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培育与发展模式研究

西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培育与发展模式研究

洪音[1]2008年在《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4年国务院批准在大连设立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以来,中国开发区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短短的20余年,开发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一支生力军,在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一个显着特征。但是,在开发区稳步发展的同时,区内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弱、技术水平低、产业定位不明确、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在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尤为明显。因此,如何对开发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进行准确定位,提升产业竞争力乃至开发区竞争力便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较为系统地对我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问题进行了阐述。文章从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作用出发,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建立国家级开发区的可行性;通过对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研究,深入分析了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产业定位的原则和方法作为切入点,根据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结构演进特征,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发展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选择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四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西部国家级开发区进行了实证分析,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开发区产业定位理论的一种补充,也是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的具体化,与理论研究相得益彰。最后提出了构筑中国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调整的支撑体系,以确保产业定位的正确性和产业调整的顺利进行,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推动整个地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希望本文的写作能够帮助西部国家级开发区妥善解决目前面临的产业定位问题,抓住国际国内的重大发展机遇、从容应对未来的挑战,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由高速转向高质,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成为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之源。

杨晓晨[2]2016年在《实证分析的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进入转型调整期,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作为我国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之一,西安市凭借自身产业优势,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但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这一客观现实,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及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本文依据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对策性研究的研究思路,对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进路径进行研究与设计。本文在文献阅读基础上,了解有关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状况及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收集了关于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掌握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热点和产业发展现状。通过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构建PEST—SWOT矩阵的方式,对西安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从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对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要素进行梳理与整合,搭建了PEST—SWOT矩阵进行要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从产业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投融资体系、搭建企业平台四个方面提出关于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进路径。

陈梅[3]2006年在《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研究》文中指出国家批准建立各种类型的开发区,是实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部署。开发区是我国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在划定的区域范围内,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涉外经济法制,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创造吸引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引进先进的工业项目。它同特区一样,也是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的重点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开发区对于促进国家和所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科技进步,扩大出口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自身的投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国内外的信誉度不断提高。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如经济的集团化、区域化、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等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新时期开发区的投资环境问题,尤其需要从国民经济全局高度进一步研究开发区的投资环境问题。而对于我国高新区投资环境发展中,投资软环境的建设更为欠缺,因此,对于高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研究就更有意义。本文从分析开发区的概念、开发区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入手,重点研究了开发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如下问题:高新区投资软环境的内涵、特点、构成要素以及评价指标;国外高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软环境建设对高新区发展的影响;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再认识;我国高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得失等问题,最后通过分析比较,结合我国高新区发展实际,提出针对我国高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一、绪论,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梗概和研究目的。并且考察了高新区的涵义、分类以及特点等与此相关的概念;二、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在中国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叁、研究了高新区投资软环境的内涵、特点及构成要素与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外高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阐明了投资软环境建设对于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性;四、实证研究,对西安高新区的软环境建设作了具体分析,并给出若干建议。五、对中国高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其在此方面建设的得失,最后给出对策建议;六、结论。

杨贵杰[4]2006年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竞争更趋激烈,而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以科技、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以科技为基础的可持续性发展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为了适应当今世界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趋势而设立的专门的经济特区,以达到利用科技优势,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快速形成生产力,同时利用特殊的经济、地理、制度、政策等优势促进科技创新,达到科技与经济的完美“联姻”。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历经15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面临着二次创业的严峻考验。如何顺利实现高新区发展的转型,真正实现以科技带动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高新区二次创业所面临的重大的历史课题。本文从发展战略的视角,在分析、考察西安高新区所面临的形势,二次创业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对西安高新区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本文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依据进行了说明,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第二部分界定了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相关概念,并在阐述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一般特征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介绍了关于高新区发展的有关理论、国外高新区发展战略的一般特点。从而为后文进一步分析西安高新区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理论准备。 本文第叁部分在阐述西安高新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西安高新区发展所面临的战略形势,进而提出了西安高新区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第四部分,在第二章和第叁章理论准备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战略定位与目标、战略方针、战略措施、战略重点为内容的西安高新区的发展战略对策及建议。 本文第五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代瑞红[5]2009年在《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科技园区是世界普遍采用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也设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几百个省级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高新区在经济上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我国高新区大部分采用依靠区位要素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聚集的发展模式,企业之间缺乏产业关联,随着发展日益显出园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对高新区发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通过对高新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回顾,梳理出理论发展脉络。接下来对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和优势等一般性原理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为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通过分析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关联机理,将产业集群理论导入高新区发展中,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模式,分析了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基于对园区集群发展阶段的判断高新区可以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第叁部分对高新区内集群发展进行系统探讨,从产业集群的培育、创新和升级叁个方面依次进行阐述,并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园区进行案例分析。本文主要结论是:第一,科技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是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实现我国高新区集约式、内源式发展,可以采取集群式发展模式;第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再生期几个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政府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第叁,影响集群形成的主要要素是资源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和知识资源。高新区要培育产业集群,需要营造良好的园区环境,进行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引导产业集聚;第四,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集群创新。提高集群创新能力需要从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平台等方面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第五,产业集群实现升级的途径是嵌入全球价值链,通过提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实现集群升级。

刘志民[6]2003年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从理论回顾(范畴界定、支撑理论、成长规律及评价指标)、现状分析(国内外现状、国际经验与国内差距、问题及成因)和战略选择(战略意义、需求分析、重点领域、对策思路与发展建议)方面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作系统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农业高新技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概念作了限制和概括,明晰了研究范畴。认为:“农业高新技术”就是应用于农业的高新技术,涵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海洋技术和生态技术等在农业上应用。从技术领域可以划分为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叁大方面;从技术开发层面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传感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远程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诊断施肥技术、工程管理技术和无疫害生产技术等18 项;从产业应用层面可以划分为动物快速繁殖、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AES)的建立、设施(工厂化)农业等20 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被限定为特指中国的知识、技术和资金高度密集的新型农业产业,是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技术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范围包括农业生产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其存在形式通常是科、农、工、贸一体化的联合体。“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则被定义为“在我国,是指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主要构成要素独立形成新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产生出新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或是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涉农产业、生产出富含高新技术的新型农产品或加工品的过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质是高新技术在涉农产业的企业化和市场化,通常是科、农、工、贸一体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本质都是产业化,都与农业发展有关,而且都面向农户,将农户引向市场。二者的差异在于其成长背景、构成要素、目标模式等。2.运用公共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品属性、产生机理、发展特性、供给机制及发展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综合,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不管农业高新技术的性质如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本身已经具有了混合品属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产品属性,决定了供给机制是一种集市场机制创新行为与政府功能创新行为于一体的新型生

李长江[7]2007年在《基于禀赋的高新技术与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成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特色产业的培育是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资金、技术、管理相对不足的欠发达地区,发挥资源、区位、环境生态等特色禀赋优势和高新技术的带动提升作用,对于欠发达地区尤其重要。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有利于聚合包括技术进步在内的各种要素和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特色禀赋优势,做大做强基于禀赋的特色产业,进而加快欠发达地区的二元结构转化和经济增长,本文即围绕在高新技术带动下的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成长机制展开研究。关于本文所述主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已有较多研究。本文在研究思路上,试图将高新技术及衍生的高新技术产业同基于区域禀赋的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寻找二者相互联系和作用机理,并将这种结合置于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区位之中,研究特殊架构下的特色产业成长发展机制和结构变迁规律,文章立意和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则以经济学的诸多学科为指导,综合使用各种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重点针对新疆这个较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作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实证分析。本文结合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生态、区位等自然禀赋特点,对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的基本内涵、产业提升机理、选择评价体系和结构优化机制、增长路径和模式选择以及支撑体系等进行系统研究,深入分析了高新技术对特色产业的改造提升机理,特别是TFP在特色产业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对产业和禀赋结构定量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特色产业结构优化的数理模型和调整机制,从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出口基础模型和区位增长模型出发,探讨了欠发达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以资源禀赋为物质基础的特色产业的增长路径和发展战略,并应用数理经济学工具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到3个可行性增长机制,从制度层面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特色产业的3个相关政策体系。全文共分5章,分别从产业比较分析和基本原理诠释、产业选择评价、增长路径和支撑体系建构方面展开分析。文章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数理统计理论和专用计算工具对主要观点、基本结论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比较和评价,得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主要带有创新性的结论是:1.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是欠发达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基本路径,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市场机制相对不健全特别是科技水平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惟其才能发挥禀赋优势和实现经济赶超。2.得出了高新技术对其的改造和提升是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实现跨越的基本方式,建立了二者的逻辑联系,明确了技术改造提升的机理和技术承载要求,提出基于自然禀赋特别是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必须走技术追赶型和集约增长型道路,大规模应用高新技术以提高特色产业附加值和延伸特色产业链条,并运用Solow增长速度方程对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模式和要素贡献率进行OLS分析。3.明确了特色产业的评价选择标准和结构优化机制,结合一般产业选择理论从产业和禀赋两个角度推导出特色产业选择标准,并给出特色产业结构优化的线性规划模型和调整机制。以此为基础,文章应用DEA方法建立C2R模型对新疆的8个特色产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果。4.明确了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的主要增长路径和选择模式,利用3个经典经济学模型对技术、资源、区位等因子引致的不同增长路径进行数理推导,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基于禀赋的技术增长型、基于市场的出口带动型和基于成本的集约增长型的3个可行性增长机制,并通过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增长轨迹进行比较分析。5.建立了植入高新技术的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培育成长的基本制度设计,从R&D、技术创新和政策体系等3个支撑体系方面给出了具体设计,并提出了新疆特色产业实现后发优势的转化通道构想。

钟赛香[8]2004年在《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功能评价体系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以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和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情况为背景,对湖南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其内涵的诠释,功能的评价和现状的分析,以及优劣势的阐述,依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同时,就湖南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旨在增强基地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发展趋势,增大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这在全国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无疑有较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1.绪论。简要介绍国内外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现状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阐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相关理论依据;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几个重要概念。从而提出本文对我国新材料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建设评价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以及本文分析的理论依据。 2.我国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简要分析我国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必然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概述,我国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概述,我国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发展现状,并就我国新材料运行管理模式,发展趋势和区域发展重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3.产业化基地功能及其评价体系。本文在这部分重点从新材料产业基地的特点、内涵和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理论思考,并在借鉴国家新材料基地的发展目标和评估体系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建立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对我国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的评价方法。 4.湖南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分析与评价。基于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湖南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现状、优势与特点的分析,该部分以湖南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为例,对湖南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重点以区域性基地—湖南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湖南基地)和企业性基地一长沙力元新材料公司基地(力元公司)为例进行评价。 5.对策研究。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建设还远未处于成熟阶段,从1995年6月海门第一个被列为火炬计划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03年n月,我国己有产业化基地37家。但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该部分从四个方面对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建言献策:①在集群环境中培育企业技术创新;②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模式;③实施人才战略;④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特殊职能和功能。⑤突出特色,建设高附加值产业基地。 6.结论。①新材料产业基地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阵地。②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立和建设是区域经济和区域创新规律的遵循和运用。③产业基地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规范和竞争的需要。 研究我国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及其功能评价体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对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我国新材料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的了解与分析,追寻和研究目前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态,新材料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评价体系,并就基地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强调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域集群建立和运作的必要性,人才战略实施迫切性,政府部门新角色和新职能转换的适时性。

赵欣莹[9]2012年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主要标志,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是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在产业层面的体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互动影响的关系。本文将主要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影响机制方面进行研究,为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首先对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在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型城市的概念内涵有了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者的互动影响机制和作用,即创新型城市能够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各种物质基础、人才资源、政策、制度及环境方面的保障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城市知识、技术、制度和环境创新能力的提升,两者影响作用显着,相辅相成。然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创新型城市因果回路图,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用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文章认为在加强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改善创新环境方面是其不同于一般的特殊作用机制。接着借助建立起来的系统流图,以合肥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科技投入、企业研发投入、教育投入以及产学研联系程度等变量的变化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影响(以GDP和专利授权量作为输出变量)。最后,根据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的结果,结合合肥市现状,给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贾萌, 沈国萍, 于国伟[10]2014年在《山吞云海我为峰——乌鲁木齐国家高新区(新市区)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势时虽逐变,才情亦不散。大计论复兴,科技作先锋。当今,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号角已经吹响,国际社会的目光再次聚焦天山南北,建设洪流开始滚滚涌入亚心之都,大量有利于发展的优势资源集聚乌鲁木齐,使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而今迈步从头越,翘楚于乌鲁木齐这块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区域,再次开始抢抓历史性发展机遇。发展的方向已然确立。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高新区视察时指出:"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要体现高新含

参考文献:

[1]. 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D]. 洪音. 新疆农业大学. 2008

[2]. 实证分析的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路径研究[D]. 杨晓晨. 西安工程大学. 2016

[3].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研究[D]. 陈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4].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D]. 杨贵杰. 西安科技大学. 2006

[5].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D]. 代瑞红. 天津大学. 2009

[6].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D]. 刘志民. 南京农业大学. 2003

[7]. 基于禀赋的高新技术与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 李长江. 新疆大学. 2007

[8]. 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功能评价体系与对策研究[D]. 钟赛香.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9].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影响研究[D]. 赵欣莹. 合肥工业大学. 2012

[10]. 山吞云海我为峰——乌鲁木齐国家高新区(新市区)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下)[J]. 贾萌, 沈国萍, 于国伟. 中国高新区. 2014

标签:;  ;  ;  ;  ;  ;  ;  ;  ;  ;  

西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培育与发展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