系(r=0.384,0.665;P=0.048,0.000),与PCNA、VEGF的表达无相关性,但有随VEGF的表达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与微血管平均直径等相应指标之间无相关性,与PCa的Gleason分级、肿瘤分化程度分级、临床分期亦未见相关关系。结论PCNA、VEGF、bFGF及MVD在BPH、PCa表达程度不同,在PCa中的表达高于BPH的表达;并且BPH组织中的微血管平均直径等指标的表达均大于PCa组织中的相应指标。前列腺癌为富血供肿瘤,MSCT多期扫描能够显示BPH、PCa的血供情况及强化特征,对前列腺癌病灶的显示和诊断起重要作用。MSCT多期表现特征与BPH、PCa细胞中VEGF、bFGF的表达及MVD有一定的相关性,前列腺癌MSCT表现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癌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及MVD,有助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后效果的评价。

宣强[5]2008年在《有/无共培养条件下前列腺上皮、间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表达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一种以下尿路症状为表现的老年男性常见疾病。关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公认的学说有雄激素、雌激素、生长因子、神经递质、凋亡、上皮-间质细胞相互作用等。但是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上皮-间质细胞相互作用学说日益受到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上皮细胞-间质细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前列腺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通过旁分泌的形式相互影响与调节上皮和间质细胞的分化和生长。这些生长因子又受到雌雄激素及其他的分泌因子调控,构成上皮-间质相互作用网络。这一调控机制对维持细胞的分化、生长、凋亡平衡起重要作用。这一调控网络的异常,可能会导致细胞的过度增殖表现为前列腺增生或肿瘤。有研究显示与正常前列腺间质细胞共培养的前列腺肿瘤细胞系生长受到抑制。部分增生明显的前列腺组织中可以发现微小肿瘤以及腺瘤样增生的病变,提示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发生、进展可能有某些类似的机制。Bayne通过对前列腺上皮-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模型研究证实:共培养条件下前列腺上皮细胞可以恢复5α还原酶的表达及PSA的分泌,认为前列腺细胞共培养模型可以最大程度的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状态,因此共培养是一种很好的探讨前列腺疾病及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和细胞特性的体外研究方法。近年,大量研究证实,前列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调节的关系,这种双向的作用使得前列腺细胞生长、凋亡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其中的个别或一些因素改变可能是导致前列腺疾病发生的原因。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是上皮-间质细胞相互作用的信号分子。这些基因的确定以及进一步功能研究,可能为探讨前列腺增生乃至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目前对于上皮-间质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多限于有限的几个基因,尚无共培养与非共培养条件下系统的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本课题试图建立良性增生的前列腺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模型,与分离培养的上皮和间质细胞对照,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方法1.取良性增生前列腺组织剪碎,胶原酶消化后沉降法分离前列腺上皮和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纯化后,建立共培养模型。以单独培养的上皮和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2.差异显示逆转录PCR,筛选差异表达片段。切下差异表达片段,回收。再扩增,克隆、测序,用GeneBank数据库中BLAST软件比对,进行同源性分析,确定差异表达的片段代表的基因,反向Northern杂交验证。3.选取部分感兴趣基因,重复半定量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针对我们最感兴趣的KLK7基因,收取细胞培养上清液以及细胞浆蛋白提取液,进行蛋白水平验证。4.用半定量RT-PCR、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方法探讨KLK7在不同类型前列腺组织中表达情况。5.用半定量RT-PCR、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方法探讨KLK7抑制剂SLPI在不同类型前列腺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1.成功分离前列腺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并建立共培养模型。2.通过差异显示RT-PCR筛选出110个差异表达片段,经反向Northern证实并成功测序的有68个,其中上皮细胞中差异表达片段43个(共培养条件下37个片段上调,6个片段下调。),成纤维细胞中差异表达片段25个(6个片段表达上调,19个片段表达下调。)。3.通过半定量RT-PCR进一步证实差异表达基因,证实了5个差异表达基因:共培养条件下上皮细胞中KLK7基因上调表达;共培养成纤维细胞中S100A11,3-单加氧酶/色氨酸5-单加氧酶激活蛋白,周期蛋白I,Latexin下调。4.mRNA水平研究显示KLK7与SLPI在前列腺癌中表达同步下调,KLK7与SLPI表达在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通过免疫组化研究显示,KLK7与SLPI在前列腺癌中表达同步下调,KLK7与SLPI表达在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LK7与SLPI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与Gleason分级呈负相关。结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是前列腺上皮与成间质细胞之间的信号分子,参与上皮-间质细胞间的相互调控。KLK7与其抑制剂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表达水平与Gleason分级负相关,提示这两个基因在前列腺细胞的生长调控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以及可能在前列腺癌的进展中扮演一定角色。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功能有待进一步探讨。

马卫国[6]2006年在《癃必消胶囊对前列腺增生间质细胞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文中提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报道,60岁以上的男性BPH的发病率超过50%,其中15%—30%的患者引起下尿路症状(LUTS)。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世界平均预期寿命日益延长,对BPH发生发展认识的深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进步,BPH已成为国际性关注的重大疾病。导师贾金铭教授将中医病机与现代医学病理相结合,倡导(肾)气虚与血瘀并重。并根据BPH气虚血瘀,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选择以益气活血中药为主的治疗原则制成中药制剂癃必消胶囊。据临床观察,该中药可使部分患者前列腺体积缩小,或抑制前列腺的进一步增生,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排尿症状。实验研究发现,该药可以阻滞犬大脑皮层α1受体,抑制前列腺5α-还原酶活性,增加前列腺组织NOS神经含量,降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抑制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分裂及DNA合成,促进前列腺上皮细胞凋亡。本研究通过对该中药对体外培养的人BPH间质细胞作用机理的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水平上对该中药治疗BPH的疗效特点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上篇 实验研究 本实验采用人前列腺增生间质细胞的体外培养、中药血清药理学、荧光实时定量RT-PCR、TUNEL、ELISA、免疫细胞化学等相关技术,对中药癃必消胶囊作用于前列腺间质细胞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基因表达的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及信号转导不同层次,分别探讨益气活血法对前列腺增生细胞动力学平衡作用的分子机制。本实验得出以下结果: (1)中药癃必消胶囊通过抑制BPH间质细胞的增殖,降低了BPH细胞的增殖水平,而对BPH间质细胞的凋亡无明显的促进作用。 (2)中药癃必消胶囊能使前列腺间质细胞TGF-β1表达降低,同时对应的平滑肌特异蛋白Smoothelin的表达也出现了相应程度的降低。提示益气活血药物血清可能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抑制前列腺间质细胞增殖;平滑肌细胞特异蛋白Smoothelin的减少表明该药物通过抑制前

任国峰[7]2013年在《大豆异黄酮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篇大豆异黄酮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研究膳食中大豆异黄酮对BPH大鼠模型的防治作用,从动物体内细胞及分子水平探讨大豆异黄酮对BPH防治作用机理。[方法]8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豆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皮下注射丙酸睾酮3mg/(kg·d),造模1周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大豆异黄酮60mg/(kg·d)、120mg/(kg·d)、240mg/(kg·d)灌胃,连续28d。取大鼠前列腺组织及血清,进行前列腺组织形态学及形态计量学观察,测定前列腺功能相关酶谱、抗氧化系统、性激素及其受体、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及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大豆异黄酮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120mg/kgbw大豆异黄酮是最佳剂量。其主要作用机理包括:(1)降低前列腺增生大鼠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双氢睾酮(DHT)和雄烯二酮(ASD)水平,增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下调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上调雌激素受体β(ER-p)的表达(P<0.05),减少性激素的生物活性,调节体内性激素平衡;(2)降低前列腺增生大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b)的水平,下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而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水平(P<0.05);(3)下调前列腺增生大鼠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P<0.05),促进前列腺上皮细胞发生凋亡;(4)上调前列腺增生大鼠NOS的活性,增加NO的合成(P<0.05);(5)改善前列腺增生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和氧化状态,升高前列腺增生大鼠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降低丙二醛(MDA)水平(P<0.05)等。(6)抑制前列腺功能酶谱的表达,大豆异黄酮可降低前列腺增生大鼠酸性磷酸酶(ACP)、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性激素平衡,下调IGF-1、EGF、VEGF和FGF-b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上调NO信号通路,改善氧化应激和氧化状态等。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第二篇大豆异黄酮调节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对人非肿瘤性前列腺上皮RWPE-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组细胞分别加入大豆异黄酮单体(染料木黄酮,黄豆甙原,黄豆黄素,雌马酚)或合并加入特殊的拮抗剂:U0126(ER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098059(MEK抑制剂),ICI182,780(雌激素受体抑制剂),HF(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和特异性酪氨酸激酶(IGFR, TGF-β, Src, VEGFR, EGFR, PDGFR)拮抗剂。观察RWPE-1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测定磷酸化细胞外信号传导调节激酶(ERK1/2)和MEK1(ERK1/2激酶)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较低浓度的染料木黄酮(≤12.5μmol/L)可显着增加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活性(P<0.01),而较高浓度的染料木黄酮(50nmol/L和100(imol/L)可显着抑制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活性(P<0.001)。染料木黄酮对ERK1/2激酶MEK1活性的影响也表现出类似的双相效应。使用MEK1拮抗剂PD098059预处理细胞,则可显着抑制染料木黄酮增加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活性的作用(P<0.01)。另外,使用雌激素拮抗剂182,780预处理细胞,也可显着抑制染料木黄酮诱导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信号传导级联的作用(P<0.01)染料木黄酮,黄豆甙原,黄豆黄素和雌马酚等4种大豆异黄酮(10μmol/L)均可显着增强RWPE-1细胞ERK1/2活性(P<0.05)大豆异黄酮诱导RWPE-1细胞ERK1/2活化的作用起效非常迅速,并且可维持2h左右。黄豆黄素是作用最为强烈的ERK1/2激动剂,可减少RWPE-1细胞增殖40%(P<0.01)。黄豆黄素诱导ERK1/2活化的作用,部分依赖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关联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证实,RWPE-1细胞中存在VEGFR1和VEGFR2两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可导致RWPE-1细胞ERK1/2活性的瞬时激活和细胞增殖增加(P<0.01)。[结论]大豆异黄酮对RWPE-1细胞增殖、ERK1/2活性和ERK1/2激酶MEK1活性的影响具有双相效应。大豆异黄酮调节RWPE-1细胞增殖和信号传导是通过雌激素依赖性通路或VEGFR信号传导通路影响ERK1/2活化来实现的。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

陈密玉[8]2007年在《白芥子提取物对小鼠前列腺增生组织生长因子和雄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发病机理、药物治疗概况以及白芥子(Semen Sinapis Albae)的药学研究概况;报道了白芥子主要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白芥子提取物抑制前列腺增生的试验研究,以及白芥子提取物对细胞生长因子、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从白芥子中提取分离得到白芥子苷(sinalbin)、芥子碱(sinap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挥发油(volatile oil)。采用BaSO_4沉淀法测定白芥子苷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芥子碱和β-谷甾醇含量,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测定白芥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各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以外源激素诱发的前列腺增生小鼠为动物模型,研究白芥子提取物对试验小鼠前列腺增生的抑制作用;以细胞生长因子和AR为研究对象,探讨白芥子提取物抑制前列腺增生的机理,结果表明:(1)白芥子苷、芥子碱、β-谷甾醇和白芥子挥发油能显着降低小鼠前列腺和包皮腺湿重指数及前列腺体积指数(P<0.05),但对小鼠精囊腺湿重指数却没有显着影响(P>0.05);灌胃给药后,前列腺腺体间的间质组织及腺上皮萎缩,腺腔周围增生的间质组织及乳头状增生的腺上皮明显减轻,说明白芥子提取物对小鼠前列腺增生有抑制作用。(2)芥子碱、β-谷甾醇、白芥子挥发油部分成分能透过血前列腺屏障进入前列腺组织内部。(3)白芥子苷、芥子碱、β-谷甾醇和白芥子挥发油能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降低微血管密度。(4)白芥子苷、芥予碱、β-谷甾醇和白芥子挥发油能使试验小鼠前列腺组织中VEGF和bFGF表达显着降低(P<0.05),而对TGFβ_1表达的影响不显着(P>0.05)。(5)白芥子苷和芥子碱可以使试验小鼠前列腺组织中AR表达显着降低(P<0.05),而β-谷甾醇和白芥子挥发油对AR表达的影响不显着(P>0.05)。本文首次报道了芥子碱、β-谷甾醇和白芥子挥发油部分成分跨越血-前列腺屏障;白芥子苷、芥子碱、β-谷甾醇、白芥子挥发油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白芥子苷、芥子碱、β-谷甾醇、白芥子挥发油抑制试验小鼠前列腺增生组织中VEGF和bFGF的表达;以及白芥子苷、芥子碱抑制试验小鼠前列腺增生组织中AR的表达。

王智勇, 张卫星, 王瑞[9]2006年在《PTTG和b-FGF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51例前列腺癌和51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垂体肿瘤转化基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55%和47.06%(P<0.01),58.82%和35.29%(P<0.05)。垂体肿瘤转化基因表达程度与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其病理分级无关(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程度与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其病理分级无关(P>0.05)。垂体肿瘤转化基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垂体肿瘤转化基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生,在前列腺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李祥光[10]2008年在《前列舒通对丙酸睾酮诱导的去势大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前列舒通抑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作用机理,观察其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二组,正常对照组13只,造模手术组67只。造模动物经阴囊摘除双侧睾丸,行手术去势处理,正常组动物作假手术处理。再将造模组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前列舒通大、中、小剂量组,阳性对照组,造模组每天每只皮下注射丙酸睾酮5mg/kg,前列舒通各组和阳性对照组每日同时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每日灌胃等量蒸馏水,皮下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49d后称重处死,摘取前列腺组织,并同时制作光镜及免疫组化标本,观察前列舒通作用于丙酸睾酮诱导去势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后的前列腺指数,前列腺体积,前列腺腺体总面积、bF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bcl-2(抑制细胞凋亡因子)水平,以及前列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各检测指标均提示造模成功,前列舒通各剂量组前列腺指数、前列腺体积、前列腺腺体总面积、bFGF、EGF、bcl-2均明显低于模型组,部分检测指标与阳性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阳性对照组前列腺指数、前列腺体积、前列腺腺体总面积、bFGF、EGF、bcl-2水平低于模型组。结论:本实验验证了去势大鼠通过皮下注射雄激素制作模型的可行性。试验药(前列舒通)和阳性对照药(癃闭舒)在控制模型大鼠的前列腺指数,体积,总面积方面效果明显,与模型组差异明显。试验药组EGF,BFGF,bcl-2表达水平降低,提示前列舒通能降低良性前列腺增生模型大鼠的bFGF,EGF,bcl-2水平,其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bFGF、EGF、bcl-2的表达水平,抑制前列腺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而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D]. 王福利. 第四军医大学. 2004

[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的意义[J]. 刘艳波, 沈维高, 赵雪俭.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增生和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J]. 王福利, 王禾, 秦卫军, 武国军, 张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4

[4]. 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多期增强CT特征与血管生成及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刘金刚. 潍坊医学院. 2006

[5]. 有/无共培养条件下前列腺上皮、间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表达研究[D]. 宣强. 广西医科大学. 2008

[6]. 癃必消胶囊对前列腺增生间质细胞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D]. 马卫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

[7]. 大豆异黄酮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任国峰. 中南大学. 2013

[8]. 白芥子提取物对小鼠前列腺增生组织生长因子和雄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D]. 陈密玉.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9]. PTTG和b-FGF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 王智勇, 张卫星, 王瑞.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

[10]. 前列舒通对丙酸睾酮诱导的去势大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D]. 李祥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标签:;  ;  ;  ;  ;  ;  ;  ;  ;  ;  ;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